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翅目昆虫论文-焦萌,李晶,赵慧峰,武春生,张爱兵

鳞翅目昆虫论文-焦萌,李晶,赵慧峰,武春生,张爱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鳞翅目昆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刺蛾科,物种多样性,动物地理区系,全球分布

鳞翅目昆虫论文文献综述

焦萌,李晶,赵慧峰,武春生,张爱兵[1](2019)在《基于在线数据库的鳞翅目刺蛾科昆虫物种多样性及其全球分布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鳞翅目刺蛾科昆虫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是重要经济林、行道林的主要害虫。本研究通过对在线数据库中刺蛾科昆虫分布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阐明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物种多样性及分布格局,并初步探讨造成其物种分布不均的原因,从而为物种多样性保护及害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检索生物条形码数据库(BarcodeofLife Data System V4, BOLD V4)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数据库(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 GBIF)中记录的标本信息,并结合部分地区鳞翅目昆虫名录及野外采集样本数据,对刺蛾科昆虫的分布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并绘制分布图。统计得到具有明确地理坐标的刺蛾科昆虫分布信息61,947条,共187属637种。结果表明,在世界动物地理区系尺度上,东洋区刺蛾科昆虫物种多样性最高,共72属,古北区31属,澳新区及新热带区均为27属,非洲热带区22属,新北区19属。在国家尺度上,中国存在刺蛾科昆虫123种,越南116种,其次为哥斯达黎加(75种)和澳大利亚(69种)。中低纬度地区具有较高的刺蛾科昆虫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这有可能与该地区的气候历史条件及丰富的寄主植物资源有关。(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9年07期)

刘刚[2](2019)在《草地贪夜蛾等4种玉米田为害特征和形态相近鳞翅目昆虫形态特征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地贪夜蛾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害虫,目前已经侵入我国云南、广西、广东,并可能继续扩展危害。田间调查发现,草地贪夜蛾与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和黏虫在玉米上往往混合发生,且形态相近,容易混淆。现将4种害虫成虫、幼虫形态特征比较如下:一、成虫形态特征比较草地贪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和黏虫成虫的体长、体色和翅展长度相(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9年11期)

刘雨晴,钱硕楠,李后魂[3](2019)在《中国鳞翅目小蛾类昆虫寄主植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基于中国鳞翅目50科小蛾类昆虫的寄主植物数据,探索小蛾类昆虫与其寄主植物之间的关系。对昆虫种数与寄主植物种数之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采用了z分数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及利用箱式图对数据进行异常值检测,并对检测的结果分科进行食性分析。昆虫种数与寄主植物种数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860;异常值检测结果显示蝙蝠蛾科、细蛾科、祝蛾科、织蛾科、斑蛾科、羽蛾科、卷蛾科和草螟科8科数据异常;这8科小蛾类昆虫除了织蛾科和祝蛾科以腐食性为主外都是植食性,其中植食性昆虫包括单食性的斑蛾科,寡食性的羽蛾科和细蛾科以及多食性的蝙蝠蛾科。而卷蛾科中黄卷蛾族和小卷蛾族的幼虫以多食性较为常见,花小卷蛾族幼虫则以单食性为主。草螟科中斑野螟亚科和禾螟亚科以单食性为主;草螟亚科和野螟亚科以寡食性为主。中国小蛾类昆虫与其寄主植物种数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小蛾类分类研究以及农林害虫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郭井菲,静大鹏,太红坤,张爱红,何康来[4](2019)在《草地贪夜蛾形态特征及与3种玉米田为害特征和形态相近鳞翅目昆虫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害虫,目前已经侵入我国云南省。田间调查发现,草地贪夜蛾与甜菜夜蛾S.exigua、斜纹夜蛾S.litura和黏虫Mythimna separata在玉米上往往混合发生,且形态相近,容易混淆。本文详细描述了草地贪夜蛾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并比较了其与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和黏虫的幼虫和成虫的形态差异。本文为草地贪夜蛾的准确鉴别和田间调查提供依据,并为草地贪夜蛾的精准测报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9年02期)

