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术

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术

一、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赵晓宇[1](2021)在《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分类和治疗》文中指出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一种较复杂的骨折类型,多为高暴力损伤所致,会出现关节面塌陷并合并跟骨外侧壁膨隆,造成严重内翻畸形,临床治疗难度较大。跟骨关节内骨折分型、治疗方法多样。目前,不同类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方法尚未统一,且临床疗效存在差异。本文以下综述跟骨关节内骨折分类、治疗选择以及进展,旨在为临床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赖嘉恒[2](2021)在《跟骨SandersⅡB型骨折双平行螺钉不同角度内固定模型的有限元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建立跟骨SandersⅡB型骨折双平行螺钉与跟骨长轴成角内固定模型和双平行螺钉与跟骨长轴平行内固定模型,并对两种模型进行同样条件下的有限元分析,分析对比双平行螺钉与跟骨长轴成角和与跟骨长轴平行两种内固定方式的骨块与内固定物生物力学情况,为临床跟骨SandersⅡB型骨折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获取的健康成年男性踝关节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跟骨网格化模型的三维重建,通过Geomagic软件对网格化模型进行拟合曲面等处理后,转化为跟骨实体模型,导入Solidwork软件中建立跟骨SandersⅡB型骨折模型,并在骨折模型上建立双平行螺钉两种不同角度内固定的模型,分别为平行双螺钉与跟骨长轴之间成角和平行双螺钉与跟骨长轴平行两种内固定术后模型,最后导入ANSYS 17.0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设定相应的边界条件,并对两种模型均进行有限元素分割后,分别对两种模型施加垂直地面向下600N的力,以有限元分析计算,探究不同角度固定方式下骨折块的位移程度、应力分布及内固定物的形变程度、应力分布等。结果本研究建立了数种仿真模型,包括:跟骨模型,跟骨SandersⅡB型骨折模型,跟骨SandersⅡB型骨折双平行螺钉与跟骨长轴成角内固定模型及跟骨SandersⅡB型骨折双平行螺钉与跟骨长轴平行内固定模型。并对跟骨骨折内固定模型进行了完整的有限元分析条件设定。双平行螺钉与跟骨长轴成角和与跟骨长轴平行这两组模型的骨折块最大位移点均位于跟骰关节处,总位移峰值分别为0.19955mm和0.17815mm,均<1mm。双平行螺钉与跟骨长轴成角和与跟骨长轴平行这两组模型的骨折块整体应力峰值分别为98.618MPa和79.382MPa,均位于设置为与地面固定的跟骨结节处,两组模型的骨折断面最高应力均位于大骨折块的骨折面,位置均在两组模型均在跟距关节底部皮质骨骨折线处,大小分别为19.424MPa和20.994MPa。但无论是模型整体应力还是骨折断面应力,高应力区范围均小,应力分布均较为均匀,且大部分应力小。双平行螺钉与跟骨长轴成角和与跟骨长轴平行这两组模型的螺钉形变峰值分别为:0.12938mm和0.16293mm。两组模型的螺钉形变均呈现出上方螺钉形变<下方螺钉形变,且双螺钉形变最大值均为位于下方螺钉靠近跟距关节面顶端,即固定小骨折块部分的末端。其中螺钉与跟骨长轴成角组中上下两枚螺钉形变程度较为接近,而螺钉与跟骨长轴平行组中下方螺钉形变程度远大于上方螺钉,下方螺钉钉头端形变程度大。双平行螺钉与跟骨长轴成角和与跟骨长轴平行这两组模型的螺钉应力峰值分别为:39.596MPa和47.489MPa;螺钉与大骨折块骨折面相交处最大应力为8.124MPa和7.7081MPa;螺钉与小骨折块骨折面相交处最大应力为4.343MPa和4.6912MPa。两组内固定方式的螺钉整体应力均呈现出足背面靠近施压面的应力高,向两边应力递减趋势。螺钉与跟骨长轴成角组中,上方螺钉与大、小骨折块交界处应力较为均匀,交界处的高应力区域只出现在下方螺钉与骨折面的交界处,而螺钉与跟骨长轴平行组中,上下两枚螺钉均在与骨折面的交界处出现高应力区域。结论对跟骨SandersⅡB型骨折进行双平行螺钉内固定治疗时,无论是螺钉与跟骨长轴平行进钉,还是与跟骨长轴成角进钉,均能有效维持复位效果,促进骨折的愈合。而在术后单足静止站立条件下,与跟骨长轴成角的进钉方式使螺钉的应力分布更加均匀,峰值更小,致使其整体形变均匀,最大形变程度更小,具有更小的退钉、断钉风险及更好的内固定物稳定性、安全性。使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骨折模型进行生物力学研究,具有可重复性,较好的仿真性,以及足够的可信度,能为临床中各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生物力学参考。

王新光[3](2021)在《外侧双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治疗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比较外侧双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治疗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0年1月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67例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采用的切口不同分为两组:外侧双切口组31例(双切口组),传统L形切口组36例(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术后12-26(18.94±3.34)月随访。双切口组的自受伤至手术间隔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传统组(P<0.05)。切口愈合并发症发生率双切口组为3.23%,传统组为25.00%(P=0.032)。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跟骨宽度、高度、长度、B(?)hler角、Gissane角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AOFAS踝-后足评分双切口组为87.58±7.42,传统组为87.14±7.27(P=0.807)。结论:外侧双切口治疗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与传统L形切口相比可减少手术创伤,降低切口愈合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影像学指标及患足功能无显着差别。

