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审判》

《迟来的审判》

一、可以“延迟评判”(论文文献综述)

王琼[1](2021)在《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法律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分配是劳动者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方式,而薪酬分配作为分配活动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则是劳动者获取经济收入的基本方式,其不仅直接关系劳动者物质利益的实现程度,决定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基本生活的保障水平,同时公正的薪酬分配也是一个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的标志,是整个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这样说过:“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就对薪酬分配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并坚持以人民为发展中心,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有效提升劳动者的薪酬水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薪酬分配制度已经确立,有序合理科学的薪酬分配秩序已经逐步形成。薪酬分配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劳动者薪酬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发展成果共享度也日益提升。但是也要看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阶级矛盾逐步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各项改革已经不断深入推进,劳动者薪酬分配的方式和公正性也暴露出新问题。不同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劳动者群体之间的薪酬差距依然不合理,部分劳动者尤其是一线职工和低收入劳动者薪酬增长缓慢,劳动者对提高薪酬的需求与用人单位用工成本提升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各生产要素的分配中劳动力要素所占比重严重不足,这些问题都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健全劳动法制度体系及其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薪酬分配法律机制。学界一直致力于关于薪酬分配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着成绩,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完善和深化。一是需要拓展和夯实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理论基础。西方资本主义的分配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正义的理念以及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关社会分配的精华部分,并非相互对立、互不认同,相反,可以将三者相互融通、有机结合,深化和完善适应我国当代国情的薪酬分配理论体系,以指导具体薪酬分配问题的有效解决。二是需要探寻契合时代发展主题和背景的法律机制。现有研究成果多集中在经济学、管理学领域,少有从法学视角关注薪酬分配的问题,对于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问题更是涉及甚少。在我国践行全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大背景下,这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不仅需要经济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劳动者权益,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实现薪酬分配公正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三是需要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融合,提出解决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原则和方法。这既具有完善我国新时期分配正义的理论价值,又有破解当代劳资矛盾的现实意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薪酬分配体系可以有效维护广大劳动者,特别是底层劳动者的切身权益,保障整体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运用宏观与微观结合等方法,构建法学视角下的劳动者薪酬分配及其公正性问题的研究框架体系。以分配正义、矫正正义构成的哲学维度和以人权保障原则、倾斜保护劳动者原则构成的法学维度共同支撑起薪酬分配公正的理论基础。以人为本的回应、得所应得的强化、差别原则的考量和深化改革的要求这四个层面体现了薪酬分配公正法律实现的必要性。本着批判继承的原则,对中国传统分配正义思想的演进进行总结,为实现当代中国薪酬分配公正提供历史和文化经验。从薪酬分配公正的评判标准来看,经济学的评判标准主要为基尼系数和要素价格,法学的评判标准由“三个程度”构成,即劳动报酬请求权的实现程度、同工同酬的实现程度和劳动薪酬集体协商的实现程度。通过上述标准,可以基本判断出某个国家在某段时期内劳动者的薪酬分配是否公正或者趋近于公正。通过纵向比较总结出当今世界的几种薪酬分配的典型模式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典型的薪酬分配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瑞典的多种政策措施并用控制收入差距的模式、美国的以税收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对分配进行调节的模式和巴西的以政府公权力为主导维护分配公正的模式。这三种典型模式可以为我国劳动者薪酬分配模式的完善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为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需要完善和优化由权力保障机制、权利实现机制和社会支撑机制构成的、保障薪酬分配公正的制度体系。一是权力保障机制。通过分析权力配置的原则和结构,影响权力运行的因素,以及权力运行过程中的困境,总结出我国权力配置的运行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薪酬分配公正的国家责任,即司法公正的型塑、薪酬分配制度的完善和社会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基于新冠病毒带来的变化和困顿,尝试提出疫情背景下薪酬分配公正对权力行使的新要求;二是权利实现机制。以人本理念和劳资共赢理念构建起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权利观,以劳资共决权、同工同酬权和劳动报酬请求权为内容,构成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权利实现机制。这三项权利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虽不尽相同,但各有侧重,多效并举,共同促进薪酬分配公正之实现;三是社会支撑机制。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是我国劳动法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两大社会化组织,在确保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中有其特定的角色和作用。工会代表权和维权手段的强化保障以及职工代表大会决策权和监督建议权的强化保障,是这两个社会化组织有效履行职责和充分发挥保障职能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社会化支撑机制完善的关键之所在。

唐明星[2](2021)在《植物的偏振和荧光特性研究及成像系统设计》文中提出目前植物胁迫分析对于农业及环境生态研究意义深远。偏振成像和植物叶绿素荧光成像探测同样具有非侵入、无损伤的优势,利用植物叶绿素荧光成像评判植物自身健康状况的应用较为成熟,而植物叶片产生的偏振信息也能够有效反映自身特性。基于此,论文利用植物偏振成像与叶绿素荧光成像结合的方法初步探究植物荧光偏振成像方法在植物生理胁迫方面的潜力。论文基于Stokes偏振成像、Mueller矩阵偏振成像、植物叶绿素荧光成像理论设计搭建了一套植物偏振及荧光成像探测系统,完成了光学系统加工和调试,可以实现荧光、偏振和荧光偏振组合的图像的采集,基于Qt+OpenCV+Armadillo设计了一套数据处理软件,实现了实验图像的处理及偏振参数曲线变化分析,经实验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在性能分析方面,对比分析了不同植物偏振成像及荧光偏振成像的差异;通过植物叶片病斑实验,发现部分偏振参数可对叶片病斑区域有效呈现,表明对应偏振参数可用于植物病害检测分析;通过植物水分胁迫实验表明Mueller矩阵有关参数及Stokes荧光线偏振度参数可用于对叶片含水量进行表征,为定量研究植物叶片含水量变化指明了方向。同时基于Zemax光学仿真设计了一套植物遥测成像系统,初步实现系统对植物叶绿素荧光信号的获取,完成了系统主要部分机械结构的设计加工。通过植物叶绿素荧光成像实验表明系统具备探测微弱荧光信号的能力,可用于从遥测角度对植物进行监测研究。实验研究表明,植物荧光偏振成像系统和植物遥测成像的设计结构是合理的、可行的。偏振和荧光成像测量的结果是稳定的、可靠的,可用有关偏振参数对植物水分含量等现象进行表征。植物荧光偏振成像的有关实验结论为今后利用植物遥测成像系统结合偏振模块从荧光偏振角度探究自然环境下的植物奠定了基础。

