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产小麦品种(系)对全食病害的抗性鉴定

超高产小麦品种(系)对全食病害的抗性鉴定

一、超高产小麦品种(系)对全蚀病的抗性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冯艳娟[1](2020)在《壮观链霉菌FY-1拮抗小麦全蚀病菌的生防机制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生产上具有毁灭性的病害之一,目前该病主要依赖于化学防治,杀菌剂的广泛使用,不仅会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同时也会带来农药残留风险。近年来,生物防治成为一种绿色、环保的病害防控方式,可部分替代化学防治。本研究筛选获得了1株小麦顶囊壳(Gaeumannomyces tritici)的拮抗细菌,对其分类地位、发酵条件、抗菌物质性质以及促生效果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从小麦主产区(安徽省宿州市)发病小麦根际的土壤分离到一株拮抗细菌FY-1,其对小麦全蚀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根据菌落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鉴定FY-1为壮观链霉菌(Streptomyces spectabilis)。壮观链霉菌FY-1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抑菌率为60.26%;研究FY-1的广谱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链霉菌FY-1对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的抑菌率达60.83%;对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等多种病原菌的抑菌率均达50%以上。壮观链霉菌FY-1可以使小麦全蚀病菌的菌丝肿大、畸形,尖端异常;FY-1孢子悬浮液的抑菌率为52.12%,无菌发酵液的抑菌率为59.13%,且抑菌物质无挥发性。无菌发酵液在强酸强碱的环境中,抑菌效果显着降低;超过40℃以上的水温处理的发酵液,抑菌率下降明显,80℃处理后的抑菌率降至10%;链霉菌FY-1的抑菌物质对蛋白酶K不敏感,对氯仿敏感,初步推测其抑菌物质为多肽类小分子化合物,且化合物中不存在脂族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C末端邻接的酯键和肽键。壮观链霉菌FY-1发酵液经过乙酸乙酯萃取后,结果表明抑菌物质为极性物质溶于水,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抑菌率达100%,而有机相无抑菌效果;粗提液在p H值为2、10、14时,抑菌率与对照组基本相同;80℃处理后的抑菌率为70%。明确了壮观链霉菌FY-1的最佳发酵条件:培养基为PDB,30℃、初始p H为7、发酵时间为5 d以及装样量为40 m L/250 m L为最佳发酵条件。盆栽实验表明,壮观链霉菌FY-1可促进小麦种子的萌发,2个品种的小麦种子经过FY-1发酵液处理后,萌发率均提高了5%;FY-1菌液浇灌的小麦,小麦的株高显着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增加了3.5 cm。综上所述,壮观链霉菌FY-1可作为防治小麦全蚀病的生防菌株,其发酵代谢产物对小麦全蚀病菌有良好的抑制效果。

陈芳[2](2020)在《小偃麦衍生品系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定位及图位克隆》文中研究指明白粉病是全世界小麦产区最重要的真菌病害之一,而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白粉病最为有效的方法。迄今已在小麦的19对染色体、61个位点上定位了85个抗病主效基因/等位基因,但仅有Pm3b、Pm8、Pm21、Pm60、Pm2a和Pm24等少数几个被图位或同源克隆。偃麦草属物种免疫或高抗小麦白粉、条锈、叶锈等多种病害,已成为小麦优良基因的重要来源。本研究以衍生于八倍体小偃麦的高抗白粉病小麦新品系CH1357和CH006为实验材料,通过对抗性分离群体的遗传分析,明确了抗病基因的显隐性及数目,并利用分子标记对抗性基因进行了图位克隆或遗传定位;同时对目标基因连锁标记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与评价,为进一步解析小麦抗病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深入了解白粉病抗性的分子机制以及小麦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PmCH1357的初步定位。小偃麦衍生品系CH1357对包括E09在内的27个白粉菌株表现为免疫或高抗,是一个优异抗源。通过对源于两个杂交组合“台长29/CH1357、绵阳11/CH1357”的F1、BC1及F2:3家系接种白粉菌株E09及其抗性遗传分析,发现CH1357对白粉病的抗性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PmCH1357;利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和SSR标记,初步将PmCH1357定位于小麦5D染色体的短臂(5DS)。其侧翼连锁标记为Xcfd81和Xbwm8,在上述2个作图群体中,抗性基因与侧翼连锁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0 cM/11.3 cM、1.5 cM/8.9 cM。PmCH1357与5DS染色体上已报道的其他抗白粉病基因有不同的系谱和抗谱,可能是一个新抗源。2、连锁标记的选择效率评价。为评价PmCH1357连锁标记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的有效性,在苗期接种E09进行抗性鉴定的同时,利用PmCH1357的8个连锁标记(Xcfd81、Xbwm20、Xbwm21、Xbwm25、Xmp510、Xbwm8、Xbwm9和Xgwm190)对感白粉病品种晋麦66与CH1357构建的341个F2:3家系进行检测,在该群体中发现,4个标记(Xcfd81、Xbwm20、Xbwm21和Xbwm25)的纯合抗病基因型与纯合抗病表现型的符合率均达到93%以上,可用于抗病育种中PmCH1357的标记选择;还发现使用多个标记组合可影响标记辅助选择的准确性。如果使用基因的同侧标记组合会降低选择效率,而使用基因的两侧标记组合则可以提高选择的准确性。而且,使用标记组合Xcfd81+Xbwm8对PmCH1357进行选择的准确性会更高,获得的纯合抗病基因型植株会更多。3、PmCH1357的图位克隆。根据PmCH1357的初步定位结果,从F2代、F2:3代家系筛选抗性位点杂合的植株进行自交,产生了由2252个F3:4植株组成的精细定位群体。用此群体,将PmCH1357限制在一个526 kb的物理区间。该区间仅含有一个可能的候选基因TraesCS5D01G044600,编码典型的NBS-LRR抗病蛋白。研究发现,感亲TC29中感的等位基因序列与中国春相同;而抗亲CH1357中抗的等位基因序列与已克隆的Pm2a(前苏联小麦种质Ulka/8*CC)相同。而且,TC29的感病等位基因中,其外显子1含有一个7 bp的碱基缺失,导致编码的蛋白质合成提前终止,造成由Pm2a编码的由1277个氨基酸组成的NLR蛋白中缺少了856个氨基酸,从而丧失其抗病功能。对4个中国其他品种(系)的5DS上已报道的抗白粉基因或等位基因Pm2b、Pm2c、PmLX66及PmND399进行克隆及测序,发现它们含有相同的PmCH1357/Pm2a抗病等位基因。根据感病等位基因的7-bp缺失开发了PmCH1357的功能标记,并检测了495份来自中国、美国的品种(系)和农家种以及中国的微核心种质,发现仅有10份含有PmCH1357/Pm2a的抗病等位基因,因此,新开发的7-bp InDel诊断性功能标记可用于该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4、PmCH006的分子定位。对来自“台长29/CH006”组合的F1、BC1以及BC4F2:3家系接种E09,并进行抗性遗传分析,发现CH006的白粉病抗性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PmCH006。利用iSelect 90K SNP芯片扫描抗病、感病池,发现与抗病表型相关联的SNP有22个,且其中的9个位于染色体臂2AL,故将PmCH006初步定位在2AL上。据此,利用中国春小麦2AL上相应的762-768 Mb序列区段开发了13个新的多态性标记,并用于检测由415个植株组成的BC4F2次级群体。结果将PmCH006定位在2AL上共显性标记Xsnp10的近端,其遗传距离为0.7 cM,对应于中国春2AL上762.318 Mb的附近。随后,在中国春2AL的761Mb-762 Mb序列区段又开发了4个与PmCH006连锁的多态性标记,并检测次级群体,最终将PmCH006限制在一个1.2 cM的遗传区间,相当于1 Mb的物理区间。PmCH006的两侧标记为SSR01/SSR04(远端)和2AL17(近端),其遗传距离分别为0.3 cM和0.9 cM。已有几个抗白粉基因或等位基因定位在2AL,但PmCH006与这些基因的遗传关系及其来源需要进一步研究。

