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模糊语言的审美再现:接受美学视角

文学翻译中模糊语言的审美再现:接受美学视角

论文摘要

无论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模糊语言都被广泛使用。尤其在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总能以其多样灵活的表现形式以及独特的语用价值,向读者呈现其含蓄美,从而达到特定的审美效果。然而,传统的翻译理论以“忠实”为第一要旨,倘若把原文的模糊语言译成精确语言,或反之,把原文的精确语言译成模糊语言,难免有“不忠实”之虞。因此,该如何较为成功地进行文学作品模糊美的语际转换,就成为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为杰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在阐释学的基础之上创立了接受美学理论,其理论核心为“读者中心论”。该理论以全新的观点,风靡了整个欧美文学界,并对整个文学乃至文学翻译领域都产生了独一无二的影响。由于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之间有着一种本质的内在联系,并且作为对以往传统翻译“文本中心论”的颠覆,接受美学理论为翻译研究带来了诸多启示。本文围绕模糊语言的语用价值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展开,结合对接受美学理论主要思想的论述,归纳出接受美学对于文学翻译的众多启示,为下文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持。接着,通过分析读者的期待视阈及审美距离对于归化及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重要性,文章提出译者在文学作品模糊美的转化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继而,总结出三种具体的翻译技巧,以成功地实现模糊美的语际转化。最后,作者得出结论,对于再现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审美效果,译者应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同时,结论还指出接受美学视角为研究文学翻译中模糊语言的审美再现乃至整个翻译研究都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Introduction
  • Chapter 1 Literature Review
  • 1.1 Fuzzy Language
  • 1.2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Theory
  • Chapter 2 Fuzzy Language in Literature
  • 2.1 Pragmatic Value of Fuzzy Language
  • 2.2 Representation Form of Literary Fuzzy Beauty
  • 2.2.1 Semantic Fuzziness
  • 2.2.2 Syntactic Fuzziness
  • 2.2.3 Image Fuzziness
  • 2.2.4 Rhetorical Fuzziness
  • 2.3 Aesthetic Value of Fuzzy Language in Literary Works
  • 2.4 Fuzzy Phenomen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 Chapter 3 Enlightenments of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Theory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 3.1 Main Thoughts and Limitation of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Theory
  • 3.2 Enlightenments of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Theory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 3.2.1 Enlightenments on Literary Text
  • 3.2.2 Enlightenments on Translator
  • Chapter 4 Transference of Literary Fuzzy Beauty
  • 4.1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Fuzzy Language Translation
  • 4.1.1 Horizon of Expectations and Aesthetic Distance
  • 4.1.2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 4.1.3 Significance of Horizon of Expectations to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 4.2 Concrete Techniques to Transfer Literary Fuzzy Beauty
  • 4.2.1 From Fuzziness to Fuzziness
  • 4.2.2 From Fuzziness to Precision
  • 4.2.3 From Precision to Fuzziness
  • Conclusion
  • Notes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J]. 黄河之声 2019(24)
    • [2].《设计艺术的美学研究》 美学视角的艺术设计研究[J]. 建筑学报 2020(Z1)
    • [3].美学视角下进行声乐教学的途径分析[J]. 中国民族博览 2017(05)
    • [4].环境美学视角下城市形象文化传承形式及问题研究[J].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7(01)
    • [5].提高新闻美学视角下新闻采编工作的要点[J]. 赤子(上中旬) 2016(03)
    • [6].基于美学视角下声乐艺术的内容和特征分析[J]. 音乐时空 2014(22)
    • [7].基于美学视角的城市特色实证研究[J]. 艺术品鉴 2020(08)
    • [8].美学视角下的网课“三字经”[J].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0(07)
    • [9].浅析美学视角下的交互形成[J]. 流行色 2020(06)
    • [10].以美学视角,构建审美的语文课堂[J].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8(09)
    • [11].美学视角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06)
    • [12].以美启真 以真显美——基于“美学视角”的数学解题拾贝[J]. 数学教学通讯 2016(31)
    • [13].浅谈美学视角下的语文教学[J]. 小学教学参考 2017(01)
    • [14].美学视角下职业学校作文教学式微及策略[J]. 作文成功之路(上) 2017(04)
    • [15].从接受美学视角看《傲慢与偏见》之翻译策略[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6(20)
    • [16].柔美的生命 感人的友谊——从接受美学视角解读《夏洛的网》[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6(23)
    • [17].美学视角下的政府形象塑造[J]. 明日风尚 2017(03)
    • [18].瑜伽运动美学视角中的艺术美分析[J]. 数码世界 2017(08)
    • [19].“美而传”: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新闻生产[J]. 新闻研究导刊 2020(10)
    • [20].美学视角下《茶山情歌》歌词的魅力探究[J]. 福建茶叶 2018(03)
    • [21].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甬菜菜名翻译研究[J]. 戏剧之家 2017(19)
    • [22].探索美学视角下城市风貌的特色塑造——以湖南凤凰古城为例[J]. 四川建筑 2016(01)
    • [23].基于言语行为美学视角分析茶艺解说的语用特点[J]. 福建茶叶 2016(11)
    • [24].对接受美学视角下中国画留白的审美分析[J]. 牡丹 2019(12)
    • [25].接受美学视角下《典妻》剧本中特色汉语结构的英译[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6(11)
    • [26].美学视角下的壮族红色崇拜[J]. 文存阅刊 2017(19)
    • [27].美学视角下的包装设计艺术窥视[J]. 作家 2013(20)
    • [28].从美学视角看圆的运用[J]. 青年文学家 2010(14)
    • [29].接受美学视角下的陕北民歌英译[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1)
    • [30].从接受美学视角探源《荆棘鸟》的轰动效应[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07)

    标签:;  ;  ;  ;  ;  

    文学翻译中模糊语言的审美再现:接受美学视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