陆浩志[3](2021)在《麦克风阵列自适应GSC语音增强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智能化普及的今天,语音通信的应用极为广泛,语音信号处理技术不断被更新和推进。语音信号处理对语音的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然而语音拾取设备收集到的语音却经常夹杂着大量噪声,严重影响了原始语音的清晰度和可懂度,必须寻找有效方法消除噪声以获得所需的语音,因此,语音增强技术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单通道语音增强方法具有原理简单、对硬件要求低、易于实现等优点,但对移动声源拾取到的信号信噪比较低。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方法可对拾取的信号进行时-频-空域联合处理,在目标信号追踪、抗干扰等方面具有优越的性能。本文旨在为应用于不同噪声背景下的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方法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针对纯高斯噪声背景下,传统广义旁瓣抵消器(GSC)消除非相干噪声能力差和阻塞矩阵无法很好地滤除目标信号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后置Fast ICA信号分离的改进GSC语音增强方法。该方法利用自适应阻塞矩阵代替传统阻塞矩阵,可有效减少因精确来波方向未知而造成的目标信号的泄漏,并在GSC的输出端结合快速独立分量分析(Fast ICA)算法进一步分离输出信号中的纯净语音和非相干噪声,以提高输出语音信号的质量。(2)针对以α-稳定分布噪声为代表的非高斯噪声背景下,传统广义旁瓣抵消器消噪能力大幅衰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凸组合滤波器的改进GSC语音增强方法。该方法利用凸组合滤波器替换传统的自适应抵消器,以凸组合独特的“并联”式滤波,实现了自适应滤波器对α-稳定分布噪声的协同滤波;同时,选用最大箕舌线准则改进线性自适应滤波算法的代价函数,使改进后的自适应滤波算法在对抗非高斯噪声时具有更强的鲁棒性,从而使得改进GSC可有效消除脉冲噪声,以还原出纯净的目标信号。(3)针对多噪声背景下,传统广义旁瓣抵消器收敛速度较慢且对噪声消除表现性能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谱减法的改进GSC语音增强方法。该方法在传统GSC的输出端接入了一个反馈滤波器,使得GSC下支路自适应滤波器的代价函数被改变,从而加快了滤波器的收敛速度。同时,为传统GSC接入了改进谱减法模块,以期对输出语音做进一步处理,消除输出语音中残留的噪声,最终尽可能地还原出较少噪声残留的语音信号。

雷鲁飞[4](2021)在《实物保护系统脆弱性评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键设施和关键资产面临着较高的安全风险,一旦遭到非法入侵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实物保护系统脆弱性评估就是为了验证保护系统的防护性能并识别保护系统的漏洞,从而确保保护目标的安全。实物保护系统评估的方法一般分为两类: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主要根据功能测试和相关规范进行专家打分评估,定量分析则需要严格的大量的实验以确定系统各个部件的有效性。定量分析的代价高于定性分析,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对保护系统进行定性分析或定量分析。本文对上述两种分析方法分别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针对现有的定性评估方法只能确定系统的评价结果,而不能发现系统脆弱点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脆弱性评估方法(Fuzzy Assessment of Physical Protection System,FAPPS)。该方法首先利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判建立评判结果关于模糊因素集的模糊数值函数,然后利用豪斯多夫距离定义了一种模糊微分计算方法。最后,使用该方法对评估函数在各模糊因素集上求模糊偏导,得出偏导数最大的因素集,该因素集即为系统的脆弱点。在对某一体化安全监控系统进行脆弱性评估中,本文所采用的FAPPS比其它的方法能更准确的发现系统的脆弱点,脆弱性评估结果有效性FAPPS比其它方法高3~12倍。(2)针对实物保护系统多路径入侵评估方法(Multi-path Analysis of Physical Protection,Systems MAPPS)存在缺乏时效性和有效应对手段问题,提出一种基于EASI Estimation of Adversary Sequence Interruption)模型的实物保护系统动态脆弱性评估方法(Dynamic Assess-ment of Physical Protection System,DAPPS)。该方法考虑到内外部因素对实物保护系统的防护性能的影响,根据系统所监测到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动态计算保护系统的最薄弱路径上及其拦截概率。当保护系统的拦截概率低于给定的阈值时,系统将自动采取一项或多项临时措施。这些措施能够提高探测概率或延迟时间,从而使得拦截概率始终高于给定阈值,确保系统防护性能始终满足要求。通过对国际原子能机构研究所公开的场景和数据上进行评估计算,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本文所采用的DAPPS方法比MAPPS方法所提供的防护性能提高5~25个百分点。(3)本文利用上述两种算法开发的实物保护系统脆弱性评估软件平台,能够让用户快速、准确的对保护系统进行脆弱性评估,为实物保护系统的设计、评估和改进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李银城[5](2021)在《基于短路试验的配电变压器绕组性能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配电变压器作为电网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它的运行状态直接关乎到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变压器最重要的部分是绕组,在运行过程中,变压器可能发生短路情况,在短路冲击下,其绕组可能因为承受外部短路所带来的热和动稳定效应而发生变形甚至出现故障。变压器绕组发生变形后有时会立即出现损坏事故,更多的可能则是仍能继续运行一段时间,且运行的时间由变形的情况和绕组自身的性能所决定。变压器绕组的性能决定了变压器的使用寿命,在变压器经过短路试验后,准确、可靠、有效地对变压器绕组性能进行评估,提高变压器的产品质量,减少变压器绕组故障的发生,维护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分析传递函数法的基本原理,并分析变压器经过短路后,各种力的作用对变压器的影响,然后建立变压器的低频、中频、高频的等效参数模型,并对该模型的参数进行分析并计算,得到变压器低频、中频、高频等效模型参数数据。采用NI Multisim软件仿真变压器绕组的等效电路,利用短路阻抗法、扫频法、振荡波法对变压器进行测试,通过改变变压器绕组的等效参数,得到三种方法的指标与变压器绕组等效参数改变之间规律。并针对三种方法所提的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和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方法(Fuzzy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FCA)相结合的方法对变压器绕组的性能进行综合评估,从而建立变压器质量评估体系。通过评估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得到变压器绕组的性能指标,从而对变压器绕组性能进行评估。