胡悦,赵静云,杨婷婷,姚安,黄保宏[3](2018)在《杀菌剂与拮抗菌多元复配剂对2种小麦病害防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防治小麦根腐病和全蚀病的杀菌剂、拮抗菌发酵液和黄腐酸钾等组配最佳多元复配剂对2种小麦土传病害防效评价。方法:采用田间防效比较法对室内筛选的苯醚甲环唑、戊唑醇、拮抗菌发酵液与生化黄腐酸钾等组配的多元复配剂及其组分单剂进行对比试验。结果:多元复配剂A对小麦根腐病和小麦全蚀病的防效分别为90.09%和91.62%;多元复配剂B对2种小麦病害的防效分别为89.78%和90.92%。多元复配剂的防效总体上均优于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拮抗菌发酵液田间推荐浓度下对小麦根腐病(84.36%、86.08%、83.59%)和小麦全蚀病(88.24%、88.57%、87.31%)的防效。结论:多元复配剂A与复配剂B对小麦根腐病和全蚀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效,以期大面积推广应用,达到绿色环保、增产增收的目的。

王林晓,王芬,王林凯,李文燕[4](2018)在《小麦全蚀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措施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检疫性疾病。近年来,小麦全蚀病在各地呈蔓延趋势,部分地块损失严重。本文作者综合阐述了小麦全蚀病的病原菌、侵染过程、症状、传播途径、影响因素等,并针对该病综述了一些防治措施,同时讨论了今后防治的方向。

赵凯[5](2016)在《河南省主栽小麦品种对茎基腐和全蚀病的抗性鉴定》文中提出由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和由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引起的全蚀病是河南省小麦发生的重要茎基部和根部病害。近年来,随着小麦产量的不断增高,水肥施用量的增加,小麦群体的增大,这两种根基部病害已成为我省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素,对我国粮食安全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推广和使用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是防治小麦根基部病害最经济有效和环保的措施,因此鉴定和评价河南省小麦品种(系)对根基部病害的综合抗性十分必要。本试验对河南省60个小麦品种分别进行了小麦茎基腐和全蚀病的抗性鉴定,评价了不同品种对两种病害的综合抗性,结果表明:对于小麦茎基腐来说,供试60个小麦品种对茎基腐的病害严重度在0.020.41之间,无免疫品种,达到高抗的品种有矮优262、天民008、豫农054、望水白和国麦206,占供试品种的8.3%;达到抗病品种的有郑麦366、温粮1号和矮抗58等12个,占20.0%;表现中抗的有豫农211、周麦26和开麦21等15个,占25.0%;表现中感的有周麦27、周麦22和郑麦7698等15个,占25.0%;表现为感病的有49198、豫保1号和周麦31等8个,占13.4%;表现高感品种有郑麦99379、凭心1号和衡观35等5个,占供试品种的8.3%。对于小麦全蚀病,以病情指数为主要评价指标,供试的60个小麦品种对全蚀病的病情指数在54.0100.0之间,没有免疫、高抗和中抗的品种,只有漯麦4号和郑麦9023等2个品种表现中感,占供试品种的3.4%,其它58个品种都表现高感,占供试品种的96.6%。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小麦品种对茎基腐病的抗性有明显的差异,达到中抗以上的品种占53.3%,这些品种可以下一步在田间试验验证,达到高抗品种矮优262、天民008和豫农054等还可以作为很好的抗源材料在育种中利用。但是对于小麦全蚀病供试60个品种全部为感病的,没有抗病品种,漯麦4号和郑麦9023共2个品种发病相对较轻,为中感品种,配合药剂防治等其它措施加以利用。