胡尧[4](2021)在《外侧横切口双窗入路与外侧扩大L形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跟骨关节内骨折是由高空坠落或机动车事故等高强度撞击引起的严重而复杂的损伤。高能量的暴力会导致跟骨形态发生严重畸形,同时软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因此跟骨关节内的骨折要兼顾骨折的处理和软组织的愈合,并且尽可能的减少各种后期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治疗对于恢复跟骨形态及关节面的平整、减少并发症发生至关重要,但切口的再次创伤会导致术后跟骨周围软组织肿胀、裂开、甚至内固定外露。手术入路是影响术后软组织愈合情况的关键因素。外侧扩大L形入路对软组织损伤较大。而跗骨窦入路显露有限,手术难度高。因此我们设计了外侧横切口双窗入路综合了外侧扩大L形入路显露充分和跗骨窦入路伤口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目的:探究经外侧横切口双窗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并与外侧扩大L形入路进行对比,评估外侧横切口双窗入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56例(61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外侧横切口双窗入路组30例(33足),外侧扩大L形入路组26例(28足)。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术后出院时间,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跟骨的长宽高、Bohler角、Gissane角、AOFAS评分、VA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的术前等待时间分别为(6.9±2.3)天和(10.3±1.8)天,两组的术后出院时间分别为(6.3±1.4)天和(7.7±1.7)天,外侧横切口双窗入路组的术前等待时间和术后出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长宽高、B?hler角、Gissane角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B?hler角、Gissane角、长度、宽度、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横切口双窗入路组与外侧扩大L形入路组AOFAS评分分别为83.2±7.1分和84.0±7.6分,VAS评分分别为(1.6±1.1)分和(1.8±1.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横切口双窗入路组的伤口并发症发生率(0)和距下关节僵硬率(9.1%)均低于外侧扩大L形入路组(25%和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侧横切口双窗入路能够提供充分的术野显露进行直视下复位,放置标准的解剖锁定钢板进行固定。相比于外侧扩大L形入路,其术前等待时间和术后出院时间更短,并且能够显着降低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距下关节僵硬率,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胡朝期[5](2021)在《撬拨复位内固定结合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骨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骨在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过程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2月期间芜湖市中医医院骨科门、急诊收治的新鲜跟骨骨折病例共计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使用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微创手术治疗,同时结合中医手法整复及中药内服外用辩证论治,试验组在术中对撬拨后跟骨后关节面下的骨缺损区域使用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进行植骨治疗,对照组则对骨缺损不予特殊处理。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及手术前、后患足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L)、跟骨高度(H)、跟骨宽度(W)、患足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Maryland足功能评分、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比较发现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骨折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第1天的测得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L)、跟骨高度(H)、跟骨宽度(W)在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经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试验组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大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患足开始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试验组Maryland评分高于对照组,并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结合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骨后可有效预防患者术后关节面再塌陷以及Bohler角、Gissane角的再丢失,提高患者足功能评分,且不增加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促进患者术后远期患足的功能恢复,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李明[6](2021)在《经皮复位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经皮复位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和并发症。方法:71例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经皮复位内固定组)和B组(切开复位内固定组),记录手术时间、视觉模拟(VAS)评分、损伤至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跟骨高度、宽度、长度、B(?)hler角、Gissanes角及术后并发症。使用美国矫形足和踝关节协会(AO FAS)评分评估功能结果。结果:最后,59例患者进行了至少12个月的随访(范围为1224个月)。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前3天疼痛缓解方面,A组明显优于B组(P<0.001)。然而,与B组相比,A组术中需要更多的透视检查(P<0.001)。两组术后跟骨宽度、高度、长度、B(?)hler角、Gissane角均有显着改善(所有P<0.001),但两组术后比较无显着差异。A OFAS评分A组略高于B组(88.3 vs.86.4,P=0.08)。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3.2%vs.10.8%;OR,0.28,95%CI,0.032.84),但两者之间无显着差异(P=0.337)。