刁佳琦[6](2021)在《正念训练对大学生冲动决策的影响 ——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冲动决策是一种危害性不可小觑的非理性判断与决策,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不言而喻,现如今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冲动决策现象屡见不鲜,从而给他们或者社会的发展带来大量的损失。以往研究指出正念训练能够明显提高个体的正念水平和自我控制,自我控制高的个体不容易作出冲动决策,可以推断出自我控制在正念训练和冲动决策之间存在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探究正念训练对冲动决策的影响机制及其干预研究,有着一定的现实与教育意义。本文分为两部分研究,首先通过调查研究探讨正念水平、自我控制与冲动决策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为接下来的干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该研究以河北某高校大一到大三年级的1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正念五水平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延迟折扣任务为测量工具,使用相关分析、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去探讨正念水平、自我控制与冲动决策三者之间的关系;接下来通过干预研究,即通过为期6周的正念训练探讨正念干预对大学生自我控制和冲动决策的影响。研究对象是在前者研究对象的基础上筛选出来,即从调查研究的延迟折扣任务中筛选出26名符合条件的被试(AUC值从低到高排列)进行随机分组干预研究,本研究把被试分为两组,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13人,主试对实验组一周实施一次干预,每次1.5个小时,一共六周,对照组则不进行任何干预或处理。通过以上两部分研究,可以得出正念训练对冲动决策的影响途径以及经过正念训练后个体在正念五水平、自我控制以及延迟折扣任务中得分的前后测差异。结果发现:1.调查研究结果(1)正念水平和自我控制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自我控制和冲动决策水平(AUC值)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正念水平和冲动决策水平(AUC值)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2)正念水平对冲动决策的直接效应不显着,自我控制在正念水平对冲动决策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即正念只能通过自我控制来作用于冲动决策,正念不能直接影响冲动决策。2.干预研究结果(1)实验组前测和对照组前测在正念五水平量表、自我控制量表以及延迟折扣任务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在正念五水平量表上,实验组前测得分与后测得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测得分要显着高于前测得分;对照组前测得分与后测得分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后测得分与延迟后测得分的差异同样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自我控制量表上,实验组前测得分与后测得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测得分要显着高于前测得分;对照组前测得分与后测得分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后测得分与延迟后测得分的差异同样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冲动决策范式--延迟折扣任务上,实验组前测得分与后测得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测得分要显着高于前测得分;对照组前测得分与后测得分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后测得分与延迟后测得分的差异同样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的正念水平、自我控制以及冲动决策三者之间存在两两相关;正念水平对冲动决策的直接效应不显着,自我控制在正念水平对冲动决策的影响中发挥完全中介的作用;(2)通过六周的正念训练,大学生的正念水平和自我控制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最终有效地减少了冲动决策。

胡显伟[7](2021)在《海外油气田遭入侵的风险评价方法与防范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中国企业在海外开展油气合作愈发频繁。为有效保障海外油气田的人员和资产安全、环境和声誉免受负面影响,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改进小波算法、背景差分法、卷积神经网络、风险控制成本分析、探测准确度分析和非线性规划等方法,研究了海外油气田遭入侵的风险评价方法与防范技术,实现了入侵探测全覆盖、物防工程纵深布局、应急资源系统整合,并在中东某油田现场开展了实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建立了适用于海外油气田的入侵风险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8项。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各项指标的敏感度系数。建立了五种评判逻辑,构建了入侵风险等级量化评价方法,并对标国际安保咨询公司的风险数据库进行了结果验证。针对关键的入侵风险指标,研究入侵防范系统技术原理。提出了基于改进小波算法的红外图像增强与去燥方法,对小波低频系数进行直方图均衡增强,对高频系数进行阈值去噪,较好地改善了原始图像的清晰度和对比度;研究了基于背景差分法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采用计算量较小的背景差分算法对监测目标进行定位,提高了运动目标的检测能力;研究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识别方法,采用Matlab卷积神经网络工具箱中预先训练好的Alexnet Model深度学习模型对监测到的目标进行分类识别。分析正面入侵和侧面入侵防范的风险概率、工程造价及风险控制成本,实现了入侵防范系统优化研究。基于红外智能探测技术,提出红外热像仪双向交叉布局方案和探测准确度分析方法,并开展应用基础和现场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基于14个红外热像仪的双向交叉布局实现了周界入侵探测的全覆盖,探测率达到100%,超过90%的测试点的报警正确率高于90%,最佳探测距离为175.72m。实验现场入侵目标的红外图像采集及处理达到了高效检测和识别的研究目标。基于纵深物防和快速响应技术,针对侧面入侵和正面入侵风险,差别化地研究纵深防护的物防工程,实现入侵延迟;基于人机工程原理,研究实现应急监控中心非线性规划;基于INC-MOD-MOS三维架构管理应急武装,研究实现快速应急响应。实验现场达到了入侵延迟与快速应急响应的研究目标。

