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马骅1刘海虹2

(1黑龙江省临床检验中心150008)(2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黑龙江省管理中心150008)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0049-02

【关键词】血红蛋白生理检测

血红蛋白是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组成的结合蛋白质。每个血红蛋白分子有4条多肽链,每条折叠的多肽链中,包裹1个亚铁血红素。亚铁血红素由原卟啉和1个铁原子组成。血红蛋白分子量为64458D。

(一)血红蛋白生理

每分子血红蛋白中的4个亚铁血红素含有4个Fe2+原子,可结合4个氧分子。因此,64458g血红蛋白,含铁4×55.84,可结合4×22.14L氧,即每克血红蛋白含铁3.47mg(即铁占0.347%),可结合氧1.38ml。

血红蛋白除能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外,尚能与某些物质作用形成多种血红蛋白衍生物。它们具有特定的色泽和吸收光谱,在临床上,可用以诊断某些变性血红蛋白血症或做血红蛋白的定量测定。

(二)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

血红蛋白测定方法很多,如比色法、比重法、血氧法、血铁法等,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为首选测定法。现就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法介绍如下:

1.原理血红蛋白被高铁氰化钾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新生或的高铁血红蛋白再与氰结合成稳定的棕红色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在规定的波长和液层厚度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吸光系数,根据吸光度,可求得血红蛋白浓度。

2.方法取HiCN转化液5ml,加末梢血20μl,混匀后静置5分钟,用光径1.0cm,波长540nm的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OD(以水或稀释液调“0”),求得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

(三)血红蛋白测定的质量控制

血红蛋白测定的质量控制除了所用量器必须事先校准外(允许误差,5ml吸管为2.5%,血红蛋白吸管为1%),还要进行下面几项质量控制。

1.多仪器的线性校正取50g/L、100g/L、150g/L、200g/L的HiCN标准参考液,在λ540nm测出其A值(以HiCN转化液为空白),标准状态下其值应分别为0.135、0.271、0.407、0.543,如测定值与理论值不符合。

日常工作中测得的A值×367.7×K=Hbg/L或者将一血红蛋白含量较高的样品,分别稀释成1/4、1/2、3/4和原液四个梯度进行线性校正,仪器在200g/L范围内应有良好线性,重复性试验CV应≤2%。

2.比色皿的光径和透光度标准比色皿的光径和透光度应符合下述标准:光径1cm的比色皿误差应<0.005cm。

3.质控物的应用用来校准仪器和控制实验准确度的制品称为参考品;用于控制实验精密度的制品称为质控品(物)。

4.质控要求手工操作OCV≤3%,RCV≤6%,EQADI≤2。

(四)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通常情况下,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量与血红蛋白量大致呈平行的相对应关系。健康成人的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的比例约为100:3,故两者测定的意义大致相同。但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在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发生改变的贫血时,两者的减少程度往往不一致。如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血红蛋白的降低程度较红细胞明显,大细胞性贫血时,红细胞数量减少程度比血红蛋白下降程度明显,因此同时对患者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进行比较,对诊断就更有意义。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是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高于正常参考值高限。一般来讲,经多次检查,成年男性红细胞>6.0×1012/L,血红蛋白>170g/L;成年女性红细胞>5.5×1012/L,血红蛋白>160g/L时即认为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一般分为相对增多和绝对增多两类:

(1)相对增多:指因血浆容量减少,造成红细胞数量相对增加。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疾病。

(2)绝对增多:临床上称为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红细胞增多的症候群。按发病原因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

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非造血系统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血液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

②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即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目前认为是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其特点是红细胞持续性显著增多,甚至可达(7~10)×1012/L,血红蛋白180~240g/L,全身总血容量也增加,白细胞和血小板也有不同程度增多。本病属慢性病和良性增生,但具有潜在恶性趋向,部分可转变为白血病。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指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都低于正常参考值低限,通常称为贫血。临床上根据血红蛋白减低的程度将贫血分为4级:①轻度:血红蛋白<参考值低限至90g/L;②中度,90~60g/L;③重度:60~30g/L;④极重度:<30g/L。

参考文献

[1]刘兰廷,黄如衡.高铁血红蛋白简易测定法[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86年03期.

[2]陈耀强,王婧,万家义,谢均.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及与其载氧功能相关的药物研究进展[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3]沈高山,谷怀民,闫天秀,魏华江.亚硝酸钠和氧合血红蛋白反应的拉曼光谱[J];中国激光;2008年09期.

[4]李清文,高宏,黄昊,王义明,冯军,罗国安.血红蛋白与NO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电化学表征[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年08期.

标签:;  ;  ;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