刘菲[6](2013)在《小麦抗全蚀病材料鉴选及转基因小麦对全蚀病抗性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麦全蚀病是由子囊菌门顶囊壳属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var.tritici J.Walker.)引起的根部侵染性病害,高效的抗病品种是防治全蚀病根本的方法。本研究对抗全蚀病评价体系进行了优化,并鉴定了不同转基因小麦及人工合成小麦的抗病性,同时讨论了病原菌对转基因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抗性小麦对病原菌生长的抑制情况。研究结果如下:1.对小麦常规材料的鉴定结果进行主成分、相关性和显着性分析发现严重度、黑茎面积、黄叶率和黑茎率与其他指标相关性显着或极显着。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信息进行提取,四项指标信息的提取都在85%以上,载荷系数分别为:0.628、0.827、0.723、0.802。以上四个指标可以更全面、更准确的反应不同材料间抗病差异。2.采用以上指标进行鉴定发现:在586份常规材料中有19份表现出较好抗病性,其中皖44抗性水平接近于高抗,其余达到中抗水平;转基因材料中发现,11份高抗材料和14份中抗材料,结合田间病圃发现其中有5份在全生育期的抗性表现显着;人工合成小麦鉴定中得到CI107和CI1612份高抗材料及11份中抗材料。3.对转TiERF1-RC7和MYB基因小麦进行PCR分析,发现转TiERF1-RC7基因在受体扬麦18的阳性检出率达到100%,转MYB基因的阳性检出率为87.5%。结合鉴定结果分析,转TiERF1-RC7基因小麦的抗病性更为稳定。4.可溶蛋白测定中得到可溶蛋白含量较高的19份转基因小麦材料,其中10份材料的蛋白含量达到15mg/g,而受体对照的蛋白含量在7.5~8.8mg/g,略低于未接种的空白受体对照。对比苗期鉴定结果得出抗性强的大多蛋白含量较高。5.电镜观察发现感病受体扬麦18根细胞表面的菌丝数量较多,而且菌丝形态粗壮,侵染能力较强。而相同时期的抗病材料10ZGY-92细胞表面菌丝数量少且细弱,侵染能力较差。推测导入基因的表达可能影响了菌丝的生长、发育。

张光亮[7](2013)在《小麦全蚀病的化学防治及其病菌所含dsRNA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麦全蚀病是我国黄淮麦区的重要病害,为了选择可有效防治小麦全蚀病菌(Gaeumammomyces graminis var. tritici)的杀菌剂,通过菌落直径法测定了小麦全蚀菌对苯醚甲环唑、稻瘟酰胺、咯菌腈、腈菌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咪鲜胺和戊唑醇8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8种杀菌剂抑制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活性依次为咪鲜胺>苯醚甲环唑>戊唑醇>腈菌唑>醚菌酯>噻呋酰胺>稻瘟酰胺>咯菌腈。进一步对苯醚甲环唑分别与咪鲜胺和戊唑醇进行了复配试验,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分别与咪鲜胺、戊唑醇按照不同质量比混配时,其共毒系数均在80~120之间,表现出加和作用。其中苯醚甲环唑与咪鲜胺按照质量比4:1进行混配时,其共毒系数为112;苯醚甲环唑与戊唑醇按照质量比1:1混配时,其共毒系数为111。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除丙环唑药剂拌种防效为9.6%,表现较差外,三唑酮和戊唑醇拌种均对小麦全蚀病具有较好的防效,防效均在40%以上,而三种药剂发病初期喷雾对小麦全蚀病几乎没有防效(防效都在15%以下)。苯醚甲环唑是拌种防治小麦全蚀病的常用药剂,为了监测病菌对该药剂的抗性,测定了采自山东、河南、江苏不同县市的92株小麦全蚀病菌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92株小麦全蚀病菌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EC50范围为0.0485-0.5973μg/mL(平均差±标准差,0.2070±0.0885),所监测的各个地区的小麦全蚀病菌菌株未有药剂敏感性显着低于其它地区的情况出现。不同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频率呈连续的单峰曲线分布,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药性亚群体,可作为小麦全蚀病菌对苯醚甲环唑抗药性监测的敏感性基线。对随机选择的22株小麦全蚀病菌菌株进行了盆栽致病力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菌株致病力间存在一定差异,致病力与菌丝生长速率无关。对致病力不同菌株的dsRNA进行提取分析,22株菌株中有5株没有检测到dsRNA存在,且菌株中检测到全部类型的dsRNA的菌株与没有检测到dsRNA的菌株的致病力都较弱,表明小麦全蚀病菌中dsRNA并不是普遍存在的,其存在与否与菌株的致病力无相关性。反转录克隆测序得到的RdRp基因的部分序列,其氨基酸序列与许多植物内生病毒具有很高的同源性。

徐飞,杨共强,何文兰,宋玉立,王俊美,李亚红[8](2013)在《不同小麦品种(系)对全蚀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文中指出本研究采用试管苗菌饼接种法对108个小麦品种(系)进行抗全蚀病鉴定和评价,评价指标以病情指数为主,株高、根干重和茎叶干重为辅。结果表明,供试108个小麦品种(系)中达到中抗水平的只有‘新农19’一个品种,占供试品种(系)的0.9%;感病品种有‘郑麦3596’、‘曌氏2010-06’和‘郑麦9023-9’等82个,占供试品种(系)的75.9%;高感品种有‘豫农211’、‘众麦2号’和‘豫麦49’等25个,占供试品种(系)的23.2%。在3个辅助评价指标中,株高、根干重、茎叶干重都与抗性程度成显着正相关,其中以茎叶干重为最佳辅助指标。