陈海燕[8](2020)在《抛光打磨作业场所铝粉的爆炸危险评价及受限空间燃爆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数量增多,涌现出大批抛光打磨作业企业。此类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这些粉尘粒度一般较小,具有比表面积大、活性高的特点,易引起燃烧、爆炸。近年来,粉尘爆炸事故日益频发,在这些粉尘爆炸事故中,金属粉尘尤其铝粉尘爆炸占据大量比例,往往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与数值模拟等手段,对抛光打磨作业场所发生铝粉爆炸事故原因进行了系统研究。论文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应用尖点突变理论,将导致铝粉爆炸事故的人、机、管、环等外部因素及铝粉自身固有危险性(内因)作为爆炸事故的两个控制变量,构建了铝粉爆炸事故尖点突变模型,探讨了外部因素及内部因素对铝粉爆炸事故的致因过程,得到了铝粉爆炸的11个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权重,并据此建立了抛光打磨作业场所铝粉爆炸外部不安全因素危险性评价方法,运用突变级数法进行递归运算,最终得到作业场所外部不安全因素危险性总隶属函数值,由此可判断作业场所的安全等级。(2)通过实验研究了铝粉尘云的最低着火温度,揭示了微米级铝粉粒径与最低着火温度之间的关系。铝粉尘云的最低着火温度随着铝粉浓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当铝粉浓度为4.55kg/m3时,铝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为585℃。进一步研究了粒径、浓度、压强对最低着火温度的影响规律,在得到最佳分散压力和敏感浓度的基础上,拟合出了铝粉粒径与铝粉最低着火温度的关系式。(3)运用20L球形爆炸装置,通过正交实验,得到了粒径和水含量对铝粉爆炸下限的影响规律;同时也得到了粒径、点火延迟时间、浓度对铝粉爆炸特性的影响敏感度排序是依次降低的。分析了爆炸产物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较小爆炸压力下存在未反应铝粉团聚在一起呈絮状;在较大爆炸压力下铝粉爆炸产物较分散;相同浓度条件下铝粉爆炸过程则主要受氧气扩散和铝粉颗粒的熔融控制。(4)利用数值模拟,以昆山铝粉爆炸事故的除尘器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袋式除尘器内粉尘浓度分布,得到了悬浮于集尘桶内铝粉的浓度分布和集尘桶内铝粉受潮后发生自热反应的温度场分布状况。结合实验所得铝粉最低着火温度和爆炸下限,建立了除尘器集尘桶安全状态评价模型,对除尘系统温度以及粉尘浓度的监测提供了依据。

曾毅[9](2020)在《建筑物防范恐怖袭击风险评估与防护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国际恐怖主义日渐猖獗,恐怖分子袭击各类建筑场所的事件频发,我国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因所处环境复杂,容易受到恐怖袭击。国内对建筑物防范恐怖袭击风险评估的研究较少,相关防范恐怖袭击的防护指导操作性、实用性不强,缺乏一套针对性、实用性强的风险评估方法和防护设计方案统一标准,极大地制约了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安全管理能力的提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机构“走出去”,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安全引起了社会不同层面普遍关注,开展有针对性的建筑物防范恐怖袭击风险评估方法与防护设计方案研究,对于保障境外中资企业机构的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以境外中资企业机构自建或租赁的建筑物为对象,通过文献调研、数据统计、理论分析、会议访谈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建筑物开展防范恐怖袭击风险评估与防护设计研究。首先,基于全球恐怖主义数据库(GTD)和网上公开数据,分析恐怖袭击威胁方式和攻击手段,识别建筑物恐怖袭击基准威胁。在此基础上,按照GB 50348-2018《安全防范工程技术标准》对防护措施的划分建议,结合美军反恐防护工程系列标准中的防护措施开展建筑物恐怖袭击防护设计要素分析,总结得出建筑物防范恐怖袭击防护设计要素。其次,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和文献调研,遵循ISO31000:2018《风险管理指南》标准,针对性地提出建筑物防范恐怖袭击风险评估方法。建筑物恐怖袭击风险涉及可能性、脆弱性和严重性三个基本要素,并创新性地建立建筑物防范恐怖袭击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指标量化评判方法。采用基于灰色关联度计算指标权重的改进方法,计算各指标的相对权重。然后,参考国内外有关安全防范标准,按照防护设计要素分类标准,对全部基础威胁从场地工程、建筑构件、技术设备和人力制度防护四个方面提出防护设计方案。最后,选择某境外中资企业开展应用验证,按照本文提出的风险评估指标,对该企业所在建筑物进行全面评估,得到不同威胁下的风险值,并依据企业风险评价准则,使用防护设计方案对建筑物防护措施进行针对性改进。

