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昆虫病原线虫的共生细菌(论文文献综述)
曹林青,詹发强,高宇洁,侯新强,包慧芳,侯敏,杨蓉,王宁,龙宣杞[1](2021)在《嗜线虫致病杆菌抑制灰葡萄孢的效应》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是引起葡萄采后病害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严重影响葡萄的贮期和品质,给葡萄产业带来极大损失。利用拮抗微生物抑制采后病原菌生长已逐渐成为防治葡萄采后灰霉病的重要手段。【目的】利用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广谱高效的抑菌特性,从现有共生细菌资源中筛选对灰葡萄孢具有高拮抗作用的菌株,为葡萄采后灰霉病的抑制提供新的材料和研究方向。【方法】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分离筛选拮抗共生细菌,并对优选的高效拮抗共生细菌进行16SrRNA基因序列进化分析,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对灰葡萄孢菌丝生长的影响,利用损伤接种法对红地球葡萄防治效果进行验证。【结果】初步分离筛选共获得9株拮抗菌,复筛与复测得到一株抑菌效果显着的共生细菌(命名为ALL),经进化分析其为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其16S rRNA基因序列的GenBank登录号为MW488402,与菌株Xenorhabdus nematophila NC116聚于同一分支,相似性达99.79%。扫描电镜观察该菌株导致灰葡萄孢菌丝扭曲变形、表面皱缩、失水塌陷,该菌株发酵(36h)上清液浓度为1%时对灰葡萄孢菌丝抑制率达44.5%。在葡萄常温防效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ALL菌株发酵上清液对灰霉菌防治效果较好,3d后防效为63.50%。【结论】本研究应用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生物防治葡萄贮期灰霉病,筛选出一株高效拮抗灰葡萄孢的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而且其上清液对灰葡萄孢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为生物防治贮期葡萄灰霉病提供了新的生物材料和相关研究基础。
王杰,戴康,孔祥鑫,曹莉,屈玲,金永玲,李玉玲,谷星慧,李江舟,徐成体,韩日畴[2](2021)在《昆虫病原线虫与环境生物、非生物因素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昆虫病原线虫(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s)是业已商业化的昆虫寄生性天敌,对农林和卫生等重要害虫具有安全和有效的控制作用。这类线虫与环境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存在密切的联系。影响昆虫病原线虫的环境生物因素包括同类线虫、共生细菌、寄主昆虫、寄生真菌以及其它昆虫病原物等;影响昆虫病原线虫的环境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土壤类型、温湿度、盐度、紫外线等。本文从昆虫病原线虫与环境生物、非生物因素的关系综述这类线虫的研究进展,为昆虫病原线虫的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王大业[3](2020)在《嗜线虫致病杆菌SN313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自然环境中,生物利用次生代谢产物维护保持自己的生存环境。很多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都具有抵御其他生物的作用,如具有有抗病毒、抗菌、杀虫、除草生物活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次生代谢产物的利用从开始的对混合物的利用发展,到对将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化学分离得到纯化合物加以利用。将分离出来的化合物应用在医药或农药方面造福人类。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与线虫和昆虫之间具有特殊的共生关系。在这个细菌-线虫-昆虫形成的三元复合体中,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目前已经被报道的从中分离到的化合物对昆虫、病原菌、线虫甚至癌症等有着良好的活性。本论文使用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SN313作为试验材料,使用生物发酵、大孔树脂富集、柱层析、高效液相制备等分离技术,分离纯化得到纯化合物。通过MS、NMR等波谱技术对分离到的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并通过对照相关文献确定化合物结构。使用24孔板法对分离到的化合物以南方根结线虫为靶标进行活性检测。