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儒学的自然主义转型董仲舒哲学研究

西汉儒学的自然主义转型董仲舒哲学研究

论文摘要

儒学在西汉发生了明显的转折。后世学者对这一转折的理解、评价不一。董仲舒是这一转折的关键人物。本文试图通过解读董氏①的哲学来更准确地认识这一转折,将其解释为儒学针对自身在早期过高期待人性的倾向的一种自我调整。本文的引言通过回顾前人对董仲舒哲学的研究,认为人们对董氏推动儒学发生的转折的认识有所不足。针对前人过于强调董氏的“天”的人格性、先验性,提出“天”不需要经过人格化、先验化的中介也能成为价值基础。不预设“天”的人格性、先验性是解读董仲舒哲学的切入点。第一章概述董仲舒所面对的人性过度扩张问题。通过考证董氏的生年,得出西汉孝武朝是他的主要生活时代的结论。当时的“时代矛盾”是汉武帝的有为政治与西汉国家发展之间的矛盾。汉武帝的有为政治主要是人性扩张的内在倾向的体现。它引起的矛盾构成了董氏哲学思考的初始空间。第二章总论董仲舒哲学对早期儒学所作的转折——引进“自然主义”原则。中国古代的自然主义是与“人本主义”相对立的原则。它将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作为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来认识。董氏引进自然主义的表现,是用“奉天”的原则,在儒家传统的“法古”原则之上,形成“奉天法古”学说。其实质是从早期儒学高扬人性,把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作为自足的问题域的传统上有所后退。第三章分析董仲舒哲学的主要思想资源——《春秋》公羊学,认为董仲舒哲学的基础是继承早期儒学的人本主义传统,主要是孔子的《春秋》思想传统。他引入自然主义原则是丰富这一传统,而不是背离这一传统。第四章分析董仲舒哲学的概念基础——天,认为天字的基本所指是上天,在董氏之前被不同的思想家用作不同的含义。这些思想家对天本身并不做对象性的认识,只是在不同的意义上将它作为异己、非人原则的象征。而董氏的天的概念则以对天的认识为基础,指以上天为核心和标志的物质世界。第五章分析董仲舒哲学的知识背景——阴阳五行学,认为西汉中前期自然主义进入儒学的背景是阴阳五行学进入儒学。阴阳五行学是一个混合体系。它的核心是经验知识。董氏的阴阳五行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阴阳五行学化的人性论。他用阴阳五行学的方法对人性——人类自身——进行更加客观的认识,否定了早期儒学的基础——性善论。第六章分析董仲舒哲学的社会政治实质,认为物质世界中的人生价值、宗教信仰缺位社会中的人生目标是董氏的自然主义面对的实质性问题。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关系”在早期主要是指“君民关系”。董氏以天为基础确立天人关系,否定早期儒学关于人性、人类前景的乐观主义态度,认为人类自身不能自行为善。他强调对圣王的信仰,以代替宗教中的神灵、人本主义中的人性的作用,认为圣王是天在人间的代理,人类只能依靠圣王的拯救,才有向善的前景。

