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启示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启示

李立媛(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合肥230009)

摘要: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重视德育教育的教育家,他的德育思想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对当代德育有着深刻的阐释力和重要的借鉴价值。他独特的德育方法对当今德育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以及德育绩效的增强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孔子;德育;思想;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8-0230-02

1以仁德为核心的德育内容

“仁德”是孔子要求人们具备的最高尚的道德品质,为了让人们达到这个品质,在孔子思想中包涵了许多德育的内容,下面就选三个基本核心的思想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1.1“孝悌”是仁德的基础孔子一生致力于复兴周礼,周礼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所以他非常重视孝、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他教育弟子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孝敬兄长。孝和忠是统一的,孝于家族长辈,就是忠于国家朝廷。“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只有在家做好孝子,在朝廷才能做忠臣。孔子把家庭伦理的孝悌之情迁移到治国、平天下,后世儒家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大学》中就明确提出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孔子还明确谈到孝悌与仁的关系:“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即统治者能身体力行孝悌,被统治的人民就能竞相争取仁的品德,这样就无形中消灭了作乱犯上的现象。

1.2“爱人”是仁德的核心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要“爱人”就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爱人”的简易方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爱人”方式,自己有某种需要,要进而推想到别人也会需要,这就是所谓的“忠”。如果从消极方面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我不愿意让别人这样的对待我,那我也不会这样对待别人,这就是所谓的“恕”。忠恕的综合即仁的本身,实现了忠恕之道,也就实现了对他人的爱,孔子的“爱人”是一种泛指,人无分东西南北,爱无差等,一视同仁,同样仁爱。

1.3“复礼”是仁德的表现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进一步追问具体内容,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这里,孔子首先说明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就是仁的性质。“礼”主要指遵守等级社会的生活规范和道德规范。这种规范大到国家的社会制度,小到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常识。孔子还提出仁的一个特点“为仁由己不由人”,认为仁的德行是自觉主动的,倡导仁的自觉性,促使人们自觉地将“礼”变成种内在、自觉的道德规范。最后孔子提出了道德行为需要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人而不仁,如礼何”。意思是如果热门缺乏仁德,怎么实现礼仪制度。因而,孔子认为仁与礼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仁是礼的内容,礼是仁的表现形式。

孔子的仁德学说,从根本上反映了社会群体的普遍要求。现在的德育教育要着力强调孔子的这种品质,强化学生“爱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教育他们孝敬父母,热爱集体,热爱祖国。同时,还要注重礼仪规范的教育,大力提倡“重礼”、“讲礼”,以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2知、情、意、行的德育过程

孔子认为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需要经历知、情、意、行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一,他认为全面理解和掌握道德概念是形成、巩固道德认知的关键,所以要让弟子反复理解“仁”、“知”、“信”、“直”、“勇”等道德概念,让这些观念深入人心。二,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至关重要。从陶冶情操和改变心情开始,全面的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将诗、礼、乐三者作为道德情感教育的媒介,把道德认知融入道德情感的陶冶中,使道德行为成为人的自觉表现。三,重视道德意志的培养,认为信念、志向、恒心直接关系到道德行为的生成、持久。提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也”;“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四,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又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即品德高尚的人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都要与仁德同在,这表明孔子重视道德行为的持续性和长久性。

在目前的德育教育中,人们总是会忽视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并形成的过程,缺乏道德情感的培养和注入,过度的依赖对德育教育的说教,而不重视对德育习惯的养成,从而导致事实上的知行“两张皮”。孔子关于知、情、意、行的认识与实践,对目前的德育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3独特的德育方法

孔子的德育教育方法有很多,不仅效果明显而且方式多样。一,身体力行。孔子常以自己的行为举止引导学生,以达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品德感化的力量之强大,身教远远胜于言教。二,立志有恒。强调立志学道、修德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立志、言志并以自己的经历作为榜样:“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三,推己及人。孔子认为,人心是相同的,己心所欲所恶,与他人之心所欲所恶并无大的差别,因此要尽己之心以待人,不以己所恶施于人。四,克己内省。即自省和律己,重视道德的内化性,认为自我努力是提高道德修养的内部动力,不断修正自己的道德缺点与错误,将其消灭在萌芽和未生中。第五,改过迁善。鼓励学生积极改过,培养学生闻过则喜的品质。“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对于迁善,认为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进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目前的德育教育方法过于简单和公式化,它没有充分的去了解到受教育者的内心变化,也没有有效贴近受教育者道德生活的实际,而且偏向外烁方式,忽略内发方式,这样的德育教育往往不会收到好的效果。我们重温孔子多样化、生活化的德育方法,汲取其德育智慧,对改善现在的德育教育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2.

[2]孔子教育基金会.儒学与二十一世纪[M].北京:华夏出版社社,1996.

[3]中国期刊网《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4]杜维明.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5]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6]王凌皓.中国教育史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标签:;  ;  ;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