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翅翅目分类初步研究(昆虫纲:半翅目:异翅目:翅翅目)

秦巴山区翅翅目分类初步研究(昆虫纲:半翅目:异翅目:翅翅目)

一、秦巴山区缘蝽科分类初步研究(昆虫纲:半翅目异翅亚目:缘蝽科)(论文文献综述)

张嘉[1](2019)在《河北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昆虫资源初考与甲虫物种多样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是太行山东麓具有代表性的森林景观,蕴藏丰富的生物资源,但昆虫物种资源本底不清,至今没有比较完整的昆虫物种多样性记录,从而直接影响人们对该保护区生物资源完整的认识和了解。为此,我们在河北省林业有害生物普查项目的支持下,于2016-2017年开展了该森林公园昆虫物种多样性的研究。现将结果简要总结如下:(1)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本次昆虫物种本底考察共获得各类标本2万余头,结合查阅文献和河北大学博物馆馆藏标本,共计得到16目182科993属1411种,其中3目昆虫的物种多样性高达1109种,占比78.37%,分别是鳞翅目610种(43.26%)、鞘翅目301种(21.35%)和双翅目194种(13.76%)。种数位居前3位的科分别是夜蛾科153种(10.85%)、尺蛾科79种(5.60%)和草螟科56种(3.97%)。从属级阶元构成看,单种属所占比例最大。(2)昆虫区系组成五岳寨昆虫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以中日界+古北界+东洋界共有成分最多,高达39.43%;其次是中日界+古北界共有成分,占比26.10%;再次是中日界成分和中日界+东洋界成分,分别占比11.91%和10.78%,这4种分布型总共计1244种,占该地区整个分布型的88.23%。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五岳寨昆虫区系成分中所占比重最高的是华北区单区成分,共计126种(8.94%),其次是中国广布型120种(8.51%),第三是3区分布型,即蒙新区+东北区+华北区共有成分106种(7.52%),这3种昆虫分布型共有352种,占总数的24.96%。与河北省已有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记录的昆虫物种数量相比较,五岳寨昆虫的种数仅次于雾灵山和小五台山,位居第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五岳寨所处太行山山地省物种的丰富性。(3)甲虫数量动态及其多样性2016年5月至8月对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甲虫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获得1828头标本,经鉴定隶属于40科194属271种。在物种数量方面,以叶甲科(35种,12.92%)、步甲科(31种,11.44%)和天牛科(23种,8.49%)较为丰富;在物种个体数量上,以瓢虫科个体数量最多,共376个(20.57%),其次为叶甲科365个(19.97%)和步甲科150个(8.21%)。全年优势种为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1773)。采用ɑ-多样性测度方法对不同月份和海拔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不同月份的多样性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7月>8月>6月>5月,且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保持一致,表明该地区甲虫生态群落较稳定;海拔1000-1500 m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由于种类较少,不同海拔的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走势表现为不相关。(4)资源昆虫将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资源昆虫大致分成7类,分别是食用昆虫、药用昆虫、传粉昆虫、天敌昆虫、观赏昆虫、清洁类昆虫和环保性昆虫,并提出了保护和利用建议。

王碧红,吕瑞娥,尚贤毅,张进德[2](2018)在《甘肃陇南危害花椒的半翅目昆虫初报》文中提出危害花椒的昆虫甚多,在花椒林中有其独特的昆虫相。据20152017年在甘肃陇南的初步调查,在花椒上采得的半翅目(He miptera)昆虫,包括蝽科19种,同蝽科30种,缘蝽科3种,蛛缘蝽科1种,共53种,其中薄蝽(Brachy mna tenuis Stl)、素蝽(Halyabbas unicolor Distant)、短直同蝽(Elas mostethus brevis Lindberg)、息匙同蝽(Elas mucha signoreti Scott)、漆刺肩同蝽(Acanthoso ma acutangulata Liu)5种为甘肃省新纪录。

方程[3](2018)在《木兰围场昆虫物种多样性及其区系分布特点》文中提出木兰围场是河北省面积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和京津冀地区重要的防风固沙生态屏障,迄今缺少比较完整的昆虫物种多样性考察。为此,作者及其研究团队于2015和2016年的68月对木兰围场该森林景观的昆虫资源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获得标本2万余件,鉴定加摘录种类达上千种(1024种),初步揭开了该区昆虫多样性的面纱。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一)木兰围场昆虫物种多样性经鉴定标本和搜集文献记录,得到木兰围场昆虫得到3纲17目133科701属1024种,其中原尾纲1目1科1属1种(0.10%)、双尾纲1目1科1属1种(0.10%)和昆虫纲15目131科699属1022种(99.80%)。昆虫纲里的优势目为鳞翅目(31科330属482种)、鞘翅目(18科157属232种)、双翅目(13科50属97种),共计811种,占昆虫纲总种数的79.20%,是构成木兰围场昆虫物种多样性的主体。在科级阶元上,含10种及以下的科有113个,占比84.33%。在属级阶元上,仅有1种的属有512个,占总体的73.78%。(二)木兰围场昆虫区系组成特点(1)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木兰围场昆虫的区系成分来源主要有3个,分别是古北界成分、中日界成分和东洋界成分,它们均以不同比例存在,其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古北界+中日界区成分(60.37%)?古北界+中日界+东洋界成分(21.62%)?中日界成分(3.13%)。木兰围场昆虫与中日界(1022种/100.00%)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古北界(969种/94.81%)。(2)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以华北区+东北区+蒙新区分布的共有种115种(11.25%)为主,其次是全国广布种101种(9.88%)、华北区+东北区分布的共有种87种(8.51%)等,木兰围场昆虫与华北区(1022种/100.00%)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东北区(760种/74.36%),蒙新区(666种/65.17%)。(三)蛾类群落动态及多样性分析经对2015年6-8月木兰围场灯下蛾类活动种类及其数量消长变化统计分析,得到如下初步结果:(1)3个月内共计获得蛾类18科233属331种,以夜蛾科Noctuidae、尺蛾科Geometridae和舟蛾科Notodontidae最占优势,共计134属202种,分别占据整个蛾类属级阶元的57.51%和种级阶元组成的61.02%。(2)木兰围场灯下蛾类的β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对木兰围场灯下蛾类多样性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林型,其次是月份,海拔的影响最小;对不同林型和月份的蛾类多样性进行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木兰围场阔叶林蛾类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个体数均高于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7月份蛾类发生的种类丰富于6月和8月,群落相对稳定,利于蛾类繁衍。(3)木兰围场蛾类的种—多度曲线呈现出多变化特点,但其总体发生趋势接近于对数级数模型,说明该林区的蛾类群落生态环境整体不稳定,物种数量整体偏少,这与木兰围场以华北落叶松、油松、云杉等针叶林为主的单一生态环境有关,也与这几年旅游人数增多、人类活动干预增大有关。(四)木兰围场昆虫资源类型及其保护按生态功能将木兰围场已知的昆虫资源分为观赏昆虫、药用昆虫、传粉昆虫、天敌昆虫等4大类,并提出了3条昆虫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初步建议。

