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对虾暴发病害初报

新对虾暴发病害初报

一、刀额新对虾暴发性疾病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陈彦伶[1](2012)在《中华鳖药源性肝病及其转归模型的构建和组织病理研究》文中指出水产动物药源性疾病是由于对其治疗或诊断用药过程中,药物浓度过大或是药物间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造成水产动物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严重损害病变后,出现各种临床症状,是伴随着大规模集约化养殖而发生的。由于其致病病因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时常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诊治,成为现代水产动物疾病的难题,严重制约了现代水产集约化健康养殖的发展,同时水产动物药源性疾病模型,目前尚无成功构建的报道,中华鳖药源性肝病模型的构建,可以明确该病的病因,疾病病理发展过程,以期为中华鳖养殖过程中防治药源性肝病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本研究通过对人工饲养的中华鳖投喂含诺氟沙星、土霉素药饵及设定空白对照(共设定了八个试验组),判断临床发病症状并进行病理解剖试验,构建动物模型的试验结果:诺氟沙星组(1#)阳性率最高(25只/80只=31.25%)、土霉素组(3#)较诺氟沙星组阳性率略低(12只/80只=15%),与诺氟沙星组和土霉素组池水相通的对照组(2#和4#)也有发病,阳性率较低(12只/160只=7.5%);空白对照组(5#和6#,7#和8#)未发病。病理解剖显示,患病中华鳖的肝、脾、肾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其中肝组织病变最为严重,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病例的病理过程均符合肝病的特征。对模型中发生非寄生性肝病的中华鳖的病理解剖分析证实,用常见的抗生素土霉素、诺氟沙星高剂量和长时间使用可导致中华鳖出现药源性肝病所造成的典型“白底板”症状。运用组织化学、组织与细胞病理学方法,研究模型组中华鳖肝组织病理变化的显微与亚显微结构。中华鳖病理解剖取得的样品通过石蜡切片和电镜切片等组织和细胞病理观察,患病鳖肝组织的病理变化过程:肝细胞在受到药物毒物的刺激时,其正常机能受到影响,代谢发生障碍,肝细胞中毒进而造成严重肝损害,起初肝脏有零星的小块病灶部位出现,肝组织发生脂肪变性和炎性细胞浸润的炎症反应→肝脏颜色为红紫色但体积无明显变化,白细胞在肝门静脉中占绝大部分,炎症反应剧烈,肝细胞线粒体嵴消失,高尔基体肿胀,细胞核核型发生改变→肝脏发紫褐色,体积为正常状态的2~4倍,肝门静脉及其分支血液回流受阻、窦状隙扩张发生严重的淤血、血肿→肝体积缩小,肝细胞发生空泡化变性、坏死和窦状隙破裂,红细胞发生固缩变性,肝硬变、刀切无血液流出,水肿液从肝被膜渗出流入腹腔形成大量血样腹水,渗透四肢和颈部导致全身性水肿。通过组织病理观察进一步明确了中华鳖药源性肝病的病因及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华鳖药源性肝病是属于中华鳖非寄生性肝病的一种。药源性肝病转归试验:通过对中华鳖病理解剖和组织病理观察确定其病情发展到肝淤血向肝血肿转化程度,消除致病因素的作用是可以完全康复的,其血液中的炎性细胞的数量与发病的程度是存在正相关关系,可以作为其早期发病的诊断指标之一;在药物持续作用下,病情继续发展出现典型的“白底板”症状,发生严重肝组织病变,肝细胞发生广泛性坏死。

