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文学系年

西汉文学系年

论文题目: 西汉文学系年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

作者: 易小平

导师: 王洲明

关键词: 西汉,文学史,编年

文献来源: 山东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一、写作目的 目前涉及到西汉文学历史的论述,比较常用的是分体式体例。这种体例有其长处和优点,也有其缺陷和不足。这种分体式的论述方式,常常把同一个作家不同体裁的作品分散于不同的章节进行论述,这样对于全面、集中地了解和认识作家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显然是不利的。同样,这种分体式的论述方式还常常把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家、不同作品分散于不同章节叙述,这样对于完整、准确地了解该时期的文学全貌也是不利的。可见,分体式文学史的表述方式,不仅从一定程度上有损于作家的整体性,而且从一定程度上有损于各时期文学的整体性。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有必要采用一种新的体例。 这种体例在我国是存在的,而且已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这就是编年体。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孔子的《春秋》和左丘明的《左传》,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自兹已降,编年体著作在我国形成一大系列,出现了一大批著名作品。这种容量巨大、时间清晰的编年体著作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那样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那样强大旺盛的生命力。编年体发展到学术和文学领域,则是比较晚近的,刘汝霖先生的《汉晋学术编年》应该是学术领域中较早运用这种体例的著作,此后文学领域里就有了陆侃如先生的拓荒之作《中古文学系年》,再后有张可礼先生的《东晋文学系年》,如今又有了傅璇琮先生的《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和曹道衡先生、刘跃进先生合著的《南北朝文学编年史》。编年体在文学研究领域内的影响日益扩大。 但从编年的角度对西汉文学进行系统全面地整理和研究的著作,却仍然没有出现。刘汝霖先生的《汉晋学术编年》,涉及到西汉文学的某些方面,但其重点在学术,因此对西汉文学的涉及实际上是比较少的。陆侃如先生的杰作《中古文学系年》则从西汉末年的扬雄开始,其重点放在东汉及魏晋文学时期,故对西汉时期的文学只涉及到扬雄、刘向、刘歆和桓谭四人,这样西汉绝大多数作家与绝大多数作品仍然是被忽略的。吴文治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只有对文学史大事的简单叙述,没有说明所依据的史料,没有进行考证,学术性不够强。有鉴于西汉文学的这种研究现状,本文拟对西汉二百三十三年间(前209—24)的文学全貌从编年的角度进行一系统而全面的整理和研究,或许可以填补西汉文学研究中的这一学术空白。 二、写作对象 西汉作家是本文考察的主要对象,而作品又是确定作家身份的基本依据,因此西汉人有无创作记录或者有无作品传世,就成为本文确定他们作家身份的主要依据。本文参考逯钦立先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书·艺文志》诗赋略、《隋书·经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缘起

二、系年对象

三、突破与创新

四、体例说明

附表 作家与相关人物确定依据

第一章 高惠高后时期文学系年(前209—前180)

沛公元年(秦二世元年,前209)

1 刘邦起兵,立为沛公,作《帛书射城上与沛父老》。

2 郦食其六十三岁。

3 伏生大约五十六岁。

4 孔鲋往从陈涉。

5 张苍大约四十岁。

6 辕固生大约二十六岁。

7 项羽从项梁起兵于吴。

8 韦孟十六岁。

9 申公十六岁。

10 叔孙通亡秦归薛。

11 秦二世巡游,刻石。

12 刘濞七岁。

13 刘盈二岁。

14 蒯通说范阳令、武信君。

15 赵佗作《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

沛公二年(秦二世二年,前208)

1 孔鲋从陈涉战死。

2 李斯作《上书对二世》、《上书言赵高》、《狱中上书》,腰斩咸阳。

3 叔孙通从项梁、怀王。

4 沛公得定陶戚姬。

沛公三年(秦二世三年,前207)

1 项羽诛宋义,作《斩宋义出令军中》。

2 陈余劝章邯降,作《遗章邯书》。

3 郦食其初说沛公,作《踵军门上谒》。

4 张苍初从沛公。

5 陆贾与郦食其往说武关秦将。

6 刘如意出生。

汉高帝元年(前206)

1 沛公入关,作《入关告谕》。

2 萧何收秦图书。

3 项羽屠烧咸阳,秦博士官书被毁。

4 叔孙通归项王。

5 项伯剑护沛公,后人作《公莫舞》。

汉高帝二年(前205)

1 高帝作《重祠诏》、《发使告诸侯》。

2 刘盈立为太子。

3 叔孙通归汉。

4 随何请说黔布。

5 乐人习《巴渝舞》。

汉高帝三年(前204)