王丽梅[9](2012)在《主要因素对小麦全蚀病菌相对适合度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人工菌碟接种的方法,对供试的12个全蚀病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并选出致病力较强的菌株用于后续试验;研究了温度对小麦全蚀病发病的影响;对小麦全蚀病菌相对适合度多样性进行了初步分析;探索了不同小麦品种及N、 P、K三种主要营养元素、8种常用杀菌剂对小麦全蚀病菌相对适合度的影响。对供试的12个小麦全蚀病菌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通过病情指数和平均地上部干重损失率分析表明:菌株AnH2的病指和平均干重损失都是最大,分别为86.11%和43.92%,其次是菌株AnH8。鉴于试验需求,菌株AnH8更适于全蚀病的菌碟接种研究。从菌株来源地分析得出安徽的菌株大部分都比河南的致病性强,这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小麦全蚀病在5、15、20、25、30℃等5个不同温度下的发病程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蚀病在5个温度条件下均能发病。随着温度的升高,病情指数不断增加,直到20℃时麦苗发病最为严重,根部中柱变褐色、腐烂,叶子发黄,根长和株高测量均是最短,病指达到最大90.06%;当温度大于20℃,病指降低为84.22%;当温度大于25℃时,发病程度迅速降低为47.67%。可见,全蚀病发病的最适温度为20℃,温度太低或者是太高皆不利于发病。通过全蚀病菌株AnH8对安徽省主栽小麦品种的相对适合度研究,结果表明:全蚀病菌株AnH8对安徽省主栽的20个小麦品种均有很强的适合度,各个品种间的存在一定差异。全蚀病菌菌株AnH8对新麦18的相对适合度最强,对周麦18的相对适合度次之,对宁麦13的相对适合度最弱,其他品种均具有较高的相对适合度。另外,研究还发现半冬性比春性品种的小麦全蚀病菌相对适合度较大,这说明半冬性品种更易于感染全蚀病。采用二次通用旋转设计,建立小麦全蚀病菌相对适合度F值的影响因素氮(x1)、磷(x2)、钾(x3)肥的回归方程为y=1.05684-0.00908x1-0.00294x2+0.00183x3+0.00026786x1x2+0.0004629x1x3+0.000083333x2x3-0.00008086x21-0.00005001x22-0.00024822x223,模型的决定系数R=0.8626。对回归方程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氮、磷、钾三种主要营养元素对全蚀病菌菌与小麦感病品种间相对适合度的影响之间的差异不显着,影响力依次为氮肥﹥磷肥﹥钾肥,但是氮、磷肥及氮、钾肥间的交互作用均达到显着水平。当氮肥和磷肥用量均很高时,小麦全蚀病发病很严重,而在磷肥使用量较高时降低氮肥使用量可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程度;不管氮肥或磷肥用量多少,减少钾肥的用量可降低病害发生的程度。通过杀菌剂咪鲜胺、丙环唑、戊唑醇、烯唑醇、三唑酮、多菌灵、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等在小麦播种前进行拌种处理,调查防治效果并计算相应的相对适合度,结果表明:不同杀菌剂防治全蚀病时全蚀病菌的相对适合度差异显着,其中以多菌灵防治的相对适合度F值最小,为0.2887;苯醚甲环唑防治后的相对适合度F值最大,为0.5247。通过采用含毒营养介质法,对咪鲜胺、丙环唑、戊唑醇、烯唑醇、三唑酮、多菌灵、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等8种常用杀菌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对全蚀病菌株菌丝生长抑制中浓度有显着差异,EC50分别为:0.19μg/ml、0.23μg/ml、0.29μg/ml、0.50μg/ml、0.63μg/ml、0.69μg/ml、0.71μg/ml、12.89μg/ml。咯菌腈对菌株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最大,苯醚甲环唑次之,咪鲜胺对菌株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最小。

