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丸胶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十二指肠溃疡,胃苏颗粒,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胶囊,疼痛消失时间
微丸胶囊论文文献综述
王健,李岩,姚丽君[1](2019)在《胃苏颗粒联合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胶囊治疗十二指肠溃疡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胃苏颗粒配合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胶囊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4例。对照组予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胃苏颗粒。比较2组临床疗效、疼痛感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4.12%,对照组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疼痛消失时间(7.45±1.50)天;观察组疼痛消失时间(4.70±1.27)天,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不良反应产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胃苏颗粒联合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胶囊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有良好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疼痛消失时间。(本文来源于《新中医》期刊2019年09期)
李腾,乐智勇,陈国广,任丽莉[2](2019)在《正交实验优化盐酸左米那普仑缓释微丸胶囊处方工艺及其体内外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盐酸左米那普仑缓释微丸胶囊并进行处方及工艺优化,考察其体外释放及比格犬体内吸收情况。方法:以乙基纤维素为缓释层包衣材料,采用流化床包衣法制备盐酸左米那普仑缓释微丸,以进风温度、蠕动泵速及雾化压力为因素,微丸上药率为指标,选择正交实验法优化其上药参数。以包衣增重、固化时间、滑石粉加入量为因素,以盐酸左米那普仑缓释微丸2,6,12 h的累计释放度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优化缓释包衣处方及包衣增重,考察缓释微丸胶囊的体外释放度及比格犬口服单次给药的体内初步药动学,并与参比制剂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微丸最佳上药参数为:进风温度40℃,雾化压力0.2 bar,蠕动泵速6.0 r·min~(-1)。最佳处方为:包衣增重16%,固化时间24 h,滑石粉加入量(包衣粉固体重量比重)30%;单次口服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后,受试制剂的药动学参数AUC_(0-t),AUC_(0-∞)和C_(max)的95%置信区间,均在参比制剂的生物等效标准范围内。结论:正交实验法可用于优化盐酸左米那普仑缓释微丸处方工艺,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制备的缓释微丸胶囊累积释放度达到释放要求,具有较理想的缓释效果,与参比制剂体外缓释效果相当;在比格犬体内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9年15期)
唐晓萌[3](2019)在《基于两步释放的术连微丸口服结肠靶向胶囊的研制及体内外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包括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等,其病程迁延难愈,常反复发作,严重者可致结肠癌。目前UC的临床治疗仍以药物手段为主,而常用的化药类存在只能缓解症状,难以根治及不良反应明显等缺点,降低了患者的顺应性。中医药在治疗多病因综合导致的慢性胃肠道疾病方面独具优势,在对症治疗的同时重视整体的平衡。因此,从传统中药中寻找和开发新型抗UC药物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实用意义。白术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白术内酯Ⅰ能够健脾运脾,促进肠管吸收,调节肠管运动。黄连中的盐酸小檗碱等生物碱类成分则具有清热燥湿、抗菌消炎的药理活性,能够显着抑制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小鼠UC症状。防风含有的挥发油、色原酮类、香豆素类等成分则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等作用。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治疗,传统的口服及直肠给药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使用不便,药物难以到达作用部位等影响了药物疗效的发挥。