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庚新诗韵律论

论林庚新诗韵律论

一、林庚新诗格律理论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郭金戈[1](2022)在《重探1959年关于新诗格律问题的讨论》文中研究说明1959年《文学评论》组织的关于新诗格律问题的讨论,主要就继承中国古典诗歌格律,节奏与平仄、押韵之间的关系,"自由格律诗"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而讨论中对"节奏"与"格律"概念以及对格律诗、自由诗的认识,则启发我们重思当代新诗创作中的韵律问题。如果从新的理论体系出发,对节奏、韵律和格律这三个概念进行辨析,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这次讨论中的理论成果和局限。同时,这种重探和对话,也有助于我们形成对新诗韵律不一样的认知。

曾颖,李章斌[2](2022)在《诗歌形式与“时代语言”——谈何其芳的“现代格律诗”理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50年代,中国诗坛开展了关于诗歌形式的大讨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何其芳的"现代格律诗"理论。该理论认为,有必要基于现代汉语的特征,发展出一种区别于古典格律诗或民歌体的"现代格律诗":节奏均齐,每行诗"顿"数相同,押韵规律,力求作出语言精练、内容集中、易记诵、抒情性强的理想诗歌。这一理论从文学角度回应了诗歌的民族化、群众化问题,同时也是新诗节奏探索的一次可贵尝试。尽管在实践中,"顿"的节奏模式无法与现代汉语相契合,基本证明了这类理论的失败,但格律化探索仍然为诗坛带来了自觉的形式意识。

李章斌,陈敬言[3](2022)在《1950年代卞之琳新诗格律理论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1950年代几次新诗形式大讨论的背景之下,卞之琳于1953年中国作协组织的讨论会上首次系统提出他的新诗格律理论,后以《哼唱型节奏(吟调)和说话型节奏(诵调)》为题发表于《作家通讯》。尽管卞之琳的新诗理论直至1980年代才渐臻成熟,但此次发言已然搭建起卞之琳新诗格律理论的主要框架。他以"顿"为核心,区分了新格律诗的两种节奏类型"吟调"和"诵调",并对押韵、平仄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卞之琳的"新格律体"理论是1950年代新诗格律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民歌写作"的热潮中坚持了诗艺的独立性,并给予新诗写作更大的自由空间。对卞之琳在1950年代提出的诗学观念进行学案式梳理,将卞之琳的新诗格律理论放入时代背景中进行阐述,可探讨其在当时文学场域中的互动。同时,结合卞之琳前后的诗学主张以及卞之琳的诗歌创作,可深入分析卞之琳1950年代新诗格律理论的特点及其对新诗音乐性探索的意义。

程继龙[4](2021)在《“废名圈”新诗批评话语的生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废名圈"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真实存在的派别,在新诗创作和批评方面均有独特的造就。20世纪30年代中前期这一派圈子形成,同时形成了谈诗、讲诗、论诗的风气。这一风气一直延续到沦陷后的北平诗坛,北平沦陷区的教育、文化环境为这一派诗学话语的生成提供了条件。"废名圈"围绕自由诗这一观念和理想,建构自己的新诗批评话语。这既离不开对当时新诗发展问题的正视,也离不开对中国古典诗学和西方现代诗学的选择性继承。"废名圈"新诗批评话语也是一种隐微的政治性话语。考察这一派新诗批评话语的生成过程和意味,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这一派的具体存在,认识中国现代新诗史和新诗批评史的发展。

张颖[5](2020)在《“语言诗化”与“窗”——论林庚在创作与研究之间的互动关系》文中研究说明林庚在中国新诗与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是新诗人、新诗理论家,也是文学史家,在研究古典文学的过程中始终抱持新诗视野,在新诗创作与理论探索中又尝试转化古典诗歌经验;他身上兼有"诗人型学者"与"学者型诗人"两种气质,这种在创作与研究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诗学,对我们重新认识古典资源在现代诗中的意义以及从多重维度反映新诗自身的扩展力都具有启发性。考察林庚一生在新诗领域的探索姿态,可以看出他试图从中国古典诗歌历史中提炼出一种仍然可以行之有效的普遍法则,在"现代性转换"这一视野之下所寻求的是一种委婉、抒情的方法,在"继承"与"转换"这两个维度中,试图规避由暴力性的革命所带来的反作用而达到一种温和的过渡。以创作与研究之间的"互动"为角度辨析林庚的核心诗学理念——"语言诗化",能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再次深入林庚构建的诗学体系,探究"新诗人"林庚的浪漫诗品。