周磊[10](2012)在《小麦全蚀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小麦全蚀病在河南省发生逐年加正,成为河南省小麦安全生产和持续发展的潜在威胁。当前由于对生产上推广的小麦品种抗性情况了解不够,农业防治如轮作难以推广生物菌剂防效不稳定,同时缺乏高效、低毒、低成本的化学杀菌剂,给防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加强全蚀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尽快控制疫情发展,已成为河南省小麦优质高产技术上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有效遏制小麦全蚀病的的发生态势,本文进行了以下儿个方面的研究:(1)药剂筛选试验。为了筛选出防治小麦全蚀病的高效、低毒防治药剂,对8种种子处理剂(全蚀净、适乐时、敌委丹、苯醚甲环唑、立克秀、多菌灵、扑力猛、亮穗)和5种复配药剂(SSL、QSL、适麦丹、DSL、LSL)进行了室内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全蚀净12.5%FS200ml/100kg种子拌种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在室内和田间的防治效果分别达56.99%和69.04%,且较对照增产效果最好,达12.09%。仅次于全蚀净的是适乐时2.5%FS200ml/100kg种子拌种、敌委丹3%FS500ml/100kg种子拌种、3%苯醚甲环唑500ml/100kg种子拌种、适麦丹5%FS400ml/100kg种子拌种、62.5%QSL200ml/100kg种子拌种和53%DSL400ml/100kg种子拌种,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立克秀2%FS200ml/100kg种子拌种和52.5%SSL400ml/100kg种子拌种对小麦全蚀病在田间的防治效果较为突出,防治效果达55.20%和53.30%。(2)抗性品种筛选试验。对黄淮麦区广泛推广和新审定的50个小麦品种(系)的抗性进行了室内鉴定和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品种间抗性存在差异,所有供试的小麦品种中,没有免疫和高抗品种。达到中抗水平的有豫麦70-36、郑麦9962、豫麦34、周麦23、豫麦18、豫麦58、洛麦21、豫优1号、豫麦49-198、郑麦9405、百农160、衡观35、豫麦49、平安6号、新麦208、郑育麦9987、新麦11号、高优503、周麦22等19个品种(系),病情指数均小于25.00,占所有供试品种的38%。丰舞981、新麦18、温麦19、周麦16号、豫麦60、洛麦22、郑麦366、周麦18、豫农202、新麦19、许科1号、郑麦9023、豫麦70、中育6号、太空6号、众麦1号、矮抗58、郑麦98、中育12号、陕229、偃展4110、众麦998和豫农201等23个品种发病稍重,病情指数在25.00-36.85,属中感品种。郑麦004、西农979、豫麦25号、漯麦9号、泛麦5号、山东95519、花培2号和鲁麦21号等8个品种的病情指数为37.22-61.62,属高感品种。中感和高感品种占所有供试品种的62%。(3)防治技术的示范推广。选用成本较低、防治增产效果较好且安全性好的适乐时、敌委丹、立克秀、SSL四种药剂进行大田示范推广。选用在抗性鉴定试验中表现突出,且农艺性状较好的周麦23作为推广品种。共推广四种药剂达7.75×103kg,推广面积达2.33x105亩,增加产量1.63×107kg,净收益约2485万元。不但有效防控了小麦全蚀病,也防治了如小麦纹枯病、根腐病等多种小麦土传根部病害,并辐射、带动了市、县农业部门及农户积极进行防控,降低了农民盲目用药带来的环境污染,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超高产小麦品种(系)对全蚀病的抗性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高产小麦品种(系)对全蚀病的抗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壮观链霉菌FY-1拮抗小麦全蚀病菌的生防机制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小麦品种
        2.1.3 主要试剂
        2.1.4 仪器设备
    2.2 培养基及其他溶液配制
    2.3 方法
        2.3.1 拮抗菌的筛选
        2.3.2 生理生化试验
        2.3.3 菌株FY-1分子生物学鉴定
        2.3.4 链霉菌FY-1拮抗小麦全蚀病菌的生防机制研究
        2.3.5 链霉菌FY-1抑菌物质的极性研究
        2.3.6 链霉菌FY-1发酵条件的优化
        2.3.7 链霉菌FY-1对小麦促生作用探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拮抗菌的筛选
    3.2 菌株FY-1的鉴定
        3.2.1 菌株FY-1的形态特征
        3.2.2 生理生化试验结果
        3.2.3 菌株FY-1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3 链霉菌FY-1的生防机制研究
        3.3.1 链霉菌FY-1的抑真菌谱研究
        3.3.2 链霉菌FY-1对小麦全蚀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3.3 链霉菌FY-1孢子悬浮液和无菌发酵液的抑菌率及抑菌物质的挥发性
        3.3.4 链霉菌FY-1无菌发酵液稳定性探究
    3.4 链霉菌FY-1抑菌物质的极性研究
        3.4.1 粗提液酸碱稳定性
        3.4.2 粗提液热稳定性
    3.5 链霉菌FY-1发酵条件优化
        3.5.1 培养基
        3.5.2 pH值
        3.5.3 温度
        3.5.4 时间
        3.5.5 装样量
    3.6 链霉菌FY-1对小麦促生作用探究
        3.6.1 种子萌发
        3.6.2 FY-1对小麦苗生长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主要试剂名称
附录B 主要仪器
附录C 培养基与溶液配制
作者简介

(2)小偃麦衍生品系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定位及图位克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生产现状
    1.2 小麦白粉病的生物学特征及其防治
        1.2.1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分布及其危害
        1.2.2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
    1.3 小麦白粉病抗性及遗传研究
        1.3.1 小麦白粉病抗病类型
        1.3.2 小麦白粉病抗病性遗传研究
        1.3.3 集群分离分析法
    1.4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研究进展
        1.4.1 已命名的抗白粉病基因
        1.4.2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来源
        1.4.3 偃麦草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1.4.4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1.5 小麦抗病基因的克隆
    1.6 已克隆的小麦抗白粉病基因
        1.6.1 抗白粉病基因Pm3b
        1.6.2 抗白粉病基因Pm8
        1.6.3 抗白粉病基因Pm21
        1.6.4 抗白粉病基因Pm60
        1.6.5 抗白粉病基因Pm2a
        1.6.6 抗白粉病基因Pm24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小麦新种质CH1357 抗白粉病基因遗传定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和白粉病菌株
        2.1.2 苗期白粉病抗性鉴定
        2.1.3 小麦基因组DNA提取
        2.1.4 抗感池建立及SSR标记分析
        2.1.5 连锁分析与遗传图谱构建
    2.2 结果与分析
        2.2.1 CH1357、台长29 与绵阳11 的白粉病抗性
        2.2.2 CH1357 苗期白粉病抗性遗传分析
        2.2.3 PmCH1357 的染色体位置
        2.2.4 PmCH1357与5DS上其它抗白粉病基因的比较
    2.3 讨论
        2.3.1 CH1357 的白粉病抗性及应用
        2.3.2 PmCH1357与5DS已知基因的遗传关系
第三章 PmCH1357 连锁标记在育种群体中的验证与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与白粉病菌株
        3.1.2 苗期白粉病抗性鉴定
        3.1.3 抗白粉病基因标记
        3.1.4 基因组DNA提取和PCR扩增
    3.2 结果与分析
        3.2.1 PmCH1357 连锁标记的基因型检测结果
        3.2.2 单个连锁标记选择的有效性
        3.2.3 标记组合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中的有效性
    3.3 讨论
第四章 抗白粉病基因PmCH1357 的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白粉病抗性评价
        4.1.3 基因组DNA提取
        4.1.4 SNP芯片扫描
        4.1.5 分子标记开发
        4.1.6 标记分析
        4.1.7 重组株的筛选
        4.1.8 遗传图谱的构建
        4.1.9 物理定位和候选基因查找
        4.1.10 PmCH1357 等位变异分析
        4.1.11 Pm CH1357 的表达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基于SNP芯片的标记分析
        4.2.2 基于SNP信息开发的SSR标记
        4.2.3 PmCH1357 的精细定位及图位克隆
        4.2.4 TraesCS5D01G044600 的等位变异分析
        4.2.5 基因PmCH1357 的表达分析
        4.2.6 PmCH1357 与染色体5DS上其它抗性基因的序列比较
        4.2.7 PmCH1357 抗病等位基因在小麦品种中的分布
    4.3 讨论
        4.3.1 克隆PmCH1357 的意义
        4.3.2 PmCH1357 与染色体5DS上已知抗白粉病基因间的关系
        4.3.3 PmCH1357/Pm2a在小麦品种中的分布
第五章 抗白粉病基因PmCH006 的遗传定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和白粉病菌种
        5.1.2 抗白粉病鉴定
        5.1.3 基因组DNA提取
        5.1.4 SNP芯片扫描
        5.1.5 SSR标记筛选
        5.1.6 染色体定位及遗传图谱构建
    5.2 结果与分析
        5.2.1 CH006 成株期抗性遗传分析
        5.2.2 CH006 苗期抗性遗传分析
        5.2.3 基于SNP芯片分析
        5.2.4 PmCH006 的染色体定位
    5.3 讨论
        5.3.1 抗白粉病基因PmCH006 的来源及其育种价值
        5.3.2 基于BSA的 SNP分析法在基因定位中的作用
        5.3.3 PmCH006与2AL染色体上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发表文章
致谢
个人简况