丁朋晓[2](2007)在《养殖锯缘青蟹暴发性流行病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4年秋以来,浙江省三门县发生了严重的青蟹疾病,死亡率高,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据不完全估计,2004年三门县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5亿元左右。至今尚无有效的控制方法。本文主要针对三门县近年来发生的锯缘青蟹流行疾病开展研究。从发病青蟹组织中未分离出支原体,但是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发现病蟹鳃、肠道中存在大量的支原体样微生物,且形状大小不一,近似球形、卵球形,有些成棒状、丝状体等,多大数呈现空泡状。对发病青蟹的组织病理学研究可以发现鳃、肝胰腺、肠道、胃、心脏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和坏死,青蟹的鳃、肝胰腺、肠道、胃、心脏都是病原菌侵袭的靶器官。超微细胞病理结构观察发现,在病蟹组织肠道、鳃、胃和心脏中分布有大量的病毒粒子。该病毒粒子呈现近似的球形,直径约70nm,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核心区电子密度较高,直径约50nm,大片成熟的病毒粒子在感染组织细胞中呈晶格状排列,根据形态特点和分布特征初步确定为呼肠孤样病毒。通过快速PCR检测技术,在青蟹的鳃、肠道检测出对虾白斑杆状病毒(WSSV),而在其他组织中未检测到该病毒。流行病调查发现,WSSV呈现阳性率与青蟹发病在时间上呈现一致性。对青蟹养殖环境开展微生物数量和细菌类群的调查,试验塘水体和底泥中细菌和病毒都呈现出高丰度值,细菌最高达到1.37x106个/ml,病毒最高达到3.20×107个/ml。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的数量在空间分布上,底泥中数量高于水体中数量;在时间分布上,9月份、10月份数量普遍高于8月份、11月份数量。

申玉春[3](2003)在《对虾高位池生态环境特征及其生物调控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在广东省湛江市东海岛对虾健康养殖实验场、湛江市乾塘对虾生态养殖场分别对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高位池(higher-place ponds)生态环境特征、池塘水体悬浮有机物的定量方法、多池循环水对虾生态养殖模式及其养殖环境生物调控技术进行了研究,获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凡纳对虾高位池生态环境特征 凡纳对虾高位养殖池水体透明度养殖前期较高,养殖中后期较低;pH变化幅度较小,且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虾池水体悬浮物数量和COD值,随养殖时间延长而持续升高,且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虾池水体中营养盐各月份波动较大,无机氮的数量逐渐升高,而无机磷的数量逐渐降低。水环境中N/P值较高,平均为62.7。对水质进行综合评定,无论是富营养化单项指标阈值,还是营养状态指数,都表明养殖用水处于严重富营养化状态。虽然可以通过科学的换水和合理使用增氧机等生产管理措施,使养殖生产顺利进行,但养殖排放水会加速临近海区海水的富营养化。 在凡纳对虾4个月的养殖期内,养殖虾池每平方米水面积,积累沉积物平均湿重8.69 kg,干重2.29 kg,含水率73.2%。沉积物在虾池中的水平分布,养殖前期分布比较均一;养殖后期则分布不均一,主要集中在虾池的中心。沉积物数量的月变化,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多。沉积物间隙水的pH值变化在6.21-7.67之间,平均为6.55。沉积物的有机物含量(平均为17.6%)和耗氧速率(平均为1.81 gO2/m2·d)较高,且二者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r=0.7704,P<0.01)。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生物营养元素。 虾池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在2.15-83.24 mg/L之间,平均为30.41 mg/L。虾池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相对较低(平均为0.202)。浮游植物生物量与养殖对虾体长生长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r=0.764,P<0.01)。浮游动物生物量变化在0.45-6.34 mg/L之间,平均为3.38 mg/L。各试验虾池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平均数相差不大,但各月份的生物量差别较大。浮游植物生物量呈现波动式上升;浮游动物生物量表 摘要现为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试验虾池水柱毛初级生产量变化在2.03一12.54 902/扩吐之间,平均为6.55 902/m2心;呼吸量变化在1.24一12.05 90洲mZ吧之间,平均为5.89 90洲mZ.d。试验虾池P瓜有很大的波动,变化在0.9一2.21之间。 虾池水层细菌总数变化在2.3 1 x 106一87.2火lo6eel腼L之间,平均为29.72xlo6eel腼L。异氧菌数变化在0.45 x 104一6一Zxl04eelFmL之间,平均为12.18x104eellzmL。沉积物中细菌总数变化在1 36一x一07·7s2.3x一。,。e一ug之间,平均为352.9X 107 eell/g。异氧菌数变化在o.7sx一07一15.7sxlo7eelug之间,平均为6.36Xlo7eel魄。水层中细菌数与COD、水温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与浮游植物生物量没有显着的相关性。沉积物中细菌总数与有机物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水层中细菌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差异不显着,但有明显的昼夜变化。2、池塘悬浮有机物的定量方法 测定了池塘水体悬浮有机物和干物质的COD值(用密封法)、燃烧热值以及灼烧减重。通过对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的统计分析,发现池塘悬浮有机物的COD值与灼烧减重(二0.779,尸<0.01)、燃烧热值(二0.958,尸<0.01)之间存在极显着的线性回归关系。与燃烧热值的回归方程为:燃烧热值(几)=1234△coD(m叭)+329.9。以此方程为基础,给定燃烧热值与有机碳的量以及与有机物量之间的换算系数,IJ热值相当于0.3929 mg有机碳,1 mg有机碳相当于1 .724mg有机物质,就可以通过测定池塘水体悬浮物的COD值计算出悬浮有机物的实际含量。从而提出了一种更为直观的反映池塘水体悬浮有机物数量的间接定量方法。3、对虾生态养殖模式及其养殖环境生物调控 设计了一种多池循环水对虾生态养殖模式,通过在循环系统内的不同池塘中放养不同的养殖生物对养殖环境进行生物调控。 该循环系统包括对虾养殖、鱼类养殖、贝类养殖、大型海藻栽培等4个功能不同的养殖区和1个水处理区以及1个应急排水系统。养殖用水在各养殖区及水处理区之间循环的过程中得以净化,从而改善和控制了虾池生态环境,实现了养殖系统的“生物操纵”与“自我修复”,优化了对虾养殖环境。通过不同营养级和生态位上各种养殖生物对投入饵料的多层次利用,使饲料利用率得以大幅度的提高。养殖用水的水质状况与单养对虾高位池水质状况比较,水体中悬浮物数量、COD值和N、P等营申玉春: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养元素数量明显下降(尸<0.01),养殖用水的循环使用,实现了养殖期间废水的“零”排放,提高了海水的利用率。养殖后排放水的富营养化状况得以改善(E<1),避免了养殖废水对近海水体环境的污染。