本文中通过对嗜线虫致病杆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以发现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以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为新型农药先导化合物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筛选得到嗜线虫致病杆菌初生型菌株,通过液体发酵收集发酵液得到次生代谢产物并从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离得到的4个化合物结构鉴定为:具有新的化学结构的二肽类化合物(1)并命名为Xenordipeptide;色胺(1H-Indole-3-ethanamine)(2);N-甲酰基色胺(Formamide,N-[2-(1H-indol-3-yl)ethyl]-)(3);N-乙酰基色胺(Acetamide,N-[2-(1H-indol-3-yl)ethyl]-)(4)。以南方根结线虫为靶标的测定结果为新发现的二肽类化合物Xenordipeptide的LC50为23.62μg/m L、N-甲酰基色胺的LC50为25.53μg/m L、N-乙酰基色胺的LC50为22.16μg/m L,这三个化合物对南方根结线虫均有较好的生物活性。色胺的LC50为73.35μg/m L对南方根结线虫的生物活性较差。
詹发强,侯敏,杨蓉,王宁,包慧芳,侯新强,崔卫东,龙宣杞[4](2020)在《1株新疆胡杨林昆虫病原线虫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新疆天然胡杨林中昆虫病原线虫(EPNs)进行分离、鉴定并测试其杀虫活性,为胡杨林害虫生物防治提供新的选择。为新疆天然胡杨林中EPNs资源挖掘和基于EPNs的胡杨林害虫生物防治提供资源储备和奠定研究基础。【方法】利用经典方法,诱导及富集EPNs、分子生物学与形态学相结合鉴定,以及不同剂量杀虫测试分析其种属及生物学特性。【结果】在新疆天然胡杨林中存在EPNs,采集地检出率达25%。线虫18S rDNA系统发育树分析其在进化关系上与Steinernema litorale strain Pak.S.P.7进化关系最近,获得基因登录号No:MK416208;形态学表明其与Steinernema litorale模式株大部分特征值基本吻合,主要区别在于第1代雄虫:体长略长(1 461.01μm)、排泄孔至头部距离短(86.98μm)、交合刺短(69.49μm)、D%(60.45)与SW%158.21值小于模式株;侵染期幼虫:体长(885.88μm)和尾长(74.81μm)短、E%(83.88)值大。共生细菌16S rDNA系统发育树分析与Xenorhabdus bovienii strain Zakharovo的进化距离最近。杀虫分析表明,在160IJs/Gm (Galleria mellonella)及其以上处理组36 h之内校正致死率达到100%;对黄粉虫60 h内40IJs/Tm (Tenebrio molitor)及以上剂量校正致死率超过50%,160IJs/Tm及以上试验组校正致死率超过75%。【结论】在新疆天然胡杨林中发现有EPNs的分布,Steinernema litorale在采集地是优势种,同时其具有较强的杀虫能力。
李广悦,杨秀芬[5](2020)在《嗜线虫致病杆菌抗菌代谢产物Xcn1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Xenocoumacin1(Xcn1)是嗜线虫致病杆菌产生的一种水溶性小肽类抗菌化合物,对真菌和细菌具有广谱的抑菌活性,在农业病害防治中具有良好的开发和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Xcn1化合物的合成和降解机制、合成调控机制、抗菌作用机制以及防控植物疫病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高产Xcn1生产菌株的改良和产业化应用前景。
王鑫鹏,王从丽,李春杰[6](2017)在《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探讨不同种(品系)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的不同稀释倍数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卵孵化的影响,采用培养皿法进行室内生测,定期调查根结线虫卵孵化情况。结果表明,4种(品系)昆虫病原线虫(斯氏属两个种和嗜菌异小杆两个品系)共生细菌的10×稀释液,6 d时Hb-NJ共生菌使M.incognita的卵孵化率最低,为8.6%,以TSY培养液为对照,其孵化率为29.1%,Hb-NJ共生菌对M.incognita卵孵化的抑制作用最强,相对抑制率为70.6%,其它3种昆虫病原线虫Hb-IGA、Sc-All和Sf-IGA共生细菌的孵化率为分别为24%、22.6%和25.2%,其相对抑制率是17.2%、22.3%和13.4%;8 d时线虫Hb-NJ、Hb-IGA和Sc-All共生菌的相对抑制率分别为67.1%、39.3%和41.7%,10 d时4种(品系)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对M.incognita的孵化率和抑制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4种(品系)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20×和50×稀释液对M.incognita卵孵化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基于以上结果,Hb-NJ的共生细菌可以通过抑制南方根结线虫的卵孵化导致线虫群体下降而达到防治线虫的目的,因此是一种潜在的生物杀线虫剂。