1 郦食其请立六国后,说魏使齐,作《请说齐王》。

2 蒯通说韩信击齐。

3 随何与鲸布归汉。

汉高帝四年(前203)

1 高祖作《武德舞》、《数项羽十罪》、《下令恤士死者》。

2 郦食其被烹。

3 蒯彻说齐王韩信参分。

4 陆贾请太公于项羽。

5 刘恒出生。

汉高帝五年(前202)

1 高帝作《下令立韩信为楚王彭越为梁王》、《下令赦天下》、《答诸侯王韩信等上尊号》、《立吴芮为长沙王诏》、《以亡诸为闽粤王诏》、《罢兵赐复诏》、《赦田横令》、《诏卫尉郦商》等诏令。

2 项羽作《垓下歌》。

3 虞美人作《和歌》。

4 田横门人作《薤露》、《蒿里》。

5 伏生归乡。

6 阳城(咸)延开始计划修建长安宫城。

汉高帝六年(前201)

1 高祖改制《文始舞》;作《赦诏》、《上太公尊号诏》、《择立齐王荆王诏》、《封爵誓》、《赐韩王信书》。

2 叔孙通起朝仪。

3 曹参相齐,礼盖公,客蒯通。

4 张苍为计相,始正律历。

汉高帝七年(前200)

1 高帝作《疑狱诏》、《令》。

2 叔孙通朝仪大获成功。

3 阳城延主持的未央宫、长乐宫落成。

4 胡宽营新丰。

5 汉军困于白登,民作《平城歌》。

6 刘章出生。

7 贾谊出生。

8 晁错可能出生于本年。

汉高帝八年(前199)

1 高帝作《立灵星祠诏》、《复吏卒限制衣冠令》。

2 公孙弘出生。

汉高帝九年(前198)

1 高帝作《捕赵王张敖诏》、《赦诏》。

2 刘长出生。

3 刘如意王赵。

4 徙大族于关中。

5 主父偃大约出生于本年。

汉高帝十年(前197)

1 高帝作《赦诏》、《令》各一。

2 太上皇崩,叔孙通制宗庙乐。

3 唐山夫人作《房中祠乐》。

汉高帝十一年(前196)

1 高帝作《择立代王诏》、《定口赋诏》、《求贤诏》、《择立梁王淮阳王诏》、《立赵它为南粤王诏》等五诏令。

2 蒯通被捕,不久获释。

3 刘恒王代。

4 刘友王淮阳。

5 陆贾使南越,迁太中大夫,作《新语》。

6 刘长王淮南,张苍为相。

7 四皓辅太子,刘盈遂不将兵击布。

8 朱建谏黔布勿反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

1 高祖作《大风歌》、《鸿鹄歌》二诗;又作《手敕太子》、《择立吴王诏》、《置秦始皇楚王陈胜等守冢诏》、《议立燕王诏》、《立南武侯织为南海王诏》、《布告天下诏》、《赦燕吏民诏》七文,崩。

2 惠帝即位,作《重吏禄诏》。

3 刘濞为吴王。

4 申公从师浮丘伯入见高祖于鲁南宫。

5 四皓侍太子燕。

6 戚夫人被囚,作《舂歌》。

7 叔孙通定宗庙仪法。

8 朱建徙长安。

惠帝元年(前194)

1 赵王如意为吕后所害。

2 戚夫人为吕后所残。

3 刘友王赵。

4 沛宫为原庙,令歌《大风歌》。

5 贾佩兰言戚夫人往事。

惠帝二年(前193)

1 民作《画一歌》,颂曹参萧何。

2 《房中乐》更名为《安世乐》。

惠帝三年(前192)

惠帝四年(前191)

1 除挟书律。

2 伏生发书,得《尚书》二十九篇。

3 董仲舒出生。

惠帝五年(前190)

1 阳城延主持修建长安城完成。

惠帝六年(前189)

1 刘嫖出生。

惠帝七年(前188)

1 惠帝崩,吕后称制。

2 刘启出生。

3 叔孙通去世。

高后元年(前187)

1 高后作《除重罪诏》。

2 阳城延被封为梧侯。

高后二年(前186)

1 高后作《议定列侯功次诏》。

2 陈平作《奏议定列侯功次》。

3 刘章侯朱虚。

4 刘郢与申公卒学于浮丘伯。

5 刘武约出生于本年。

高后三年(前185)

高后四年(前184)

1 高后作《废少帝诏》。

高后五年(前183)