孟庆付[4](2000)在《刀额新对虾暴发性疾病初报》文中研究表明

二、刀额新对虾暴发性疾病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刀额新对虾暴发性疾病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华鳖药源性肝病及其转归模型的构建和组织病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水产养殖的药害及其药源性疾病研究与对策
    1 养殖水产动物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与危害
    2 几种水产养殖动物的药源性疾病病例诊断和分析
        2.1 中华鳖非寄生性肝病
        2.2 鱼类的药源性疾病
        2.3 虾蟹类药源性疾病
        2.3.1 养殖虾类的肝胰腺坏死症(病)
        2.3.2 中华绒螯蟹“抖抖病”
    3 水产养殖动物的药源性疾病预防和控制
        3.1 重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
        3.2 提高临床科学用药水平
    4 多学科合作,加强水产养殖药害和药源性疾病研究
第二章 中华鳖药源性肝病动物模型的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1.1 确定模型中药物饵料配制比例的预试验
        1.2 试验条件
        1.3 试验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中华鳖药源性肝病的“白底板”临床症状
        2.2 发病率统计
        2.3 疾病模型动物的病理解剖
    3 讨论
        3.1 中华鳖药源性肝病模型构建的意义
        3.2 诺氟沙星和土霉素等常见物质对中华鳖肝脏的损害
        3.3 中华鳖药源性肝病的危害
第三章 中华鳖药源性肝病模型的组织病理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石蜡切片制作与观察
        1.3 电镜超薄切片制作与观察
    2 结果
        2.1 疾病模型中患病鳖的肝组织病理变化
        2.1.1 炎症和肝淤血
        2.1.2 肝血肿、肝细胞空泡化变性
        2.2 其它主要脏器的组织切片观察
    3 讨论
        3.1 药物对中华鳖肝损害的致病机理
        3.2 中华鳖药源性肝损害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3 中华鳖药源性肝病的预防
第四章 中华鳖药源性肝病转归模型的肝组织病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条件
        1.2 用两种药物分别构建中华鳖药源性肝病转归模型
        1.2.1 药源性肝病恶化的疾病模型
        1.2.2 药源性肝病康复的疾病模型
        1.3 血涂片制作和血细胞观察
        1.4 病理解剖
        1.5 石蜡切片制作与观察
    2 结果
        2.1 康复组血液学数据及肝静脉管中的血液成分比较
        2.2 转归试验开始时患病鳖肝的组织病理观察
        2.3 恶化组鳖的临床解剖症状和肝组织病理观察
    3 讨论
        3.1 康复和恶化试验的临床意义
        3.2 中华鳖药源性肝病恶化后的肝组织病理特征
        3.3 中华鳖药源性肝病的治疗
本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研究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1 缩略表
致谢

