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胺论文-申姗姗

二元胺论文-申姗姗

导读:本文包含了二元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形状记忆聚合物,苯并恶嗪,共聚物,环氧树脂

二元胺论文文献综述

申姗姗[1](2019)在《二元胺型苯并恶嗪共聚物的动态力学和形状记忆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邻烯丙基苯酚和1,6-己二胺/4,4'-二氨基二苯甲烷/4,4'-二氨基二苯醚合成的叁种苯并恶嗪分别与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DGEBA)以不同的质量比混合,通过热聚合制备了叁个系列苯并恶嗪/DGEBA共聚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苯并恶嗪/DGEBA共混物的共聚反应,共聚反应中最明显的特征变化是环氧环的开环聚合所致的918–920 cm~(–1)波段的吸收峰强度和恶嗪环开环聚合所致的1037和1224–1230 cm~(–1)波段的吸收峰强度的降低。叁个系列的苯并恶嗪/DGEBA共混物DSC曲线的放热峰峰顶温度都随着DGEBA含量的增加而提高,表明DGEBA的聚合反应速率低于苯并恶嗪。用动态力学分析(DMA)研究共聚物的动态力学性能,对于叁种苯并恶嗪,不同质量比例共聚物的储能模量、交联密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呈现出不同的规律。在弯曲变形和拉伸变形模式下,叁种共聚物有不同的形状记忆性能。以邻氟苯酚(oFP)、间氟苯酚(mFP)、对氟苯酚(pFP)、二氨基二苯醚(dde)和甲醛为原料合成叁种苯并恶嗪,用红外光谱和~1H、~(13)C、DEPT-135、~(19)F核磁共振确定了苯并恶嗪的分子结构。将邻氟苯酚/二氨基二苯醚型苯并恶嗪和对氟苯酚/二氨基二苯醚型苯并恶嗪与聚己内酯二元醇(PCL-(OH)_2)共混并通过热引发聚合制备相应的poly(oFP-dde/PCL-(OH)_2)和poly(pFP-dde/PCL-(OH)_2)共聚物。用红外光谱和DSC研究热固化行为,用DMA和热重分析(TGA)研究动态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共混体系DSC曲线的峰顶温度比纯苯并恶嗪都高。随着PCL-(OH)_2含量的增加,两种共混物的储能模量E'先升高后降低,交联密度逐渐增大,玻璃化转变温度逐渐降低。在拉伸变形和弯曲变形模式下,PCL-(OH)_2含量低的共聚物的形状回复率高于纯聚苯并恶嗪的形状回复率,PCL-(OH)_2含量高的共聚物的形状回复率低于纯聚苯并恶嗪的形状回复率。TGA数据表明,两种共聚物失重5%时的温度都高于纯聚苯并恶嗪,但随着温度升高,相同温度下共聚物的残炭率较纯聚苯并恶嗪低。(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李焕新[2](2019)在《混合C_6二元胺相关热力学与传递性质及分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6-二氨基己烷(DAH)和反式-1,2-二氨基环己烷(trans-1,2-DACH)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及中间体,应用广泛。本文研究了与工业混合C_6二元胺(水、trans/cis-1,2-DACH、DAH)相关的汽-液相平衡、体积和粘度性质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探讨了液-液萃取相平衡及其动力学规律,提出了混合物的分离工艺。研究了(水+trans-1,2-DACH)、(水+DAH)和(trans-1,2-DACH+DAH)体系的汽-液相平衡规律,验证了实验数据的热力学一致性。采用Wilson、NRTL和UNIQUAC模型关联实验数据并获得了模型参数,Wilson模型对叁组体系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平均相对偏差分别为0.66%、0.51%和0.48%,表明其能更好地回归该体系的汽-液相平衡数据。各物质间相对挥发度的计算值均大于1.32,并且未出现共沸现象,因此提出可采用精馏法对混合物进行初步分离。被分离体系的密度和粘度是精馏分离设计中的基础数据。本文测定了(水+trans-1,2-DACH)和(水+DAH)体系的密度和粘度,计算得到了各二元体系的超额摩尔体积(V~E)、超额粘度(Δη)和超额Gibbs流动活化能(ΔG~(*E));对所得数据进行拟合,获得了相关模型参数。