申鑫[10](2020)在《考虑设备运行概率状态分布的住宅能耗在线优化调度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智能电网已成为世界电力网络发展的大趋势,家庭能源管理系统是智能电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电网侧的电力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实时互动参与需求响应。在保证用户舒适的居住环境下,家庭能源管理系统倡导用户积极参与电力系统运行,响应需求响应信号。用户可以通过家庭能源管理系统调度家庭用电负荷进而削减负荷峰值、降低住宅能耗和用电成本。本文针对居民用户家庭用电设备负荷调度进行如下研究:本文以用户侧的资源优化调度为核心,研究了家庭用电设备的运行特性及优化调度问题。介绍了家庭能源管理系统的组成和技术特点,根据用户电器设备运行状态的时间分布特征和技术特点,对用电设备进行分类以及描述设备可操作动作和概率运行状态。根据用户历史用电数据,在分时电价背景下建立了一种基于设备运行状态概率分布的居民用电任务调度优化模型。提出一种包含对数据感知能力的基于概率选择的异步优势演员-评判家算法,通过联合设备运行状态概率分布,以离线学习在线评估的模式对模型进行优化求解;针对用户侧大量设备,将算法中的多个智能体嵌入CPU中,利用CPU多线程功能实现了住宅多设备的在线决策优化;分析了该方法的收敛能力、稳定性和时效性。对算例的求解结果表明了该方法在线实时进行住宅负荷调度的有效性和正确性。考虑到电网侧能源价格和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研究了用户长期负荷调度问题,将电价信息和负荷需求的变化建模为马尔可夫决策过程,将用户间的相互作用描述为一个部分可观的随机博弈。为了使问题易于处理,本文利用具有不完全信息全可观随机博弈的马尔可夫完美均衡近似用户最优调度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演员-批评家的在线负荷调度学习算法来确定用户的最优调度策略。仿真结果表明:与不执行需求响应相比,用户的预期成本、总负荷的峰均比分别降低28%和13%。与短期调度策略相比,长期调度策略可使用户的预期成本降低11%。

二、可以“延迟评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以“延迟评判”(论文提纲范文)