1 贾谊闻于郡中。

高后六年(前182)

1 少府阳城延去世。

高后七年(前181)

1 高后作《议昭灵等尊号诏》。

2 赵王刘友作《饿歌》,饿死。

3 朱虚侯刘章作《耕田歌》。

4 陆贾交欢陈平与周勃。

高后八年(前180)

1 高后崩。

2 刘章约齐,诛吕产。

3 刘恒立为天子,作《即位赦诏》。

4 陈平作《上代王即位议》。

5 张苍迁御史大夫。

第二章 文景时期文学系年(前179—前141)

文帝元年(前179)

1 文帝作诏书八:《封赐周勃等诏》、《答有司请建太子诏》、《振贷诏》、《养老诏》、《修代来功诏》、《益封高帝从臣诏》、《却献千里马诏》、《赐南粤王赵佗书》。

2 刘启立为太子。

3 窦氏立为皇后。

4 楚元王交薨。

5 陆贾再使南越。

6 赵佗作《下令国中》、《上文帝书》。

7 贾谊入为博士,迁太中大夫,从张苍学习《左传》。

8 刘安出生。

9 司马相如出生。

10 申公为《鲁诗》初成,为文帝博士。

文帝二年(前178)

1 文帝作七诏:《令列侯之国诏》、《日食求言诏》、《开藉田诏》、《王辟疆等诏》、《除诽谤妖言法诏》、《劝农诏》(农天下之大本也)、《议除连坐诏》。

2 陈平作《奉诏除连坐法议》;去世。

3 刘章为城阳王。

4 刘武为代王。

5 贾谊作《过秦论》;又说上积贮,作《忧民》。

6 贾山作《至言》。

7 申公为楚夷王刘郢傅太子戊。

文帝三年(前177)

1 文帝作三诏:《复遣周勃率列侯之国诏》、《赦济北吏民诏》、《遣灌婴击匈奴诏》。

2 城阳王刘章卒。

3 淮南王刘长杀审食其。

4 朱建自杀。

5 贾谊出为长沙王太傅,作《吊屈原赋》(严题《吊屈原文》)。

文帝四年(前176)

1 张苍为丞相,卒绪正律历。

2 韦孟征为御史大夫,未至。

3 贾谊作《上疏陈政事》、《阶级》。

4 代王刘武徙为淮阳王。

文帝五年(前175)

1 吴王刘濞大铸钱。

2 贾谊作《谏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铜布》、《铸钱》。

3 贾山作《对诘谏除盗铸钱令》。

4 朱买臣大约出生于本年。

文帝六年(前174)

1 文帝作《徙淮南王长制》、《遗匈奴书》二诏。

2 淮南王刘长谋反,徙蜀,死途中。

3 贾山讼淮南王。

4 张苍作《奏论淮南王长罪》。

5 长沙王太傅贾谊作《服鸟赋》。

6 申公与白公傅楚王刘戊。

文帝七年(前173)

1 吴王刘濞怨太子之死,称疾不朝。

2 长沙王太傅贾谊入见文帝,拜为梁怀王太傅,作《宗旨》、《伤藩》。

3 刘启长子刘荣大约出生于本年。

文帝八年(前172)

1 刘安封阜陵侯。

2 梁太傅贾谊作《上疏谏王淮南诸子》、《淮难篇》。

文帝九年(前171)

1 贾谊作《旱云赋》。

2 孔藏嗣为蓼侯。

3 刘德大约出生于本年。

文帝十年(前170)

1 伏生传《尚书》于掌故晁错。

2 晁错受《尚书》,还作《上书言皇太子宜知术数》。

文帝十一年(前169)

1 梁王揖卒,贾谊作《上疏请封建子弟》、《权重》、《益壤》。

文帝十二年(前168)

1 文帝作《劝农诏》(道民之路)、《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诏》二诏。

2 贾谊作《一通》、《无蓄》(严题《说积贮》),去世。

3 晁错作《说文帝令民入粟受爵》(今作《论贵粟疏》)、《复奏勿收农民租》。

4 民为淮南王作歌。

5 淮阳王刘武徙为梁王。

文帝十三年(前167)

1 文帝作《耕桑诏》、《劝农诏》(农天下之本)、《增神祠制》、《除秘祝诏》、《除肉刑诏》五诏。

2 张苍作《奏议除肉刑》。

文帝十四年(前166)

1 文帝作《增祀无所祈诏》、 《玺书赐答晁错》。

2 张苍作《奏驳公孙臣汉应土德议》。

3 太子家令晁错作《上书言兵事》、《言守边备塞务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复言募民徙塞下》。