结论:经皮复位螺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效果相近,但是经皮复位螺钉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疼痛较轻,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聂敏[7](2020)在《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撬拨复位内固定术中植骨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植骨与不植骨在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中的临床资料,探讨运用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为治疗跟骨骨折提供具有临床意义的理论数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就诊于芜湖市中医医院骨科并符合研究标准的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64例,按照是否植骨,分为植骨组与不植骨组,其中植骨组30例,不植骨组34例,均为单足跟骨骨折。记录两组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X线测量指标(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跟骨宽度、跟骨高度),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1年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X线测量指标:①两组组间术前及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组内手术前后比较,跟骨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及跟骨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组间术后3个月比较,Bohler角、跟骨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issane角、跟骨长度、跟骨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术后1年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两组术后足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无论植骨与否,均能较好恢复跟骨的解剖外形,临床疗效满意,但通过自体髂骨植骨能够维持复位的距下关节面,减少术后骨折再塌陷及Bohler角的丢失,从而降低术后跟距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吴新杰[8](2020)在《活血利水经验方用于跟骨骨折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中药活血利水经验方用于传统外侧L形入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成人跟骨骨折,观察治疗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切口及骨折愈合,患足肿胀程度,患者疼痛情况,客观评价活血利水经验方的临床疗效及临床应用的可操作性,探讨活血利水经验方的药理作用,对其治疗跟骨骨折提供可靠依据,提供治疗思路。方法选取的62例皆是在2018年11月到2019年11月期间治疗于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骨外一科的跟骨骨折患者,且均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严格遵循随机原则,对照组选取前31位秩次患者,治疗组则选取后31位秩次者。62例患者均进行传统外侧L形入路钢板内固定术,术后给予三天常规输液治疗,予以止血、适当补液,给予甘露醇、地塞米松缓解足部肿胀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患者于术后1日即服用活血利水经验方(每日一剂(200ml),水冲服,早晚分服,连续服药2周),对照组为空白对照组。定期复查肝肾功能、三大常规等,嘱咐两组患者积极锻炼足踝功能。完善并记录全部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和患足肿胀程度,VAS疼痛评分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术后切口愈合情况,骨折愈合,有无并发症产生及术后临床疗效。在术后第三天,术后4、6、8周复查X线片,12周后一月一查跟骨X线片,完成各项实验数据的采集,并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结果1.对本次研究中的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比较分析后的结果,发现在整体上各组数据检验P值均不小于0.05,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在年龄、性别、受伤原因以及患足比例等方面的差异,对本次实验结果分析尚不能造成影响,可认为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与观察数据可进行比较分析。2.对两组患者术后患足肿胀情况进行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健足足周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天时,患足肿胀程度均呈增长趋势,对其肿胀率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第5天、第7天肿胀率经统计分析,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进行分析,两组患者在术后疼痛疼痛程度均呈下降趋势;术后第1天两组评分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第5天、第7天VAS评分经统计分析,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治疗组为0%,对照组为6.4%,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相比较,治疗组甲级愈合率为83.87%,对照组甲级愈合率为61.29%,通过统计学统计分析,P<0.05,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足部切口的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足部功能恢复情况上,治疗组的优良率为96.8%,其优良率要略优于对照组,对照组的优良率为93.5%,P<0.05,两组在功能恢复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联合活血利水经验方在促进患者足部功能恢复上有较为可靠的疗效。治疗组患者在服药期间和停药之后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1.活血利水经验方联合跟骨外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疗效显着,可明显减轻患足肿胀,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患足手术切口良好愈合。2.术后服用方药活血利水经验方能够有效促进患足功能恢复,且尚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证明其安全可靠,为方药活血利水经验方治疗跟骨骨折提供可靠依据。