研究结果表明,二元体系的V~E均为负值而Δη和ΔG~(*E)均为正值,温度对V~E_(min)、η_(max)及Δη_(max)所对应的位置x_(1m)没有影响;此外,随着C_6二元胺(trans-1,2-DACH或DAH)摩尔分数x_1的增加,二元体系的粘度先增大至η_(max)(x_1=x_(1m))而后逐渐减小至纯C_6二元胺状态;与(DAH+水)体系相比,(水+trans-1,2-DACH)体系的η_(max)和Δη_(max)较高,说明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强于(DAH+水)体系。在M06-2X/6-311G(d,p)理论水平上,探讨了H_2O与C_6二元胺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构和能量特征。基于单体分子表面静电势的分析,构建并优化得到了二聚体(trans-1,2-DACH…H_2O或DAH…H_2O)和叁聚体(trans-1,2-DACH…H_2O…H_2O或DAH…H_2O…H_2O)的稳定几何构型,获得了经过BSSE和ZPE校正的分子间结合能,并采用分子中的原子理论对其电子密度进行了拓扑分析。结果发现,二聚体trans-1,2-DACH…H_2O的结合能大于DAH…H_2O,说明trans-1,2-DACH与H_2O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强于DAH与H_2O;与相应二聚体相比,叁聚体分子间结合能增大、N…H-O和O…H-O氢键作用距离同时缩短而其键临界点处的电子密度均增大,说明分子间形成叁聚体后氢键作用得到了加强,即存在协同效应。进一步可视化确定了H_2O与C_6二元胺分子间氢键作用、范德华作用和空间位阻效应的位点和强度。在此基础上,解释了(水+C_6二元胺)体系先增大而后减小的粘度规律及(水+trans-1,2-DACH)体系具有较高η_(max)和Δη_(max)的原因。萃取是trans-1,2-DACH拆分过程的重要工段之一,适宜萃取剂的选择是该过程的关键。采用SMD和COSMO-RS两种溶剂模型预测了19种有机胺在水中以及其中4种有机胺在有机溶剂中的溶剂化自由能(ΔG_(solv)),发现SMD模型预测值更接近实验值。利用SMD模型计算了trans-1,2-DACH在水和11种有机溶剂中的ΔG_(solv),获得了其在不同有机溶剂-水中的分配系数,结合萃取剂选择原则筛选出2-甲基-1-丙醇和3-甲基-1-丁醇作为trans-1,2-DACH的萃取分离剂。测定了(2-甲基-1-丙醇+trans-1,2-DACH+水)和(3-甲基-1-丁醇+trans-1,2-DACH+水)体系的液-液相平衡和溶解度数据并绘制了叁角相图,为错流萃取理论级数和萃取剂用量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检验了相平衡数据的可靠性并对其进行回归,获得了NRTL和UNIQUAC模型参数。由相平衡数据计算得到的分配系数D和分离因子β均大于2,再次表明这两种萃取剂均可用于水相中trans-1,2-DACH的萃取。以2-甲基-1-丙醇为萃取剂、环己烷为稀释剂,采用恒界面池法探索了trans-1,2-DACH的萃取动力学规律。在研究范围内,trans-1,2-DACH的初始萃取速率随着两相搅拌强度、两相界面积、温度、水相trans-1,2-DACH初始浓度、有机相内萃取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表观活化能为18.16 kJ?mol~(-1),表明该萃取过程属于扩散控制类型。建立了萃取速率方程并利用动力学数据获得了基于水相和有机相的总传质系数K_(Laq)和K_(Lo)及表观平衡分配系数K_P,结果说明该过程远离相平衡(K_P<D)且传质阻力主要存在于水相(K_(Laq)<K_(Lo))。统计检验及残差分析表明所建速率方程能够较好地描述该体系的动力学规律。提出了工业混合C_6二元胺精馏和化学拆分联合分离工艺。基于汽-液相平衡关系,采用逐板计算法获得了分离1,2-DACH和DAH所需的理论塔板数;采用塔径为30 mm、填料层高度为1100 mm的精馏塔,经二次减压分离可获得1,2-DACH和DAH的质量纯度均为99.1%,回收率分别为80.3%和90.0%;酒石酸法拆分精馏所得1,2-DACH,最终所得产品(-)-trans-1,2-DACH和(+)-trans-1,2-DACH衍生化后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光学纯度均可达99.5%以上,cis-1,2-DACH经气相色谱分析纯度约为96.7%。(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3-01)