文帝十五年(前165)

1 文帝作《议郊祀诏》、《策贤良文学诏》二诏;幸雍,始郊见五帝。

2 新垣平作《上言设五庙》。

3 黄龙见,张苍自绌。

4 晁错作《贤良文学对策》,迁中大夫。

文帝十六年(前164)

1 文帝郊见渭阳五帝。

2 博士诸生作《王制》。

3 刘安王淮南。

4 刘辟疆出生。

5 刘偃为杨(阳)丘侯。

文帝后元元年(前163)

1 文帝诛新垣平,作《求言诏》。

2 新垣平作《又言日中》、《又言迎周鼎》,被诛。

文帝后元二年(前162)

1 文帝作《与匈奴和亲诏》、《遗匈奴和亲书》、《与匈奴和亲布告天下诏》。

2 张苍免相。

3 刘彻大姐平阳公主出生。

文帝后元三年(前161)

1 东方朔出生。

文帝后元四年(前160)

1 枚乘去吴之梁,作《上书谏吴王》。

2 卓文君出生。

文帝后元五年(前159)

1 枚皋出生。

文帝后元六年(前158)

文帝后元七年(前157)

1 文帝作《遗诏》,去世。

景帝元年(前156)

1 景帝作《定孝文帝庙乐诏》、《听民徙宽大地诏》、《议著令诏》、《减笞诏》四诏;与大臣尊文帝为太宗,作《昭德舞》。

2 中大夫晁错为左内史。

3 刘彻出生。

4 邹阳作《上书吴王》,去吴之梁。

景帝二年(前155)

1 景帝作《封萧何孙嘉诏》。

2 刘德王河间。

3 晁错为御史大夫,作《说景帝削吴》。

4 梁王刘武来朝。

5 申公受刑,归鲁。

6 韦孟作《讽谏诗》,又作《在邹诗》。

7 刘发王长沙。

8 刘余为淮阳王。

9 司马相如入梁。

10 公孙弘始学《春秋》。

景帝三年(前154)

1 景帝作《原襄平侯纪嘉诏》、《赦吴吏民诏》、《击七国诏》三诏。

2 梁王入朝,景帝欲以为嗣;距破吴楚;解济北王之难。

3 吴楚七国反,三月而败。

4 晁错作《请诛楚王》,腰斩。

5 河间王刘德遣傅卫绾将兵击吴楚。

6 刘余为鲁王。

7 刘胜为中山王。

8 枚乘作《上书重谏吴王》,拜弘农都尉,去官。

9 淮南王刘安欲应吴楚反,未遂。

景帝四年(前153)

1 刘荣为太子,刘彻为胶东王。

2 梁孝王刘武筑东苑,民作淮阳曲;集游士于忘忧馆作赋。

3 羊胜游梁,作《屏风赋》。

4 公孙诡游梁,作《文鹿赋》。

5 邹阳等来游,《酒赋》、《几赋》。

6 枚乘作《柳赋》、《梁王菟园赋》。

7 路乔如作《鹤赋》。

8 公孙乘作《月赋》。

9 刘偃出国界耐为司寇。

景帝五年(前152)

1 张苍去世。

景帝六年(前151)

景帝七年(前150)

1 皇太子刘荣废为临江王。

2 胶东王刘彻立为皇太子。

3 梁王刘武求嗣不得。

中元元年(前149)

1 邹阳谏梁王下狱,作《狱中上书自明》。

2 枚乘作《七发》。

3 严忌作《哀时命》。

4 东方朔学书。

中元二年(前148)

1 临江王刘荣自杀。

2 梁王刘武使人刺杀袁盎,入朝谢罪。

3 羊胜、公孙诡自杀。

4 邹阳解梁王罪于景帝。

5 枚乘作《灞池远诀赋》。

6 刘越王广川。

中元三年(前147)

1 东方朔学击剑。

2 辕固为清河王太傅。

3 夏侯胜出生。

中元四年(前146)

1 东方朔学《诗》。

中元五年(前145)

1 景帝作《谳狱诏》(法令度量)。

2 司马迁出生。

3 司马相如作《子虚赋》。

4 韩婴为常山太傅。

中元六年(前144)

1 景帝作《定长吏车服诏》、《减笞法诏》、《诏定箠令》三诏。

2 梁孝王刘武卒。

3 枚乘归乡,留下子皋在梁。

4 司马相如归蜀,作《琴歌》、《美人赋》。

5 卓文君作歌。

6 苏武出生。

后元元年(前143)