陈渊幻[9](2020)在《手法联合跗骨窦小切口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闭合性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就为探索手法联合跗骨窦小切口辅助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SandersⅡⅣ闭合性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较传统的外侧L型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是否更具优势。方法将符合课题研究纳入标准及诊断标准的60例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2组各30例,其中左足34例,右足26例,男性50例,女性10例。SandersⅡ型24例,SandersⅢ型27例,SandersⅣ型9例。对照组即给予跟骨骨折外侧L型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试验组即给予跟骨骨折手法整复结合跗骨窦小切口外固定架固定术。观察指标:(1)手术相关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受伤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问题。(2)患侧跟骨解剖参数(术前、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足跟长度、宽度、高度。(3)患肢功能恢复观察指标(术后3个月):Maryland足部评分。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Sanders分型情况、患侧跟骨解剖参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研究价值。2.治疗后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问题,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组内Bohler角、Gissane角、足跟长度、高度均大于术前、宽度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患侧跟骨Bohler角试验组(27.44°±5.29°)与对照组(26.50°±4.70°)相当,Gissane角试验组(130.05°±4.96°)与对照组(130.45°±4.26°)相当,足跟长度度实验组[(7.92±0.54)cm]与对照组[(7.84±0.45)cm]相当,足跟宽度试验组[(4.02±0.46)mm]与对照组[(3.93±0.51)mm]相当,足跟高度试验组[(4.61±0.35)cm]与对照组[(4.60±0.37)cm]相当,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术后Maryland足部评分:试验组为39-98分,其中优16例,良10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6.7%(26/30);对照组为33-97分,其中优15例,良9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80%(24/30)。优良率试验组较对照组略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联合跗骨窦小切口辅助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术组能够获得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较为接近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且能能够减少对患者的创伤,减少并发症、避免二次手术、降低住院费用等优势,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值得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李杰[10](2020)在《临时应用LRS外固定架辅助微创内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34例闭合性跟骨关节内骨折临床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回顾性的探讨了临时应用LRS外固定架辅助微创内固定治疗闭合性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技术要点与疗效。方法:在此项回顾性的研究中,从2016年6月到2018年4月,对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30位患者34例闭合性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了 LRS外固定临时固定辅助微创内固定。通过术前和术后进行X线和CT扫描,确定跟骨骨折的Sanders分型,同时测量术前术后跟骨的长度,高度,宽度,跟骨的Bohler角(跟骨结节关节角)和后足的内外翻角度,并进行比较。术后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半年、1年对患者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术后并发症,对患足的功能通过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结果:28位患者32处骨折获得随访。其中男性患者25人,女性患者3人,年龄为平均43.56±10.3 7岁(21岁至60岁)。根据Sanders骨折分型,其中17例为Ⅱ型,9例为Ⅲ型,6例分为Ⅳ型。其中,左足18例,右足14例。平均随访20.66±5.55个月(12个月至32个月)。在最后一次随访中,AOFAS踝/后足评分平均为85.3,结果为7例优秀,20例良好,4例可和1例差。20例患者手术后踝关节活动范围正常或受到轻微限制。平均Bohler角[术前8.65±17.03°(从-21.5°至 33.10°)对术后 21.57±9.63°(从-3.53°至 40.50°)],跟骨平均高度[(术前41.11±5.84 mm(从24.00至52.30 mm)对术后47.61 ±3.62 mm(从36.10至56.10 mm)]有显着改善,跟骨平均长度[术前76.98±6.93 mm(从 58.40 至 90.10 mm),术后 80.29±5.86 mm(从 70.00 至 93.20 mm)],跟骨平均宽度[术前47.66±5.98 mm(从36.40至61.70 mm),术后40.92 ±5.80 mm(从31.90至58.30 mm)],后足平均外翻角[术前4.23±0.54°(从3.12°至 5.37°),术后 5.46 ± 0.47°(从 3.87°至 6.20°)](P<0.05)。手术时间平均为81.68±15.69分钟(从63到121分钟),平均住院时间为13.6天。所有骨折均愈合,无术后软组织并发症或深层感染。在6例患者中观察到局部短期骨质疏松症,予以对症治疗在5个月后症状逐渐消失。一名患者出现脚底麻木,但不影响步态或步行功能。结论:对于跟骨关节内骨折,LRS外固定临时固定辅助微创内固定可以最大程度通过恢复跟骨高度,长度和宽度而重建跟骨形状及距下关节表面。同时避免了传统外侧L形切口的软组织并发症,这种简便的手术方案,更适合复杂的跟骨骨折,尤其是Sanders Ⅲ型和Ⅳ型跟骨骨折。为其他外科医生治疗跟骨骨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的治疗方法。