颜珣,韩日畴[7](2016)在《生物杀虫剂-昆虫病原线虫的培养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昆虫病原线虫是新型的生物杀虫剂,对钻蛀及土栖性害虫防效较好,具有部分替代化学农药的潜力。昆虫病原线虫的产业化培养是昆虫病原线虫商业化应用的基础。本文介绍了目前世界上常用的昆虫病原线虫的培养方法,包括活体培养、半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的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昆虫病原线虫的种质保存及培养,为拓展昆虫病原线虫的产业化生产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杨欢[8](2016)在《Serratia nematodiphila R187-2杀虫基因hs487的功能鉴定》文中研究说明在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复合体对寄主昆虫致病的过程中,共生菌是关键的致病因子。共生菌寄存于昆虫病原线虫的肠道内,二者互惠共生。目前已发现的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均为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细菌,共有3类:嗜线虫沙雷氏茵(Serratia nematodiphila)、发光杆菌(Photorhabdus)和致病杆菌(Xenorhabdus);分别与拟异小杆属(Heterorhabditidoides)、异小杆科(Heterorhabditidae)和斯氏线虫科(Steinemematidae)线虫共生。Serratia nematodiphila R187-2是本实验室从江苏如皋发现的昆虫病原线虫新种拟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doides rugaoensisn.sp.RG081015)中分离到的高毒力菌株。前期研究发现R187-2分泌的胞外蛋白酶HS487是该菌株的主要杀虫活性成分,对鳞翅目、双翅目和鞘翅目部分害虫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本文通过设计引物扩增了 HS487的编码基因,其序列长度为1464bp,并利用分子生物学等手段成功构建了该蛋白的原核表达系统。重组菌株发酵后,菌体细胞经超声波破碎、SDS-PAGE电泳发现目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于沉淀中。为了提高目的蛋白的可溶性,对诱导表达条件进行优化,其最佳诱导表达条件为IPTG 0.2 mM,诱导温度30℃,诱导时间3 h。目的蛋白依旧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因此对该包涵体蛋白通过洗涤、尿素溶解、Ni2+亲和柱分离纯化和梯度透析等过程进行纯化复性。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对大蜡螟老热幼虫的血腔毒力半致死剂量(LD50)为2.71(2.29-3.16)ng·mg-1表明包涵体蛋白复性成功且具有很强的杀虫活性。为进一步鉴定杀虫基因hs487的功能,我们将R187-2的杀虫基因hs487进行插入突变,采用双亲本杂交的方法,成功构建了 R187-2的突变菌株HS487S。通过针扎感染的方式,让R187-2的突变菌株和野生菌株感染野生型、Dredd突变体、GNBP1突变体的果蝇,观察统计果蝇的死亡情况,并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果蝇体内两种抗菌肽Diptericin和Drosomycin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突变株感染的此三类果蝇体内两种抗菌肽表达量明显比R187-2感染的低;果蝇对突变株的免疫应答反应相对R187-2较迟缓;突变株对果蝇的杀虫活性也明显降低,果蝇存活时间较长。可见,杀虫基因hs487被突变后,R187-2的杀虫活性明显降低,证明了杀虫蛋白HS487是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R187-2的关键毒力因子。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杀虫毒素HS487的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杀虫毒素HS487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詹发强,布卡·欧尔娜,侯敏,杨蓉,龙宣杞[9](2015)在《新疆嗜菌异小杆线虫及其共生细菌的初步鉴定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离获得新疆地区的昆虫病原线虫及其共生细菌,确定其种属及共生细菌的分类地位,为新疆利用昆虫病原线虫进行生物防治害虫提供新的选择和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幼虫为诱导昆虫,采用Whitetrap法收集侵染期线虫,通过致死的昆虫血腔和侵染期线虫直接分离共生细菌,利用18S rRNA与形态鉴定初步确定昆虫病原线虫的种属,利用16S rRNA与形态初步确定其共生细菌的分类地位。【结果】从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一山区牧场林带土壤中分离出一种能够有效致死黄粉甲幼虫的昆虫病原线虫,经初步鉴定其属于异小杆属线虫,与嗜菌异小杆线虫进化距离最近,初步命名为嗜菌异小杆线虫尼勒克品系(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strain Nileke);分离出其共生细菌,初步鉴定为Photorhabdus luminescens(NLK-1),但无荧光。【结论】在新疆本土成功分离出一种异小杆属昆虫病原线虫及其共生细菌,初步确定了其种属,为在新疆本土开展以昆虫病原线虫为主的生物防治害虫提供了新的选择及途径,为开展本地区更广泛的分离筛选奠定了基础。