韩吐雅[4](2017)在《蒙古高原姬缘蝽科(Hemiptera;Heteroptera;Rhopalidae)昆虫的分类学研究(半翅目,异翅亚目,姬缘蝽科)》文中认为姬缘蝽科(Rhopalidae)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异翅亚目(Heteroptera)蝽次目(Pentatomorpha),包括姬缘蝽族和离缘蝽族。全世界已记载18属210余种,其中古北界已记载15属69种,主要分布于古北界、东洋界、新热带界和埃塞俄比亚界。本人在攻读硕士期间,对蒙古高原姬缘蝽科(Rhopalidae)昆虫进行了较系统的分类研究,已鉴定出蒙古高原姬缘蝽科(Rhopalidae)昆虫2族9属31种,其中包括一个新种,新疆环缘蝽Stictopleurus Xinjiangensis sp.Nov.及5个中国新记录种(细纹离缘蝽Chorosoma gracile Josifov,1968、赛氏离缘蝽Chorosoma schillingii(Schilling,1829)、四斑姬缘蝽Corizus fenestella Horváth,1917、无点短头姬缘蝽Brachycarenus languidus(Horváth,1891)、菊环缘蝽Stictopleurus riveti(Royer,1923))。文中分别对蒙古高原姬缘蝽科(Rhopalidae)昆虫进行了简述的同时也对其两性外生殖器进行了解剖分析,并对外形进行了拍照,编写了蒙古高原姬缘蝽科(Rhopalidae)昆虫名录和分类检索表。

邱悦[5](2017)在《斑透翅蝉形态变异及谱系地理学研究(半翅目:蝉科)》文中研究指明斑透翅蝉Hyalessa maculaticollis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且形态变异复杂,其分类地位长期存在争议。本研究基于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学等方法,对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种群结构、谱系地理学和种群历史动态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斑透翅蝉的中胸背板斑点、雄性腹瓣和阳茎形状变异丰富,与高水平的遗传变异结果一致。斑透翅蝉的形态变异多发生于华东地区和秦岭以北的种群中。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单倍型网络支系图及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表明,斑透翅蝉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分化显着。其种群主要分化为2个支系,包括中国支系和日本支系。中国支系又进一步分化为6个单倍群:四川盆地以西的单倍群Clade A1、四川盆地以东的单倍群Clade A2、华东地区的单倍群Clade B1、秦岭以北的单倍群Clade B2、Clade B3、秦岭以南的单倍群Clade B4。分歧时间估算结果表明,冰期气候波动对斑透翅蝉的种群分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秦岭和四川盆地周边山区被推测为潜在的冰期避难所,而在秦岭以北的地区还可能存在其他避难所。中国复杂的地形、地貌对斑透翅蝉的种群结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冰期后,东海陆桥的淹没阻碍了中国大陆和日本种群的基因交流;而秦巴山区、四川盆地周边山区及长江、黄河冲击而成的大峡谷导致了中国大陆种群的分化。中性检测和错配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分布于秦岭以北的2个单倍群(Clade B2和Clade B3)经历过种群扩张;而分布于华东地区的单倍群(Clade B1)具有较高水平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酸多样性,这表明华东地区的丘陵的地貌适合斑透翅蝉生存,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频繁。另外,本研究基于形态变异、遗传分化以及鸣声结构分析,探讨了长期争议的H.maculaticollis和H.fuscata是否为同一物种的问题。结果表明H.fuscata应为H.maculaticollis的异名。