(1)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法律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论文的基本框架
    四、研究方法
    五、预期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薪酬分配公正及其法律实现的理论阐述
    第一节 薪酬分配公正的概念阐释
        一、薪酬概念的理论阐析
        二、劳动者概念的理论阐析
        三、公正概念的理论阐析
    第二节 薪酬分配公正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维度
        二、法律维度
    第三节 薪酬分配公正法律实现的现实必要性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回应
        二、得所应得的强化
        三、差别原则的考量
        四、现实国情的呼唤
    第四节 中国传统分配公正理论的历史演进
        一、传统分配公正思想的演进
        二、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第二章 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评判标准
    第一节 经济学的评判标准
        一、基尼系数
        二、要素价格理论
    第二节 法学的评判维度
        一、劳动报酬请求权的实现程度
        二、同工同酬的实现程度
        三、劳动薪酬集体协商的实现程度
第三章 薪酬分配公正法律实现的模式借鉴
    第一节 当代薪酬分配法律实现的典型模式
        一、市场与政府共同作用型——瑞典
        二、市场主导型——美国
        三、政府主导型——巴西
    第二节 对当代中国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借鉴意义
        一、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应与时俱进
        二、破除阻碍市场机制运行的壁垒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归位
        四、建立公平且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
        五、完善薪酬配套政策体系
第四章 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权力保障机制
    第一节 权力配置基本要义
        一、权力配置原则
        二、权力配置结构
        三、影响权力运行的因素
        四、实现薪酬分配公正过程中的权力运行困境
    第二节 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国家责任
        一、司法公正的型塑
        二、薪酬分配制度的完善
        三、社会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三节 疫情下薪酬分配公正与政府权力行使
        一、政府权力在疫情保障中的行使方式
        二、疫情背景下的薪酬分配
        三、薪酬分配公正对权力行使的新要求
第五章 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权利实现机制
    第一节 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权利观
        一、人本理念下的权利观
        二、劳资共赢理念下的权利观
    第二节 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权利支撑
        一、群体公正的实现——劳资共决权
        二、个体公正的实现——同工同酬权
        三、现实公正的实现——劳动报酬请求权
第六章 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社会支撑机制
    第一节 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中工会角色定位及其实现
        一、工会的角色定位
        二、工会在薪酬分配中的作用
        三、工会的代表权保障
        四、工会的维权手段保障
    第二节 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中职工代表大会角色定位及其实现
        一、职工代表大会的角色定位
        二、职工代表大会在薪酬分配中的职能
        三、职工代表大会的决策权保障
        四、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建议权的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2)植物的偏振和荧光特性研究及成像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偏振成像及植物偏振探测技术研究
        1.2.2 植物叶绿素荧光探测技术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偏振探测及植物叶绿素荧光基本理论
    2.1 斯托克斯矢量法
    2.2 Stokes偏振成像测量原理
    2.3 正交偏振成像测量原理
    2.4 Mueller矩阵偏振成像特性分析
        2.4.1 Mueller矩阵偏振探测原理
        2.4.2 Mueller矩阵分解
    2.5 叶绿素荧光现象
        2.5.1 叶绿素吸收光谱
        2.5.2 叶绿素荧光发射光谱
    2.6 植物偏振和荧光特性结合研究思路
    2.7 本章小结
3 植物荧光偏振成像及植物遥测成像系统设计
    3.1 植物偏振及荧光成像探测系统的设计
        3.1.1 植物偏振成像系统的搭建方案
        3.1.2 偏振成像系统接收光路的结构设计
    3.2 植物遥测成像光学系统仿真及机械结构设计
        3.2.1 激光诱导植物叶绿素荧光遥测成像系统探测原理
        3.2.2 卡塞格林望远镜优化仿真分析
        3.2.3 望远镜与ICCD配套转接套筒的结构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植物偏振及荧光成像特性实验初步研究
    4.1 偏振成像系统稳定性分析
        4.1.1 光源稳定性分析
        4.1.2 ICCD相机成像稳定性分析
        4.1.3 成像系统整体稳定性分析
    4.2 偏振成像处理软件的设计
    4.3 植物偏振及荧光成像特性初步研究分析
        4.3.1 植物Stokes偏振及荧光成像特性研究分析
        4.3.2 植物 Mueler 偏振及荧光成像特性研究分析
    4.4 植物叶片表面病斑偏振成像初步研究
    4.5 植物叶片含水量变化与偏振及荧光成像参数结合研究思路
    4.6 本章小结
5 偏振和荧光成像探测植物水分胁迫及遥测成像系统性能分析
    5.1 植物叶片含水量变化与偏振及荧光成像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5.1.1 植物叶片含水量变化与 Mueler 矩阵非荧光偏振参数相关性研究分析
        5.1.2 植物叶片含水量变化与 Mueler 矩阵荧光波段偏振参数相关性研究分析
        5.1.3 植物叶片含水量变化与Stokes非荧光偏振参数相关性研究分析
        5.1.4 植物叶片含水量变化与Stokes荧光偏振参数相关性研究分析
    5.2 植物遥测成像系统实验研究分析
        5.2.1 接收系统成像的可行性研究分析
        5.2.2 夜间户外植物荧光成像实验研究分析
        5.2.3 不同波长处荧光图像研究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麦克风阵列自适应GSC语音增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的基础理论
    2.1 语音信号特性
    2.2 人耳感知特性
    2.3 噪声分类及各自特性
    2.4 语音质量的评判方式
        2.4.1 主观评判方式
        2.4.2 客观评判方式
    2.5 麦克风阵列接收信号理论模型
        2.5.1 麦克风阵列拓补结构
        2.5.2 传统麦克风阵列接收窄带信号的理论模型
        2.5.3 传统麦克风阵列接收宽带信号的理论模型
    2.6 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的基本方法
        2.6.1 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的代表方法
        2.6.2 几种语音增强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斯噪声背景下的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自适应滤波概述
        3.2.1 自适应滤波器原理
        3.2.2 经典线性自适应滤波算法
    3.3 传统广义旁瓣抵消器原理
    3.4 盲源信号分离语音增强方法
        3.4.1 盲源信号分离方法的基本原理
        3.4.2 独立分量分析方法的基本数学模型
        3.4.3 快速独立分量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步骤
    3.5 后置Fast ICA信号分离的改进GSC语音增强方法
    3.6 实验仿真与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高斯噪声背景下的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α-稳定分布噪声