林达坤[5](2019)在《基于灰狼优化算法的鳞翅目昆虫图像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鳞翅目昆虫对我国各类林种危害较为严重,人工识别昆虫种类费时费力,难以满足“早防治,少损失”的林业实际生产要求。本项目旨在研究如何综合应用统计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视觉方法,对研究图像进行统计分析,获取反映图像中昆虫本质特点的特征,并使用合适的分类算法建立高准确性的鳞翅目昆虫识别模型,实现昆虫的自动识别。近年来,智能计算方法由于其突出的全局搜索能力在模型优化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灰狼优化算法是一种较好的智能计算方法,但也存在不足。本研究拟改进灰狼优化算法,并用于鳞翅目昆虫自动识别模型的构建。主要结论如下:(1)针对灰狼优化算法收敛速度过快、可能陷入局部最优的缺点,引入一种等级学习机制以平衡探索与开发能力。同时,对确定等级数的方法与当前最优个体的更新方式进行改进。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灰狼优化算法能有效平衡探索与开发能力,利用其进行特征选择,能获得较高的识别精度与较小的特征维数。(2)为训练和测试模型,收集9类鳞翅目昆虫标本照1740张。同时,为研究识别模型在小数据量图片下的识别效果,采用公开的利兹蝴蝶数据集进行实验,其类别数为10,共832张。(3)基于改进后的灰狼优化算法构建一种传统的纹理图像识别模型,主要通过引入一种主旋转局部二值模式(Dominant Rotated Local Binary Patterns,DRLBP)的纹理特征提取算法用于提取特征,并利用改进后的灰狼优化算法进行特征选择筛选无效、冗余的特征,最后利用一种基于概率协同表示的分类器(Probabilistic Collaborative Representation Based Classifier,PROCRC)进行分类。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识别精度,在鳞翅目昆虫标本照上的识别精度为88.82%,而在利兹蝴蝶数据集上的识别精度为89.3%。(4)基于改进后的灰狼优化算法构建一种自动演化卷积神经网络识别模型,主要通过将改进后的灰狼优化算法以一定的编码技术与卷积神经网络结合,实现自动演化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与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识别精度,在鳞翅目昆虫标本照上的识别精度为89.74%,而在利兹蝴蝶数据集上的识别精度为89.08%。(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9-04-01)