(3)杀菌剂与拮抗菌多元复配剂对2种小麦病害防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药剂96%苯醚甲环唑原药 (广西南宁绿丰化工有限公司) ;
        1.1.2 供试麦种和防治对象
    1.2 方法
        1.2.1 接种时间
        1.2.2 喷药时间
        1.2.3 调查方法采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及分析
    2.1 复配剂及其单剂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治效果
    2.2 复配剂及其单剂对小麦全蚀病防治效果
    2.3 产量 (千粒重) 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4)小麦全蚀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措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全蚀病病原菌
2 侵染过程和主要症状
    2.1 侵染过程
    2.2 全蚀病主要症状
3 传播途径
    3.1 土壤传播
    3.2 粪肥传病
    3.3 种子传播
4 影响因素
5 综合防治措施
    5.1 加强检疫
    5.2 培育抗病小麦品种
    5.3 农业防治
        5.3.1 合理轮作
        5.3.2 晚播深翻, 增施肥料
    5.4 化学药剂防治
        5.4.1 土壤处理
        5.4.2 药剂拌种或包衣
        5.4.3 药剂灌根
    5.5 生物防治
6 展望

(5)河南省主栽小麦品种对茎基腐和全蚀病的抗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小麦生产概述
    1.2 小麦根基部病害的危害
    1.3 小麦的常见根病概述
        1.3.1 小麦茎基腐概述
        1.3.1.1 小麦茎基腐发病特征
        1.3.1.2 小麦茎基腐病原菌
        1.3.1.3 小麦茎基腐的发病规律
        1.3.1.4 小麦茎基腐防治措施
        1.3.2 小麦全蚀病概述
        1.3.2.1 小麦全蚀病发病特征
        1.3.2.2 小麦全蚀病病原菌
        1.3.2.3 小麦全蚀病发病规律
        1.3.2.4 小麦全蚀病防治措施
    1.4 小麦品种的抗性鉴定
        1.4.1 小麦品种对茎基腐的抗性鉴定
        1.4.2 小麦品种对全蚀病的抗性鉴定
        1.4.3 小麦抗病性鉴定体系概述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
    3.2 试验所用仪器及试剂
        3.2.1 主要仪器设备及生产厂家
        3.2.2 主要试剂及配方
    3.3 小麦茎基腐的抗性鉴定方法
        3.3.1 菌株分离
        3.3.2 菌株形态、分子鉴定及保存
        3.3.3 苗期鉴定方法
        3.3.4 病害调查及评价标准
    3.4 小麦全蚀病的抗性鉴定方法
        3.4.1 菌株分离
        3.4.2 菌株形态、分子鉴定及保存
        3.4.3 苗期鉴定方法
        3.4.4 病害调查及评价标准
4 结果与分析
    4.1 小麦茎基腐抗性鉴定
    4.2 小麦全蚀病抗性鉴定
    4.3 两种病害抗性比较
5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6)小麦抗全蚀病材料鉴选及转基因小麦对全蚀病抗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全蚀病
        1.1.1 小麦全蚀病发病情况及危害
        1.1.2 病害的发病症状
    1.2 禾顶囊壳真菌
        1.2.1 禾顶囊壳小麦变种
        1.2.2 禾顶囊壳玉米变种
        1.2.3 禾顶囊壳水稻变种
        1.2.4 病害侵染及传播途径
        1.2.5 发病因素及全蚀病衰退
    1.3 小麦抗全蚀病研究现状
        1.3.1 小麦品种抗病的研究
        1.3.2 远缘种属抗病研究
        1.3.3 转基因技术在抗病中的研究进展
        1.3.4 小麦全蚀病生物防治
        1.3.5 小麦病害的评价体系研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不同小麦材料抗全蚀病种质鉴定及评价体系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和试剂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生物统计分析方法优化评价体系
        2.2.2 常规小麦材料抗全蚀病的鉴定结果
        2.2.3 转基因小麦鉴定结果
        2.2.4 人工合成小麦材料抗全蚀病鉴定
    2.3 讨论
第三章 转基因小麦材料遗传稳定性 PCR 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转 RC7-TiERF1 双价基因 PCR 检测结果
        3.2.2 转 MYB 基因 PCR 检测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抗性转基因小麦可溶蛋白含量与抗性关系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标准曲线及回归方程
        4.2.2 转基因小麦蛋白测定
    4.3 讨论
第五章 全蚀病菌侵染小麦后菌丝生长及形态的比较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