王玉春,黄东亚,谢奇,秦道正[6](2013)在《陕西西乡茶园地上害虫及其天敌种类调查》文中研究指明在2011年8月15日至10月20日和2012年3月12日至10月13日期间,对陕西西乡茶园的地上害虫及其天敌种类进行了初步调查,共发现茶园害虫66种,其中昆虫纲6目37科64种,蛛形纲1目2科2种;茶园天敌58种,其中昆虫纲8目15科31种,蛛形纲1目10科27种。本次调查结果将为陕西茶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及天敌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朱刚利,王启瑞,郑哲民[7](2011)在《基于EST同工酶的缘蝽亚科10种缘蝽系统发育关系初探(半翅目:缘蝽科)》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缘蝽亚科棘缘蝽属、黑缘蝽属、瘤缘蝽属、缘蝽属和同缘蝽属10种昆虫系统发育关系。[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秦巴山区缘蝽亚科10种缘蝽的EST同工酶。[结果]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缘蝽亚科5属不同属间差异要大于属内各种间差异,同缘蝽属与其他4属亲缘关系较远,与巨缘蝽亚科亲缘关系较近。[结论]该亚科10个种EST同工酶谱带清晰、多态性强、稳定性好,适用于缘蝽亚科昆虫鉴别和物种系统发育研究。结合形态特征及Cytb基因序列变异情况,建议将同缘蝽属从缘蝽亚科划入巨缘蝽亚科。

尚利娜[8](2010)在《长白山地区访花昆虫与蜜源植物的协同适应》文中研究说明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植物花的结构不断变得复杂,颜色不断变得鲜艳,花中具有花蜜和花粉,大多数花具有香味,这些特征使植物向着更有利于招引昆虫的方向发展,而昆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向着便于采蜜传粉的方向发展。从而,在植物和昆虫之间产生了精巧而微妙的相互适应和协同进化关系。本论文以长白山地区为研究范围,对主要蜜源植物与四类重要访花昆虫类群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进行了研究,包括:主要蜜源植物花部综合特征(花的结构、颜色、花粉形态及花的气味)与重要访花昆虫类群的适应关系;重要访花昆虫类群外部形态(口器、携粉足等)、内部系统(消化道的形态结构)、微观结构(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分布规律)与昆虫访花行为的适应关系。本研究可为开发新型昆虫引诱剂及授粉昆虫在设施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及结果如下:(1)对长白山地区12个市、县、镇及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共计22个样地内的访花昆虫进行了野外采集、标本鉴定和文献检索,共获得访花昆虫452种,隶属于10目、74科、283属。其中,膜翅目蜜蜂科(蜜蜂属和熊蜂属)和隧蜂科昆虫、双翅目食蚜蝇科昆虫、鞘翅目天牛科(花天牛亚科)昆虫和鳞翅目蝶类昆虫为长白山地区重要访花昆虫类群。(2)对长白山地区主要蜜源植物的访花昆虫类群调查显示,菊科植物的主要访花昆虫类群为膜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蝶类昆虫;蔷薇科植物的主要访花昆虫类群为膜翅目熊蜂属、鞘翅目花天牛亚科和鳞翅目蝶类昆虫;毛茛科、唇形科、豆科植物的主要访花昆虫类群为膜翅目昆虫;百合科、石竹科植物的访花昆虫类群为鳞翅目蝶类昆虫;伞形科植物的主要访花昆虫类群为膜翅目熊蜂属和鞘翅目花天牛亚科昆虫;败酱科植物的主要访花昆虫类群为双翅目昆虫;蓼科、罂粟科和牻牛儿苗科植物的主要访花昆虫类群为膜翅目和双翅目昆虫;柳叶菜科植物的主要访花昆虫类群为膜翅目和鳞翅目蝶类昆虫。(3)对四类重要访花昆虫偏爱的蜜源植物的花朵形态及颜色分析显示,熊蜂偏爱访问具有圆锥花序、总状花序和聚伞花序的花;花冠类型以辐射对称、两侧对称为主;花色艳丽,常为黄色或蓝紫色。天牛访问的花多为圆锥、伞形、聚伞和伞房花序;花冠类型以辐射对称为主,多为旋转状或坛状,而非管状或唇形花;具有大量的雄蕊和花粉,通常缺少花蜜;由于天牛通常缺乏对颜色的洞察力,主要访问白色和黄色等淡色花,很少访问红色或紫色花。食蚜蝇偏爱访问具有头状花序和伞形花序的花朵;由于其喙管较长,可以访问筒形花,吸食花基部的蜜汁;对花色的选择能力较强,但多访问白色和黄色的花朵。蝶类偏爱访问具有头状花序和总状花序,色泽鲜艳的花朵。(4)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长白山地区主要蜜源植物的花粉形态,并分析了花粉形态与四类重要访花昆虫类群的关系。结果表明,熊蜂属昆虫和花天牛亚科昆虫偏爱访问的蜜源植物均具有长球形花粉,花粉粒较大,P/E值大于1.14,具三孔沟,表面具有网状纹饰。食蚜蝇科和蝶类昆虫对蜜源植物的花粉要求不高。(5)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长白山地区11种主要蜜源植物的乙醇提取物成分,并对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蜜源植物花乙醇提取物成分在菊科、蔷薇科、伞形科、柳叶菜科和豆科之间未表现出显着的特异性,主要物质为酸类化合物,其次是酮类化合物和酯类化合物。11种花乙醇提取物成分中均含有1–羟基–2–丙酮、乙酸、甲酸、顺式–9,12–十八碳二烯酸和苯酚,且这些成分的含量分别在提取物总含量中具有相似的比例关系。可以推测这些成分对访花昆虫具有引诱作用。但对昆虫产生引诱性的是这些混合物中各成分的综合效果,还是其中的某一种物质起着主要的引诱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6)通过对访花昆虫类群外部形态特征与访花的适应研究显示:①熊蜂较为粗壮;全身密被长而整齐的毛,能粘有大量花粉;嚼吸式口器,中唇舌较长,能从深花冠花的正中吸食花蜜;具有花粉筐,后足基胫节内表面具毛刷,能够携带大量花粉。②复眼通常较大并有很多小眼,使其能顺利地搜索到所需的寄主植物;翅发达且常有色,触角相对较长,通常丝状或锯齿状,多数位于头部顶端而非侧面,为花天牛携带花粉进行大范围的转移提供了可能。③食蚜蝇类可通过体毛粘附花粉;舐吸式口器能分泌涎液稀释浆状的花蜜以便自身的吸收;跗节具有化学感受器,对含糖液汁敏感。④蝶类为虹吸式口器,善于吸食花蜜;具有较发达的足,访花时常抓附于花上,粘有大量的花粉;视觉发达,倾向于访问色泽鲜艳的花朵。对于访花昆虫适于访花特征的研究,将有利于挖掘新的授粉昆虫。(7)熊蜂属昆虫、花天牛亚科昆虫、食蚜蝇科昆虫和蝶类昆虫的消化道均由前肠、中肠和后肠组成。熊蜂属昆虫的蜜囊明显,内壁形成纵横的褶皱,容积较大,能够容纳大量蜜汁。中肠较粗,内壁由多条纵嵴组成,在嵴上有许多突起,能够增加中肠的表面积,有助于中肠消化液的分泌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花天牛亚科昆虫取食花粉和花瓣,嗉囊和中肠的内壁形成了许多乳状的盲囊。食蚜蝇科昆虫和蝶类昆虫主要取食花蜜等液体食物,其嗉囊内壁和中肠内壁较为平滑,主要起吸收的作用。(8)熊蜂属昆虫触角上具有毛形感受器(A、B、C/ D)、锥形感受器(A、B)、腔锥形感受器、板形感受器和Bohm’s鬃毛;花天牛亚科昆虫触角上具有毛形感受器(Ⅰ、Ⅱ、Ⅲ)、刺形感受器(Ⅰ、Ⅱ、Ⅲ、Ⅳ)、锥形感受器(Ⅰ、Ⅱ、Ⅲ)和Bohm’s鬃毛;食蚜蝇科昆虫触角上具有毛形感受器(Ⅰ、Ⅱ)和大量微毛;蝶类昆虫触角上具有鳞形感受器、星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A、B)。毛形感受器为四类访花昆虫类群触角上共有的感受器类型,通常作为机械力感受器,因而可以推断其对于访花昆虫在花朵上的栖息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四类访花昆虫类群还各具有特异的感受器类型,推断其对识别特异花朵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访花昆虫与植物的紧密联系,为了阐明不同类群嗅觉感受器的功能及作用,还需进一步对触角感受细胞的电生理学进行研究。