曾润桃[3](2018)在《二元羧酸/二元胺固化环氧大豆油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油产自油源植物,是绿色化学资源,对其加以充分利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们对石油资源的依赖,以应对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带来的威胁。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相关的研究工作,但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开展基于植物油基平台化合物和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实现植物油替代石油,对今后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油料资源丰富,品种繁多,特别是大豆油,其产量处世界前列,有发展的成本优势,符合国家产业导向。且大豆油脂肪酸中大量不饱和的C=C双键可促进环氧化大豆油(ESO)的环氧化反应。ESO被发现在材料科学和工业中都有重要的用途。然而,鲜有研究报道用二元羧酸或二元胺与ESO固化。在各种可再生资源合成的可持续聚合物中,植物油基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眼球。为了实现绿色发展,本文研究了环氧大豆油(ESO)与二元羧酸和二元胺的固化行为。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目前文献中广泛使用的二元羧酸通常都是化石衍生的,这会降低所得聚合物的可持续性。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通过用不同碳链长度的生物基二元羧酸(DCAs)与环氧化大豆油(ESO)固化合成完全可持续的聚合物。非等温和等温固化工艺研究表明,固化速率和活化能都随着DCA链长的增加而降低。用于制备具有最大交联度的ESO/DCA固化产物的最佳-COOH/环氧基摩尔比为0.7。添加4-N,N-二甲基氨基吡啶(DMAP)作为催化剂可以有效地加速固化速度并降低活化能,研究不用催化剂和使用不同含量催化剂对制备ESO/DCA反应的影响,发现添加1 wt%的4-N,N-二甲氨基吡啶(DMAP)时反应速率更快可以使活化能降低8—12 kJ/mol,具体降低值取决于DCA的链长。通过使用DMAP的催化,反应时间从8小时降低至到2小时,在160℃等温固化得到的ESO-DCA聚合物的固化率可以达到90%以上。DCA的链长也影响ESO-DCA固化样品的物理性质,由于交联密度降低,随着DCA链长的增加,玻璃化转变温度、拉伸强度和杨氏模量降低,而断裂伸长率增加。DCA与ESO的基团比也影响固化产物的物理性能,-COOH与环氧基摩尔比为0.7的样品交联程度最大,表现出最佳的物理性能,但ESO-DCA交联聚合物的拉伸强度仅约0.5 MPa,断裂伸长率仅约为15%,比较弱的物理性能限制了ESO-DCA固化产物的应用。(2)基于ESO-DCA的物理性能的局限性,为了得到物理性能强于ESO-DCA的聚合物,在环氧大豆油(ESO)与二元羧酸(DCAs)的固化行为的基础上,以4,4-二氨基二苯甲烷替代二元羧酸作为固化剂。因高温反应会使环氧大豆油中甘油上的酯基发生氨解,故有必要使用有效催化剂来加快开环反应,通过探索多种催化剂,发现钛酸丁酯催化效果最佳,-NH_2与环氧基摩尔比为0.7的样品表现出最佳的物理性能。在基团比均为0.7的条件下得到的ESO-DDM聚合物其拉伸强度约为2.15 MPa,在ESO-DAC的基础上约增长了5倍,断裂伸长率约为175%,在ESO-DAC的基础上增长了约12倍。相比之下,其物理性质在ESO-SA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16)

