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边缘化”之争

“股市边缘化”之争

一、“股市边缘化”大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程彦敏[1](2010)在《中国公司交叉上市IPO及其后价格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交叉上市是指同一公司在不同交易市场或在同一市场面向不同投资者发行证券并公开挂牌交易的行为。企业在参与市场经济竞争过程中,基于商业动机(扩大市场份额、增加企业声誉、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财务动机(筹集资金、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产的流动性)的考虑,并在其驱使下进人国际和国内资本市场;同时,中国的高速发展吸引了全球各主要证券交易所的关注,其为了自身的竞争地位和利益,不断地吸引国内优质的潜在上市公司资源,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跨境交叉上市的浪潮。同时,交叉上市作为当今国际金融市场的一大亮点,与此相关的研究正成为金融研究的一大主题。自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至今,已经有超过1600家公司的股票在境内挂牌上市,还有一千多家各种所有制企业以境内企业直接境外上市或涉及境内公司权益以红筹等形式在境外挂牌上市,同时还有近百家以国有控股为主体的公司在境内、境外交叉上市,其中尤以A+H形式居多。中国企业大规模境外上市始于1993年青岛啤酒在香港发行H股,并在国内发行A股上市,此后国内企业交叉上市现象日益增多。尤其是2000年后,以中央国企为核心的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内地垄断行业企业和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龙头的金融、保险企业相继以IPO方式登陆以香港为基地的国际资本市场,成为国际公众公司,加速拉开了国内企业交叉上市的大幕。对于同一标的资产交叉上市后的证券在不同市场上表现出价格差异问题,是近期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对于中国公司最主要的A+H交叉上市模式的IPO价格行为实证研究,度量在现阶段两地市场价值发现功能以及两地市场内在联系,通过实证进一步回答与验证前述焦点问题。交叉上市及其IPO价格行为问题是一个较新的研究内容,在对现有文献进行查阅、整理与分析之后,本文通过有效市场理论、境内外交叉发行定价差别、市场分割理论和监管体系差异等方面对A股与H股价格差异状况进行了定性的分析比较与评价,同时将交叉上市公司IPO价格行为分解为3个互相关联的子项分别进行研究1.交叉上市公司两地IPO首日抑价问题的研究本文对抑价的研究是立足于发行公司的基础之上,通过统计两地市场首日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差异的程度,寻找决定这种差异的因素,通过对比差异,研究两地发行市场的区别和联系。2.交叉上市公司IPO后长期趋势研究。本文对于长期趋势的研究角度是站在投资者的立场上分析交叉上市公司IPO后长期价格趋势的均衡问题,以及对比交叉上市公司在不同上市地长期均衡趋势的差异。3.根据交叉上市公司特性,还需要研究两地市场的价格协整关系问题,并试图寻找有关本土定价权得失问题的答案。全文包括七章,其结构为:第1章:绪论部分,通过介绍中国公司境外上市概况引申出全文研究背景、研究对象与意义,并介绍研究方法,对论文基本框架做了总介与统领。第2章: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该部分介绍了国内外关于交叉上市、一价定律、本土定价权、IPO抑价和长期趋势以及交叉上市公司价格协整问题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发展趋势,对相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与评价。第3章:通过有效市场理论、发行定价方式、市场分割和监管体系的角度对A股与H股价格差异状况进行定性的分析比较与评价。第4章:A+H交叉上市公司IPO抑价行为研究与分析,本章是全文重要的三大实证研究内容之一。通过比较分析A+H交叉上市公司发行股票的抑价现象,对比同一公司在A股和H股市场的抑价程度并分析影响因素,研究交叉上市公司IPO在不同市场间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定价效率和差异。实证研究结论表明交叉上市公司在A股市场的解释变量更接近于与交易市场因素相关指标,在H股市场解释变量接近于公司本身成长性和市场运行等因素相结合指标。第5章:A+H交叉上市公司IPO后长期价格趋势比较研究与分析,本章是全文重要的三大实证研究内容之一。IPO长期走势的研究是分析一个IPO完整过程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章采用了修正的Fama-French四因素模型对A+H交叉上市公司长期价格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交叉上市IPO股价的长期趋势研究结论表明,境外上市后的长期价格具有平和的波动性,如果从上市后总市值稳定性方面考察,境外上市明显高于境内上市,但是随着2005年股改的完成、国内金融创新和国内A股市场的不断开放(包括引入QFH制度),A股市场长期弱势的趋势正在逐渐减弱,与国际成熟市场的差距在不断缩小。第6章:部分A+H交叉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协整关系研究与分析,本章是全文重要的三大实证研究内容之一。本章通过对A+H交叉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协整关系的研究,得出了两地市场存在协整关系的结论,并对股改后的两地市场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第7章:结论与建议。根据全文的理论解释和实证研究,对于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关建设性意见。全文在对交叉上市公司IPO及其后价格行为研究时,无论在研究视角与内容,还是研究对象与方法等方面都做了一些创新性研究,综合运用了金融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管理学、控制论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理论和知识,从微观角度对于中国公司交叉上市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论文的研究在总结国内外IPO价格行为研究建模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分析。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研究视角与内容创新。国内外对于发行公司在单一股票市场上IPO的定价、抑价或长期价格行为研究很多,但关于中国公司在不同股票市场上交叉上市的IPO定价行为、抑价以及不同上市地的长期价格行为关系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2.摈弃了过往对IPO价格行为研究过程割裂IPO抑价和长期趋势的研究方法,将交叉上市公司IPO抑价、长期趋势和不同上市地交易价格协整关系等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综合描述交叉上市公司IPO及其后价格行为。3.在研究数据处理上采用总体和个股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进行交叉上市IPO抑价和长期趋势研究过程,采用的总体研究方法;在进行协整关系的研究过程中采用了个股的研发方法。4.应用扩充和改进的Fama-French四因素模型对交叉上市公司IPO长期价格趋势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在进行交叉上市公司长期趋势研究过程中应用基于Fama-French修正后的四因素模型来分析长期超额收益率。较此前国内文献中应用三因素模型研究股票长期超额收益率问题具有较大改进。本文在原经典的三因素模型基础上吸收前人研究方法,通过引进Momentom和mi的回归系数,Momentom为自起始日持有至T日的前半年高股价收益扣除前半年低股价收益股票平均收益之差异,mi为股价之前表现风险报酬的回归系数,从而避免了三因素模型在计算长期超额收益率时产生的重新编制偏差、新股上市偏差和偏态偏差。通过扩展应用Fama-French模型,在解释、分析A股与H股长期弱势与价格波动性关系方面取得了相对满意的解释。研究结论表明A+H交叉上市有利国内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同时文章还提出了在交叉上市或者海外上市实际操作过程中关键要做到“支持以A股市场为中心的交叉上市模式、防范以境外基金并购国内企业海外套现的红筹上市模式”的政策建议。