论文目录

  •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引言、解读董仲舒哲学的切入点
  • 一、董仲舒研究概述
  • 二、儒学在西汉的转折
  • 三、解读董仲舒哲学的切入点
  • 四、本文的性质和方法
  • 第一章、董仲舒的时代矛盾
  • 第一节、董仲舒的生平与学术
  • 1、董仲舒的生年和盛年
  • 2、董仲舒的著作
  • 第二节、董仲舒的时代矛盾
  • 1、中央集权与节制君权
  • 2、有为政治与国家发展的矛盾
  • 3、孝武朝时代矛盾的本质
  • 第二章、奉天法古:自然主义原则的引入
  • 第一节、儒家的人本主义原则
  • 1、儒家的起源
  • 2、儒家的人本主义原则
  • 3、儒家思想的真理性
  • 4、儒家人本主义的困难
  • 第二节、奉天法古说与自然主义原则的引入
  • 1、奉天法古说
  • 2、自然主义原则的引入
  • 第三章、《春秋》:董仲舒哲学的思想资源
  • 第一节、《春秋》的性质
  • 1、古代史官与宗教
  • 2、《春秋》作为史官传统的延续
  • 第二节、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
  • 1、《公羊传》与《春秋经》
  • 2、董仲舒与公羊学在西汉前期的传承
  • 3、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
  • 第四章、物质之天:董仲舒哲学的概念基础
  • 第一节、董仲舒之前的天的概念
  • 1、天字的最初含义
  • 2、"上天"含义的基础地位
  • 3、早期天论的否定性
  • 第二节、董仲舒的物质之天概念
  • 1、董氏之天是物质之天
  • 2、董氏天论的肯定性
  • 第五章、阴阳五行:自然主义的知识背景
  • 第一节、关于阴阳五行观念起源的认识
  • 1、关于阴阳的起源和本义的认识
  • 2、关于五行的起源和本义的认识
  • 3、关于德行五行
  • 第二节、阴阳五行学的知识性质
  • 1、"原始科学"与"关联思维"
  • 2、阴阳五行思想的混合成分
  • 3、阴阳五行学的知识性质
  • 第三节、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学
  • 1、早期儒学与阴阳五行学的关系
  • 2、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学的特点
  • 3、"人副天数"的人类观
  • 4、性情二元的人性论
  • 第六章、圣王拯救:天人哲学的最终归宿
  • 第一节、天人关系与君民关系
  • 1、商代的天人观与政教合一
  • 2、"绝地天通"与周以后君王的世俗性
  • 第二节、董仲舒的君王(圣王)观念
  • 1、屈民伸君和屈君伸天
  • 2、民与君的人类统一性
  • 3、圣王属天说
  • 第三节、圣王教化与人类前途
  • 1、人之向善在于王教
  • 2、教化论从荀子到董仲舒的演化
  • 3、圣王之教归于德政
  • 主要参考文献
  • 1、古籍
  • 2、专著、文集
  • 3、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董仲舒哲学的历史角色[J]. 中国哲学史 2020(01)
    • [2].“天数”统摄“人”与“政”——董仲舒数哲学的理论构架及价值展开[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3].儒教论争中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意蕴及其意义——以儒教论争中关于董仲舒思想的诠释为中心[J]. 科学与无神论 2020(02)
    • [4].董仲舒思想对汉武帝大一统王朝的积极作用[J]. 学理论 2020(09)
    • [5].类比思维:董仲舒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及现代价值[J]. 保定学院学报 2020(05)
    • [6].董仲舒传世文献考辨与历代注疏研究[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3)
    • [7].今天来看董仲舒[J]. 前进 2018(12)
    • [8].走向西方学术界的董仲舒——西文董仲舒研究述评[J]. 衡水学院学报 2019(02)
    • [9].董仲舒三年不窥园[J]. 当代贵州 2019(25)
    • [10].重视董仲舒传世文献的挖掘、整理与研究——2019年中国·德州“董仲舒思想研究高峰论坛”开幕辞[J]. 德州学院学报 2019(05)
    • [11].古代学人评董仲舒述论[J]. 孔子研究 2018(04)
    • [12].论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及其在汉代的影响[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4)
    • [13].董仲舒的真实运命[J]. 书屋 2016(11)
    • [14].董仲舒“天人三策”管理思想蕴含及启示[J].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7(02)
    • [15].在第四届中国·德州董仲舒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J]. 衡水学院学报 2017(05)
    • [16].继承董仲舒,多献治安策——第四届中国·德州董仲舒学术研讨会开幕词[J]. 衡水学院学报 2017(05)
    • [17].董仲舒学术研讨会综述[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 [18].董仲舒论“义”[J]. 人文天下 2017(18)
    • [19].董仲舒“天”论浅析[J]. 华夏文化 2016(01)
    • [20].董仲舒法律思想对现代法治建设的价值[J]. 知识经济 2015(11)
    • [21].简评《董仲舒研究文库》(第一、二辑)[J].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15(04)
    • [22].董仲舒“天人三策在,不废万年传”——余治平教授学术访谈录[J]. 哲学分析 2015(05)
    • [23].“董仲舒”文化的品牌视觉化塑造与实践[J]. 大观(论坛) 2018(03)
    • [24].董仲舒“任德不任刑”的思想辨正[J]. 人文论丛 2017(01)
    • [25].仁義詮釋的一條獨特進路——以董仲舒仁義學説爲中心[J]. 孔子学刊 2012(00)
    • [26].修身与治国:董仲舒身心修炼的功夫论[J]. 中国儒学 2015(00)
    • [27].中华先贤智慧系列之七:董仲舒 独尊儒术,成大一统[J]. 中华儿女 2015(07)
    • [28].董仲舒的新诠与重估——读《董仲舒与儒家文化的普世化》[J]. 管子学刊 2013(04)
    • [29].董仲舒三题[J]. 赤子(下半月) 2013(Z1)
    • [30].董仲舒:为汉制法独尊儒[J]. 竞争力 2009(10)
    西汉儒学的自然主义转型董仲舒哲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