王玉红[9](2009)在《秦皇岛祖山自然保护区半翅目、直翅目及蜻蜓目昆虫种类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采自祖山自然保护区的昆虫进行了调查、整理和分类研究,介绍了祖山自然保护区半翅目、直翅目及蜻蜓目的昆虫的种类、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全文对所采集的半翅目、直翅目及蜻蜓目的昆虫进行了鉴定,同时对未鉴定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其拍照;记述了各目昆虫的分类地位及其寄主情况,并编制了分种检索表;文末附有参考文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半翅目昆虫分类鉴定本文对采自祖山自然保护区的804号半翅目昆虫标本进行了整理、鉴定,共鉴定出该目昆虫12科23亚科43属56种,包括55个已知种和1个未鉴定种。其中有捕食性蝽类6种,植食性蝽类45种。在植食性蝽类中属春亚科、斑须椿属最多,占鉴定标本总数的40.625%。1.2直翅目昆虫分类鉴定本文对采自祖山自然保护区的500号直翅目昆虫标本进行了整理、鉴定,共鉴定出该目昆虫10科15亚科37种,其中包括3个未鉴定种。经过对所鉴定的标本各种数的统计,初步认为长翅素木蝗、蒙古束颈蝗主要发生种类。1.3蜻蜓目昆虫分类鉴定本文对祖山自然保护区的306号蜻蜓目昆虫标本进行了整理、鉴定,共鉴定出该目昆虫2个亚目7科18属28种,其中包括1个未鉴定种,其中蜻科为优势种,占总种群的52%,蟌类次之,占总种群数的38%,蜓科最少,占总种群数的10%。