宋洁,许艳丽,姚钦[10](2014)在《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对植物寄生线虫卵的毒性研究》文中指出为探讨昆虫病原线虫体内携带的共生细菌对植物寄生线虫卵的毒性,从实验室保存的4个品系昆虫病原线虫中分离出4个共生细菌菌株,分别为Photorhabdus luminescens-NJ、Photorhabdus luminescens-Hb(USA)、Xenorhabdus nematophilus-Sc和Xenorhabdus nematophilus-Sc-All,检测了共生细菌对植物寄生线虫卵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品系共生细菌对大豆胞囊线虫和根结线虫的卵孵化均表现出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大豆胞囊线虫和根结线虫卵孵化抑制率范围分别为74.1%100%和57.8%89.2%,但是不同品系所表现出的抑制作用不同,光杆菌属(Photorhabdus spp.)NJ菌株和Hb(USA)菌株对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的毒性明显强于致病杆菌属(Xenorhabdus spp.)Sc和Sc-All菌株,卵孵化抑制率分别为100%和89.7%,而对根结线虫卵孵化的毒性致病杆菌属(Xenorhabdus spp.)SC菌株和SCAll则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卵孵化抑制率分别达到89.2%和78.2%。证明了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对植物寄生线虫卵具有毒性。
二、昆虫病原线虫的共生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昆虫病原线虫的共生细菌(论文提纲范文)
(1)嗜线虫致病杆菌抑制灰葡萄孢的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共生细菌的分离 |
1.2.2 共生细菌发酵液的制备 |
1.2.3 灰葡萄孢拮抗共生细菌的定性筛选 |
1.2.4 灰葡萄孢拮抗共生细菌的定量复测 |
1.2.5 共生细菌对灰葡萄孢MT832025菌丝生长抑制的扫描电镜观察 |
1.2.6 不同培养时间的抑菌效果 |
1.2.7 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学分析 |
1.2.8 ALL菌株对红地球葡萄的常温防治效果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拮抗菌株的初筛效果 |
2.2 拮抗菌株的复测效果 |
2.3 扫描电镜下观察灰霉菌丝 |
2.4 ALL菌株在12-60 h内的菌丝抑制率 |
2.5 ALL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进化分析 |
2.6 拮抗菌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
3 讨论与结论 |
(2)昆虫病原线虫与环境生物、非生物因素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昆虫病原线虫与环境生物因素 |
1.1 昆虫病原线虫 |
1.1.1 昆虫病原线虫种类 |
1.1.2 昆虫病原线虫的培养和贮存 |
1.1.3 不同种昆虫病原线虫对同一寄主的竞争感染 |
1.1.4 多种昆虫病原线虫对昆虫的协同作用 |
1.1.5 昆虫病原线虫的功能基因和酶 |
1.1.6 昆虫病原线虫信息物质蛔甙的作用 |
1.2 昆虫病原线虫与共生细菌的共生关系 |
1.2.1 共生细菌及其作用 |
1.2.1.1 共生细菌种类 |
1.2.1.2 共生细菌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 |
1.2.1.3 共生细菌对昆虫和植物病原的控制作用 |
1.2.1.4 共生细菌代谢物的抑菌活性 |
1.2.1.5 共生细菌的杀虫活性 |
1.2.1.6 已应用的共生细菌基因和蛋白 |
1.2.2 昆虫病原线虫与共生细菌的专化性 |
1.2.2.1 昆虫病原线虫携带共生细菌的位点 |
1.2.2.2 共生细菌的信息专化性 |
1.2.2.3 共生细菌的营养专化性 |
1.2.2.4 共生细菌的定殖专化性 |
1.2.2.5 共生细菌的杀线虫专化性 |
1.3 昆虫病原线虫与寄主的关系 |
1.3.1 昆虫病原线虫防治害虫或蜱类 |
1.3.2 昆虫病原线虫与化学药剂混用防治害虫 |
1.3.3 昆虫病原线虫与寄主昆虫的交互作用 |
1.4 昆虫病原线虫与寄生、腐生真菌的关系 |
1.5 昆虫病原线虫与植物病原线虫的关系 |
1.6 昆虫病原线虫与其它昆虫病原的关系 |
1.6.1 苏云金芽胞杆菌 |
1.6.2 病原真菌类 |
2 昆虫病原线虫与环境非生物因素的关系 |
2.1 温度 |
2.2 湿度 |
2.3 土壤质地 |
2.4 渗透压 |
2.5 紫外线 |
3 展望 |
(3)嗜线虫致病杆菌SN313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嗜线虫致病杆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
1.1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研究进展 |
1.1.1 细菌、线虫、昆虫复合体生活史 |
1.1.2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生物学特性 |
1.2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
1.2.1 共生菌分离到的蛋白类或多肽类活性物质 |
1.2.2 共生菌分离到的吲哚类或吡咯类活性物质 |
1.2.3 共生菌其他类活性物质 |