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能够将药物定位于小肠末端至结肠处释放,使药物在病变处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的高药物浓度,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本研究将上述叁味中药与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相结合,围绕术连微丸的制备和体内外评价开展研究,主要包括:原料药的质量控制;术连微丸的处方组成和制备工艺考察;微丸中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制剂学特性和稳定性的考察,并对肠溶微丸的体外释放特性和体内靶向性进行评价;考察原料药与术连微丸在大鼠灌胃给药后指标成分在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对术连微丸抗UC的疗效和机制进行探究。本研究第一部分建立了叁种原料药中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包括LC-MS/MS法测定白术挥发油中的白术内酯Ⅰ的含量,HPLC法分别测定黄连提取物中的盐酸小檗碱和防风提取物中的升麻素。叁种条件的系统适用性实验均符合标准,可以用于叁种指标成分的定量检测。本研究第二部分采用白术挥发油包合物,黄连、防风提取物为原料,制备了术连微丸口服结肠靶向胶囊,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了包合工艺,微丸处方组成和挤出-滚圆制备微丸的工艺参数,同时对肠溶衣的处方组成进行了筛选,最终制备的胃溶和肠溶微丸具有较好的圆整度和收率。本研究第叁部分对胃溶和肠溶微丸中的指标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两种微丸的肉眼观察图像和扫描电镜图像显示微丸为光滑的球形或椭球形,粒度分布均匀,表明微丸的制备工艺合理且稳定。两种微丸的制剂学性质符合标准且贮存稳定性良好,主要成分的含量和释放特性受环境影响小。肠溶微丸的体外评价结果表明其具备良好的抗酸能力,口服后可以在肠道内释放药物,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其释药行为更符合Higuchi方程释药模型(r=0.8682),回归方程为Q=34.615 t ~(1/2)–52.463。本研究第四部分对术连微丸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考察。建立了血浆中白术内酯Ⅰ和盐酸小檗碱的LC-MS/MS含量测定方法,此法能够对血浆中微量药物进行定量且方法专属性良好,受血浆内源性物质影响较小;对于白术内酯Ⅰ,微丸组的AUC_(0→36)是原料药组的1.53倍,MRT是原料药组的1.37倍,达峰后的血药浓度更加平稳,生物利用度明显提高。盐酸小檗碱采用原料药给药时C_(max)较低,制备成微丸给药后,T_(max)后延,而C_(max)和AUC_(0→54)明显升高,药物在盲肠和结肠部位释放,使病变处能够维持较高的药物浓度,从而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本研究第五部分对术连微丸的药效学进行了研究。建立DSS诱导的大鼠UC模型,考察术连微丸对大鼠体重变化、便血腹泻情况、结肠黏膜损伤情况和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和组织中IL-1β、IL-4、IL-6、TNF-α和MPO的表达水平。术连微丸中、高剂量组能够改善大鼠的体重降低和便血腹泻情况,降低各类评分,有效控制结肠粘膜上皮细胞的损伤并改善结肠粘膜的充血和肿胀。其抗UC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炎症因子和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肠溶微丸的体内靶向性评价结果表明微丸在到达结肠后仍能保持较高的完整性,这说明其具备良好的抗酸能力和结肠靶向特性,口服后可以在胃肠道内释放药物,从而促进药物的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本课题的研究,将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有效药物,能够丰富中药制剂学的研究内容,对促进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和中药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期刊2019-05-22)
王莉丽[4](2019)在《复方瓜蒌—阿司匹林微丸胶囊的抗血栓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课题旨在制备复方瓜蒌-阿司匹林微丸胶囊,确定最佳制备工艺,建立瓜蒌微丸、阿司匹林肠溶微丸以及复方瓜蒌-阿司匹林微丸胶囊的含量和释放度测定方法,探究复方瓜蒌-阿司匹林微丸胶囊的抗血栓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制备复方瓜蒌-阿司匹林微丸胶囊。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阿司匹林含药丸芯并通过单一变量法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处方及制备工艺,再通过流化床包被肠溶层;采用空白丸芯通过流化床包衣上药法制备瓜蒌微丸。经过含量测定按比例灌装同一胶囊壳。