韩京坤[4](2017)在《以酚醛环氧树脂和二元胺聚合物为壁材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微胶囊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农药微胶囊化可提高农药稳定性,延长持效期,降低农药用量和成本,同时也可降低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降低农药残留风险。目前微胶囊研究的热点主要在成囊工艺优化、配方筛选和释放特性方面,鲜见有新囊壁材料研究的报道。本研究探索了以酚醛环氧树脂-二元胺聚合物为壁材制备高效氯氟氰菊酯微胶囊的可行性,并进一步明确溶剂的种类、胺的种类、酚醛环氧树脂环氧量、酚醛环氧树脂用量、乳化剂、乳化剪切速率等对微囊基础物化特性以及药剂释放和应用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制备的微胶囊形貌;利用红外光谱仪分析囊壁结构;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微胶囊的载药量、包封率和释放性能;粒度分析仪测定平均粒径和粒度分布,最后用浸叶法比较了微胶囊与乳油制剂对3龄小地老虎的杀虫活性。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界面聚合法,以酚醛环氧树脂-二元胺聚合物为壁材制备了包覆高效氯氟氰菊酯的微胶囊。优化条件(10%的溶剂油150#为油相溶剂、F51-型酚醛环氧树脂为油相单体、丙二胺为水相单体,OP-10和木质素磺酸钠作为乳化分散剂)下制备的微胶囊为规则的球形,囊壁表面光滑无孔洞且伴有少量褶皱。采用优化条件制备的微胶囊,其平均粒径在2.76~35.62μm之间、包封率均在89%以上、载药量为39.38~43.97%。就释放动力学而言:0~15 min时为快速释放阶段,累计释放量达到78.01%;15~240 min为缓慢释放阶段,在240 min时累积释放量到达97.04%。2.随酚醛环氧树脂环氧量(F44、F48和F51)的增加,囊壁变的更加致密,其30min时的累积释放量由F44的83.59%逐渐减少到F51的70.49%,240min时其累积释放量分别为89.16%、86.56%和82.30%;包封率均大于90%和载药量均在40%左右,基本没有差异。3.随着油相中酚醛环氧树脂单体用量增加(3%、4%、5%到6%),制备得到的微囊的平均粒分别为21.33、24.77、29.65和35.62μm,载药量由43.97%下降到39.38%;在15 min时其累积释放分别达到了54.16%、60.17%、66.25%和73.01%,在240 min时释放量分别到达97.04%、95.74%、92.40%和88.87%;而包封率均在90%左右,基本无差异。4.随着乳化剪切速率由3000 r/min增加至12000 r/min,微胶囊的平均粒径由23.15μm逐渐减小至2.76μm。其释放速率也粒径的减小而加快,在1 min时其累积释放量由12.21%增加到62.01%,240min时累积释放分别达到了91.55%、94.38%、96.75%和98.59%。5.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四种不同粒径(2.78μm、5.19μm、11.86μm和23.15μm)的微胶囊和乳油对小地老虎3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随着微胶囊粒径的降低,对小地老虎的毒力逐渐增加,四个不同粒径微胶囊处理的毒力均低于乳油。其对小地老虎3龄幼虫的LC_(50)分别为7.19 mg/L、13.65 mg/L、27.24 mg/L、32.29 mg/L和3.94 mg/L,从结果上看仅有2.78μm粒径的微胶囊的毒力略低于乳油,且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赵丽佳[5](2016)在《在二元胺体系中锑硫属化合物的溶剂热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硫属化合物的研究一直备受化学工作者的关注,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和广泛的应用前景。硫属元素Q(Q=S、Se、Te)位于元素周期表的Ⅵ族,其独特的成键性导致了结构的多样性,从而使其光电、非线性光学、离子交换、分子筛、化学传感等性能在无机多功能材料中有着异常的表现。到目前为止,硫属化合物合成领域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固相法、助熔剂法和溶剂(水)热法。本文中,我们选择在二元胺溶剂体系中,开展针对新型多元锑硫属化合物的溶剂热合成及其性质研究工作。(1)在1,2-丙二胺溶剂体系中,利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以过渡金属配离子为平衡阳离子的两种四元锑硫属化合物[Co(1,2-dap)3]HgSb2Se5(1)和[Fe(1,2-dap)3]HgSb2Se5(2)(1,2-dap=1,2-丙二胺),并对两种化合物的结构、热稳定性和半导体性能进行表征及研究。单晶结构解析结果表明,两种化合物为异质同晶,均属于叁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化合物 1:a=1.1248(6)nm b=1.1542(7)nm,c=1.2180(12)nm,β=96.779(13)°,Z=2;化合物 2:a=1.1311(5)nm,b=1.1558(5)nm,c=1.2180(9)nm,β=97.241(9)。,Z=2。(2)在1,2-丙二胺溶剂体系中,利用溶剂热法合成了含有过渡金属钒的锑硫属化合物[V(1,2-dap)2SbSe3](3)(1,2-dap=1,2-丙二胺),该化合物是以过渡金属V3+为中心,并由两个双齿1,2-丙二胺和一个双齿[SbSe33-]共同配位得到的孤立零维结构,并对该化合物的结构、热稳定性进行表征及研究。单晶结构解析结果表明,化合物3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 P2(1)/c,a=0.6672(2)nm,b=1.7459(6)nm,c=1.3314(5)nm,β=98.898(7)。,Z=4。(3)在1,4-丁二胺溶剂体系中,利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以质子化有机胺为客体阳离子的锑硫属化合物(1,4-DABH2)Sb4S7(4)(1,4-DABH2=1,4-丁二胺),该化合物由双质子化有机胺和双链阴离子[Sb4S72-]构成。同时,对该化合物的结构、热稳定性和半导体性能进行表征及研究。单晶结构解析结果表明,化合物4属叁斜晶系,空间群为P-1,a=0.6009(4)nm,b=0.8989(7)nm,c=1.6548(12)nm,β=86.481(12)°,Z=2。(4)在以上合成路线的基础上,以乙二胺为溶剂,辅以锑粉,利用溶剂热法合成了化合物Co(en)3(enH2)SeS4(5),单晶结构解析结构表明,该化合物属于叁斜晶系,空间群为P-1,a=0.88352(18)nm,b=0.9583(2)nm,c=1.4236(3)nm,β=92.385(3)°,Z=2。该化合物由有机胺螯合的金属阳离子Co3+,四面体[SeS44-]和双质子化的有机胺阳离子组成。(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3)