刘万霞[10](2009)在《北洛河流域蝽类(Pentatomoidea)昆虫物种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蝽类(Pentatomoidea)是昆虫纲一个较大的类群,属于昆虫纲半翅目(Heimptera)异翅亚目(Heteroptera),其大多数为植食性种类,是重要的农林害虫,发生期危害种类多、数量大,常使农作物减产,有关蝽类昆虫的多样性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北洛河流域地处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近些年,该地区实行退耕还林,生态恢复成效很大,作者于2008年5月至9月期间,对北洛河流域的蝽类昆虫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为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害虫防治提供一些基础资料。本文运用物种多度、种-多度模型、多样性指数、相似性系数、PCA、聚类及多元逐步回归等分析方法,对北洛河流域蝽类物种多样性的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共采集到蝽类昆虫标本3893号,隶属18科63属74种,17种为陕西省新记录种。其中,黾蝽科Gerridae 1属1种,负子蝽科Belostomatidae 1属1种,蝎蝽科Nepidae 1属1种,盾蝽科Scutelleridae 2属2种,蝽科Pentatomidae 20属24种,盾蝽科Stenocephalidae 1属1种,异蝽科Urostylidae 1属2种,同蝽科Acanthosomatidae 1属2种,盲蝽科Miridae 5属7种,猎蝽科Reduviidae 5属5种,缘蝽科Coreidae 14属15种,网蝽科Tingididae 1属1种,花蝽科Anthocoridae 1属1种,龟蝽科Plataspiddae 1属1种,长蝽科Lygaeidae 5属6种,红蝽科Pyrrhocoridae 1属1种,瘤蝽科Phymatidae 1属1种,土蝽科Cydnidae 1属1种。蝽科和缘蝽科的物种数量最多,占到总数的37.73%和24.35%,负子蝽科、蝎蝽科和狭蝽科的物种数量最少,不到0.1%,横纹菜蝽Eurydema gebleri Kolenati和褐伊缘蝽Aeschyntelus sparsus Blote的数量最多,在北洛河流域居于优势地位。统计还显示,北洛河流域蝽类单属种多达55属,占到总种数的75.34%。2.对不同月份、地点和生境的蝽类进行了数量和物种多度分析,不同月份数量排序为9月份>7~8月份>6月份>5月份;不同地点数量排序为富县>甘泉>志丹>洛川>黄陵>吴起;不同生境数量排序为灌草丛>农田道路>河滩草地>溪流。蝽类物种多度分析显示:各月份的优势种不同,且季节性共有种和特有种比较丰富,9月份特有种最多;不同地点中甘泉的物种数量最多且特有种最多;不同生境中,灌草丛的物种最丰富,数量最多,溪流的物种分布比较单一。3.对蝽类物种及不同月份、地点、生境的蝽类种—多度模型进行了拟合,分析结果显示,北洛河流域蝽类昆虫的分布基本上服从Preston对数正态分布,这反映了蝽类群落中富集种和特有种的数量都比较少,即处于中间状态的物种比较多,说明了该研究区域环境比较均质,适合多个蝽类物种共存。4.不同月份、地点、生境的多样性分析显示,(1)不同月份的H′和R的变化趋势一致,与月份增加呈正比,即9月份>7~8月份>6月份>5月份;Dm与H′和R的变化趋势恰好相反;Jsw是9月份>5月份>7~8月份>6月份。(2)不同地点H′的变化趋势是洛川>黄陵>甘泉>富县>吴起>志丹;R是甘泉>洛川>黄陵>富县>志丹>吴起;Dm是吴起>富县>甘泉>志丹>黄陵>洛川;Jsw是洛川>黄陵>吴起>富县>甘泉>志丹。(3)不同生境的H′的变化趋势是农田道路>灌草丛>河滩草地>溪流;R是灌草丛>农田道路>河滩草地>溪流;Dm与H′的变化趋势恰好相反,即溪流优势度最高为0.9709,而农田道路的优势度最低;Jsw是农田道路>河滩草地>灌草丛>溪流,溪流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最低,其优势度最高,物种分布及不均匀。5.对不同月份、地点和生境的蝽类物种分布进行了相似性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各月份之间的相似性均极显着(P<0.01),6月份与7~8月份的相似性最高,5月份与6月份的相似性最低;(2)吴起和富县的相似性显着(0.01<P<0.05),其他各县之间的蝽类物种相似性均为极显着(P<0.01);志丹和甘泉的相似性最高。(3)农田道路、灌草丛、河滩草地三种生境之间的蝽类物种分布相似性都为极显着(P<0.01),其中灌草丛与河滩草地的相似性系最高,而溪流与其他三种生境的相似性不显着(P>0.05),且都呈负相关。6.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对不同地点的气候因素与蝽类物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点气候因素和蝽类物种的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达到了94.820%和90.477%,占取了绝大多部分信息量,可以代表北洛河流域不同地点的整个气候和物种特征。此外,还列出了各个气候因素和蝽类物种因子的载荷矩阵,主成分分析结果比较理想。7.对气候因素和蝽类物种进行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选回归方程的气候因素有5个,其中5~9月份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温和5~9最低降水量这三个因素是本实验蝽类昆虫物种数量和多样性的主要阻碍因素。而5~9月份最高温、5~9月份最低温、年平均日照时数这三个因素则对蝽类昆虫的物种数量、多样性、优势度和均匀性有较大的影响。

二、秦巴山区缘蝽科分类初步研究(昆虫纲:半翅目异翅亚目:缘蝽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秦巴山区缘蝽科分类初步研究(昆虫纲:半翅目异翅亚目:缘蝽科)(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昆虫资源初考与甲虫物种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昆虫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贡献
    1.2 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昆虫多样性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自然资源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土壤地貌
    2.3 气候条件
    2.4 生物资源
3.研究材料与方法
    3.1 标本获取
        3.1.1 调查时间
        3.1.2 调查样地
        3.1.3 调查方法
        3.1.4 标本制作与归类
    3.2 研究方法
        3.2.1 标本鉴定
        3.2.2 文献记录种类的搜集整理
        3.2.3 区系分析
        3.2.4 多样性分析
        3.2.5 物种数据库建设
        3.2.6 资源昆虫状况与评价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4.1.1 目级阶元组成
        4.1.2 科级阶元组成
        4.1.3 属级阶元组成
    4.2 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昆虫的区系组成与分布类型
        4.2.1 五岳寨昆虫区系性质——与世界动物地理区的关系
        4.2.2 五岳寨昆虫区系性质——与中国动物地理区的关系
        4.2.3 五岳寨昆虫区系性质——区域分布特点
    4.3 昆虫多样性指数分析——以甲虫为例
        4.3.1 甲虫类群的物种组成
        4.3.2 五岳寨甲虫种群数量变化及特征
        4.3.3 五岳寨甲虫的优势种类
        4.3.4 五岳寨不同月份甲虫群落多样性分析
        4.3.5 五岳寨不同海拔的甲虫群落多样性分析
5.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资源昆虫类型与保护
    5.1 资源昆虫类型
    5.2 资源昆虫保护与利用
6.小结与不足
    6.1 小结
    6.2 不足
附录: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昆虫纲名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的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