        4.2.1 α-稳定分布的定义
        4.2.2 α-稳定分布的性质
        4.2.3 α-稳定分布随机变量的生成
    4.3 适用于对抗非高斯噪声的代价函数
    4.4 凸组合滤波器
        4.4.1 凸组合滤波器的基本原理
        4.4.2 基于最大箕舌线准则的凸组合滤波器
    4.5 基于凸组合滤波器的改进GSC语音增强方法
    4.6 实验仿真与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噪声背景下的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传统谱减法
    5.3 改进谱减法
    5.4 基于改进谱减法的改进GSC语音增强方法
    5.5 实验仿真与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实物保护系统脆弱性评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路线
2 数据收集及预处理
    2.1 脆弱性评估依据
    2.2 数据收集及分析
        2.2.1 某一体化安全监控系统子系统组成
        2.2.2 各子系统功能测试实验及数据收集
    2.3 数据预处理
        2.3.1 耦合关系类型
        2.3.2 不清晰关系的关联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脆弱性评估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模糊集及模糊函数
        3.2.1 模糊集
        3.2.2 模糊函数及其导数的定义
    3.3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脆弱性评估算法FAPPS的基本流程
    3.4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脆弱性评估方法FAPPS详细步骤
        3.4.1 一级综合评判模型
        3.4.2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3.4.3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脆弱性评估方法FAPPS
    3.5 算法应用及结果对比
        3.5.1 某一体化安全监控系统评估因素集
        3.5.2 一体化安全监控系统的脆弱性评估
        3.5.3 脆弱性分析及结果对比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EASI模型的动态脆弱性评估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DAPPS算法原理和基本步骤
        4.2.1 DAPPS算法的基本原理
        4.2.2 DAPPS算法的主要步骤
    4.3 基于EASI模型的动态脆弱性评估算法(DAPPS)详细步骤
        4.3.1 EASI模型的计算方法
        4.3.2 基于EASI模型的动态脆弱性评估方法DAPPS
    4.4 试验仿真结果对比
        4.4.1 仿真场景数据
        4.4.2 气候变化对探测器的影响
        4.4.3 仿真计算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脆弱性评估软件平台的开发
    5.1 脆弱性评估平台的主要功能
    5.2 脆弱性评估的基本流程
    5.3 脆弱性评估软件应用实例
        5.3.1 某一体化安全监控系统评估应用实例
        5.3.2 评估结果
        5.3.3 结论
    5.4 脆弱性评估系统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基于短路试验的配电变压器绕组性能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变压器绕组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
        1.2.1 低压脉冲法
        1.2.2 短路阻抗法
        1.2.3 频率响应法
        1.2.4 振动分析法
        1.2.5 振荡波法
        1.2.6 变压器绕组评估方法比较分析
    1.3 变压器性能评估的研究现状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变压器绕组性能评估的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传递函数法测量原理
        2.2.1 Z参数法的基本原理
        2.2.2 S参数法的基本原理
    2.3 绕组受力情况对变压器质量的影响
        2.3.1 辐向力对变压器的影响
        2.3.2 压应力对变压器的影响
        2.3.3 轴向力对变压器绕组的影响
        2.3.4 预压紧力的对变压器绕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变压器宽频等效电路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变压器低频等效模型
    3.3 变压器中高频等效模型
    3.4 变压器绕组等效模型的电路参数计算
        3.4.1 介电常数的计算
        3.4.2 对地电容的计算
        3.4.3 绕组的电容计算
        3.4.4 电感的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压器绕组性能评估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变压器质量评语分析及定义
    4.3 基于短路阻抗法的变压器绕组性能评估分析
        4.3.1 配电变压器绕组的短路阻抗分析
        4.3.2 配电变压器短路试验前后短路阻抗对比分析
        4.3.3 基于短路阻抗法的变压器性能评估分析
    4.4 基于扫频法的变压器绕组性能评估分析
        4.4.1 正常变压器绕组的响应特性仿真及分析
        4.4.2 电感参数变化对变压器频率响应结果的影响
        4.4.3 匝间、饼间电容参数变化对变压器频率响应的影响
        4.4.4 对地电容变化对变压器频率响应结果的影响
        4.4.5 基于扫频法的变压器性能评估分析
    4.5 基于振荡波法的变压器绕组性能评估分析
        4.5.1 正常绕组的振荡波特性仿真及分析
        4.5.2 电感参数变化对振荡波系统指标的影响
        4.5.3 匝间、饼间电容的参数变化对振荡波系统的影响
        4.5.4 对地电容的参数变化对振荡波系统指标的影响
        4.5.5 基于振荡波法的变压器性能评估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短路试验的配电变压器性能评估
    5.1 引言
    5.2 变压器评估指标确定
    5.3 变压器绕组性能综合评估方法研究
        5.3.1 建立综合评价影响因素层次结构
        5.3.2 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5.3.3 权重计算
        5.3.4 一致性检验
        5.3.5 计算合成权重
        5.3.6 评语集和构造模糊评判矩阵
        5.3.7 计算模糊评价综合指标并给出评价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6.1 主要研究内容
    6.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6)正念训练对大学生冲动决策的影响 ——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综述
    1.1 关于正念的相关研究
        1.1.1 正念的定义
        1.1.2 正念训练疗法
        1.1.3 正念作用的机制
        1.1.4 正念训练对大学生的干预研究
    1.2 关于冲动决策的研究
        1.2.1 冲动决策的定义
        1.2.2 理论模型
        1.2.3 测量冲动决策的研究范式
        1.2.4 延迟折扣的测量指标
        1.2.5 关于大学生冲动决策的研究
    1.3 关于自我控制的研究
        1.3.1 自我控制的定义
        1.3.2 自我控制理论
        1.3.3 自我控制的测量
        1.3.4 正念训练和自我控制的相关研究
        1.3.5 自我控制与冲动决策的相关研究
        1.3.6 关于大学生自我控制的研究
2 问题的提出
    2.1 研究背景
    2.2 已有研究的不足
    2.3 研究假设
    2.4 研究意义
3 实证研究
    3.1 研究一:正念水平、自我控制和冲动决策的相关性研究及其中介探讨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假设
        3.1.3 研究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1.5 研究结果
        3.1.6 讨论
    3.2 研究二:正念训练对冲动决策的干预研究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假设
        3.2.3 研究方法
        3.2.4 研究结果
        3.2.5 讨论
        3.2.6 研究结论
4 总讨论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5.1 训练周期不长
    5.2 正念干预方案的设计问题
    5.3 样本数量少
    5.4 测量工具比较简单
6 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含致谢)