1 景帝作《谳狱诏》(狱重事)。

2 东方朔习兵法。

3 韦贤出生。

4 董仲舒论五行于河间王。

后元二年(前142)

1 景帝作《重廉士诏》、《令二千石修职诏》;募求遗书。

2 长沙王刘发来朝,益封。

后元三年(前141)

1 景帝作《劝农桑诏》、《颂系老幼诏》二诏;崩。

2 太子刘彻继位。

3 枚皋上书梁共王。

第三章 武帝时期文学系年(前140—前87)

建元元年(前140)

1 武帝诏举贤良,作《策贤良制》(严题《元光元年策贤良制》)、《复高年子孙诏》、《修山川祠诏》、《省卫士罢苑马诏》、《建元鼎文》。

2 严助对策为中大夫。

3 董仲舒作《举贤良对策》(严题《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粤有三仁对》、《奏江都王求雨》。

4 鲁申公征至长安。

5 辕固被征。

6 公孙弘受征。

7 枚乘征,道卒。

8 司马相如被召,作《题市门》、《天子游猎赋》。

9 东方朔作《上书自荐》。

10 枚皋上书,作《平乐馆赋》。

11 刘安《淮南子》(内篇)成书。

12 河间献王刘德献《孝经》。

13 终军出生。

14 霍去病出生。

建元二年(前139)

1 淮南王入朝,受到武安侯田蚡迎接,献《淮南子内篇》;作《离骚传》、《颂德》、《长安都国颂》。

2 申公罢归(附三家诗)。

3 窦太后黜儒。

4 卫子夫入宫。

5 东方朔待诏金马门。

建元三年(前138)

1 武帝作《答淮南王安谏伐越诏》、《祀太室牛鼎文》。

2 中山王刘胜来朝,哭而作《闻乐对》。

3 严助救东瓯。

4 东方朔作《谏除上林苑》,奏《泰阶》,为太中大夫。

5 吾丘寿王奏起上林苑。

6 卫子夫请出,复幸上。

7 张骞出使月氏。

8 董仲舒为中大夫。

建元四年(前137)

1 赵充国出生。

建元五年(前136)

1 初置五经博士。

2 司马迁诵古文。

3 广川王刘越卒。

建元六年(前135)

1 武帝作《诏罢王恢韩安国兵》。

2 刘安作《上疏谏伐南越》;治攻战具。

3 严助作《谕意淮南王》。

元光元年(前134)

1 武帝作《诏贤良》。

2 初立察举制度。

3 主父偃作《上书谏伐匈奴》。

4 徐乐作《上武帝书言世务》。

5 严安作《上书言世务》。

6 董仲舒作《雨雹对》、《殿庙火灾对》。

元光二年(前133)

1 武帝作《欲伐匈奴诏》,初事鬼神。

元光三年(前132)

1 颍川儿歌灌氏。

元光四年(前131)

元光五年(前130)

1 武帝作《元光五年策贤良制》、《册书答公孙弘》、《策废陈皇后》。

2 河间王刘德来朝,归卒(附毛公)。

3 司马相如作《喻巴蜀檄》。

4 公孙弘作《元光五年举贤良对策》、《上疏言治道》、《对册书问治道》;拜博士,迁左内史。

5 邹长倩作《遗公孙弘书》。

6 翟公作《署门歌》。

元光六年(前129)

1 武帝作《赦雁门代郡军士诏》。

2 馆陶公主寡居,幸董偃。

3 东方朔谏武帝宣室设饮董偃。

4 司马相如使蜀,略定西南夷,作《难巴蜀父老》;又作《长门赋》。

5 盛览问而相如作《答盛览问作赋》。

6 后人作《长门怨》。

元朔元年(前128)

1 武帝作《议不举孝廉者罪诏》、《赦诏》(朕闻)。

2 刘据出生。

3 枚皋作《皇太子生赋》、《立皇太子禖祝》。

4 东方朔作《皇太子生禖》、《皇太子生赋》。

5 主父偃与立卫皇后,有功。

6 鲁恭王刘余卒。

7 长沙王刘发卒。

8 朱买臣妻求去。

9 张骞亡至西域诸国。

元朔二年(前127)

1 武帝作《许诸侯王分子弟邑诏》、《益封卫青》、《报李广》。

2 淮南王刘安几杖不朝。

3 主父偃作《说武帝令诸侯得分封子弟》、《说武帝徙豪杰茂陵》;发燕王之私,立朔方郡,治齐而族。

4 蓼侯孔臧为太常。

5 张骞再留匈奴。

6 司马相如复为郎。

元朔三年(前126)