(7)小麦全蚀病的化学防治及其病菌所含dsRNA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一、小麦全蚀病的研究进展
        1.1 小麦全蚀病的分布和危害
        1.2 侵染过程及发病症状
        1.3 病原菌
        1.3.1 病原菌的种类
        1.3.2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1.3.3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1.4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
        1.5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措施
        1.5.1 选育抗病品种
        1.5.2 农业防治
        1.5.3 化学防治
        1.5.4 生物防治
    二、小麦全蚀病害的化学防治的研究
        2.1 化学防治的概念及意义
        2.2 全蚀病害化学防治的进展
        2.3 化学防治中的抗药性问题
        2.4 化学防治的前景展望
        2.4.1 发展现状
        2.4.2 二十一世纪展望
    三、真菌病毒在生防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3.1 真菌病毒的研究概况
        3.2 真菌病毒的检测技术
        3.2.1 电镜检测
        3.2.2 血清学检测
        3.2.3 dsRNA技术
        3.2.4 PCR法
        3.2.5 酶学方法
        3.3 真菌病毒介导的植物病原真菌弱毒现象
        3.4 真菌病毒在植物病原真菌生物防治的意义及其前景
    四、本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一章 防治小麦全蚀病化学药剂及施用方式的研究
    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小麦全蚀病样品及供试菌株
        1.1.2 主要试剂
        1.1.3 供试小麦品种
        1.2 试验方法
        1.2.1 几种化学药剂单剂对小麦全蚀病菌的离体抑菌活性的测定
        1.2.1.1 母液的配制
        1.2.1.2 菌株的活化
        1.2.1.3 含药培养基的制备
        1.2.1.4 不同杀菌剂原药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毒力测定
        1.2.1.5 数据分析
        1.2.2 防治小麦全蚀病的复配杀菌剂
        1.2.2.1 母液的配制
        1.2.2.2 不同浓度梯度水溶液的配制
        1.2.2.3 不同配比、浓度梯度培养基的配制
        1.2.2.4 复配杀菌剂对小麦全蚀病菌的联合毒力测定
        1.2.3 几种常用杀菌剂喷雾处理防治小麦全蚀病
        1.2.3.1 供试杀菌剂的喷雾量以及拌种量
        1.2.3.2 拌种处理
        1.2.3.3 盆栽接种
        1.2.3.4 喷雾处理
        1.2.3.5 病情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杀菌剂原药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毒力测定
        2.1.1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全蚀病菌(禾顶囊壳菌)菌丝生长抑制率的测定
        2.1.2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全是致病菌EC_(50)的测定
        2.2 防治小麦全蚀病的复配杀菌剂
        2.2.1 苯醚甲环唑与咪鲜胺的复配
        2.2.2 苯醚甲环唑与戊唑醇的复配
        2.3 几种常用杀菌剂喷雾防治小麦全蚀病的效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小麦全蚀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抗药性监测
    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小麦全蚀病样品及供试菌株
        1.1.2 供试药剂
        1.2 试验方法
        1.2.1 菌株采集与分离
        1.2.2 含药培养基的配制
        1.2.3 小麦全蚀病菌对苯醚甲环唑敏感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全蚀病菌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测定
        2.2 小麦全蚀病菌群体对苯醚甲环唑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小麦全蚀病菌中dsRNA的检测
    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主要试剂与材料
        1.1.2 主要仪器
        1.1.3 供试菌株
        1.2 实验方法
        1.2.1 菌株致病力的测定
        1.2.1.1 菌株生长测定
        1.2.1.2 菌株致病力测定
        1.2.2 不同致病力菌株中dsRNA的检测
        1.2.2.1 供试菌株菌丝的准备
        1.2.2.2 dsRNA的提取
        1.2.2.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1.2.2.4 酶切鉴定
        1.2.3 小麦全蚀病菌dsRNA片段的纯化回收
        1.2.4 小麦全蚀菌dsRNA基因的克隆测序
        1.2.4.1 RT-PCR方法
        1.2.4.2 克隆测序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致病力测定
        2.2 小麦全蚀菌中dsRNA的提取及鉴定
        2.3 不同致病力小麦全蚀病菌重dsRNA的检测
        2.5 小麦全蚀病菌dsRNA基因组部分序列的克隆和测序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8)不同小麦品种(系)对全蚀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接种物的培养
        1.2.2 不同小麦品种 (系) 对全蚀病菌的抗性鉴定
        1.2.3 病害调查和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小麦品种 (系) 的病指及对全蚀病的抗性分析
    2.2 株高、根、茎叶干重及其与病指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9)主要因素对小麦全蚀病菌相对适合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小麦全蚀病的研究进展
        1.1 小麦全蚀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1.2 小麦全蚀病的传播途径
        1.3 小麦全蚀病的生物防治现状
        1.4 抗小麦全蚀病育种研究进展
        1.5 小麦全蚀病的药剂防治
    2 相对适合度的研究进展
        2.1 相对适合度的研究进展
        2.2 小麦全蚀病菌的相对适合度研究现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小麦全蚀病菌菌株致病力测定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病情调查
    2 温度对小麦全蚀病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案
    3 小麦全蚀病菌相对适合度的研究
        3.1 计算相对适合度
        3.2 品种与全蚀病菌相对适合度的关系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2.3 病害调查与统计分析
        3.3 主要营养元素与全蚀病菌相对适合度的关系
        3.3.1 试验材料
        3.3.2 试验方案
        3.3.2.1 试验设计
        3.3.2.2 试验步骤
        3.3.3 数据处理
        3.4 常用杀菌剂对全蚀病菌相对适合度的研究
        3.4.1 试验材料
        3.4.2 试验设计
        3.4.2.1 常用杀菌剂对全蚀病菌的毒力测定
        3.4.2.2 常用杀菌剂对全蚀病菌相对适合度的研究
结果与分析
    1 小麦全蚀病菌菌株致病性测定
        1.1 供试菌株的病情指数分析
        1.2 病情指数与地上部干重损失率模型的建立
        1.3 不同来源菌株的致病性差异
    2 温度与小麦全蚀病的关系
    3 小麦全蚀病菌相对适合度的研究
        3.1 品种与全蚀病菌相对适合度的关系
        3.1.1 品种对小麦全蚀病的影响
        3.1.2 品种与全蚀病菌相对适合度的关系
        3.2 主要营养元素与小麦全蚀病菌相对适合度的关系
        3.2.1 试验分析与回归方程的建立
        3.2.2 数学模型的应用分析
        3.2.2.1 单因素分析
        (1)氮肥的单因素分析
        (2)磷肥的单因素分析
        (3)钾肥的单因素分析
        3.2.2.2 试验因子间互作的应用分析
        (1)氮肥与磷肥间的互作
        (2)氮肥与钾肥间的互作
        (3)磷肥与钾肥间的互作
        3.3 常用杀菌剂对全蚀病菌相对适合度的研究
        3.3.1 常用杀菌剂对全蚀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3.2 常用杀菌剂对全蚀病菌的毒力测定
        3.3.3 常用杀菌剂的盆栽防效
        3.3.4 常用杀菌剂对全蚀病菌相对适合度的影响
讨论
    1 小麦全蚀病菌菌株致病性测定
    2 温度与小麦全蚀病的关系
    3 小麦全蚀病菌相对适合度的研究
        3.1 品种与全蚀病菌相对适合度的关系
        3.2 主要营养元素与全蚀病菌相对适合度的关系
        3.3 常用杀菌剂对全蚀病菌相对适合度的影响
结论
    1 小麦全蚀病菌菌株致病性测定
    2 温度与小麦全蚀病的关系
    3 小麦全蚀病菌相对适合度的研究
    4 常用杀菌剂对全蚀病菌的毒力测定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学术论文