二、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分类和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跟骨关节内骨折分型
2 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选择
    2.1 非手术治疗
    2.2 手术治疗
        2.2.1 目的
        2.2.2 时机
        2.2.3 入路
        2.2.4 内固定方法
        2.2.5 有效性和安全性
3 总结

(2)跟骨SandersⅡB型骨折双平行螺钉不同角度内固定模型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名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志愿者
        2.1.2 硬件及软件
        2.1.3 内固定物规格
    2.2 方法
        2.2.1 获取跟骨CT图像
        2.2.2 建立跟骨模型
        2.2.3 建立跟骨SandersⅡB型骨折模型
        2.2.4 建立跟骨SandersⅡB型骨折内固定模型
        2.2.5 有限元分析的条件设定与运算
第3章 结果
    3.1 跟骨模型
        3.1.1 跟骨网格化模型
        3.1.2 跟骨实体化模型
    3.2 跟骨SandersⅡB型骨折模型
    3.3 跟骨SandersⅡB型骨折内固定模型
        3.3.1 跟骨SandersⅡB型骨折双平行螺钉与跟骨长轴平行内固定模型
        3.3.2 跟骨SandersⅡB型骨折双平行螺钉与跟骨长轴成角内固定模型
    3.4 有限元分析条件
    3.5 有限元分析运算结果
        3.5.1 骨块位移
        3.5.2 骨块应力
        3.5.3 内固定物形变
        3.5.4 内固定物应力
第4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跟骨骨折生物力学与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外侧双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治疗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跟骨移位性关节内骨折临床研究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外侧横切口双窗入路与外侧扩大L形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跟骨骨折治疗手术入路的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5)撬拨复位内固定结合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骨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疾病诊断标准
        1.2.2 西医疾病诊断标准
        1.3 病例分类标准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病例排除标准
        1.6 病例剔除或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案
        2.2 术前准备
        2.3 手术方案
        2.3.1 试验组手术方案
        2.3.2 对照手术方案
        2.4 术后处理
    3 统计学处理
        3.1 观察指标
        3.2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的比较结果
        4.2 两组患者影像学观察指标对照分析结果
        4.3 两组患者手术预后及足功能恢复情况比较结果
        4.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结果
    5 讨论
        5.1 跟骨的解剖与损伤机制特点
        5.2 中医对跟骨骨折的认识及其治疗发展概况
        5.3 撬拨复位技术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发展和理论基础
        5.4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中与植骨相关的争议
结论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Maryland足功能评分表
    附录二 患者随访信息登记表
综述 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经皮复位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跟骨骨折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撬拨复位内固定术中植骨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理论研究
    1 病名溯源
    2 中医病因病机
    3 中医辨证论治
        3.1 整复与固定
        3.2 药物治疗
        3.3 功能锻炼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分类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术前准备
        2.2 手术方法
        2.3 术后处理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价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基本情况比较
        3.2 两组患者术前X线测量指标比较
        3.3 两组术后即刻X线测量指标
        3.4 植骨组手术前后X线测量指标对比
        3.5 不植骨组手术前后X线测量指标对比
        3.6 两组术后3个月X线测量指标对比
        3.7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3.8 疗效评价
    4 讨论
        4.1 中医学对跟骨骨折的认识
        4.2 现代医学对跟骨骨折的认识
        4.3 植骨的讨论
        4.4 术后相关并发症的讨论
    5 不足与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8)活血利水经验方用于跟骨骨折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一般资料及分组
    2.研究方法
        2.1 术前准备和处理
        2.2 手术方式
        2.3 术后处理
        2.4 观察指标
