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探析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问题

一、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如何引入

传统的数学教学引入基本上是“复习旧知,引入新知”一统天下,实施新课程后,这种状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在笔者所听的一些新课程数学课中,几乎所有的课都是通过实际问题引入,而不是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似乎新课程有规定:“数学课不能以复习旧知的方式引入新知。”这就导致了如下问题:1.学生难以体会知识的连续性与连贯性,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新旧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与把握;2.大多数教师虽然积极地创设各种情境,却是为自己更好地提出数学问题服务,而没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3.许多实际问题不实际,生编硬套,给人以虚假的感觉;4.忽视了“新知识的学习需要提高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和可辨别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但这并不是唯一的、通用的模式,并且“问题情境”并不等于“实际问题”。片面地、机械地从实际问题中引入教学,不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数学的实际。因为数学问题除了来自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更多地来自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发展。

由于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逻辑前提,完整的数学学习包括学“问”与学“答”两方面。所以,课堂教学之初应是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前面所学内容(不一定就是上节课的内容)的逻辑发展,或者学生感兴趣的生产生活问题以及自然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产生数学问题的背景或材料,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这样做会有助于学生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发展的自然性与必然性,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本质与内在联系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受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精神的熏陶。

自然并恰当的引入,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如“同类项”可从复习旧知——同单位量相加中引入)

二、如何理解和创设问题情境

传统教学中学生难以感受知识的来源与价值。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十分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知识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由学生自主建构的。但许多教师往往片面地把“问题情境”理解为“实际问题”,并且每个概念、公式、法则的引出都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而这在操作上又有很高的难度,因而导致许多应用问题人为拼凑的痕迹很浓,给人以“现实问题”不现实的感觉。这种倾向至少带来了如下两个问题:

1.是“虚拟现实问题”不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容易误导学生的心理;2.是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现实和心理的现实,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其实,数学课的“问题情境”应是一种真实的、自然的学生学习所需要的“问题情境”。它应包含以下四层含义:(1)它是一种民主的、开放的氛围,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想象、思考、探索;(2)它能激发学生产生某种积极的、愉快的情感体验,能促进学生的个性、情感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和谐发展;(3)它为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数学信息或背景材料,是学生学习和探索所需要的载体与平台;(4)它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紧密联系;是学生数学活动的源泉。数学课堂上的“问题情境”可以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数学的真实”。

(例如:一位教师上“平行线”时这样设计“问题情境”)

一位学生做作业时不小心掉下了两支笔,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两支笔掉在地上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呢?”笔者听得一头雾水:“笔掉在地上能有哪几种情况呢?”继续往下听才知道教师设计这样的情境是希望学生说出“平行”“相交”两种情况。这里,教师真可谓是“绞尽脑汁”想出了这样一个情境。但仔细想一想,这样的情境现实吗?两支笔掉在地上,我们所想到的就是马上把它们捡起来,谁还会去想它们之间构成了什么关系?而且,两支笔真正构成“平行”的概率有多少?显然,这样的情境创设未免有点牵强附会,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实际的帮助,简直是浪费时间。

因此,对于情境的创设,不在于问题提问方式是否新颖多样和营造的氛围是否活泼浓郁,而在于生活情境能否引起学生主体的数学思考,使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达”的心理境界,能否有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

三、如何看待数学探究,怎样进行数学探究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往往问题性、自主性、探究性很弱。实施新课程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意识明显增强,但却往往不知探究什么、如何探究,存在为探究而探究、探究效益低等现象。具体表现在:

1.探究的问题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根本不会探究的地方也要探究(如探究二次函数在某个区间上的最值);2.探究的问题在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内,学生已经知道的也要探究(如探究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3.不需要探究或无法探究的问题也要探究。如一位教师要学生自己探究整数和分数统称为什么数,结果劳而无功;4.教师把问题分解得过小、过细,学生不需要经过认真思考就能得出结果,学生探究的空间很小、格调太低,实际上变成了教师指令的执行者;5.教师往往压缩学生的思维空间,强制性地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思维的轨道,迫使学生用教师预设的方法解决教师预设的问题,得到与教师预设相一致的结果;6.没有在探究方法方面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而当学生真正有困难时,教师不是从思维策略、方法等方面指导学生,而是在学生想过或讨论过后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似乎学生想过了、讨论了就是探究。

事实上,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两种基本方式,它们之间不存在谁好谁差的问题,只存在在什么情况什么条件下用接受式学习好、什么情况什么条件下用探究式学习好的问题,存在如何把握接受与创新的“度”的问题,存在两者如何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问题。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教师应该:(1)要尽可能准确地估计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而不是用自己的想象来代替学生的现实;(2)要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思维自由,不搞形是实非的“假探究”;(3)要充分利用学生思维的难点,使难点成为学生思维的“磨刀石”,提高探究效益。

四、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传统教学中,教师较少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基本上是一支粉笔与一张嘴。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意识和技能明显增强。但多媒体仅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虽然它可以将静态的文字显示变为声与像、动与静相统一的演示,使课堂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同时还可用来“激趣”与破疑解难,然而它的辅助作用却不能过于夸大。若多媒体使用不当,则会带来以下问题:1.“白板”代替“黑板”——会造成教师板书与例题示范作用的缺失。2.课件制作过于“花哨”——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干扰学生对数学本质问题的思考。3.课件展示过多过细——会使学生丧失数学思维的空间,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其实,在多媒体使用过程中,我们仍然要坚持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精华与有效部分——如教师示范、学生演板、教师纠错、点拨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绩效。

五、数学课应该如何“小结”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由教师作一个简单的小结,然后布置作业。实施新课程后,许多教师注意了让学生自我小结、自我评价,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听课时,笔者发现课堂小结存在三个明显的问题:1.“作秀”的味道很浓。例如,许多课小结时学生都会说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或者“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给人以形式化、模式化的感觉。这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也会对学生心理、人格造成不良的影响。2.许多教师仍习惯于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在课堂上解决,而没有想到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去自己探索。3.往往从学到了哪些知识角度去小结,而对获得这些知识的方法关注不够。

只有适合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的、自然的小结才是好的小结。课堂小结有两个基本任务:(1)回顾、总结、反思所学内容与方法;(2)拓展、深化、提出新的问题。因此,教师课堂收尾时:①要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从“三维目标”、思路、注意点、收获与体会、问题与困惑等方面进行回顾、总结、反思,让学生有感而发,而不是追求形式化、表面化的迎合教师需要的所谓“体会与小结”;②要把握知识之内的本质联系,引导学生用变维(改变问题的维度)、变序(改变问题的条件和结论)、扩展、深化等方式提出新问题,将问题链引到课外或后继课程上。

(作者单位:广西崇左市天等县都康乡初级中学532800)

标签:;  ;  ;  

探析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