(2)甘肃陇南危害花椒的半翅目昆虫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地自然概况
    1.2调查样地
    1.3调查时间
    1.4调查方法
        1.4.1人工调查
        1.4.2虫情测报灯诱集
2结果与分析
    2.1花椒害虫半翅目昆虫种类
        2.1.1蝽科Pentato midae
        2.1.2缘蝽科Coreidae
        2.1.3蛛缘蝽科Alydidae
        2.1.4同蝽科Acanthoso matidae
3讨论

(3)木兰围场昆虫物种多样性及其区系分布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木兰围场自然概况与生物资源
    1.1 自然概况
        1.1.1 地理位置
        1.1.2 气候
        1.1.3 水域
        1.1.4 土壤类型
    1.2 生物资源概况
        1.2.1 植被
        1.2.2 物种资源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标本获取
        2.1.1 采集地信息
        2.1.2 调查方法
        2.1.3 标本制作
    2.2 研究方法
        2.2.1 物种鉴定
        2.2.2 物种补录
        2.2.3 区系分析
        2.2.4 多样性分析
    2.3 昆虫资源评价及其保护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木兰围场昆虫种类组成
        3.1.1 纲级阶元组成
        3.1.2 目级阶元组成
        3.1.3 科级阶元组成
        3.1.4 属级阶元组成
    3.2 木兰围场昆虫区系成分与构成
        3.2.1 木兰围场昆虫在世界动物地理区的分布特点
        3.2.2 木兰围场昆虫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分布特点
    3.3 木兰围场昆虫多样性分析—以鳞翅目蛾类为例
        3.3.1 蛾类昆虫种群组成特征
        3.3.2 蛾类群落的多样性分析
4.木兰围场昆虫资源类型与保护利用
    4.1 木兰围场昆虫资源类型
        4.1.1 观赏性昆虫
        4.1.2 药用昆虫
        4.1.3 传粉昆虫
        4.1.4 天敌昆虫
    4.2 木兰围场昆虫资源的保护利用
5.小结与展望
    5.1 小结
    5.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的学术交流与科研活动

(4)蒙古高原姬缘蝽科(Hemiptera;Heteroptera;Rhopalidae)昆虫的分类学研究(半翅目,异翅亚目,姬缘蝽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总论
    1.1 蒙古高原自然概况
    1.2 姬缘蝽科(Rhopalidae)国外研究简史
    1.3 姬缘蝽科(Rhopalidae)国内研究简史
    1.4 姬缘蝽科昆虫形态特征描述
    1.5 姬缘蝽科(Rhopalidae)昆虫的经济意义
    1.6 研究标本来源
    1.7 研究方法
        1.7.1 标本采集及制作
        1.7.2 标本鉴定与绘图
2 蒙古高原姬缘蝽科昆虫分类检索表
3 蒙古高原姬缘蝽科昆虫简述
    3.1 离缘蝽族Chorosomini Fieber, 1860
        3.1.1 迷缘蝽属Myrmus Hahn, 1831
        3.1.1.1 细角迷缘蝽Myrmus glabellus Horváth, 1901
        3.1.1.2 短毛迷缘蝽Myrmus miriformis gracilis Lindbeg, 1927----103.1.1.3 异角迷缘蝽Myrmus calcaratus Reuter, 1891
        3.1.1.4 黄边迷缘蝽Myrmis lateralis Hsiao, 1964
        3.1.2 离缘蝽属Chorosoma Gurtis, 1830
        3.1.2.1 离缘蝽Chorosoma macilentum St?l, 1858
        3.1.2.2 细纹离缘蝽,中国新记录Chorosoma gracile Josifov, 1968
        3.1.2.3 赛氏离缘蝽,中国新记录Chorosoma schillingii(Schilling, 1829)
        3.1.3 猎缘蝽属Agraphopus St?l, 1872
        3.1.3.1 蒙古猎缘蝽Agraphopus mongolicus Jakovlev, 1889
    3.2 姬缘蝽族Rhopalini Amyot et Serville, 1883
        3.2.1 环缘蝽属Stictopleurus St?l, 1872
        3.2.1.1 欧环缘蝽Stictopleurus punctatonervosus (G?eze, 1778)
        3.2.1.2 赛环缘蝽Stictopleurus sericus (Horváth, 1896)
        3.2.1.3 闭环缘蝽Stictopleurus viridicatus(Uhler, 1872)
        3.2.1.4 棕环缘蝽Stictopleurus crassicornis (Linnaeus, 1758)
        3.2.1.5 开环缘蝽 Stictopleurus minutes Bl?te, 1934
        3.2.1.6 苘环缘蝽Stictopleurus abutilon (Rossi, 1790)
        3.2.1.7 素色环缘蝽Stictopleurus unicolor (Jakovlev, 1873)
        3.2.1.8 菊环缘蝽,中国新记录种Stictopleurus riveti Royer, 1923
        3.2.2 玛缘蝽属Maccevethus Dallas, 1852
        3.2.2.1 玛缘蝽Maccevethus corsicus Signoret, 1862
        3.2.3 粟缘蝽属Liorhyssus St?l, 1870
        3.2.3.1 粟缘蝽Liorhyssus hyalinus(Fabricius, 1794)
        3.2.4 伊缘蝽属Rhopalus Schilling, 1829
        3.2.4.1 点伊缘蝽Rhopalus latus (Jakovlev, 1883)
        3.2.4.2 棕伊缘蝽Rhopalus parumpunctatus Schilling,1817
        3.2.4.3 黄伊缘蝽Rhopalus maculatus (Fieber, 1836)
        3.2.4.4 褐伊缘蝽Rhopalus sapporensls (Matsumura, 1905)
        3.2.4.5 小伊缘蝽 Rhopalus subrufus (Gmelin,1790)
        3.2.4.6 Rhopalus distinctus (Signoret, 1859)
        3.2.5 短头姬缘蝽属Brachycarenus Fieber, 1860
        3.2.5.1 短头姬缘蝽Brachycarenus tigrinus (Schilling, 1829) -----33
        3.2.5.2 无点短头姬缘蝽,中国新记录Brachycarenus languidus(Horváth, 1891)
        3.2.6 姬缘蝽属Corizus Fallén, 1814
        3.2.6.1 Corizus altivolens Kiritshenko, 1952
        3.2.6.2 亚姬缘蝽Corizus tetraspilus Horváth, 1917
        3.2.6.3 欧姬缘蝽Corizus hyosciami (Linnaeus, 1758)
        3.2.6.4 四斑姬缘蝽,中国新记录Corizus fenestella Horváth, 1917
4 蒙古高原姬缘蝽科昆虫新种记述
5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经历