熊威[6](2019)在《论林庚的新诗形式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形式观”这一角度入手,以林庚对新诗问题的关注为起步,佐以其古典诗歌研究的经验和线索,通过具体化、语境化的历史镜面,映鉴古今同构的互文性形式诗学概念。除绪论外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林庚“诗歌形式史”观念的形成,基于古典诗歌史内部的自律性,侧重林庚对楚辞到五七言诗的诗化路径的描写,同时将其与外来象征主义的纯诗命题相呼应,进而对新诗诞生初期的“自由”与“韵律”之争予以解读,为进一步探讨“自然”诗学作出铺垫。第二章以“自然”作为新诗的标尺,参酌了“现代性”的深入与晚唐诗热的兴起,对矛盾重重的“自然”之说予以去弊。由于林庚的“自然诗”企图弥合或相对化“韵律”与“自由”的分野,故而在语言形式和结构的层面上钩织“感性”,此亦成为其生命诗学的体现。第三章借助“诗行”的重新发现,对林庚的新诗诗化构想进行总结,解析“半逗律”与“节奏音组”互为卯榫的诗学术语,结合定型诗行的试验摸索,确证以“上五下四”为基构的“五四体”是反映其“建行”诉求的典型诗行。第四章立足于当下,择取林庚诗学中,对语言的倚重及对诗之本体的册立,申说其“自然”观念对新诗文体功能的改善,并通过拈举四行诗与绝句新诗的历史关联,特求裨益于新诗创作的畛域。