杨宏[2](2006)在《中国公司境外上市法律监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境外上市成为各国企业跨国融资的重要手段,推动了企业长足的发展和各国经济的增长,但同时也给各国的监管制度提出了挑战:如何防止跨国资本流动对本国造成不利影响,实现证券市场开放和法律监管的良性循环?如何有效地抑制跨境证券违法犯罪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如何解决国家之间对跨国上市监管的法律冲突?等等。对此,各国均致力于完善境外上市监管的法律制度,同时努力建立国际监管的法律协调与合作机制。 我国企业境外上市从1984年开始,但其真正的发展也就差不多十年时间。无论是中国公司愿意境外上市,还是境外上市地接纳中国公司,表面看是一种国际融资行为,实则是我国公司同境外上市地的一种共同逐利行为。鉴于境外上市公司的离岸性、跨境性和“两头在外”,为维护我国同境外上市地各自利益,就产生了对跨境上市公司实施双重监管和跨境监管的共同愿望。双重监管是对各方在公司境外上市行为中监管责任的划分,是维护和平衡各方利益的必然选择。有了双重监管,就必然会导致冲突;有了冲突,就需要协调与合作。而跨境监管则是实施双重监管的一个时空上的概念。从实践来看,双重监管并没产生双管齐下的作用。相反,由于境内外监管体制的不同和目前境内外合作缺乏约束力,操作起来缺乏互补性,境内外跨境证券监管问题更加明显。以内地与香港对境外上市公司的监管为例,目前两地证券监管机构签署的监管合作备忘录只是解决了两地证券监管机构间的协商机制、信息交换、人员培训等问题,对于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资料、进行内幕交易、进行违规关联交易甚至欺诈等市场不当行为如何追究责任或处罚,则难以通过现有监管能力加以解决。再者,由于两地属于不同的法律体系,客观上存在着区际法律冲突问题以及两地间至今还没有建立司法协助关系等原因,对于如何通过民事诉讼途径建立民事索赔机制,以及通过刑事审判程序打击有关犯罪行为,以保护投资者利益,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此外,纵观中国与中国公司其他国外上市地的合作监管,情况也不太理想。因此,如何提高中国公司境外上市监管的实效自是一个需要好好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除导言和结束语外,本文分六个部分展开。 第一章属概述部分,首先简要介绍我国公司境外上市的国际、国内背景及其对我国