1.3 SN313研究进展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SN313次生代谢产物分离纯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菌株分离活化结果 |
2.2.2 SN313菌株的发酵与粗提物的提取 |
2.2.3 SN313次生代谢产物一级硅胶柱层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N313次生代谢产物分离化合物结构鉴定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化合物质谱(MS)数据测定 |
3.2.2 化合物的核磁氢谱、碳谱(NMR)测定 |
3.2.3 化合物单晶培养 |
3.2.4 化合物的比旋光度测定 |
3.2.5 化合物熔程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N313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1.1 供试靶标 |
4.1.2 试剂及试验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SN313次生代谢产物对南方根结线虫的生物活性测定 |
4.2.2 SN313次生代谢产物其他生物活性测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SN313次生代谢产物对南方根结线虫的生物活性测定 |
4.3.2 SN313次生代谢产物对其他生物活性测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1株新疆胡杨林昆虫病原线虫鉴定及生物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 料 |
1.1.1 土壤样品及诱导虫来源 |
1.1.2 主要仪器、试剂与培养基 |
1.2 方 法 |
1.2.1 昆虫病原线虫的分离及形态学鉴定 |
1.2.2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分离 |
1.2.3 昆虫病原线虫18S rDNA及共生细菌16S rDNA扩增鉴定 |
1.2.4 序列测定及进化树构建 |
1.2.5 侵染力测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昆虫病原线虫的诱导和收集 |
2.2 昆虫病原线虫及其共生细菌分子系统发育 |
2.3 昆虫病原线虫形态学测量及对比 |
2.4 S. litorale-Bachu 杀虫活性测试 |
3 讨 论 |
4 结 论 |
(5)嗜线虫致病杆菌抗菌代谢产物Xcn1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Xcn1的合成和降解通路 |
2 Xcn1的合成调控 |
3 Xcn1的抑菌作用机制 |
4 Xcn1对农业病害的防控作用 |
5 展望 |
(6)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昆虫病原线虫及其共生细菌的分离培养 |
1.2 南方根结线虫及卵的制备 |
1.3 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测定 |
1.4 数据统计和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EPN共生菌悬液对M.incognita卵孵化率的影响 |
2.2 EPN共生菌悬液对M.incognita卵孵化抑制率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7)生物杀虫剂-昆虫病原线虫的培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昆虫活体培养 |
1.1 培养技术 |
1.2 影响因素 |
1.3 优缺点 |
2 体外人工饲料培养 |
2.1 固体培养 |
2.1.1 固体培养技术 |
2.1.2 影响因素 |
2.1.3 优缺点 |
2.2 液体培养 |
2.2.1 液体培养技术 |
2.2.2 影响因素 |
2.2.3 优缺点 |
3 小结 |
(8)Serratia nematodiphila R187-2杀虫基因hs487的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分类 |
1.1 发光杆菌属 |
1.2 致病杆菌属 |
1.3 嗜线虫沙雷氏菌 |
2.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生活史 |
2.1 共生菌与线虫互惠共生 |
2.2 共生菌的型变 |
3.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致病机理 |
3.1 破坏寄主的防御机制 |
3.2 破坏寄主的血淋巴 |
3.3 共生菌的杀虫毒素 |
4.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杀虫毒素HS487的原核表达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样品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HS487基因片段的扩增 |
1.2.2 毒素蛋白HS487表达载体的构建 |
1.2.3 毒素蛋白HS487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及纯化 |
1.2.4 杀虫蛋白HS487的活性测定 |
2.结果与分析 |
2.1 HS487基因片段的扩增 |
2.2 毒素蛋白HS487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1 质粒及目的基因的双酶切 |
2.2.2 重组质粒的菌落PCR鉴定 |
2.2.3 重组质粒pET-32a(+)-hs487的双酶切 |
