• 《边城》之翠翠的悲剧命运——遥不可及的爱情

    《边城》之翠翠的悲剧命运——遥不可及的爱情

    罗杜娟(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404000)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2-0127-01摘要:如诗的边城,诗意地演绎着生活...
  • 斑斓的世界,单色的心灵

    斑斓的世界,单色的心灵

    【中图分类号】G10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36-3619(2009)10-23-0137自从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重新发现”了沈从文以来,他的作品就一直受...
  • 语境关系顺应视角下的文学翻译 ——以《边城》英译本为例

    语境关系顺应视角下的文学翻译 ——以《边城》英译本为例

    论文摘要文学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是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以译者为中介在两种不同语言之间进行的复杂的交际活动。对文学语言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的语境,因此文学翻译与语境...
  • 重构的镜像 ——《白轮船》和《边城》中老人与孩子的关系

    重构的镜像 ——《白轮船》和《边城》中老人与孩子的关系

    论文摘要当前学术界以比较的视域研究艾特玛托夫《白轮船》和沈从文《边城》的成果和运用拉康的“镜像阶段论”分析老人与孩子关系的文章稀少,而拉康的“镜像阶段论”中关于母婴关系的论述,...
  • 框架语义学在翻译中意义空白填补的应用 ——《边城》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框架语义学在翻译中意义空白填补的应用 ——《边城》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论文摘要语言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经济原则在交际过程中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都表现出来,总是部分被选择保留或者放弃,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意义空白。翻译是原文作者,译者,读者共同参与的多边...
  • 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解读《德伯家的苔丝》和《边城》

    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解读《德伯家的苔丝》和《边城》

    论文摘要《德伯家的苔丝》和《边城》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和中国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近年来,随着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已有评论家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对该两部作品分别进行解读。...
  • 从阐释学角度看《边城》英译的译者主体性

    从阐释学角度看《边城》英译的译者主体性

    论文摘要作为中国乡土文化的经典著作,《边城》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影响深远,是大陆文学家沈从文的代表作。其在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界上都占有非常重要地位,被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 沈从文萧红抒情小说比较研究

    沈从文萧红抒情小说比较研究

    论文摘要中国现代抒情小说发轫于五四时期,由鲁迅首开其端,在抒情小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郁达夫、废名、沈从文、师陀、萧红等以个性鲜明的创作实绩为这一文体的发展成熟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
  • 《边城》接受研究 ——以期待视野为视角

    《边城》接受研究 ——以期待视野为视角

    论文摘要《边城》可谓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的典范之作,自问世以来,就获得极大的赞誉。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关于《边城》的研究日益深入,成果颇丰。依照接受美学的理念,文学史是作家、作品...
  • 多元系统理论下对《边城》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多元系统理论下对《边城》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论文摘要《边城》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是我国乡土文学的经典著作,有重大的研究价值。此书自1936年出版以来,先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西方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我国学者...
  • 模糊语言在汉英翻译中的审美处理 ——《边城》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模糊语言在汉英翻译中的审美处理 ——《边城》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论文摘要翻译是一项品尝遗憾的事业。由于语言、文化、历史以及语言美学生成机制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译者往往只能独享原文之美,而要成功地在译文中再现原文之美有时简直束手无策。这种遗憾在...
  • 《边城》的牧歌叙事研究

    《边城》的牧歌叙事研究

    论文摘要牧歌作为诗学范畴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被中国文学采纳的过程中体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牧歌叙事的典范之作,在牧歌的“乐歌”及“挽歌”两个层面都做了充...
  • 透视《边城》论沈从文小说的反现代性

    透视《边城》论沈从文小说的反现代性

    论文摘要近些年来“现代性”和“反现代性”的话题一直是文学界关注的热点。面对“现代性”复杂的历史形态,以及“现代性”众说纷纭的解读,我们有时甚至在“现代性”与“反现代性”之间都莫...
  • 从不确定性谈《边城》的翻译

    从不确定性谈《边城》的翻译

    论文摘要20世纪60年代末接受美学一产生,就在文艺理论界激起巨大的反响。其理论基础主要是现象学和阐释学美学。它把读者和作品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体,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