张静[6](2015)在《二元胺型苯并恶嗪/双马来酰亚胺共混树脂及其玻璃布增强的层压板》一文中研究指出苯并嗪(BZ)和双马来酰亚胺(BMI)按照不同的配比进行共混固化。用FTIR、DSC、凝胶化时间、DMA、TGA、万能电子拉力机分别研究了BZ/BMI共混体系的固化行为以及BZ/BMI固化树脂的热性能和剪切强度等。结果表明BZ和BMI除了发生均聚反应,还发生苯并嗪开环生成的酚羟基和双马来酰亚胺的双键生成醚键的反应。BZ和BMI共混后,固化温度比各自的固化温度都低。BMI的加入提高了共混树脂的热性能,BZ/BMI固化树脂的Tg达289℃,Td5达387℃,Td10达422℃,800℃的残炭率达55.3%。另外,BMI的加入提高了BZ/BMI固化树脂的剪切强度,当BMI的含量为60%时,BZ/BMI固化树脂的剪切强度为12.44 MPa。进一步,制备了玻璃布增强的BZ/BMI层压板,并对其力学性能和断面形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BMI用量为40%时,BZ/BMI层压板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冲击强度分别达394 MPa、490 MPa、160 k J·m-2。(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徐懿[7](2015)在《含恶二唑二元胺/双马来酰亚胺改性树脂体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马来酰亚胺树脂(BMI)是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热固性树脂,其成型温度和压力比聚酰亚胺树脂低,且耐热性比环氧树脂高,可作为绝缘漆、高性能胶黏剂和先进复合材料树脂基体应用于机械、电子、航空航天等各种工业领域。然而,通用的BMI树脂仍存在熔点高、溶解性差、脆性大等缺点,因此,通用的BMI树脂一般需经改性后才能使用。本论文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合成了一种既含有柔性醚键又含有刚性1,3,4-恶二唑结构的二元芳胺(DA),将其与二苯甲烷型双马(BMDM)预聚,得到的预聚物(DAB)用来改性二烯丙基双酚A (DABPA)/BMDM树脂体系,以期达到在不损失固化物耐热性的前提下,改善其加工性能并提高其冲击韧性的目的。首先,通过Williamson醚化、甲基氧化、羧酸酰肼化、单酰肼一步环合、硝基还原等一系列反应制得在分子结构中同时含有醚键和嗯二唑环的二元胺。采用FTIR和NMR等手段对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体及目标产物的化学结构进行分析与表征,确认新型二元芳胺的生成。然后将其与BMDM预聚,以4,4’-二氨基二苯砜(DDS)/BMDM (DSB)预聚物作对比,通过DSC、FTIR和TGA等分析手段研究DAB和DSB两种预聚物在二元胺与BMDM不同摩尔配比下的固化反应机理和耐热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预聚物中的氨基与马来酰亚胺环上的双键发生了Michael加成反应,使得BMI的熔点降低;两种预聚物的固化反应温度均有所下降,DAB比DSB预聚物下降更多,改性效果更好;二元胺与BMDM的摩尔配比为1:2时预聚反应程度最高,最有利于Michael加成反应的进行。最后,采用制备的两种预聚物改性DABPA/BMDM树脂体系,研究不同预聚物含量的两种叁元体系的固化行为、力学性能和耐湿热性能。结果表明:两种预聚物的加入均使体系的固化温度Tp降低,含有3%DAB体系(DAB3)的Tp较DSB3体系低20℃;两种体系失重5%和10%时的温度T5%和T10%均有所升高,说明改性后体系的耐热性提高,DAB3体系的T5%升高了10℃,而DSB3体系的T5%升高了14℃;两种体系的弯曲模量、强度和冲击强度均有较大幅度提高,DSB7和DAB7体系的冲击强度分别达到了15.7 kJ/m2和17.3kJ/m2,较未改性体系分别提高了88%和107%。(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5-04-30)