宗兆昌[3](2005)在《强制性制度变迁背景下的中国资本市场经济效率》文中研究说明从1990年沪、深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开始,中国证券市场正规化制度建设的历史仅仅短短的15年,这15年中我们由政府主导用“试错法”的渐进改革方式来建设一个顶层的市场结构——产权交易市场,试图推进中国经济的总体改革。这个过程中我们在市场规模的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证券市场上已有1400家上市公司,市价总值达到3万多亿元,中国经济的证券化比率达到了30%,金融结构得到了迅速改善,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得到了体现。但是中国证券市场是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夹缝中诞生和成长的,从它诞生之时体制扭曲和错位就伴随着它,这使它的机制、功能和效率都受到了强大的制度背景的抑制,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被扭曲成承担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成本和转移风险的工具。今天证券市场上由制度引起的种种问题集中暴发,使市场的发行、交易都陷入了极度的困难,证券市场的发展已举步维艰。 本文主要以狭义的资本市场及证券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计量经济学的分析工具,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来检讨中国证券市场这15年的发展历程,主要是分析证券市场的制度变迁特点和机制缺陷及其自身的经济效率。全文的理论框架是一项两个向量的矩阵运算:一个向量是市场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也有地方政府)、企业(上市和拟上市企业)、投资者(机构和居民投资者)、从业经营机构和逐步加入的外国投资者、外国从业机构等等,另一个向量是市场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发行市场、并购市场、二级交易市场、以及逐步互相融入的境外市场。这个矩阵运算的结果应该有子市场的分段收敛点,也应该有市场总体的系统收敛点,这就是我们的结论——在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背景下中国证券市场总体经济效率是低下的,中国证券市场的改革实践是不成功的,市场化、自由化的政策、法规取向才能拯救这个市场,而市场化和自由化措施的实施前提是政府摆正其在市场中的裁判员位置,取消对任何市场参与主体的利益偏袒。 本文从制度变迁理论和资本市场理论的文献检索开始进入对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变迁历程的分析,指出其由诱致性变迁到强制性变迁的演变,重点剖析强制性制度变迁背景下中国证券市场的特征和缺陷,并提出证券市场经济效率低下的理论假设;接着分别对发行、并购、交易市场和从业机构的经营效率进行实证检测以论证这一假设,并借鉴新兴证券市场开放的经验分析中国证券市场目前不具备对外开放的条件;最后用中国证券市场监管政策的实证分析论证其市场化、自由化的必然趋势和可能性。 本文的创新点一方面在于内容上对证券市场经济效率进行分析的中观金融经济学研究,另一方面在于分析方法上对制度分析、计量检测等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创新点还在于强调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背景,对政府的证券市场自由化、国际化政策安排进行逻辑推演,也就是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证券市场发展政策建议。对宏观经济的制度分析和对证券市场的微观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都很流行,但对证券市场经济效率的中观论证文献很少,而且不系统,本文可以说填补了一项经济学研究的空白,它也是对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困境的及时研究和理论指导。

魏巍[4](2004)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与中国的现实选择》文中提出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期,全球资本市场在发展中遇到了极为严峻的考验与挑战。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开始,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及2000年以来的阿根廷和委内瑞拉金融危机,加大了整个世界范围内的资本市场的动荡。到了2000年4月,这股强烈的风暴更是无情地席卷到了美国,加上2001年又相继发生了大公司舞弊和9.11事件,美国的资本市场在经历了长达十年处在牛市状态之后也开始步入衰落。由于整个世界经济形势前景不容乐观,尽管许多主要工业国家货币当局一改紧缩政策转而采取放松银根的政策,但宽松的融资环境并没有为全球资本市场注入活力,反而出现持续动荡。到目前为止,资本市场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同样中国资本市场在经历了10余年的快速发展之后,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在2000年10月基金黑幕曝光,引发市场人士对股市违规争论不休,到2001年8月银广厦造假被揭,令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用和资质深表怀疑,2002年过后,中国股票市场更是经历了长达近两年的漫长熊市,其阴跌之势,让大批中小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用脚投票,交投之清淡,屡创记录,“股市边缘化”的提法又让一场关于中国股市的大讨论再度兴起。 应该说自1990年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建立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在市场规模、结构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着的发展,中国股市十余年的发展表明,资本市场对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会有证券市场。建立发展健康、秩序良好、运行安全的证券市场,对我国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筹集更多的社会资金,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然,在充分肯定中国资本市场十年来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还应清醒地看到,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熟资本市场相比,

