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江与“四省三铁”

张景江与“四省三铁”

一、张静江与“四省三铁路”(论文文献综述)

章建[1](2013)在《铁路与近代安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1912-1937)》文中研究表明作为近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力量,铁路自诞生之日起就显示出对于社会经济增长、社会风气演变等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同样,晚清末季铁路传入中国后,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铁路也担当了促进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角色。近代安徽是中国东南的重要省份,物产丰富,农产品等大宗物品的外销迫切需要有能沟通南北、连接口岸与广大腹地的便捷运输通道,这种对于近代交通方式的诉求成为了推动铁路发展的内在动力,促使铁路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自1912年津浦铁路首通,到20世纪30年代淮南铁路、江南铁路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在安徽初步形成了一个铁路运输网络。这一网络的形成,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社会中安徽交通格局仅以东西向的水运为主,而缺乏连通南北重要孔道的局面。在铁路以及水运等交通方式的共同努力之下,近代安徽的运输局面为之一新,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变迁步伐。具体而言,由于铁路的贯通和大量促进运输的政策的推行,首先使得广大铁路沿线地区以及接受铁路影响的“腹地”农村,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进而出现了连片的规模化经验模式,使得以小麦、水稻、茶叶、烟草等为代表的农作物在满足农民自我消费的同时,商品化趋势发展明显。其次,铁路的运营对于工业品由沿海输入内地、由城市输入农村建构了便捷的通道,在此影响下近代安徽的工业艰难起步,同时亦通过铁路运输的作用,拥有丰富煤、铁矿藏的安徽成为了近代中国最重要的煤炭、铁矿石供应基地之一,这一点在20世纪30年代时表现得最为突出。再次,在铁路运营的影响下,近代安徽的城市化步伐加快,不仅出现了火车带来的城市,而且铁路沿线城镇的近代化程度不断加深,与此同时,发轫于清代的安徽省会之“争”又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铁路成为了省会确立的必要条件。第四,铁路的建成,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间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风气的流变,正是通过铁路这一近代交通工具,架起了安徽腹地与口岸联系的桥梁,近代旅游业逐步萌发、近代城市生活方式开始起步,社会发展呈现出外向与开放的姿态。然而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种由于铁路的贯通而带来的进步,犹如星星之火,在积淀已深的传统社会中尚未形成燎原之势,就绝大多数人、特别是生活在乡村的众多人们而言,社会经济变迁对他们生活影响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对于铁路在近代社会中的革命作用要有充分而适度的估计。从某种程度上说,铁路的存在之于近代安徽的经济社会变迁,不仅是一种推动力量,更是一种促进变迁的必要条件,假以时日,必能产生类似“耦合”的充分效应,而这已被新中国成立后的事实所证明。

张娟[2](2013)在《清末民初安徽铁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代中国,铁路作为一种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而来。在列强一再强取中国铁路权的过程中,中国人民逐渐觉醒。20世纪初,收回路权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各地响应号召。此背景下,安徽绅商创立了商办铁路公司,拉开了近代安徽铁路筹建的序幕。此后,安徽人民为修筑铁路做出不懈努力,为安徽近代化的进程画上浓重一笔。本文主要论述20世纪前二十年安徽铁路筹议、筹建与建设的过程,分为清末和民初两个时期段。对清末商办铁路的筹建、津浦铁路安徽段的建设、津浦铁路对皖北沿线地区的影响、民初安徽铁路的筹建以及期间安徽人民与西方列强争夺本省路权等内容进行了系统地归纳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安徽铁路发展中的线路趋向问题,文章将安徽铁路线路归纳为腹地线和省际联络线,从自然地理区位、社会经济条件、政治外交格局三个角度指出趋向形成的原因,明确铁路建设与地方的互动关系,得出区域历史规定性对线路趋向作用的一般规律,以期为现实服务。

王艳红[3](2007)在《近年来安徽近代交通史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关于安徽近代交通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探讨的内容主要集中于近代安徽航运交通、铁路交通及公路交通等三个领域。当然研究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一些问题还有待于解决。

廖德明[4](2005)在《近代安徽铁路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文中研究说明近代安徽铁路的筹建与建设始于清末收回利权运动高潮之中。从1905年商办安徽铁路公司成立后筹款筑路到抗战爆发,安徽境内筹建了多条铁路,但建成通车的只有津浦、淮南、江南三条铁路,这三条铁路的建成通车对安徽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都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分三个时期段,即清末民初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抗战前,系统、具体地介绍近代安徽铁路筹建、建设复杂坎坷的历程。在此基础上,探讨安徽铁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文章将从铁路沿线枢纽城市的兴起、淮南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江南铁路的国防经济价值三个方面对这种作用进行分析总结。结论部分,主要就近代安徽铁路缓建晚成的原因及筹建、建设的特点进行分析概括。同时,对安徽铁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给予总结与展望。