兴可[8](2015)在《长碳链二元酸制备二元胺的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长碳链聚酰胺材料在汽车和航空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其重要中间体的癸二胺和十二碳二胺的工业生产制约着长碳链聚酰胺的发展。目前国内生产癸二胺和十二烷二胺的企业较少,而且技术不成熟。本文主要研究了癸二酸制备癸二胺和十二碳二酸制备十二碳二胺的反应。产物用红外和气质联用色谱检测鉴定。主要内容包括:1.以癸二酸和氨气为原料,使用复合型催化剂合成癸二腈。探讨了催化剂组成和用量、温度、压力等反应因素对收率的影响并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室温缓慢升至220℃9小时,再由220℃升温至260℃并保温3小时。复合型催化剂氧化锌与氧化铝质量比2:1,占原料癸二酸质量的6%。经红外和气质色谱鉴定癸二腈纯度为92%。2.以癸二腈和氢气为原料、雷尼镍为催化剂合成癸二胺,探讨了温度、压力、抑制剂浓度、催化剂粒径及用量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并确定最佳反应条件:温度控制在70-95℃,最高压力2.1MPa,搅拌速度600r/min,溶剂乙醇用量为癸二腈质量的1.1倍,抑制剂氢氧化钾质量为癸二腈质量的0.6%,催化剂选取20um雷尼镍,产物红外和气质色谱鉴定。癸二胺收率为92%。3.以十二碳二酸和氨气为原料合成十二碳二腈。通过对比实验探讨了催化剂配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收率的影响并确定最佳反应条件:最高脱水温度280℃,反应总时间11小时,使用氧化锌/氧化铝复合金属催化剂(质量比2:1,占原料质量的9%),经红外和气质色谱鉴定十二碳二腈纯度93%。4.以十二碳二腈与氢气反应合成十二碳二胺。探讨了催化剂用量、温度和抑制剂用量对收率的影响并确定最佳反应条件:最高氢化温度110℃,压力2.1MPa,催化剂用量为十二碳二腈质量的15%,助催化剂氢氧化钾为0.8%,搅拌速度800r/min。粗产物减压蒸馏后经质谱检测。十二碳二胺收率83%。(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5-04-09)