曾幸[7](2019)在《中国现代诗学节奏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现代诗学中,节奏理论成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本论文结合中国现代诗学着作和期刊中节奏论的阐释,从节奏理论的发展、节奏理论的争辩、节奏理论的新拓展和节奏理论的价值等方面对中国现代诗学的节奏理论进行系统阐释。现代诗学节奏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约20世纪20年代,胡适、郭沫若、饶孟侃、闻一多等诗论家对“音节”“情绪节奏”“格律”等节奏问题进行了探讨。二是20世纪30年代,梁宗岱、罗念生、林庚、叶公超、朱光潜等学者以《大公报》和《新诗》为阵地,继承并发展了前期的格律论,对节奏理论继续探索。罗念生的节律论、叶公超的语言节奏论、林庚的天然节奏论都是30年代的学术成果。三是20世纪40年代,节奏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朱光潜在《诗论》中论述了节奏的性质,诗歌与音乐节奏的不同,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等内容。孙毓棠、郑思、伍禾、应寸照、黄基植等理论家从新旧诗节奏的发展、节奏的特征、节奏与情感、节奏与诗行等方面入手,对节奏进行研究。现代诗学节奏理论的争辩主要是指20世纪30年代朱光潜和罗念生两位学者以《新诗》为阵地对节奏问题展开的辩论。朱光潜、罗念生对节奏概念和影响诗歌节奏的元素等问题进行了争辩,推动了节奏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此次争辩虽然没有最后形成一致的意见,但两者的理性分析和颇具说服力的论争展现了中国现代诗论家的智性魅力。现代诗学节奏理论在情绪节奏的体认、自由派与新格律派对自然节奏的不同追求、白话诗语言节奏的探索等方面进行了新的理论拓展。一、情绪节奏的体认:现代诗学的节奏理论中,大部分的理论家都阐释了情绪与节奏的关系,比较典型的是郭沫若的“内在的韵律”论,朱光潜、伍禾、黄基植等的“节奏与情绪”的关系论,情绪与节奏成为现代诗学中特别关注的问题。二、自然节奏的追求:在中国现代诗学的节奏理论中,胡适、康白情、郭沫若等为代表的自由派认为“自然的音节”或情绪的“自然的流露”就是新诗的自然节奏。闻一多、饶孟侃等新格律派则认为格律本身就是诗歌节奏的“自然”。自由派、新格律派虽然有过激烈交锋,但节奏理论的主张也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三、语言节奏的探索:新旧诗运用的语言不同,语言的节奏自然不同。对白话诗语言节奏的探索,是现代诗学理论家关注的重点问题,他们在谈论语言的节奏时,将语言的节奏和其它的节奏进行了比较,比如:朱光潜比较了语言的节奏与音乐的节奏;叶公超比较了语言的节奏与抒情诗的节奏;孙毓棠比较了语言的节奏与吟咏的节奏等。诗论家通过比较的方法阐释了语言节奏的重要性。此外,当代学者对“情绪节奏”的争论、以自然节奏为契机建构“气息节奏”的愿景是现代诗学节奏理论仍具有生命力的显现。现代诗学节奏理论能够指导中国新诗的创作实践;引入西方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为中国现代诗学注入了新质;也为建国后诗学节奏理论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现代诗学节奏理论,尤其是格律论对新诗的创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闻一多通过格律的“三美”原则指导他的诗歌创作,《死水》一诗成为格律诗作的典范。20世纪30年代的新格律论的理论主张,不但对当时的新格律派的诗歌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自由派的诗人在创作上也开始关注诗歌的格律。现代诗论家学贯中外,博古通今,主动吸收借鉴西方的诗学理论或运用西方生理学、心理学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的节奏理论进行了现代转换,为中国诗学理论注入了新质,开启了中国诗学理论崭新的面貌。此外,现代诗论家关于节奏问题的讨论尤其是新格律派的节奏理论,启发了建国后诗学格律派的节奏理论,对当代诗学节奏新形式的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郑艳青[8](2018)在《朱光潜与林庚新诗理论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几千年来,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上,诗词文化早已有之,并且占据着文学的主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学观念。中国自古代以来,有很多零散的诗话,而成系统、成理论的着作,则少之又少。然而诗歌理论是研究诗歌建构的依据,先有诗歌创作后有诗论研究,这是不二法则,反过来,可以从诗论来纵观诗歌的变化,发掘其中普遍性和特殊性东西。自从五四运动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的文人学者开始激烈的批判传统诗词,从韵律、语言及情感等角度出发,如胡适、郭沫若、冰心、闻一多、宗白华、林庚、朱光潜、九叶派诗人等都有不同的观点与见解。新诗与研究新诗的理论在发展步调上基本保持了一致,新诗出现之后,新诗理论也随之产生,只是在发展过程中有前后快慢的不平衡性。朱光潜和林庚的出现亦是如此,朱光潜诗论的事实与学理并重,重视哲理,创作重视观念和思想的哲理性表达、提炼、升华和概括,《诗论》是其对中国诗学进行体系化建构的尝试,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理论专着”。林庚现代性思维方法论的启示、对新格律诗的坚守,虽然新诗写作和新格律诗理论有着明显的传统影响痕迹,但在本质上它们却是作者在现代性关照之中所进行的一种新的探索和创造。林庚的新诗生涯蕴涵了丰富的诗学意义,用创作实践与理论探求的极大努力,为新诗“唤起一种真正的创作精神”,他为21世纪初的诗坛提供了谈不完的话题。两人作为新诗理论的领路者,在中国诗论史上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因此,该论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之下的朱光潜与林庚、二人的主要的新诗理论主张、朱光潜与林庚诗歌理论的异同、朱光潜与林庚诗歌理论差异的原因分析、朱光潜与林庚诗歌理论的建构与影响。作为学者型朱光潜的新诗理论与作为诗人型林庚的新诗理论,已然成为两种不同的批评方式的典范,他们在文化品格、诗学理想、学术选择方面有着相当大的不同。但是总的来看,朱、林二人代表着中国新诗的发展方向,为新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与活力,有利于中国新诗理论的发展。

赵黎明[9](2017)在《林庚新格律诗论的语言结构》文中认为林庚是将古典文学研究与新诗形式探索进行有机结合的诗论家,其所提出的"半逗律论"、"节奏音组论"、"普遍形式论"等,便是此种"沟通新旧文学"的重要收获。无疑,这些成果丰富了新诗理论,对新诗文体建设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以乐诗为标准对待新诗节奏、以字本位为预设建设"普遍形式"、以唐诗趣味为规范处理"语言诗化"——这种以古典规范为语言结构的新格律论,不仅存在古与今、新与旧的巨大错位,而且有着逻辑与历史分裂的危险。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执着于"古典性"与"民族性"的诗学理论,天然具有固守传统和拒斥外援的倾向。因此,对这类新古典主义新诗理论要有一个清醒的、辨证的认识。