(5)斑透翅蝉形态变异及谱系地理学研究(半翅目:蝉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斑透翅蝉研究概况
    1.2 分子谱系地理学研究概况
    1.3 分子标记技术在昆虫系统发育和谱系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2.3 研究方法
        2.3.1 形态变异研究
        2.3.2 斑透翅蝉种群分化及谱系地理学研究
        2.3.2.1 DNA的提取与检测
        2.3.2.2 PCR的扩增
        2.3.2.3 PCR反应产物检测并测序
        2.3.2.4 分子数据分析
        2.3.3 斑透翅蝉鸣声结构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雄性成虫形态变异分析
    3.2 斑透翅蝉种群分化及谱系地理分析
        3.2.1 序列组成分析
        3.2.2 种群遗传分化及种群结构分析
        3.2.2.1 单倍型网络支系图
        3.2.2.2 中国大陆种群系统发育分析
        3.2.2.3 分子变异分析(AMOVA)
        3.2.3 多样性指数
        3.2.4 种群数量动态历史分析
        3.2.5 分歧时间估算
        3.2.6 遗传距离
    3.3 斑透翅蝉鸣声结构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形态变异和遗传多样性
        4.2.2 种群结构及谱系地理研究
        4.2.3 斑透翅蝉的种群历史动态
        4.2.4 分布于中国、日本和韩国的种群是否为同一物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陕西西乡茶园地上害虫及其天敌种类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点状况
    1.2 调查时间
    1.3 调查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树害虫
    2.2 天敌
3 讨论

(7)基于EST同工酶的缘蝽亚科10种缘蝽系统发育关系初探(半翅目:缘蝽科)(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样品制备。
        1.2.2 电泳。
        1.2.3 数据处理及聚类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缘蝽亚科EST同工酶酶谱特征的记录
    2.2 缘蝽亚科不同属种间EST同工酶比较
3 讨论

