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江(磁县南城中学河北磁县056500)
备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凡有几年教学经验的都能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等方面说个子丑寅卯。但在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更应该多角度、全方位、多途径的备好课,为一堂成功的历史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1.依据新课程目标,以学定教
新课标下教学目标的设置已经发生了变化:变单一知识目标为三位一体的两维教学目标,教学不再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应该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提高。变统一目标为多层目标,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变固定目标为动态、开放目标,教师要设身处地关注、呵护、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要更多地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学生不仅应该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也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这就要求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学生的思路就是我们教学的“线索”。过去,我们只是引导学生前进。现在我们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己任;过去我们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今天我们陪着学生走向知识;过去我们把教材作为学生的世界,今天我们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
2.创造性使用教材,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的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但是我们在备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2.1结合具体事例,充分利用教材;重视使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例子,教材被誉为教材群之母港,是教材系统中最为主要的教材,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教材是他们知识的最重要的来源。从教材中寻找教学素材和例子对于教师来说是最为经济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如讲授伟大的抗日战争这一课,课标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应该从日军对中国野蛮的军事侵略和残酷的暴行、疯狂的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等方面选择几个点去展开。如野蛮的军事侵略,可以从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入手,野蛮的暴行可结合南京大屠杀、细菌战、日军对解放区的残酷扫荡具体例子,让学生化抽象的课本理论为活生生的例子,不在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简单记忆上,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达到知识传授与情感教育的双重目的。
2.2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新课改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既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资质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3.重视集体备课,取长补短
3.1集体备课是贯彻高中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保证;新课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不在盲目地跟着教材、教师转了。新课程的历史教材打破了通史的编写体例,而按专题体例编写,学生将会提出更多的问题或困惑,面对着可能突如起来的问题或困惑,仅凭教师个人的备课显然力不从心。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只要能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其备课质量一定比单兵“作战”强,至少能起到增强了教师处理教材、实施新课程信心的作用。
3.2集体备课是新课程下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新课程的实验工作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从新课程实践看,老教师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但容易被传统的框框束缚;中年骨干教师年富力强,经验丰富,但他们是传统课程下的既得利益者,观念转变在某种程度上更难;年轻教师精力充沛,易于接受新事物,但在教材的处理、知识体系的构建方面,明显不如老教师。因此,新课程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惟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是我们的出路,这也是当前课程实施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富有成效的方式。
3.3教师是知识型的参与者;那么备课就存在“备自身形象”的问题,也就是教态和语教师举手投足、言谈话语中自然流露出对学生习惯养成以及做人、处事的教育和影响,都对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生长期耳濡目染,定会受益无穷。因课、因时而异采用不同的风格也是备课时应考虑的内容。比如教师语言的问题,教师将经过锤炼的口语用于课堂,使课堂语言逻辑清晰、通顺流畅、平实精练、生动风趣。这是我们老师应追求的境界,也是教师备课时应该努力的方向;这些“内功”要天天备,月月备,年年备,这也是教师成为风格教师
4.重视课后反思,为备课储备经验
教学后的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可反思诸如如何解决学生主动学习、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个学生活动的机会、如何扩大交流、如何控制课堂秩序等较宏观的问题,也可反思教学设计的得失、课堂上突发事情的处理机智、某个学生会心一笑的缘由、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等微观问题。这种反思,可以指导以后的备课、上课,有的放矢,使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
总而言之,备课是一个备学生、备教材、备教师的综合过程,一个合格教师,总会在备课中,除研究教材外,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化难为易,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