张坚,郭莉[9](2015)在《不同电场强度下Au取代二元胺DAPDI结构和性质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一种分子导线:Au取代二元胺N,N'—bis(4—amino—2,3,5,6—tetramethylphenyl)phtalene—1,2,4,5—dicarboximide(DAPDI),并对它在不同电场强度下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分子导线无论几何结构还是电子结构都对外电场很敏感.总电偶极矩及其X方向分量会跟随外电场持续线性的增加,因此强外电场可将该分子高度极化.(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沈超,陈新,吴锦京[10](2014)在《二元胺扩链剂对水性聚氨酯性能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酯二元醇(PBA2000)为主要原料,二羟甲基丙酸(DMPA)为亲水扩链剂,1,4-丁二醇(BDO)或异佛尔酮二胺为小分子扩链剂,合成了一系列稳定的水性聚氨酯(WPU)乳液。并对异佛尔酮二胺作为前扩链剂对水性聚氨酯乳液及胶膜性能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显示,异佛尔酮二胺的引入时水性聚氨酯乳液粒径变小,粘度变大;胶膜的吸水率和溶胀率降低,由8.8%和121.2%分别降到2.7%和68.3%。拉伸强度和透光率由11.0 MPa和87.0%分别增加到30.8 MPa和90.1%。(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4年09期)