方一戈[5](2004)在《张静江与“四省三铁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张静江与“四省三铁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静江与“四省三铁路”(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与近代安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近代安徽铁路的建设与运营
    第一节 近代安徽发展的铁路诉求
        一、 近代安徽基本省情及客观的铁路需求
        二、 沿线民众修建铁路的愿望与态度
    第二节 近代安徽铁路的建设
        一、 近代安徽三条铁路的修建
        二、 铁路的建成改善了安徽南北交通格局
    第三节 近代安徽铁路的运营
        一、 近代安徽三条铁路的运营
        二、 铁路的运营没有根本改变传统运输格局
第二章 铁路与近代安徽农业
    第一节 铁路当局积极开展农产调查及品种改良
        一、 民国前期安徽农业生产的曲折发展
        二、 铁路沿线农产品生产状况的调查
        三、 铁路与农业品种的改良和推广
    第二节 铁路与农产品商品化
        一、 铁路全力推动农产品外运与外销
        二、 铁路对近代安徽茶叶生产及外销的影响
        三、 铁路时代洋烟对近代安徽烟草业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铁路与土地整理和宣城华侨垦殖事业
        一、 民国时期土地调查整理与土地陈报工作的源起
        二、 安徽省土地调查整理工作的开展
        三、 铁路与安徽华侨垦殖事业的发展
第三章 铁路与近代安徽工矿业
    第一节 近代安徽工矿业的起步和发展
        一、 近代中国铁路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延伸
        二、 晚清时期安徽工矿业的艰难起步
        三、 民国时期安徽工矿业的缓慢发展
    第二节 铁路与近代安徽煤矿业
        一、 近代以来安徽煤矿业的发展
        二、 淮南铁路与淮南煤矿的开采
        三、 津浦铁路与烈山煤矿的兴衰
    第三节 矿山铁路与近代安徽铁矿
        一、 近代安徽铁矿石的开采及在全国的地位
        二、 矿山铁路对铁矿石开采及其外运的作用
        三、 铁路与马鞍山中央钢铁厂的筹建
第四章 铁路与近代安徽城市化
    第一节 铁路与近代安徽城镇布局
    第二节 铁路与近代安徽城市的发展
        一、 铁路沿线各城市经济格局的形成
        二、 铁路沿线城市近代金融业的兴起
        三、 铁路沿线城市邮政通信业的发展
    第三节 火车带来的城市——蚌埠
        一、 津浦铁路与蚌埠城市空间布局的初步形成与发展
        二、 津浦铁路与蚌埠城市人口的集聚与盐粮经济的发展
        三、 津浦铁路与蚌埠城市产业结构的形成
    第四节 铁路与近代安徽的省会之“争”
        一、 安徽建省以及省会的“艰难”确立
        二、 铁路与民国时期的省会之“争”
第五章 铁路与近代安徽城乡社会生活
    第一节 铁路与新型生活方式
        一、 铁路沿线新型生活方式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二、 铁路沿线城乡社会的落后面相依然存在
    第二节 铁路与近代安徽旅游业
        一、 各条铁路建成后系统地进行了沿线旅游资源的调查
        二、 铁路推动近代安徽旅游业发展的各项举措
        三、 名人政要旅游对安徽铁路沿线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清末民初安徽铁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清末安徽商办铁路运动的兴起
    第一节 安徽商办铁路公司的成立
        一、 安徽铁路公司创办的背景
        二、 安徽铁路公司成立始末
    第二节 芜广铁路的筹建与建设
        一、 芜广筑路资金的筹集
        二、 铁路工程的建设
        三、 芜广铁路的终止
第二章 清末安徽官办铁路的筹建和建设——以津浦铁路为例
    第一节 津浦铁路安徽段的筹建
        一、 津浦铁路的缘起
        二、 津浦铁路改线过皖
    第二节 津浦铁路安徽段的建设
        一、 铁路工程的开展
        二、 淮河铁路大桥的建设
    第三节 津浦铁路与安徽经济社会
        一、 津浦铁路建设对皖北的影响
        二、 津浦通车推动沿线地区的商品化
        三、 津浦铁路与近代蚌埠的发展
第三章 民国初年安徽铁路的筹议、筹建与建设
    第一节 皖路收归国有和民间创设铁路的要求
        一、 皖路收归国有
        二、 安徽农商团体筹建安正、安颖铁路
        三、 安徽轻便铁路的建设
    第二节 安徽铁路权益的纠葛
        一、 强筑浦信铁路的落空
        二、 宁湘铁路的收束
    第三节 民国时期有关安徽铁路的规划
        一、 北洋政府规划安徽铁路
        二、 孙中山筹议的安徽铁路
第四章 清末民初安徽铁路的线路趋向
    第一节 安徽铁路筹建和建设中的线路趋向
        一、 安徽腹地线的议建
        二、 省际联络线的筹议
    第二节 影响近代安徽线路趋向的因素
        一、 自然地理区位
        二、 社会经济条件
        三、 政治外交格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4)近代安徽铁路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清末民初安徽铁路的筹建、建设
    (一) 清末安徽商办铁路
    (二) 芜广路筑路经费的筹措与芜湾段的兴建
    (三) 民国初年安徽铁路收归国有
    (四) 津浦铁路安徽段建成通车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安徽铁路
    (一) 北洋政府时期安徽铁路筹建概况
    (二) 英日两国对安徽铁路权的觊觎和争夺
三、抗战前十年安徽铁路建设的进展
    (一) 张静江开发建设淮南路矿
    (二) 江南铁路与京赣铁路宣贵段的修建
    (三) 淮南铁路、江南铁路成功原因探讨
四、安徽铁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 铁路沿线枢纽城市的兴起
    (二) 淮南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三) 江南铁路的国防经济价值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阶段发表、撰写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四、张静江与“四省三铁路”(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与近代安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1912-1937)[D]. 章建. 苏州大学, 2013(09)
  • [2]清末民初安徽铁路研究[D]. 张娟. 苏州大学, 2013(09)
  • [3]近年来安徽近代交通史研究综述[J]. 王艳红.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03)
  • [4]近代安徽铁路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D]. 廖德明. 安徽师范大学, 2005(05)
  • [5]张静江与“四省三铁路”[J]. 方一戈. 文史春秋, 2004(01)

标签:;  ;  ;  ;  

张景江与“四省三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