2.3 毒素蛋白HS487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及纯化 |
2.3.1 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 |
2.3.2 诱导蛋白的可溶性检测 |
2.3.3 融合蛋白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 |
2.3.4 融合表达蛋白的纯化 |
2.4 杀虫蛋白HS487的活性测定 |
3.讨论 |
第三章 杀虫毒素基因hs487突变菌株的构建与鉴定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样品 |
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R187-2杀虫基因hs487突变株的构建 |
1.2.2 突变株HS487S针扎感染果蝇实验 |
1.2.3 荧光定量实验 |
2.结果与分析 |
2.1 杀虫基因hs487突变株的构建 |
2.1.1 HS487S基因片段的扩增 |
2.1.2 重组质粒pUTKm-hs487s的构建 |
2.2 突变株HS487S针扎感染果蝇实验 |
2.2.1 果蝇总RNA提取和cDNA合成 |
2.2.2 突变株杀虫毒力的结果分析 |
3.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本文创新之处 |
附录 |
致谢 |
发明专利 |
攻读硕士期间获奖情况 |
(9)新疆嗜菌异小杆线虫及其共生细菌的初步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1.1.1分离土壤及诱导虫来源 |
1.1.2共生菌分离培养基 |
1.1.3主要仪器及试剂 |
1.2方法 |
1.2.1昆虫病原线虫的收集及形态鉴定 |
1.2.2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分离 |
1.2.4共生细菌的16SrRNA扩增鉴定 |
1.2.5序列测定及进化树构建 |
2结果与分析 |
2.1昆虫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isbacteriophorastrainNileke的诱导和收集 |
2.2HeterorhabditisbacteriophorastrainNileke的18SrRNA序列进化树构建 |
2.3HeterorhabditisbacteriophorastrainNileke共生细菌的分离及鉴定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10)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对植物寄生线虫卵的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寄主线虫 |
1.1.2 植物寄生线虫卵 |
1.1.3 培养基 |
1.2 试验方法 |
1.2.1 共生细菌分离鉴定 |
1.2.2 共生细菌发酵液制备 |
1.2.3 大豆胞囊线虫卵悬液制备 |
1.2.4 根结线虫卵悬液制备 |
1.2.5 植物寄生线虫卵孵化测定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的分离获得 |
2.2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的影响 |
2.3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发酵液对根结线虫卵孵化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四、昆虫病原线虫的共生细菌(论文参考文献)
- [1]嗜线虫致病杆菌抑制灰葡萄孢的效应[J]. 曹林青,詹发强,高宇洁,侯新强,包慧芳,侯敏,杨蓉,王宁,龙宣杞. 微生物学通报, 2021(11)
- [2]昆虫病原线虫与环境生物、非生物因素关系的研究进展[J]. 王杰,戴康,孔祥鑫,曹莉,屈玲,金永玲,李玉玲,谷星慧,李江舟,徐成体,韩日畴. 环境昆虫学报, 2021(04)
- [3]嗜线虫致病杆菌SN313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王大业.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4]1株新疆胡杨林昆虫病原线虫鉴定及生物学特性[J]. 詹发强,侯敏,杨蓉,王宁,包慧芳,侯新强,崔卫东,龙宣杞. 新疆农业科学, 2020(03)
- [5]嗜线虫致病杆菌抗菌代谢产物Xcn1的研究进展[J]. 李广悦,杨秀芬.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0(01)
- [6]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的影响[J]. 王鑫鹏,王从丽,李春杰. 土壤与作物, 2017(04)
- [7]生物杀虫剂-昆虫病原线虫的培养技术[J]. 颜珣,韩日畴. 环境昆虫学报, 2016(05)
- [8]Serratia nematodiphila R187-2杀虫基因hs487的功能鉴定[D]. 杨欢.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5)
- [9]新疆嗜菌异小杆线虫及其共生细菌的初步鉴定研究[J]. 詹发强,布卡·欧尔娜,侯敏,杨蓉,龙宣杞. 新疆农业科学, 2015(02)
- [10]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对植物寄生线虫卵的毒性研究[J]. 宋洁,许艳丽,姚钦. 大豆科学,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