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ilding the Third Space in Hybridity ——On Seamus Heaney’s Beowulf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mi Bhabha’s Hybridity

Building the Third Space in Hybridity ——On Seamus Heaney’s Beowulf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mi Bhabha’s Hybridity

论文摘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兴起并引发人们从后殖民语境中审视翻译的文化意义,翻译与帝国、翻译与文化身份、翻译与殖民主义霸权等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大师之一霍米·巴巴在其著作《文化的定位》中探讨文化翻译,提出“杂合”和“第三空间”概念,并以“杂合”作为抵制西方霸权文化的工具和解构殖民话语和后殖民话语中二元对立的有效策略。巴巴的杂合理论为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维方法。谢默斯·希尼是当代北爱尔兰诗人、翻译家、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希尼着手翻译英国经典长诗《贝奥武甫》。这部耗时十余年、由古英语转换成现代英语的译本一经出版获得各方好评,同时也赢得了1999年惠特布莱德最佳图书奖。该译本中隐含的译者身份问题、英爱复杂的历史纠葛问题使得希尼的《贝奥武甫》译本蕴蓄着深厚的政治和文化意涵。本文以霍米·巴巴的杂合理论为视角,通过分析希尼《贝奥武甫》译本中的杂合特征,旨在探讨杂合现象后的文化动因和文化价值。论文共有六个部分。第一章引论介绍研究的缘起、对象及范围,国内外对霍米·巴巴和谢默斯·希尼的研究状况,本论文的研究主旨及论文的基本框架。第二章着重阐述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即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中的两大概念:“杂合”与“第三空间”,以及希尼的后殖民意识形态。第三、四章详细分析《贝奥武甫》中的杂合现象:杂合的译者文化身份和杂合的译文风格,如语言的杂合、韵律的杂合和隐喻复合词的杂合。第五章探讨《贝奥武甫》中的译者文化观及杂合特征的文化意义。“杂合”既表征了当代北爱尔兰的多元文化特征,又是一种反对霸权文化的有效策略。本文结论认为,《贝奥武甫》译本突显出译者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文化参与意识,它于当代北爱尔兰民族文化重建和多元文化融合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Chapter 2 Bhabha’s Postcolonial Theory and Heaney’s Postcolonial Consciousness
  • 2.1 Bhabha and His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 2.2 The Notion of “Hybridity”
  • 2.3 The Notion of “Third Space”
  • 2.4 Heaney and His Postcolonial Consciousness
  • Chapter 3 Hybridity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Beowulf
  • 3.1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Identity
  • 3.2 Hybridity of Translator’s Cultural Identity in Translation
  • 3.3 Hybridity of Heaney’s Cultural Identity in Beowulf
  • 3.3.1 The Original Text
  • 3.3.2 Heaney’s Translation
  • 3.3.3 Exploration of Heaney’s Cultural Identity in Beowulf
  • 3.4 Summary
  • Chapter 4 Hybridity of Style in Beowulf
  • 4.1 The Concept of Style
  • 4.2 Hybridity of Style in Translation
  • 4.3 Hybridity of Style in Beowulf
  • 4.3.1 Translation of Language in Beowulf
  • 4.3.2 Translation of Metre in Beowulf
  • 4.3.3 Translation of Kenning in Beowulf
  • 4.4 Summary
  • Chapter 5 The Significance of Hybridity in Beowulf
  • 5.1 A Way of Emphasizing the Multi-cultural Characteristic of Contemporary Northern Ireland by Hybridity
  • 5.2 A Strategy of Resisting Hegemonic Culture
  • 5.3 A Cultural Attitude of Building the Third Space between Irish Culture and English Culture
  • Chapter 6 Conclusion
  • Acknowledgements
  • Note
  • Bibliography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谈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J]. 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2(01)
    • [2].唐山第三空间综合体[J]. 建筑实践 2019(12)
    • [3].共享公寓[J]. 现代装饰 2020(04)
    • [4].理想的第三空间[J]. 中华手工 2020(02)
    • [5].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及创新服务实践探讨[J].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8(12)
    • [6].我国实体书店多元化经营模式研究——基于第三空间理论视角[J]. 编辑学刊 2019(02)
    • [7].“第三空间”视阈下的图书馆创新服务再思考[J].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7(12)
    • [8].第三空间视域下图书馆空间环境的重构研究[J]. 情报探索 2018(04)
    • [9].高校校园第三空间建设误区及构建策略[J].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7(03)
    • [10].“第三空间”,滋养孩子内在生命的成长[J]. 教育家 2020(38)
    • [11].偶尔出逃:婚后也需要第三空间[J]. 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 2018(10)
    • [12].沈海寅 第三空间[J]. 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 2016(10)
    • [13].城市新贵与未来生活“第三空间”[J]. 缤纷 2016(Z2)
    • [14].浅析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中的“第三空间”和“第三种文化现象”[J]. 北方文学 2016(22)
    • [15].北京折叠[J]. 中学生百科 2017(11)
    • [16].浅析荒岛图书馆的社会文化服务功能[J]. 文化产业研究 2016(03)
    • [17].郝景芳:触摸第一空间,为第三空间呐喊[J]. 中国慈善家 2017(03)
    • [18].北京“第三空间”精品民宿度假区 圆您郊野田园梦 分享幸福“慢生活”[J]. 旅游 2017(06)
    • [19].消费主义盛行下的便利店,是个“第三空间”[J].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2017(08)
    • [20].“第三空间”视域下超文化交际能力多维培养探赜[J]. 成才之路 2020(22)
    • [21].“第三空间”诠释[J].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15(10)
    • [22].论“第三空间文化”[J]. 赤子(上中旬) 2015(06)
    • [23].跨文化外语教育的“第三空间”理论及其技术实现[J]. 唐山学院学报 2015(05)
    • [24].旅游“第三空间”的审美意蕴——基于哲学和美学的视角[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 [25].“第三空间”视域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实践探索[J]. 外语界 2019(04)
    • [26].让孩子在第三空间成长——小薇的成长故事[J]. 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 2018(01)
    • [27].医学高校图书馆构建第三空间创新模式探讨[J]. 东西南北 2018(11)
    • [28].第三空间[J]. 聪明泉(EQ版) 2009(05)
    • [29].《浮生》中的“第三空间”文化观[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7)
    • [30].抵抗之所的家园——女性的“第三空间”[J]. 山东英才学院学报 2011(03)

    标签:;  ;  ;  ;  ;  

    Building the Third Space in Hybridity ——On Seamus Heaney’s Beowulf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mi Bhabha’s Hybridity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