(7)海外油气田遭入侵的风险评价方法与防范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2 绪论
    2.1 文献综述
        2.1.1 入侵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2.1.2 入侵防范技术原理研究现状
        2.1.3 入侵防范技术应用研究现状
    2.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问题
    2.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3.1 研究内容
        2.3.2 研究方法
        2.3.3 创新研究内容
        2.3.4 研究技术路线
3 入侵风险指标体系与等级量化评价方法
    3.1 入侵风险指标体系
        3.1.1 入侵风险因素辨识
        3.1.2 入侵风险指标体系
    3.2 入侵风险等级量化评价方法
        3.2.1 逻辑引导评判
        3.2.2 指标体系量化
        3.2.3 风险等级架构
        3.2.4 等级量化评价实例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红外智能探测与入侵防范关键技术研究
    4.1 红外智能探测与入侵防范瓶颈技术分析
    4.2 红外智能探测关键技术研究
        4.2.1 红外图像小波分解
        4.2.2 红外图像小波增强
        4.2.3 红外图像小波去噪
        4.2.4 小波增强与去噪性能评价
        4.2.5 入侵目标自动检测
        4.2.6 入侵目标智能识别
    4.3 入侵防范关键技术研究
        4.3.1 时间分析
        4.3.2 侧面入侵防范分析
        4.3.3 正面入侵防范分析
        4.3.4 入侵风险控制成本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红外智能探测技术研发与现场实验
    5.1 红外智能探测技术研发
        5.1.1 红外图像采集模块
        5.1.2 红外图像处理模块
        5.1.3 运动目标检测模块
        5.1.4 运动目标识别模块
    5.2 红外智能探测现场实验与效果检验
        5.2.1 红外智能探测现场实验
        5.2.2 红外智能探测效果检验
    5.3 本章小结
6 纵深物防与快速响应技术现场实验
    6.1 纵深物防技术现场实验
        6.1.1 侧面入侵延迟技术现场实验
        6.1.2 正面入侵延迟技术现场实验
    6.2 快速响应技术现场实验
        6.2.1 应急中心非线性空间布局
        6.2.2 应急武装三维架构现场实验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抛光打磨作业场所铝粉的爆炸危险评价及受限空间燃爆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铝粉爆炸事故致因分析及危险性评价
    2.1 突变理论概述
    2.2 铝粉爆炸事故尖点突变模型研究
    2.3 作业场所铝粉爆炸危险性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铝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试验研究
    3.1 铝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影响因素研究
    3.2 最低着火温度试验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铝粉爆炸特性的试验研究
    4.1 铝粉爆炸下限试验装置及方案
    4.2 铝粉爆炸下限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铝粉其它爆炸特性参数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受限空间铝粉浓度及温度数值模拟研究
    5.1 CFD数值模拟概述
    5.2 袋式除尘器模型及边界条件
    5.3 袋式除尘器内铝粉浓度分布模拟
    5.4 袋式除尘器温度分布数值模拟
    5.5 本章小结
6 作业场所及受限空间铝粉爆炸危险性评价实例应用
    6.1 昆山铝粉爆炸事故
    6.2 昆山爆炸事故外部不安全因素危险性评价
    6.3 除尘器集尘桶铝粉爆炸尖点突变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附录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建筑物防范恐怖袭击风险评估与防护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2 建筑物恐怖袭击基准威胁与防护设计要素
    2.1 建筑物恐怖袭击基准威胁
        2.1.1 建筑物恐怖袭击统计分析
        2.1.2 建筑物恐怖袭击基准威胁
    2.2 建筑物恐怖袭击防护设计要素
3 建筑物防范恐怖袭击风险评估
    3.1 风险评估方法与指标建立
        3.1.1 建筑物防范恐怖袭击风险识别
        3.1.2 建筑物防范恐怖袭击风险分析
        3.1.3 建筑物防范恐怖袭击风险评价
        3.1.4 建筑物防范恐怖袭击风险处理
    3.2 建筑物风险评估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4 建筑物防范恐怖袭击防护设计
    4.1 防护设计理论原则
        4.1.1 防护设计理论
        4.1.2 防护设计原则
    4.2 一般防护设计方案
        4.2.1 警卫力量
        4.2.2 周界实体屏障
        4.2.3 入侵与紧急报警系统
        4.2.4 视频监控系统
        4.2.5 出入口控制与防爆/暴安检系统
        4.2.6 照明系统
        4.2.7 停车场
        4.2.8 安全屋
        4.2.9 应急预案
    4.3 专用防护设计方案
        4.3.1 武装袭击
        4.3.2 直射武器
        4.3.3 间射武器
        4.3.4 投掷武器
        4.3.5 钝锐器
        4.3.6 生化及放射性武器
        4.3.7 汽车炸弹
        4.3.8 人体炸弹
        4.3.9 邮件炸弹
5 建筑物防范恐怖袭击应用验证
    5.1 海洋大厦及企业调查
        5.1.1 海洋大厦周围情况
        5.1.2 海洋大厦使用情况
        5.1.3 海洋大厦及企业防护措施梳理
        5.1.4 企业应急管理措施梳理
    5.2 风险识别
        5.2.1 威胁识别
    5.3 风险分析
        5.3.1 可能性分析
        5.3.2 脆弱性分析
        5.3.3 严重性分析
    5.4 风险评价
    5.5 风险处理
        5.5.1 海洋大厦地面区域使用规划改进
        5.5.2 海洋大厦及企业防护改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计算权重的Matlab程序
附录 B 应用验证基准威胁清单
附录 C 应用验证威胁-防护矩阵
附录 D 应用验证风险清单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10)考虑设备运行概率状态分布的住宅能耗在线优化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家庭设备能耗调度系统
        1.2.1 家用设备能耗调度系统体系及工作原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需求响应研究现状
        1.3.2 家用设备能耗优化调度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家庭用电设备建模及概率状态描述
    2.1 引言
    2.2 家庭用电设备系统组成和用电特性分析
        2.2.1 家庭能源管理系统组成
        2.2.2 家用设备用电特性分析
    2.3 家庭用电设备建模
    2.4 家庭用电设备概率状态描述
        2.4.1 固定运行设备
        2.4.2 可延迟设备
        2.4.3 可中断设备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Multi-Agent异步深度强化学习的居民住宅能耗在线优化调度
    3.1 引言
    3.2 目标函数设计
    3.3 异步优势演员-评判家算法
        3.3.1 算法概述
        3.3.2 多智能体异步优化框架
    3.4 离线在线优化互动模型
        3.4.1 深度置信神经网络
        3.4.2 离线学习与在线学习
    3.5 算例分析
        3.5.1 参数设置和数据特征
        3.5.2 经济性性评估
        3.5.3 时效性评估
        3.5.4 离线学习和在线学习
        3.5.5 收敛能力评估
        3.5.6 鲁棒性和稳定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价信息不确定下居民住宅能耗在线优化调度
    4.1 引言
    4.2 定价方案和家庭支出
    4.3 在线优化算法设计与分析
        4.3.1 随机博弈
        4.3.2 观测剖面近似算法
        4.3.3 马尔科夫完美均衡
        4.3.4 在线学习算法设计
    4.4 算例分析
        4.4.1 参数设置
        4.4.2 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四、可以“延迟评判”(论文参考文献)

  • [1]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法律实现[D]. 王琼. 吉林大学, 2021(01)
  • [2]植物的偏振和荧光特性研究及成像系统设计[D]. 唐明星.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麦克风阵列自适应GSC语音增强方法研究[D]. 陆浩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4]实物保护系统脆弱性评估关键技术研究[D]. 雷鲁飞.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5]基于短路试验的配电变压器绕组性能评估方法研究[D]. 李银城.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6]正念训练对大学生冲动决策的影响 ——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D]. 刁佳琦.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7]海外油气田遭入侵的风险评价方法与防范技术研究[D]. 胡显伟.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8]抛光打磨作业场所铝粉的爆炸危险评价及受限空间燃爆特性研究[D]. 陈海燕.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9]建筑物防范恐怖袭击风险评估与防护设计[D]. 曾毅.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0)
  • [10]考虑设备运行概率状态分布的住宅能耗在线优化调度研究[D]. 申鑫.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迟来的审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