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复方瓜蒌-阿司匹林微丸胶囊中瓜蒌的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胞嘧啶、鸟嘌呤、尿嘧啶、次黄嘌呤、腺苷、鸟苷及阿司匹林的含量。通过线性和范围、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率进行方法学考察。以瓜蒌的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及阿司匹林含量为指标,评价复方瓜蒌-阿司匹林微丸胶囊的释放度。3)将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复方瓜蒌-阿司匹林微丸胶囊高、中、低剂量组(以下简称为复方高、复方中、复方低组),瓜蒌微丸高、中、低剂量组(以下简称瓜蒌高、瓜蒌中、瓜蒌低组),阿司匹林肠溶微丸组(以下简称阿司匹林组),阳性对照组为硫酸氢氯吡格雷(以下简称氯吡格雷组),连续灌胃给药7天,每日一次。于第8天给药1 h后建立大鼠动静脉旁路模型,通过测定血栓干重、检测血浆中血栓素(thromboxane B_2,TXB_2)、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6-酮-前列腺素F_(1α)(6-keto prostaglandin F_(1α),6-keto-PGF_(1α))含量和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等凝血四项指标,评价复方瓜蒌-阿司匹林微丸胶囊的抗血栓作用和机制。结果:1)阿司匹林含药丸芯的处方赋形剂为微晶纤维素(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MCC),崩解剂为羧甲基淀粉钠(carboxymethyl starch sodium,CMS-Na),质量比为阿司匹林:MCC:CMS-Na=40:60:3,2%羟丙甲纤维素溶液(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HPMC)作为黏合剂,滚圆频率50Hz,滚圆时间5min为最佳制备条件,处方工艺重复性良好。2)复方瓜蒌-阿司匹林微丸胶囊中瓜蒌的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998;胞嘧啶、鸟嘌呤、尿嘧啶、次黄嘌呤、腺苷、鸟苷含量分别为0.11%、0.40%、0.036%、0.015%、0.026%、0.045%;阿司匹林含量为2.1%。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以及加样回收率的RSD值均符合要求。瓜蒌微丸在模拟胃酸环境中5min内能完全释放;阿司匹林肠溶微丸在模拟肠液环境中45 min内累积释放度>75%,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规定和要求。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TXB_2水平显着升高(P<0.01),模型组6-keto-PGF_(1α)含量下降显着(P<0.01)。与模型组比较,瓜蒌组、阿司匹林组、复方瓜蒌-阿司匹林微丸胶囊组均可降低TXB_2含量(P<0.01),升高6-keto-PGF_(1α)含量(P<0.01)、cAMP含量(P<0.01)以及降低TXB_2/6-keto-PGF1α含量(P<0.01)。结论:复方瓜蒌-阿司匹林微丸胶囊处方合理,制备工艺重复性较好,释放度和耐酸度符合《中国药典》(2015版)的规定和要求。所建立的复方瓜蒌-阿司匹林微丸胶囊质量标准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评价。复方瓜蒌-阿司匹林微丸胶囊具有抗血栓效果,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减轻血管内皮损伤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皖南医学院》期刊2019-04-01)
王莉丽,邹纯才,鄢海燕,常洁,周雨婷[5](2018)在《复方瓜蒌-阿司匹林微丸胶囊的制备及其释药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复方瓜蒌-阿司匹林微丸胶囊,并进行体外释药评价。方法采用空白丸芯上药法,通过流化床包衣技术制备瓜蒌含药丸芯并包薄膜衣层。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处方和工艺,并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阿司匹林含药丸芯,以流化床包衣法包隔离层和肠溶层。根据含药量将两种微丸混合灌装于1号胶囊壳制得复方瓜蒌-阿司匹林微丸胶囊,并通过体外释放度评价其释药性。结果微丸圆整度、堆密度、脆碎度等指标符合规定要求。在0.1 mol/L盐酸中,瓜蒌微丸在15 min内迅速崩解,阿司匹林肠溶微丸在2 h内累积释放度<5%;在pH6.8磷酸缓冲溶液中,阿司匹林在45 min内累积释放度>80%。结论复方瓜蒌-阿司匹林微丸胶囊剂处方组成合理、制备工艺重现性良好。瓜蒌可于胃中释放,阿司匹林可定位于肠道中释放。(本文来源于《国际药学研究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黄池宝,陈华仕,吕国岭,李丽[6](2018)在《一种速释-缓控释型对坐叶微丸胶囊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提高解毒止泻片治疗结肠炎的疗效,利用现代微丸制剂技术对其进行二次开发制成微丸胶囊。方法:将处方唯一药材——对坐叶提取物浸膏制成一种两步释放(胃-速释与结肠-靶向缓释)的对坐叶结肠缓释微丸胶囊。结果:速释-缓控释微丸具有两个显着的特点:叁功能层结构(缓释微丸、时控层与速释层)与双调控机制(释药时间调控机制与释药比例调控机制);这一制剂具有药物利用率高、用药量少、患者用药依从性高、疗效显着等优点。结论:通过改变均一缓释微丸与速释层二者的用药剂量建立起胃-速释与结肠-靶向缓释的释药比例的任意调控机制,为研制其他满足不同配伍要求的中西药新制剂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8年01期)