1 武帝作《赦诏》(夫刑罚)、《封公孙弘为平津侯诏》。

2 公孙弘迁御史大夫,请专奉朔方,作《郭解罪议》。

3 朱买臣拜为中大夫,诘公孙弘。

4 司马迁开始漫游。

5 兒宽补廷尉张汤文学卒吏。

6 司马相如作《上书谏猎赋》、《哀秦二世赋》。

7 孔臧作《谏格虎赋》。

8 张骞亡归汉,作《具言西域地形》。

元朔四年(前125)

1 民歌宁成。

2 东方朔作《与公孙弘借车书》。

3 公孙弘作《答东方朔书》。

元朔五年(前124)

1 武帝作《劝学诏》、《诏御史封公孙敖等》、《又益封卫青》。

2 公孙弘拜相,起客馆;作《上言徙汲黯为右内史》、《奏禁民挟弓弩》、《请为博士置弟子员议》。

3 吾丘寿王作《议禁民不得挟弓弩对》,以难弘。

4 太常孔臧与议为博士置弟子员。

5 淮南王刘安谋逆,削二县。

6 民歌卫氏。

7 贡禹出生。

8 董仲舒作《诣丞相公孙弘记室书》。

元朔六年(前123)

1 武帝作《议置武功驰赏官诏》、《封霍去病等》。

2 淮南王孙刘建使人上告。

3 霍去病立功封冠军侯。

4 终军上书。

5 朱买臣为会稽太守。

6 张骞为博望侯。

元狩元年(前122)

1 武帝作《白麟之歌》(《朝陇首》);又作《遣谒者巡行天下诏》、《报公孙弘》。

2 淮南王刘安自杀(附淮南小山《招隐士》与《淮南王篇》)。

3 刘彭祖作《淮南王安罪议》。

4 公孙弘作《上书乞骸骨》。

5 严助弃市。

6 朱买臣入为主爵都尉。

7 终军作《白麟奇木对》。

8 董仲舒病免,张汤就问,作《郊事对》。

9 张骞作《言通大夏宜从蜀》。

10 东方朔言驺牙,预言有归义者。

11 兒宽北地视畜。

元狩二年(前121)

1 武帝作《太一之歌》(《天马》);又作《议后土祠》、《益封霍去病》、《又益封霍去病》、《浑邪王降益封霍去病》;又作《公孙弘诔》。

2 公孙弘卒。

3 兒宽为御史大夫张汤掾。

4 霍去病击匈奴至祁连。

5 匈奴失祁连,作歌。

6 张骞失侯为庶人。

元狩三年(前120)

1 武帝作《诏封萧何曾孙》。

2 主爵都尉朱买臣免为丞相长史。

3 董仲舒作《说武帝使关中民种麦》。

4 韦玄成大约出生于本年。

5 东方朔言昆明池黑土。

元狩四年(前119)

1 武帝作《益封霍去病》。

2 霍去病击匈奴,封狼居胥,作《琴歌》。

3 吾丘寿王作《骠骑论功论》。

4 董仲舒作《又言限民名田》。

5 司马相如作《封禅文》。

6 刘德大约出生于本年。

元狩五年(前118)

1 司马相如去世。

2 卓文君作《司马相如诔》。

3 霍去病射杀李广子敢。

4 终军作《自请使匈奴》,拜谏大夫。

元狩六年(前117)

1 武帝作《遣博士褚大等循行天下诏》、《诏封皇子制》、《封皇子制》、《策封齐王闳》、《策封燕王旦》、《策封广陵王胥》。

2 霍去病作《请立皇子为诸侯王疏》,去世。

3 馆陶公主刘嫖所幸董偃去世。

元鼎元年(前116)

1 吾丘寿王贺上得汉鼎。

2 终军作《奉诏诘徐偃矫制状》。

元鼎二年(前115)

1 武帝作《遣博士循行振饥诏》;建柏梁台,作《柏梁诗》。

2 东方朔作《柏梁诗》。

3 董仲舒去世。

4 刘彭祖作《上书告张汤奸状》。

5 朱买臣被诛。

6 张骞作《请招乌孙居浑邪故地》、《谕指乌孙》。

元鼎三年(前114)

1 武帝作《振流民诏》。

元鼎四年(前113)

1 武帝作《宝鼎》(《景星》)、《天马之歌》、《帝临》、《华烨烨》四诗;又作《封周子南君诏》、《封栾大为乐通侯诏》、《得宝鼎》三诏。

2 中山王刘胜卒。

3 兒宽迁左内史。

4 终军作《自请使南越》。

5 司马谈作《祠后土议》。

6 张骞去世。

元鼎五年(前112)