二元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6-二氨基己烷(DAH)和反式-1,2-二氨基环己烷(trans-1,2-DACH)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及中间体,应用广泛。本文研究了与工业混合C_6二元胺(水、trans/cis-1,2-DACH、DAH)相关的汽-液相平衡、体积和粘度性质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探讨了液-液萃取相平衡及其动力学规律,提出了混合物的分离工艺。研究了(水+trans-1,2-DACH)、(水+DAH)和(trans-1,2-DACH+DAH)体系的汽-液相平衡规律,验证了实验数据的热力学一致性。采用Wilson、NRTL和UNIQUAC模型关联实验数据并获得了模型参数,Wilson模型对叁组体系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平均相对偏差分别为0.66%、0.51%和0.48%,表明其能更好地回归该体系的汽-液相平衡数据。各物质间相对挥发度的计算值均大于1.32,并且未出现共沸现象,因此提出可采用精馏法对混合物进行初步分离。被分离体系的密度和粘度是精馏分离设计中的基础数据。本文测定了(水+trans-1,2-DACH)和(水+DAH)体系的密度和粘度,计算得到了各二元体系的超额摩尔体积(V~E)、超额粘度(Δη)和超额Gibbs流动活化能(ΔG~(*E));对所得数据进行拟合,获得了相关模型参数。研究结果表明,二元体系的V~E均为负值而Δη和ΔG~(*E)均为正值,温度对V~E_(min)、η_(max)及Δη_(max)所对应的位置x_(1m)没有影响;此外,随着C_6二元胺(trans-1,2-DACH或DAH)摩尔分数x_1的增加,二元体系的粘度先增大至η_(max)(x_1=x_(1m))而后逐渐减小至纯C_6二元胺状态;与(DAH+水)体系相比,(水+trans-1,2-DACH)体系的η_(max)和Δη_(max)较高,说明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强于(DAH+水)体系。在M06-2X/6-311G(d,p)理论水平上,探讨了H_2O与C_6二元胺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构和能量特征。基于单体分子表面静电势的分析,构建并优化得到了二聚体(trans-1,2-DACH…H_2O或DAH…H_2O)和叁聚体(trans-1,2-DACH…H_2O…H_2O或DAH…H_2O…H_2O)的稳定几何构型,获得了经过BSSE和ZPE校正的分子间结合能,并采用分子中的原子理论对其电子密度进行了拓扑分析。结果发现,二聚体trans-1,2-DACH…H_2O的结合能大于DAH…H_2O,说明trans-1,2-DACH与H_2O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强于DAH与H_2O;与相应二聚体相比,叁聚体分子间结合能增大、N…H-O和O…H-O氢键作用距离同时缩短而其键临界点处的电子密度均增大,说明分子间形成叁聚体后氢键作用得到了加强,即存在协同效应。进一步可视化确定了H_2O与C_6二元胺分子间氢键作用、范德华作用和空间位阻效应的位点和强度。在此基础上,解释了(水+C_6二元胺)体系先增大而后减小的粘度规律及(水+trans-1,2-DACH)体系具有较高η_(max)和Δη_(max)的原因。萃取是trans-1,2-DACH拆分过程的重要工段之一,适宜萃取剂的选择是该过程的关键。采用SMD和COSMO-RS两种溶剂模型预测了19种有机胺在水中以及其中4种有机胺在有机溶剂中的溶剂化自由能(ΔG_(solv)),发现SMD模型预测值更接近实验值。利用SMD模型计算了trans-1,2-DACH在水和11种有机溶剂中的ΔG_(solv),获得了其在不同有机溶剂-水中的分配系数,结合萃取剂选择原则筛选出2-甲基-1-丙醇和3-甲基-1-丁醇作为trans-1,2-DACH的萃取分离剂。测定了(2-甲基-1-丙醇+trans-1,2-DACH+水)和(3-甲基-1-丁醇+trans-1,2-DACH+水)体系的液-液相平衡和溶解度数据并绘制了叁角相图,为错流萃取理论级数和萃取剂用量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检验了相平衡数据的可靠性并对其进行回归,获得了NRTL和UNIQUAC模型参数。由相平衡数据计算得到的分配系数D和分离因子β均大于2,再次表明这两种萃取剂均可用于水相中trans-1,2-DACH的萃取。以2-甲基-1-丙醇为萃取剂、环己烷为稀释剂,采用恒界面池法探索了trans-1,2-DACH的萃取动力学规律。在研究范围内,trans-1,2-DACH的初始萃取速率随着两相搅拌强度、两相界面积、温度、水相trans-1,2-DACH初始浓度、有机相内萃取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表观活化能为18.16 kJ?mol~(-1),表明该萃取过程属于扩散控制类型。建立了萃取速率方程并利用动力学数据获得了基于水相和有机相的总传质系数K_(Laq)和K_(Lo)及表观平衡分配系数K_P,结果说明该过程远离相平衡(K_P<D)且传质阻力主要存在于水相(K_(Laq)<K_(Lo))。统计检验及残差分析表明所建速率方程能够较好地描述该体系的动力学规律。提出了工业混合C_6二元胺精馏和化学拆分联合分离工艺。基于汽-液相平衡关系,采用逐板计算法获得了分离1,2-DACH和DAH所需的理论塔板数;采用塔径为30 mm、填料层高度为1100 mm的精馏塔,经二次减压分离可获得1,2-DACH和DAH的质量纯度均为99.1%,回收率分别为80.3%和90.0%;酒石酸法拆分精馏所得1,2-DACH,最终所得产品(-)-trans-1,2-DACH和(+)-trans-1,2-DACH衍生化后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光学纯度均可达99.5%以上,cis-1,2-DACH经气相色谱分析纯度约为96.7%。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元胺论文参考文献

[1].申姗姗.二元胺型苯并恶嗪共聚物的动态力学和形状记忆性能[D].河北大学.2019

[2].李焕新.混合C_6二元胺相关热力学与传递性质及分离研究[D].郑州大学.2019

[3].曾润桃.二元羧酸/二元胺固化环氧大豆油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8

[4].韩京坤.以酚醛环氧树脂和二元胺聚合物为壁材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微胶囊的制备与表征[D].山东农业大学.2017

[5].赵丽佳.在二元胺体系中锑硫属化合物的溶剂热合成与表征[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6].张静.二元胺型苯并恶嗪/双马来酰亚胺共混树脂及其玻璃布增强的层压板[J].化工学报.2015

[7].徐懿.含恶二唑二元胺/双马来酰亚胺改性树脂体系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

[8].兴可.长碳链二元酸制备二元胺的反应研究[D].中北大学.2015

[9].张坚,郭莉.不同电场强度下Au取代二元胺DAPDI结构和性质的理论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5

[10].沈超,陈新,吴锦京.二元胺扩链剂对水性聚氨酯性能影响研究[J].广州化工.2014

标签:;  ;  ;  ;  

二元胺论文-申姗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