徐小茜,汤明海,Sushmita,Pradhan,冉玉平[7](2018)在《伊曲康唑胶囊微丸在蒸馏水、牛奶、可乐中溶出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临床上发现用可乐或牛奶送服伊曲康唑胶囊可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本研究旨在比较伊曲康唑胶囊微丸在蒸馏水、牛奶(全脂、低脂以及脱脂牛奶,伊利乳业)和可乐(可口可乐)中的溶出度。方法进行伊曲康唑微丸溶出度试验,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伊曲康唑微丸在溶出度试验中不同阶段的溶出浓度进行检测。结果自然pH的蒸馏水、牛奶、可乐中,伊曲康唑溶出度:可乐>牛奶>蒸馏水。从溶解平均最高浓度来看,可乐溶解伊曲康唑的能力约是牛奶的2.36~3.19倍,是蒸馏水的10.37倍。在蛋白质含量相同的情况下,全脂牛奶(脂肪6%)在牛奶中溶出能力最强。结论推荐临床上使用可乐或者全脂牛奶送服伊曲康唑胶囊,可增加药物溶出度,促进胃肠道吸收。(本文来源于《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石海英[8](2017)在《复方酮洛芬缓释奥美拉唑肠溶微丸胶囊的质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建立复方酮洛芬缓释奥美拉唑肠溶微丸胶囊含量测定的方法;2.建立复方酮洛芬缓释奥美拉唑肠溶微丸胶囊溶出度测定的方法,并对自制样品和参比制剂的溶出曲线进行比对;3.酮洛芬缓释微丸和奥每拉唑肠溶微丸有关物质的研究;4.建立复方酮洛芬缓释奥美拉唑肠溶微丸胶囊的质量标准。方法:1.采用HPLC法测定复方酮洛芬缓释奥美拉唑肠溶微丸胶囊含量;2.采用篮法每分钟100转为溶出方法,先盐酸溶液后缓冲液为溶出介质,HPLC法为测定方法,采用多种介质对自制样品和参比制剂的溶出曲线进行了比对;3.采用HPLC法测定酮洛芬缓释微丸和奥美唑肠溶微丸的有关物质;4.进行了初步的稳定性研究。结果:1.含量测定中,酮洛芬在139.93μg·ml-1~259.87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中间精密度RSD为1.01%(n=12),平均回收率为98.6%;奥美拉唑线性范围为14.08μg·ml-1~26.14μg·ml-1,r=0.9998,中间精密度RSD为0.97%(n=12),平均回收率为99.5%。2.溶出度测定中,酮洛芬在2.29μg·ml-1~229.09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1.0000,平均回收率为98.5%,,中间精密度RSD为1.03%(n=12);奥美拉唑在0.24μg·ml-1~23.62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3%,中间精密度RSD为1.67%(n=12);自制样品和参比制剂在不同的溶出介质中的f2因子均大于50。3.酮洛芬缓释微丸有关物质的检测方法中流动性、柱温、色谱柱的改变对检测均无影响,酮洛芬与杂质有较好分离,辅料不干扰测定,酮洛芬及7个已知杂质的回收率和线性均良好。4.奥美拉唑肠溶微丸有关物质的检测方法中流动性、柱温、色谱柱的改变对检测均无影响,检测限低,奥美拉唑与杂质分离良好,辅料不干扰测定,奥美拉唑及6个已知杂质的回收率和线性均良好。5.根据稳定性研究结果制定了贮存条件。结论:1.所建立含量测定的方法专属性强、重现性好,检测时间短,耐用性强,测定结果准确、可靠。2.所建立的溶出度测定方法操作简便;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可同时满足测定肠溶和缓释两种制剂形式;各批自制样品在不同的溶出介质中与市售样品的溶出行为一致,相似度较好,为两者在体内生物利用度的一致性提供了初步保障。3.酮洛芬缓释微丸和奥美拉唑肠溶微丸有关物质的检测方法均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方法准确、简便。4.所建立的质量标准能够反映本品的质量变化,为复方酮洛芬缓释奥美拉唑肠溶微丸胶囊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标准。(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4-01)
于淑香,张金玲,张传力,李东洋,董玉萍[9](2016)在《兰索拉唑双相释药微丸胶囊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兰索拉唑双相释药微丸胶囊剂的制备方法。方法采用离心造粒法制备兰索拉唑含药微丸,用流化床包衣法分别制备兰索拉唑肠溶微丸和肠溶脉冲微丸,然后将两种微丸按固定比例填充至空心胶囊内。用体外释放度法观察肠溶微丸累计释放量。结果优化处方:载药丸心中碳酸镁用量15%,低取代羟丙纤维素(L-HPC)用量20%;肠溶微丸中隔离衣层增重9%~10%,肠溶衣层增重>41%;肠溶脉冲微丸溶胀层包衣增重50%~60%,控释层包衣增重50%,肠溶衣层增重>41%,后干燥时间为4 h。结论以肠溶微丸技术制备兰索拉唑双相释药微丸胶囊,工艺可行,重复性良好,质量稳定可靠。