1 武帝作《郊祠泰畤诏》、《封常山王二子诏》、《征南粤诏》、《以石庆为丞相诏》、《赐卜式爵诏》、《封韩千秋子等》。

2 司马谈作《议立泰畤坛》(严题《议立太畤坛》)。

3 终军死于南越。

4 有司作《惟泰元》、《天地》、《日出入》。

5 郎中司马迁从上西至空峒。

元鼎六年(前111)

1 武帝作《减内史稻田租挈诏》、《敕责杨仆书》、《议郊祀乐》。

2 乐府乃立。

3 李延年作新声为侍中,又作歌。

4 李夫人入幸。

5 张仲春与李延年并侍武帝。

6 左内史兒宽课最,请开六辅渠,作《议封禅对》。

7 司马迁奉使西南。

元封元年(前110)

1 武帝作《天门》:又作《增太室祠诏》、《改元大赦诏》、《巡边诏》、《迁东越民诏》、《令诸侯治邸泰山下诏》、《临北河遣使者告单于》、《泰山刻石文》、《与奉车子侯家诏》八诏。

2 兒宽拜御史大夫,作《封泰山还登明堂上寿》。

3 东方朔作《封泰山》。

4 司马谈卒,遗嘱子迁作史。

5 司马迁扈从封禅。

元封二年(前109)

1 武帝作《瓠子之歌》、《芝房之歌》(《齐房》);又作《产芝赦诏》、《尊祠灵星诏》、《使公孙遂往朝鲜》三诏。

2 司马迁扈从塞河。

元封三年(前108)

1 作角抵戏。

2 司马迁为太史令,准备写作《史记》。

元封四年(前107)

1 武帝作《祠后土诏》、《报石庆》。

2 司马迁扈从经过涿鹿。

3 萧望之出生。

4 东方朔对武帝问。

元封五年(前106)

1 武帝作《盛唐枞阳之歌》;又作《增封泰山诏》、《求贤诏》二诏。

2 司马迁随武帝南巡。

3 卫青去世,平阳主寡居。

元封六年(前105)

1 武帝作《礼首山祠后土诏》。

2 刘细君入乌孙,作歌。

3 作角抵戏。

太初元年(前104)

1 武帝思念李夫人,作《李夫人歌》、《李夫人赋》和《落叶哀蝉赋》;又作《定礼仪诏》、《诏兒宽》、《定正朔改元太初诏》三诏书。

2 李夫人去世。

3 李延年为协律都尉。

4 柏梁台灾,作建章宫以压之。

5 兒宽作《改正朔议》。

6 太史令司马迁与定太初历:司马迁开始写作《史记》。

7 李陵侍中建章宫。

8 苏武侍中。

9 东方朔作《化民有道对》。

10 虞初祝诅匈奴(附小说家)。

太初二年(前103)

1 武帝作《幸河东诏》。

2 兒宽卒。

3 《鸡鸣谣》起。

4 商丘成为大鸿胪。

太初三年(前102)

1 李延年被诛。

2 李陵拜骑都尉,于酒泉张掖备胡。

太初四年(前101)

1 武帝作《西极天马之歌》:又作《封李广利为海西侯诏》、《击匈奴诏》。

2 李陵迎贰师还。

天汉元年(前100)

1 苏武出使匈奴。

天汉二年(前99)

1 武帝作《诏关都尉》、《诏路博德》、《诏李陵》。

2 赵充国陷阵建奇功。

3 李陵兵败降匈奴。

4 苏武牧羊北海。

5 司马迁下狱。

6 有司作《上之回》。

天汉三年(前98)

1 司马迁被刑。

2 武帝得拳夫人。

天汉四年(前97)

1 李陵家被族。

2 司马迁任中书令,继续写作《史记》。

太始元年(前96)

1 刘彭祖作《讼太子丹》。

太始二年(前95)

1 武帝作《改铸黄金诏》。

2 民歌白渠。

太始三年(前94)

1 武帝作《象载瑜》。

2 刘弗陵出生。

3 苏武逢於靬王。

太始四年(前93)

1 武帝作《泰山鼎文》。

2 司马迁作《报任少卿书》。

3 孔安国献《尚书传》。

征和元年(前92)

1 武帝作《报楼兰国请立质子》。

2 东方朔作《临终谏天子》、《诫子》,去世。

3 刘彭祖去世。

征和二年(前91)