侯滕骁[10](2016)在《林庚新诗格律理论探析 ——新诗形式建设对于当代的意义》文中认为林庚作为北京大学古典文学学者、文学史家而为大家所熟知,其所做《中国文学简史》和《中国文学史》在文学史界拥有重要一席。但是林庚先生在三十年代却是以新诗人的身份跻身文坛,其在三十年代自费出版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四本新诗集。林庚的新诗还被翻译成了英文,收入了陈世骧和列克顿(H · ACTON)所编选的《中国现代诗选》(Modern Chinese Poetry),共收19首,是最多的一位。张定和和江文也都曾为其谱曲,以便传唱。诚如废名所说,林庚在新诗中的地位“比任何人更重些,因为它完全与西洋文学不相干,”为新诗坛带来了一份晚唐的美丽。朱光潜亦在《诗论·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中提到林庚当年和徐志摩、卞之琳等都是时人做诗的模仿对象。九叶派诗人唐祈也认为“在《现代》上发表诗的不少诗人,逐渐形成了中国象征诗派的风格,无论在诗的立意造境或是语言形象方面,都立求创新,其中林庚和废名的诗尤为突出,他们两人的象征手法,更多的和中国古典传统有所融汇和结合。”洪子诚后来回忆,其老师林庚“是诗人。但他是写‘新诗’的诗人。是能写好旧诗但坚持写新诗的诗人。”林庚身处上世纪三十年代自由诗大潮,从中国自身文学传统出发,提出了属于自己的新诗形式理论建设,在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二十年间。其更是发表了数十篇诗歌专论。不可谓不坚持。其在以“沟通新旧文学”作文学史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诗”、“节奏音组”、“半逗律”、“典型诗行”等具有传统汉诗色彩,但在新诗领域颇具创建的观念。其推崇创建的“九言体”更是被谢冕称为“林庚体”。对于当下新诗的困境,其关于新诗建行的理论,对于解决中国格律新诗的窘境和新诗如何作为一个独立文体而存在的问题仍具有时代意义。本论文拟从林庚三十年代和五十年代诗歌创作及理论入手,努力还原林庚所处的时代语境,探究林庚诗歌理论来源,在围绕林庚的讨论中,分析当代对于林庚的研究及“林庚热”现象。通过对林庚这样一位致力于新诗格律理论的诗人兼文学史家的分析,探究新诗格律在当代中国新诗中的发展前途。

二、林庚新诗格律理论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林庚新诗格律理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重探1959年关于新诗格律问题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关于继承中国古典诗歌格律问题
节奏与平仄、押韵之间的关系
关于“自由格律诗”的问题
结语

(2)诗歌形式与“时代语言”——谈何其芳的“现代格律诗”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现代格律诗”理论的形成与内容
理想的诗歌形式
“顿”与“时代的语言”的适配性

(3)1950年代卞之琳新诗格律理论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1950年代初期的新诗形式讨论
二、卞之琳的“新格律体”理论
三、“新民歌运动”中“新格律”的守与变
四、结论

(4)“废名圈”新诗批评话语的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一、批评话语空间的生成
二、新诗批评的基本理论
三、在诗性和政治性之间

(5)“语言诗化”与“窗”——论林庚在创作与研究之间的互动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言诗化”与一种迷失
二、“窗”与格式之间
三、延伸或者转化
四、作为一种“诗品”