(2)养殖锯缘青蟹暴发性流行病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海洋经济动物养殖概述
        1 海洋甲壳动物养殖
        2 海洋鱼类养殖
    第二节 锯缘青蟹基本生物学特性
        1 分类地位
        2 分布特征
        3 形态特征
        4 生活习性
        5 繁殖生物学特性
        6 生活史
        7 食性
        8 营养价值
    第三节 蟹类的病害研究进展
        1 蟹类细菌性病害的研究
        2 立克次体
        3 病毒性病害研究
        4 流行病学调查
    第四节 甲壳动物病害诊断方法
        1 传统的诊断方法
        2 免疫学方法
        3 电子显微镜技术
        4 分子生物学方法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养殖青蟹支原体病原病理学研究
    第一节 超薄切片观察
        1 材料
        2 主要试剂
        3 方法和步骤
        4 结果
        5 讨论
    第二节 支原体分离
        1 材料
        2 主要试剂及器材
        3 培养基
        4 方法及步骤
        5 结果
        6 讨论
第三章 养殖锯缘青蟹病理学及致病机制研究
    第一节 组织病理学观察
        1 材料
        2 主要试剂及器材
        3 常用储存液及配法
        4 方法和步骤
        5 结果
        6 讨论
    第二节 超微结构病理学观察
        1 材料
        2 方法和步骤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锯缘青蟹的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快速检测及流行病调查
    1 材料
    2 主要试剂
    3 器材
    4 检测步骤
    5 结果
    6 讨论
第五章 养殖水环境微生物特征调查
    1 材料
    2 试剂及器材
    3 常用储存液及配法
    4 步骤方法
    5 结果
    6 讨论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对虾高位池生态环境特征及其生物调控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对虾养殖模式及其生态环境研究现状
    第一节 对虾养殖概况
    第二节 对虾养殖生态环境研究现状
        1 虾池水质理化因子
        2 虾池底质、沉积物和悬浮物
        3 虾池浮游生物状况
        4 虾池微生物(细菌)环境
    第三节 对虾养殖池水质调节方法
        1 物理方法
        2 化学方法
        3 生物方法
    第四节 对虾养殖模式
        1 按进水的方式分为普通池和高位池养殖模式
        2 按养殖过程进水与否可分为开放式、半封闭式和封闭式养殖模式
        3 按放养生物的种类可以分为单养、双品种混养和多品种混养模式
第二章 对虾高位池生态环境特征
    第一节 对虾高位池水质物理化学状况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对虾高位池沉积物理化性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对虾高位池浮游生物和初级生产力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第四节 对虾高位池细菌的动态变化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第五节 对虾高位池养殖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1 对虾养殖效果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池塘悬浮有机物的定量方法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1 密封法测定COD值的氧化率
        2 COD值与灼烧减重的关系
        3 COD值与燃烧热值的关系
    第三节 悬浮有机物的定量步骤
        1 主要仪器
        2 药品
        3 水样预处理
        4 COD测定
        5 计算
第四章 对虾生态养殖模式及养殖环境的生物调控
    第一节 研究方法
        1 对虾生态养殖模式及养殖环境生物调控系统的设计
        2 不同养殖区生物的放养
        3 水质物理化学及生物指标监测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1 水质物理化学状况
        2 浮游生物和细菌总数
        3 对虾生态养殖区各池塘主要水质指标与单养对虾高位池比较
        4 养殖系统的饲料转化率和经济效益
    第三节 讨论
        1 水质状况评价
        2 养殖环境生物调控原理
        3 养殖环境生物调控技术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刀额新对虾暴发性疾病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鳖药源性肝病及其转归模型的构建和组织病理研究[D]. 陈彦伶. 上海海洋大学, 2012(03)
  • [2]养殖锯缘青蟹暴发性流行病的初步研究[D]. 丁朋晓. 贵州大学, 2007(04)
  • [3]对虾高位池生态环境特征及其生物调控技术的研究[D]. 申玉春. 华中农业大学, 2003(04)
  • [4]刀额新对虾暴发性疾病初报[J]. 孟庆付. 科学养鱼, 2000(01)

标签:;  ;  ;  ;  ;  

新对虾暴发病害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