(10)小麦全蚀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分布与危害
    1.2 小麦全蚀病危害症状及病原菌
        1.2.1 危害症状
        1.2.2 小麦全蚀病原菌研究
        1.2.2.1 病原菌的分类地位
        1.2.2.2 病原菌的形态结构
        1.2.2.3 病原菌的生存条件
        1.2.2.4 全蚀病菌的专化型及其分布
        1.2.2.5 全蚀病菌寄主范围
    1.3 小麦全蚀病菌侵染传播规律研究
        1.3.1 小麦全蚀病菌的侵染
        1.3.1.1 病原菌的侵染过程
        1.3.2 小麦全蚀病菌的传播规律
        1.3.3 影响病害流行的因素
    1.4 小麦全蚀病防治研究进展
        1.4.1 植物检疫
        1.4.2 农业防治
        1.4.3 化学药剂防治
        1.4.4 生物防治
        1.4.4.1 生防因子研究
        1.4.4.2 生物防治机理
        1.4.4.3 生防菌株的遗传改良
        1.4.5 小麦全蚀病抗性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引言
3 材料和方法
    3.1 小麦全蚀病菌的分离、纯化及保存
        3.1.1 分离
        3.1.2 纯化
        3.1.3 保存
    3.2 药剂筛选试验
        3.2.1 供试药剂
        3.2.2 种子处理
        3.2.3 盆栽试验
        3.2.4 田间防效试验
    3.3 品种抗性鉴定及抗性评价
        3.3.1 盆栽试验
        3.3.2 病害调查与统计分析
        3.3.3 抗病性评价
    3.4 防治技术的示范推广
4 结果与分析
    4.1 药剂筛选试验
        4.1.1 室内盆栽试验
        4.1.1.1 不同种子处理剂对小麦全蚀病的盆栽防治效果
        4.1.2 田间防治试验
        4.1.2.1 不同种子处理剂对小麦全蚀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4.1.2.2 药剂处理对麦苗生长的影响
        4.1.2.3 药剂处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4.2 品种抗性鉴定及抗性评价
        4.2.1 室内盆栽鉴定
        4.2.1.1 不同小麦品种全蚀病发病情况调查
        4.2.1.2 不同小麦品种对全蚀病抗性评价
    4.3 防治技术的示范推广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药剂筛选试验
        5.1.2 品种抗性鉴定及抗性评价
        5.1.3 防治技术的示范推广
    5.2 讨论
        5.2.1 关于药剂筛选试验
        5.2.2 关于品种抗性鉴定及抗性评价
        5.2.3 关于全蚀病防病关键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ABSTRACT

四、超高产小麦品种(系)对全蚀病的抗性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壮观链霉菌FY-1拮抗小麦全蚀病菌的生防机制初步研究[D]. 冯艳娟.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2]小偃麦衍生品系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定位及图位克隆[D]. 陈芳. 山西大学, 2020
  • [3]杀菌剂与拮抗菌多元复配剂对2种小麦病害防效评价[J]. 胡悦,赵静云,杨婷婷,姚安,黄保宏.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8(05)
  • [4]小麦全蚀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措施研究进展[J]. 王林晓,王芬,王林凯,李文燕. 农业科技通讯, 2018(06)
  • [5]河南省主栽小麦品种对茎基腐和全蚀病的抗性鉴定[D]. 赵凯.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5)
  • [6]小麦抗全蚀病材料鉴选及转基因小麦对全蚀病抗性的初步研究[D]. 刘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7]小麦全蚀病的化学防治及其病菌所含dsRNA的研究[D]. 张光亮.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9)
  • [8]不同小麦品种(系)对全蚀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J]. 徐飞,杨共强,何文兰,宋玉立,王俊美,李亚红. 植物保护, 2013
  • [9]主要因素对小麦全蚀病菌相对适合度的影响[D]. 王丽梅. 安徽农业大学, 2012(08)
  • [10]小麦全蚀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D]. 周磊. 河南农业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超高产小麦品种(系)对全食病害的抗性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