1 武帝作《封李寿张富昌诏》、《以刘去为广川王诏》、《以刘屈氂为左丞相诏》、《封莽通等诏》、《赐丞相刘屈氂玺书》、《责问暴胜之》。

2 皇太子刘据死于巫蛊之祸。

3 皇曾孙刘询出生。

4 苏武复穷厄于海上。

5 商丘成为御史大夫。

6 燕王刘旦上书求入宿卫。

7 皇子刘去为广川王。

征和三年(前90)

1 商丘成出河西击匈奴。

2 李陵追汉军。

3 司马迁《史记》成书。

征和四年(前89)

1 武帝自责,作《报桑弘羊等请屯田轮台诏》(俗称《轮台罪己诏》)、《报车千秋》。

2 朱云约生于此年。

后元年(前88)

1 武帝作《赦诏》(朕郊)。

2 商丘成醉歌,自杀。

3 皇曾孙刘询得赦。

4 李陵到海上劝苏武。

后二年(前87)

1 武帝崩。

2 太子刘弗陵即位,霍光辅政。

3 燕王刘旦作《上书请立武帝庙》。

4 李陵语苏武以武帝之崩。

5 苏武哭临武帝。

第四章 昭宣时期文学系年(前86—前49)

昭帝始元元年(前86)

1 燕王刘旦谋反,不治。

2 昭帝作《黄鹄歌》、《琳池歌》。

3 刘德治刘泽狱。

4 广陵王刘胥益封。

5 李陵不应汉使召。

昭帝始元二年(前85)

1 昭帝作《免田租诏》。

2 刘辟疆为宗正,卒。

3 刘德为大鸿胪丞。

始元三年(前84)

1 苏武移某泽中,与李陵相见。

始元四年(前83)

1 昭帝作《止出马诏》。

2 卫律谋归苏武。

始元五年(前82)

1 昭帝作《举贤良文学诏》。

始元六年(前81)

1 昭帝作《立毋波为钩町王诏》。

2 苏武归汉,作《诗》四首,又作《报李陵书》、《书》。

3 李陵别苏武,作《歌》,《与苏武》三首;又作《与苏武书》、《答苏武书》(严题《重报苏武书》)。

4 文学议盐铁(附桓宽)。

5 魏相作《贤良对策》,拜茂陵令。

6 燕王刘旦作《上疏请入宿卫》,言霍光罪,不得逞。

元凤元年(前80)

1 昭帝作《赐韩福等诏》、《赏诛上官桀等功诏》、《赦燕太子等诏》、《赐燕王旦玺书》。

2 赵充国击氐人,迁水衡都尉。

3 燕王旦谋反,作歌,自杀。

4 华容夫人作歌。

5 苏武受牵连,免官。

6 刘德为宗正,杂治上官狱。

元凤二年(前79)

1 昭帝作《免今年马口钱诏》。

2 萧望之初见霍光,不肯去刀兵。

3 刘德为青州刺史。

4 刘向出生。

元凤三年(前78)

1 昭帝作《免明年漕诏》。

2 符节令眭弘作《上书预推昌邑王宣帝事》,被诛。

3 护军校尉赵充国不便击匈奴乌桓。

4 刘德复为宗正。

元凤四年(前77)

1 昭帝作《封范明友为平陵侯诏》、《封傅介子为义阳侯诏》。

2 京房出生(附焦延寿)。

3 河南太守魏相下狱。

4 萧望之为郎。

元凤五年(前76)

发布时间: 2005-10-17

参考文献

  • [1].作家身份与城乡书写[D]. 吴妍妍.苏州大学2006

相关论文

  • [1].两汉文学地域性研究[D]. 尧荣芝.四川师范大学2012
  • [2].《汉书》采摭西汉文章研究[D]. 姚军.西北师范大学2010
  • [3].战国七十年文学编年[D]. 裴登峰.西北师范大学2000
  • [4].刘歆与两汉今古文学之争[D]. 郜积意.复旦大学2005
  • [5].《汉书》文学研究[D]. 潘定武.陕西师范大学2006
  • [6].先秦两汉神仙思想与文学[D]. 姚圣良.山东大学2006
  • [7].汉代文化视角下的汉赋研究[D]. 郑明璋.山东大学2006
  • [8].道家与汉代士人心态及文学[D]. 陈斯怀.山东大学2007
  • [9].汉代风俗文化与汉代文学[D]. 昝风华.山东大学2007
  • [10].《汉书·艺文志》研究[D]. 尹海江.浙江大学2007

标签:;  ;  ;  

西汉文学系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