(6)论林庚的新诗形式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林庚的“诗歌形式史”观念的形成
    第一节 形式诗化的历史线索:从楚辞到五七言诗
    第二节 “纯诗”视域下的自由与韵律
第二章 林庚的“自然”形式观
    第一节 “自然”——以新诗的发生为背景
    第二节 自然诗:一种人与宇宙合一的形式
    第三节 语言生命观与自然韵律观
第三章 林庚的新诗建行理论
    第一节 形式的中心环节:诗行
    第二节 基于诗律模式的分析:建行
    第三节 典型诗行:九言诗的“五四体”
第四章 林庚的新诗形式理论的价值与反思
    第一节 本体意识:诗歌形式的自觉与言说
    第二节 “自然”诗学的可能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中国现代诗学节奏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现代诗学节奏理论的发展
    1.1 20世纪20年代的节奏理论
        1.1.1 自然音节论
        1.1.2 情绪节奏论
        1.1.3 格律论
    1.2 20世纪30年代的节奏理论
        1.2.1 节律论
        1.2.2 语言节奏论
        1.2.3 天然节奏论
    1.3 20世纪40年代的节奏理论
        1.3.1 节奏发展论
        1.3.2 节奏特性论
        1.3.3 诗行与节奏论
        1.3.4 情感与节奏论
第二章 现代诗学节奏理论的争辩
    2.1 节奏概念的争辩
        2.1.1 节奏的一般含义
        2.1.2 节奏、节律、音步的定义
    2.2 影响诗歌节奏元素的争辩
        2.2.1 节奏与韵
        2.2.2 节奏与顿
第三章 现代诗学节奏理论的新拓展
    3.1 情绪节奏的体认
        3.1.1 “内在的韵律”
        3.1.2 情绪对节奏的支配
        3.1.3 “情绪节奏”的争议
    3.2 自然节奏的追求
        3.2.1 自由派与诗的自然节奏
        3.2.2 新格律派与诗的自然节奏
    3.3 语言节奏的探索
        3.3.1 语言的节奏与音乐的节奏
        3.3.2 语言的节奏与抒情诗的节奏
        3.3.3 语言的节奏与吟咏的节奏
第四章 现代诗学节奏理论的价值
    4.1 对现代诗歌创作实践的指导作用
        4.1.1 “三美”原则指导下的诗歌创作
        4.1.2 “新音节与新格律”理论指导下的诗歌创作
    4.2 引入西方理论,为现代诗学理论注入了新质
        4.2.1 引入西方的诗学理论,启发了节奏理论的建构
        4.2.2 引入西方的研究方法,增添了节奏理论的新意
    4.3 对当代诗学节奏理论的重要影响
        4.3.1 对当代诗学格律派的理论影响
        4.3.2 对诗学新形式建构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8)朱光潜与林庚新诗理论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诗论的发展是历史的选择
    (二)研究现状及意义
一、二十世纪30至40年代下:朱光潜与林庚
    (一)朱光潜在时代中的选择:理论家谈诗
    (二)林庚在时代中的选择:诗人谈诗
    (三)朱光潜与林庚交叉的时代背景
二、朱光潜与林庚的诗论主张
    (一)朱光潜诗论主张及其演变过程
    (二)林庚的诗论主张及其演变过程
三、朱光潜与林庚诗歌理论的异同
    (一)相同之处:诗歌创作与情感、造型艺术有关
    (二)不同之处:内容与形式的选择、诗境营造、格律掌控
四、朱光潜与林庚诗歌理论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朱光潜:新诗中的中西并举
    (二)林庚:古典诗歌的化用与新诗的结合
五、朱光潜与林庚新诗理论的建构与影响
    (一)对于中国新诗的建构作用
    (二)对中国未来诗歌发展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林庚新格律诗论的语言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诗乐一体”:林庚“节奏论”的原始构型
二、“字本位”:“普遍形式”论的思维基础
三、唐诗兴味:林氏“语言诗化”论的人文根基
四、林庚新格律诗论的语用悖论

(10)林庚新诗格律理论探析 ——新诗形式建设对于当代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前人关于林庚诗论的研究概论
    1.2 选取材料与写作思路和立意
2 林庚的家学和求学清华的背景
3 林庚三十年代的诗歌探索之路
    3.1 从善写古诗到自由诗的转向
    3.2 北平独特的“现实主义”氛围
    3.3 “晚唐诗热”和林庚的“感觉论”
    3.4 中国古典诗学的重新回归
    3.5 第二次转向——格律探索的开始
    3.6 新诗十字路口上的大讨论
    3.7 “音组”的发现与提出
    3.8 戴望舒与林庚的论战——传统形式在新诗中的合法性讨论
    3.9 文学史研究对于林庚诗学的影响
4 格律理论的完善成型——林庚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探索
    4.1 “民族形式”的讲求,五六十年代的格律大讨论
    4.2 形式的继续探索,“普遍形式”、“诗行建设”、“半逗律”、“节奏音组”“五四体”的提出
5 当代对于林庚诗论的探讨及对于当今新诗发展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林庚新诗格律理论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重探1959年关于新诗格律问题的讨论[J]. 郭金戈.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2(01)
  • [2]诗歌形式与“时代语言”——谈何其芳的“现代格律诗”理论[J]. 曾颖,李章斌.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2(01)
  • [3]1950年代卞之琳新诗格律理论探析[J]. 李章斌,陈敬言. 江汉学术, 2022(02)
  • [4]“废名圈”新诗批评话语的生成[J]. 程继龙.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5]“语言诗化”与“窗”——论林庚在创作与研究之间的互动关系[J]. 张颖. 江汉学术, 2020(05)
  • [6]论林庚的新诗形式观[D]. 熊威.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7]中国现代诗学节奏理论研究[D]. 曾幸. 济南大学, 2019(01)
  • [8]朱光潜与林庚新诗理论比较研究[D]. 郑艳青. 西北民族大学, 2018(04)
  • [9]林庚新格律诗论的语言结构[J]. 赵黎明.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10]林庚新诗格律理论探析 ——新诗形式建设对于当代的意义[D]. 侯滕骁. 海南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论林庚新诗韵律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