        2.5 观察疗效标准
        2.6 数据统计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两组患者术后足部肿胀率比较
        3.2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
        3.4 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比较
        3.5 两组患者术后足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3.6 安全性指标及药物不良反应观察
讨论
    1.现代医学对跟骨骨折的认识
        1.1 解剖学特点
        1.2 血运特点
        1.3 骨折原因及临床表现
    2.中医对跟骨骨折的认识
    3.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讨论
        3.1 利与弊
        3.2 临床应用
    4.中医药在跟骨骨折中运用的讨论
    5.活血利水经验方的组成分析及中药药理分析
        5.1 组成分析
        5.2 中药药理分析
    6.存在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附表2
致谢
作者简介

(9)手法联合跗骨窦小切口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闭合性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词语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手术相关资料
        3.2 患侧解剖参数比较
        3.3 患肢功能恢复比较
        3.4 安全性检测
    4 数据整理及分析方法
第二章 结果
    1 一般情况分析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
        2.1 手术相关资料比较
        2.2 患侧解剖参数比较
    3 患肢功能恢复比较
第三章 讨论
    1.闭合性跟骨骨折的流行病学及一般特征
    2.现代医学对跟骨骨折的研究
        2.1 跟骨骨折的分型
        2.2 保守治疗
        2.3 手术治疗
        2.4 手术方式
    3 中医对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
        3.1 内外兼治
        3.2 筋骨并重
        3.3 动静结合
        3.4 医患合作
    4 结果分析
        4.1 手术相关资料分析
        4.2 患侧解剖参数比较
        4.3 患肢功能恢复指标比较
    5 安全性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临时应用LRS外固定架辅助微创内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1.3 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
    1.4 数据的测量方式
    1.5 临床疗效的评价指标与骨折愈合标准
    1.6 术后患足的功能评分标准
第二部分 治疗方法
    2.1 术前处理
    2.2 手术操作步骤
    2.3 术后处理与随访
    2.4 术后的康复锻炼
    2.5 数据分析
第三部分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病例特点
    3.2 影像学改变及足部功能评分
    3.3 术后并发症
第四部分 典型病例
    4.1 典型病例1
    4.2 典型病例2
第五部分 讨论
    5.1 分析临时应用LRS外固定架辅助微创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特点及手术操作技巧
    5.2 LRS外固定架辅助微创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5.3 本研究的不足
    5.4 其他的治疗方式
    5.5 发展前景
第六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四、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 [1]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分类和治疗[J]. 赵晓宇. 医学信息, 2021(18)
  • [2]跟骨SandersⅡB型骨折双平行螺钉不同角度内固定模型的有限元分析[D]. 赖嘉恒.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外侧双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治疗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比较[D]. 王新光.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外侧横切口双窗入路与外侧扩大L形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D]. 胡尧.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撬拨复位内固定结合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骨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D]. 胡朝期.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经皮复位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D]. 李明.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7]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撬拨复位内固定术中植骨的疗效研究[D]. 聂敏.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活血利水经验方用于跟骨骨折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吴新杰.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9]手法联合跗骨窦小切口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闭合性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D]. 陈渊幻.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临时应用LRS外固定架辅助微创内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研究[D]. 李杰.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标签:;  ;  ;  ;  ;  

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