(8)长白山地区访花昆虫与蜜源植物的协同适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 植物与昆虫的协同适应
        1.1 蜜源植物花部综合特征与访花昆虫的协同适应
        1.2 访花昆虫结构与生理与蜜源植物的协同适应
    2 蜜源植物与访花昆虫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3 研究内容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长白山地区访花昆虫名录及主要访花昆虫类群
    1 概述
        1.1 访花昆虫的概念
        1.2 研究地区及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1.2.1 研究地区
        1.2.2 长白山地区自然概况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长白山地区访花昆虫名录
        3.2 长白山地区访花昆虫的科属分配
        3.3 长白山地区主要访花昆虫类群
    4 结论与讨论
        4.1 长白山地区访花昆虫组成
        4.2 长白山地区重要访花昆虫类群
第三章 长白山地区优势蜜源植物花部特征与访花昆虫的适应
    1 概述
        1.1 花的组成部分及其形态结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长白山地区主要蜜源植物的花部特征及其主要访花昆虫类群
        3.2 长白山地区主要蜜源植物与访花昆虫类群的关系
    4 结论与讨论
        4.1 花的外部形态结构及颜色对访花昆虫的影响
        4.2 花部综合特征与访花昆虫的适应关系
第四章 长白山地区优势蜜源植物的花粉形态与访花昆虫的适应
    1 概述
        1.1 花粉的形态
        1.2 研究现状
    2 研究材料及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长白山地区主要蜜源植物的花粉形态
        3.2 花粉形态与访花昆虫类群的关系
    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长白山地区优势蜜源植物花的气味与访花昆虫的适应
    1 概述
    2 研究材料及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气味的提取及成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11 种蜜源植物花乙醇提取物的成分
        3.2 11 种蜜源植物花乙醇提取物成分与访花昆虫的关系
    4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长白山地区优势访花昆虫外部形态与昆虫访花的适应
    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
        1.1 昆虫触角的类型
        1.2 昆虫口器的类型
        1.3 昆虫翅的类型
        1.4 昆虫胸足的类型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熊蜂的外部形态特征与访花的适应
        3.2 花天牛的外部形态特征与访花的适应
        3.3 食蚜蝇的外部形态特征与访花的适应
        3.4 蝶类的外部形态特征与访花的适应
    4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长白山地区优势访花昆虫消化道形态与昆虫访花的适应
    1 概述
        1.1 昆虫消化道的基本构造
        1.2 昆虫消化道的研究概况
    2 研究材料及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熊蜂消化道的形态结构
        3.2 花天牛亚科昆虫消化道的形态结构
        3.3 食蚜蝇消化道的形态结构
        3.4 蝶类消化道的形态结构
    4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长白山地区优势访花昆虫触角感受器与昆虫访花的适应
    1 概述
        1.1 昆虫触角感受器的分类
        1.2 昆虫触角感受器的研究情况
    2 研究材料及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熊蜂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及分布
        3.2 花天牛亚科昆虫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及分布
        3.3 食蚜蝇科昆虫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及分布
        3.4 蝶类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及分布
    4 结论与讨论
第九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秦皇岛祖山自然保护区半翅目、直翅目及蜻蜓目昆虫种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半翅目昆虫研究进展
    1.2 直翅目昆虫研究进展
    1.3 蜻蜓目昆虫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标本的采集与整理
        2.2.2 鉴定及分类
第三章 各目昆虫分类特征
    3.1 半翅目昆虫的分类鉴定特征
        3.1.1 头部
        3.1.2 胸部
        3.1.3 腹部
    3.2 直翅目昆虫分类鉴定的特征
        3.2.1 头部
        3.2.2 胸部
        3.2.3 腹部
    3.3 蜻蜓目昆虫的分类特征
        3.3.1 头部
        3.3.2 胸部
        3.3.3 腹部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祖山自然保护区半翅目昆虫种类鉴定
        4.1.1 半翅目昆虫鉴定结果
        4.1.2 半翅目昆虫分种检索表
        4.1.3 半翅目昆虫未鉴定种的特征描述
        4.1.4 半翅目昆虫的寄主
    4.2 祖山自然保护区直翅目昆虫种类的分类鉴定
        4.2.1 直翅目昆虫鉴定结果
        4.2.2 直翅目昆虫分种检索表
        4.2.3 直翅目昆虫未鉴定种的特征描述
        4.2.4 直翅目昆虫种类及其寄主
    4.3 祖山自然保护区蜻蜓目昆虫种类的鉴定
        4.3.1 蜻蜓目昆虫种类鉴定结果
        4.3.2 蜻蜓目昆虫分种检索表
        4.3.3 蜻蜓目昆虫未鉴定种的特征描述
        4.3.4 蜻蜓目昆虫的寄主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祖山自然保护区半翅目昆虫调查结果
        5.1.2 祖山自然保护区直翅目昆虫调查结果
        5.1.3 祖山自然保护区蜻蜓目昆虫调查结果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北洛河流域蝽类(Pentatomoidea)昆虫物种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生物多样性研究概述
        1.1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及内涵
        1.2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等级层次
        1.3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
        1.4 生物多样性保护
    2 昆虫多样性的研究概况
    3 蝽类昆虫的研究概况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 研究课题来源
第二章 研究地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1 研究地区概况
        1.1 研究地区地理位置
        1.2 研究地区气候特征
        1.3 研究地区地形地貌
        1.4 研究地区植被特征
        1.5 研究地区各县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野外调查方法
        2.2 室内鉴定
        2.3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北洛河流域蝽类物种数量统计及数量多度分析
        1.1 蝽类种类和数量统计
        1.2 蝽类数量多度分析
    2 北洛河流域蝽类物种多度分析
        2.1 蝽类物种多度分析
        2.2 不同月份物种多度分析
        2.3 不同地点物种多度分析
        2.4 不同生境物种多度分析
    3 北洛河流域蝽类种—多度分布模型
        3.1 蝽类种—多度分布模型
        3.2 不同月份种—多度分布模型
        3.3 不同地点种—多度分布模型
        3.4 不同生境种—多度分布模型
    4 北洛河流域蝽类多样性分析
        4.1 不同月份多样性分析
        4.2 不同地点多样性分析
        4.3 不同生境多样性分析
    5 北洛河流域蝽类相似性分析
        5.1 不同月份相似性分析
        5.2 不同地点相似性分析
        5.3 不同生境相似性分析
    6 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
        6.1 不同地点气候状况主成分分析
        6.2 不同地点蝽类物种主成分分析
        6.3 不同地点气候因素与蝽类物种的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秦巴山区缘蝽科分类初步研究(昆虫纲:半翅目异翅亚目:缘蝽科)(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昆虫资源初考与甲虫物种多样性分析[D]. 张嘉. 河北大学, 2019(08)
  • [2]甘肃陇南危害花椒的半翅目昆虫初报[J]. 王碧红,吕瑞娥,尚贤毅,张进德. 林业科技通讯, 2018(07)
  • [3]木兰围场昆虫物种多样性及其区系分布特点[D]. 方程. 河北大学, 2018(01)
  • [4]蒙古高原姬缘蝽科(Hemiptera;Heteroptera;Rhopalidae)昆虫的分类学研究(半翅目,异翅亚目,姬缘蝽科)[D]. 韩吐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02)
  • [5]斑透翅蝉形态变异及谱系地理学研究(半翅目:蝉科)[D]. 邱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 [6]陕西西乡茶园地上害虫及其天敌种类调查[J]. 王玉春,黄东亚,谢奇,秦道正. 西南农业学报, 2013(06)
  • [7]基于EST同工酶的缘蝽亚科10种缘蝽系统发育关系初探(半翅目:缘蝽科)[J]. 朱刚利,王启瑞,郑哲民. 安徽农业科学, 2011(19)
  • [8]长白山地区访花昆虫与蜜源植物的协同适应[D]. 尚利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0)
  • [9]秦皇岛祖山自然保护区半翅目、直翅目及蜻蜓目昆虫种类的初步研究[D]. 王玉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10]北洛河流域蝽类(Pentatomoidea)昆虫物种多样性研究[D]. 刘万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09(06)

标签:;  ;  ;  ;  ;  

秦巴山区翅翅目分类初步研究(昆虫纲:半翅目:异翅目:翅翅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