崔勇,朱亚楠,黄悦莹,谭丽庄,冯启理[6](2019)在《转录因子ZnF-706在鳞翅目昆虫中的进化格局及在家蚕中的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家蚕Bombyx mori的潜在驯化基因——转录因子ZnF-706在鳞翅目(Lepidoptera)昆虫进化过程及家蚕驯化过程中的分子进化格局;并基于CRISPR/Cas9家蚕基因组编辑平台,探讨ZnF-706基因在家蚕中的功能。【方法】首先分析了家蚕ZnF-706序列特征,并利用已发表芯片数据调研该基因在家蚕幼虫组织中的表达格局;利用Phylogenetic Analysis byMaximum Likelihood (PAML)分支检验方法,分析该基因在鳞翅目不同类群中的分子进化格局。基于已发表的家蚕-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群体基因组多态性数据,对ZnF-706进行基因区域人工选择信号分析;对ZnF-706基因上游2 kb的调控区域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频率检测,发掘在家蚕群体中固定下来的突变位点;针对突变位点所在区域进行转录因子结合活性预测。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ZnF-706基因,获得纯和突变体;以野生型家蚕为对照,检测突变体的茧重及蛹重变化。【结果】家蚕ZnF-706的编码蛋白具有典型的锌指蛋白结构域。ZnF-706在家蚕5龄第3天幼虫各组织中广泛表达,尤其表皮、脂肪体和生殖腺中有很高的表达量;该基因在鳞翅目、蚕蛾总科(Bombycoidea)及天蚕Antherea yamamai 3个分支中均呈现快速进化信号,在家蚕中有强烈的人工选择信号。该基因所在基因组区域的家蚕-野桑蚕种群分歧度参数Fst明显升高,家蚕群体中的群体多样性π明显降低,表明它位于一个选择扫荡区域内;该基因在家蚕-野桑蚕中的9个SNP位点存在于上游调控区,并位于转录因子结合活性区域内。该基因的纯合家蚕突变体ΔZn F-706生存力减弱,并且茧重以及蛹重与野生型家蚕相比都显着降低。但与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中不同的是,家蚕中该基因的突变并不致死。【结论】ZnF-706可能在鳞翅目尤其是泌丝昆虫中进化,并在家蚕驯化过程中受到选择压力,提示其对于特征性状茧丝的变异可能发挥作用。该基因可能通过对丝蛋白基因的直接调控,或通过影响家蚕的生长发育而间接地影响茧丝性状。本研究不仅为探究家养动物人工选择机制提供了来自昆虫类材料的独有证据,也为后续深入开展家蚕重要经济性状的转录调控研究提供线索。(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刘亚洲,郝淑莲[7](2018)在《北京地区羽蛾研究(昆虫纲:鳞翅目)》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天津自然博物馆和和北京农学院多年采集和收藏的标本进行分类学鉴定,共发现北京地区羽蛾10属17种,其中6种为北京新记录种,同时对羽蛾科昆虫在北京地区的分布进行了简要分析.(本文来源于《凯里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薛爽[8](2018)在《中国金翅夜蛾亚科昆虫形态与系统学(鳞翅目:夜蛾科)》一文中研究指出金翅夜蛾亚科Plusiinae(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是农林业重要害虫,前翅具明显的金斑或银纹,复眼具睫毛,胸部被长毛,幼虫仅有两对腹足,与夜蛾科其它亚科很易区别。然而,亚科内部的分类系统较为混乱,亟需全面的系统学研究。本文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比较了金翅夜蛾亚科19个代表种和夜蛾亚科Noctuinae 4个代表种的喙管感器。结果表明,金翅夜蛾亚科喙管上有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感器和腔锥感器,表皮突分布于喙管近基区;夜蛾亚科喙管上有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和栓锥感器,且表皮突分布于整个喙管表面。金翅夜蛾亚科和夜蛾亚科喙管感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刺形感器数量和分布、尖端区域栓锥感器数量和形状和尖端区域感器的种类上。亚科内各种间则没有显着差异。喙管感器种类、刺形感器分布差异和栓锥感器形态差异可作为夜蛾科分亚科的依据。运用场发射电子显微镜,比较了红金翅夜蛾Extremoplusia megaloba(Hampson,1912)和中金翅夜蛾Thysanoplusia intermixta(Warren,1913)前翅鳞片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这两种夜蛾分别具有5种和4种鳞片,鳞片的长度、宽度以及长纵肋与横梁间孔的数量差异比较大。红金翅夜蛾前翅银斑区域的覆鳞长纵肋和横梁围成的方格间孔极少,孔口极小甚至退化;中金翅夜蛾前翅金斑区域的覆鳞长纵肋和横梁围成的方格间孔也较少,且孔口几乎完全闭合。探讨了鳞片结构与颜色的相互关系。运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黑点丫纹夜蛾Autographa nigrisigna(Walker,[1858])的卵和幼虫的形态,并绘制了幼虫趾钩和毛序图。根据现有的标本和文献,对中国金翅夜蛾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分类研究,记述了中国金翅夜蛾亚科昆虫3族27属79种,并照相或绘图;总结修订了不同族、属级单元的分类特征,编制了分族、分属、分种检索表。研究发现2个中国新记录种:黄异纹夜蛾Euchalcia herrichi(Staudinger,1861)n.rec.和库异纹夜蛾E.cuprescens Dufay,1965 n.rec.。我们选取了金翅夜蛾亚科16属30个代表种,以Eulepidotis rectimargo(Guenée,1852)和Miniodes phaeosoma Hampson,1913为外群,基于2个线粒体基因(cox1、cox2)和3个核基因(RpS5,EF-1α,28s rDNA)的DNA序列,利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了金翅夜蛾亚科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金翅夜蛾亚科为单系群;葫芦夜蛾属Anadevidia Kostrowicki和红金翅夜蛾属Extremoplusia Ronkay应该归入金翅夜蛾族Plusiini;隐金翅夜蛾族Abrostolini位于金翅夜蛾亚科的基部,与银纹夜蛾族Argyrogrammatini+金翅夜蛾族Plusiini构成姐妹群关系;银纹夜蛾族Argyrogrammatini与金翅夜蛾族Plusiini为姐妹群;金弧夜蛾属Diachrysia Hübner为单系群;金翅夜蛾亚族Plusina和梳状夜蛾亚族Euchalaiina均为单系群;丫纹夜蛾属Autographa Boisduval与美金翅夜蛾属Syngrapha Hübner为姐妹群;镶边金翅夜蛾Lamprotes Reichenbach与印铜夜蛾属Polychrysia Hübner为姐妹群。(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11-01)