(本文来源于《国际药学研究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戈文兰,张根元[10](2016)在《盐酸普拉克索缓释微丸胶囊的制备及有关物质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盐酸普拉克索缓释微丸胶囊,建立其有关物质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流化床空气悬浮包衣法制备载药丸芯,以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Surelease~?)进行包衣,制成盐酸普拉克索缓释微丸,装入胶囊即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缓释微丸中有关物质,色谱柱为Capcell PAK MG-ⅡC18(150 mm×4.6 mm,5μm);梯度洗脱,流动相A为甲酸铵缓冲液(p H 5.0),流动相B为甲醇;流速为1.0 ml/min;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40、262、326 nm;进样量为80μl。结果:该色谱条件下,盐酸普拉克索能与7种有关物质完全分离,且空白辅料不干扰测定,7种有关物质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均为0.2~2μg/ml(r>0.999 0),检测限为0.5~1.8 ng,定量限为1.7~5.9 ng,平均回收率为98.93%~102.0%(RSD为1.90%~0.24%,n=9),精密度和稳定性试验的RSD均小于1.0%(n=5)。所制得的盐酸普拉克索缓释微丸胶囊中仅检测出1种有关物质。结论:成功制得盐酸普拉克索缓释微丸胶囊;所建立的HPLC法可用于其有关物质的检测。(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6年31期)
微丸胶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制备盐酸左米那普仑缓释微丸胶囊并进行处方及工艺优化,考察其体外释放及比格犬体内吸收情况。方法:以乙基纤维素为缓释层包衣材料,采用流化床包衣法制备盐酸左米那普仑缓释微丸,以进风温度、蠕动泵速及雾化压力为因素,微丸上药率为指标,选择正交实验法优化其上药参数。以包衣增重、固化时间、滑石粉加入量为因素,以盐酸左米那普仑缓释微丸2,6,12 h的累计释放度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优化缓释包衣处方及包衣增重,考察缓释微丸胶囊的体外释放度及比格犬口服单次给药的体内初步药动学,并与参比制剂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微丸最佳上药参数为:进风温度40℃,雾化压力0.2 bar,蠕动泵速6.0 r·min~(-1)。最佳处方为:包衣增重16%,固化时间24 h,滑石粉加入量(包衣粉固体重量比重)30%;单次口服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后,受试制剂的药动学参数AUC_(0-t),AUC_(0-∞)和C_(max)的95%置信区间,均在参比制剂的生物等效标准范围内。结论:正交实验法可用于优化盐酸左米那普仑缓释微丸处方工艺,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制备的缓释微丸胶囊累积释放度达到释放要求,具有较理想的缓释效果,与参比制剂体外缓释效果相当;在比格犬体内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丸胶囊论文参考文献
[1].王健,李岩,姚丽君.胃苏颗粒联合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胶囊治疗十二指肠溃疡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9
[2].李腾,乐智勇,陈国广,任丽莉.正交实验优化盐酸左米那普仑缓释微丸胶囊处方工艺及其体内外评价[J].中国新药杂志.2019
[3].唐晓萌.基于两步释放的术连微丸口服结肠靶向胶囊的研制及体内外评价[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9
[4].王莉丽.复方瓜蒌—阿司匹林微丸胶囊的抗血栓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皖南医学院.2019
[5].王莉丽,邹纯才,鄢海燕,常洁,周雨婷.复方瓜蒌-阿司匹林微丸胶囊的制备及其释药性评价[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8
[6].黄池宝,陈华仕,吕国岭,李丽.一种速释-缓控释型对坐叶微丸胶囊的制备[J].中药材.2018
[7].徐小茜,汤明海,Sushmita,Pradhan,冉玉平.伊曲康唑胶囊微丸在蒸馏水、牛奶、可乐中溶出度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8
[8].石海英.复方酮洛芬缓释奥美拉唑肠溶微丸胶囊的质量研究[D].山东大学.2017
[9].于淑香,张金玲,张传力,李东洋,董玉萍.兰索拉唑双相释药微丸胶囊的制备[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6
[10].戈文兰,张根元.盐酸普拉克索缓释微丸胶囊的制备及有关物质检测[J].中国药房.2016
标签:十二指肠溃疡; 胃苏颗粒; 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胶囊; 疼痛消失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