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与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接受美学与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论文摘要

作为翻译的两种基本策略,归化与异化一直是学者讨论的主题。究竟以归化为主还是异化为主也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总的来说,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归化的声调明显高于异化的呼声,在一百年的时间里,除了“五四”后十五六年的时间以鲁迅的异化翻译为主外,其余时间几乎都以归化为主。然而,时代在改变,在西方译论的影响下,尤其是接受美学传入中国,促使学者开始重新思考归化和异化的问题,不少译者开始支持异化翻译。争论双方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奈达是归化的代表,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韦努蒂是异化的代表,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而在中国译论中,归化的代表为傅雷的“神似”和钱钟书的“化境”,而异化的代表则是鲁迅的“宁信而不顺”。在以前的许多翻译理论中,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占绝对统治地位,因此出现了一些“对等”“神似”等不切实际的理论,忽略了读者对译文的接受,也忽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能动参与作用。20世纪60年代,以现象学和阐释学为理论基础的接受美学的诞生,使人们找到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是方法论上的一个重大变革。一般翻译理论认为译者翻译的即是源文本,而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作品只是作家创作的文艺制品,即第一文本,而被读者印入脑中,经过领悟、解释、融化之后再生的文本才是真正的审美对象,即第二文本。译者翻译的不是源文本,而是经过他自己理解过后的一个文本,这个文本只是源文本的多个近似值之一。因为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具有的空白、不确定性和否定结构使每个读者理解过后的版本都不尽相同。因此,等值的观念在翻译中是不可行的。期待视野理论指出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之前和进入阅读状态时,其意识并不是空白的,而是具有了某种世界观、社会经验、审美要求等,这就是读者的期待视野,其中又分为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接受美学认为,只有能让激发读者的想像,满足读者的创新期待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同样,只有译文和读者期待视野之间的距离适中,才能使译文的授受效果达到最佳。因此,采用适当的异化是值得提倡的,归化和过度异化则因为其审美距离太短或太长,因此审美效果并不是最好。读者的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创新期待经过读者的接受后,便被纳入读者的已有认知结构,从而变成定向期待的部分。因此,异化翻译是应该采取的,而且是一个积累和吸收的过程,它可以丰富源语文化和语言形式。正是通过接受美学中的第一文本、第二文本的区分、期待视野、审美期待和视野转换的观点,本文重新讨论了归化和异化的问题,并且通过分析后,认为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异化应该成为翻译的主流趋势。

论文目录

  •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Introduction
  • Chapter One Brief Comments on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 1.1 The Basic Theory of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 1.2 Its Development in China
  • Chapter Two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and Defects of Domestication
  • 2.1 The Debate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 2.2 Defects of Domestication
  • 2.2.1 The Defects of Dynamic equivalence
  • 2.2.2 Translator’s Visibility and the “Approximation in Spirits”
  • Chapter Three Horizon of Expectation, Aesthetic Distance and Foreignization
  • 3.1. Horizon of Expect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 3.1.1 Horizon of Expectation
  • 3.1.2 Significance of Horizon of Expectation to Foreignization
  • 3.2 Foreignization and Optimization
  • 3.3 Change of Horizon and Foreignization
  • 3.4 Delivering the Features of the Original Text
  •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美学到后美学:非美学的思如何可能[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大地美学[J]. 山东社会科学 2019(12)
    • [3].西班牙美学经典文献的知识图谱考察[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12)
    • [4].中国当代休闲美学方法论研究初探[J].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1)
    • [5].从美学认知的角度谈学校课堂教学[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15)
    • [6].作为艺理基础和核心的美学[J]. 艺术学研究 2020(03)
    • [7].生态美学:静观美学与参与美学的时代交汇——生态美学与传统静观美学比较分析[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8].中华美学几个关键术语德译研讨[J]. 美育学刊 2019(06)
    • [9].审美课堂的建构:从思维拓展和审美能力养成入手——作为通识课的美学课程设置研究[J]. 大学教育 2019(12)
    • [10].论美学与文艺学的关系[J]. 社会科学文摘 2018(10)
    • [11].大众文化时代的美学——第二十届世界美学大会综述[J]. 中国文艺评论 2016(12)
    • [12].灾难美学的理论界定及批判[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 [13].街之美,在于人 读《街道的美学》[J]. 中华建设 2017(03)
    • [14].美学的超越与回归论述评[J]. 安康学院学报 2017(01)
    • [15].政治美学:历史源流与当代理路[J]. 文艺争鸣 2017(04)
    • [16].中国古典政治美学的理论契机、基本原则及美学史限度[J]. 文艺争鸣 2017(04)
    • [17].马克思与政治美学[J]. 中国社会科学 2017(02)
    • [18].《乐感美学》的多重建设性向度评析[J]. 中国图书评论 2017(03)
    • [19].政治美学的哲学观[J]. 求是学刊 2017(02)
    • [20].论作为生活方式的美学及其效能[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21].美学新范畴与新美学建构——兼答王建疆先生[J]. 中国文学研究 2017(01)
    • [22].美学生命绽放的生命美学——有感于耄耋年后的美学家王世德教授[J]. 美与时代(下) 2017(02)
    • [23].美学的对象与美学的重建[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 [24].沉醉的神往,虔诚的守望——我对美学的热爱和探索[J]. 美与时代(下) 2017(08)
    • [25].审美生命的实践——简析福柯的生存美学[J]. 美与时代(下) 2017(08)
    • [26].论当代日本美学的结构[J]. 美与时代(下) 2017(08)
    • [27].素见美学空间:一个遇见灵魂的地方[J]. 走向世界 2017(38)
    • [28].“美学”概念传播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05)
    • [29].房屋建筑设计中美学色彩的运用分析[J]. 住宅与房地产 2016(03)
    • [30].摄影美学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 2016(S1)

    标签:;  ;  ;  ;  

    接受美学与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