魏华,袁生,张文[9](2018)在《海洋来源的苏云金芽孢杆菌h3菌株和昆虫幼虫来源的Ly30对鳞翅目小菜蛾、双翅目家蝇和淡色库蚊、鞘翅目德国小蠊的毒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发现和验证杀虫剂苏云金杆菌(Bt)菌株对目标种类的害虫的毒性,本文用两株菌种(h3和Ly30)对小菜蛾(鳞翅目)、淡色库蚊和家蝇(双翅目)和德国小蠊(鞘翅目)几种害虫进行了毒力检测.其中,菌株h3来源于连云港海水,具有高盐耐受的优点;菌株Ly30分离自连云港市云台山赤松林区自然死亡的膜翅目昆虫日本弓背蚁幼虫体内.杀虫活性实验显示,菌株h3和Ly30具有高效杀虫活力,对小菜蛾(鳞翅目)、淡色库蚊和家蝇(双翅目) 3 d~5 d致死率可达99%~100%,对德国小蠊(鞘翅目) 5 d致死率仅达30%. Bt菌株h3和Ly30对鳞翅目和双翅目害虫的强力杀虫活性及对鞘翅目害虫的毒力,不仅为其在农业、林业领域及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拓展了Bt菌株毒杀害虫种类的研究.此外,具有高盐耐受优势的菌株h3不仅扩大了Bt生物杀虫剂的应用领域,也有利于增加适用对象,提高杀虫功效.(本文来源于《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孔令功[10](2018)在《秦皇岛祖山鳞翅目蛾类昆虫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河北省祖山风景区鳞翅目蛾类进行采集及鉴定,共鉴定出蛾类62种,隶属于12科。根据蛾类的外部形态特征建立了分种检索表,简要描述了各种蛾类的寄主植物及其分布情况,本文提供了已知种类的分类目录,所有定名标本保存在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物标本馆。(本文来源于《广西植保》期刊2018年03期)

鳞翅目昆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害虫,目前已经侵入我国云南、广西、广东,并可能继续扩展危害。田间调查发现,草地贪夜蛾与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和黏虫在玉米上往往混合发生,且形态相近,容易混淆。现将4种害虫成虫、幼虫形态特征比较如下:一、成虫形态特征比较草地贪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和黏虫成虫的体长、体色和翅展长度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鳞翅目昆虫论文参考文献

[1].焦萌,李晶,赵慧峰,武春生,张爱兵.基于在线数据库的鳞翅目刺蛾科昆虫物种多样性及其全球分布格局[J].生物多样性.2019

[2].刘刚.草地贪夜蛾等4种玉米田为害特征和形态相近鳞翅目昆虫形态特征比较[J].农药市场信息.2019

[3].刘雨晴,钱硕楠,李后魂.中国鳞翅目小蛾类昆虫寄主植物分析[J].环境昆虫学报.2019

[4].郭井菲,静大鹏,太红坤,张爱红,何康来.草地贪夜蛾形态特征及与3种玉米田为害特征和形态相近鳞翅目昆虫的比较[J].植物保护.2019

[5].林达坤.基于灰狼优化算法的鳞翅目昆虫图像识别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9

[6].崔勇,朱亚楠,黄悦莹,谭丽庄,冯启理.转录因子ZnF-706在鳞翅目昆虫中的进化格局及在家蚕中的功能[J].昆虫学报.2019

[7].刘亚洲,郝淑莲.北京地区羽蛾研究(昆虫纲:鳞翅目)[J].凯里学院学报.2018

[8].薛爽.中国金翅夜蛾亚科昆虫形态与系统学(鳞翅目:夜蛾科)[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9].魏华,袁生,张文.海洋来源的苏云金芽孢杆菌h3菌株和昆虫幼虫来源的Ly30对鳞翅目小菜蛾、双翅目家蝇和淡色库蚊、鞘翅目德国小蠊的毒性(英文)[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孔令功.秦皇岛祖山鳞翅目蛾类昆虫初步研究[J].广西植保.2018

标签:;  ;  ;  ;  

鳞翅目昆虫论文-焦萌,李晶,赵慧峰,武春生,张爱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