许宏俊[5](2004)在《功能定位与股票市场边缘化》文中研究指明从功能定位看,中国股票市场已由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蜕变成为国企脱困服务,使得股票市场异化成筹集资金的场所,并为实现这种融资功能构建了一个奇特的结构。而这个结构又成为市场上一切问题的根源与症结,表现为效率的损失与成本的上升。随着国家“为国企脱困”效用逐渐下降,当维持这种结构的成本接近或超过其收益时,这种结构将面临瓦解,从而导致融资功能的弱化;而一个融资能力逐渐萎缩的股票市场,就是所谓的“边缘化”。因此,为国企脱困的功能定位直接导出“边缘化”结果。走出“边缘化”的要害,在于对股票市场重新定位。

孙成刚[6](2004)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功能缺失与根治》文中指出1990年,中国股票市场设立的时候,被人为地赋予了“筹集资金”、“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等功能。在股市发展初期,这种人为的功能设置促进了中国股市的发展,使股市逐渐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股市规模的扩大,尤其是投资者数量的几何级数增加,再人为地将股市地功能简单地定位于“筹集资金”上,已经不合时宜了,甚至会严重阻碍股市地发展。 因此,本文从理论层面深入分析了股票市场的功能,并构建了股票市场功能模型。研究发现,股票市场的原始功能是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费用。这一功能是如此原始,以至于人们很少把这一功能看作是必要的。股票市场的基础功能则一般被认为应包括:筹集资金、资源配置、完善企业治理、促进经济发展等等,唯独很少有人论及股票市场的投资增值功能。经过梳理后,笔者将股票市场的基础功能定位为投资增值、筹集资金、资源配置,其它功能都是在此基础功能之上衍生出来的,因此应称为衍生功能。 股票市场的三个基础功能是互为依存、互相影响的,缺一不可。股票市场只有具备投资增值的功能才能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筹集资金的功能方能实现;而大量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筹集资金的要求则为投资者实现投资增值提供了机会。至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则是投资增值和筹集资金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股票市场综合性的功能,也是股票市场设立的最终目标。 要使股票市场基础功能得以实现,最重要的就是要促进股票市场的投资增值功能的实现。股票市场实现投资增值功能的途径分为资金推动型和价值推动型。资金推动型难以持久、延续,价值推动才是根本。价值推动有赖于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提高。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提高则必须建立在两大基础上:一是改善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二是防止上市公司利益受到侵占。通过两个模型研究后,可以得出三个结论,这三个结论都指向一个要点:企业家持有的股份应该可以按照市场价格变现,即实现股份的全流通。股份的不可全流通即所谓的“股权分置”问题是股票市场功能缺失的主要原因。 中国股票市场的问题正是上述理论的真实写照。一般以为,中国股市的筹集资金功能是完善的。但深入研究之后可以发现,到2003年10月,中国股票市场筹集资金的规模、潜力和相对水平都已经大不如前,筹集资金的功能严重缺失。同样,中国股票市场也没有真正实现资源配置功能。这两个基础功能缺失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股票市场缺乏投资价值以及由此造成的投资增值功能的缺失。而投资增值功能缺失的根源就在于大股东持有股份的不可全流通。 本文回顾了中国股市非流通股的成因,并从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机制和行为方式分析了由于股权分置造成两类股东利益上的根本不一致问题,这也直接造成了中国股市各种功能缺失的怪现状。最终可以发现,要完善市场功能,就必须解决全流通的问题。 通过对比市场中盛行的各种全流通方案,我们可以发现,全流通的核心是定中国股票市场的功能缺失与根治价,而市场化定价将最终成为各方都可接受的定价准则。为此,笔者提出了解决全流通问题的基本方案:全流通补偿权。所谓全流通补偿权,就是完全由市场对所有股份全流通后的股票进行定价,这一定价与全流通之前的股票价格的差额,即流通股持有者的损失,由国家股和法人股持有者予以全额补偿。补偿可以采取免费送股的方式实现。补偿之后,国家股和法人股实现全流通,有效盘活资产,而流通股股东也没有任何损失,市场可以平稳过渡。 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重视资本市场的投资回报,这事实上就是强调了股票市场应该具备投资增值的功能。《意见》还明确提出了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过程中,应保护投资者尤其是公众投资者的利益,这一原则为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提供了政策支持。可以相信,在这一原则指引下,困扰中国股市多年的股权分置问题将最终通过全流通补偿权的方案得到解决,中国股票市场的功能将逐渐完善。

李嘉[7](2004)在《行政干预——中国股市弊端的根源》文中研究说明减少行政干预、降低垄断租金是一种大趋势。相信政府还会通过控制融资和再融资减少股票供给;相信政府还会出利好救市;相信政府不会严格监管,放过大量违规违法行为;相信政府不会让绩差企业真正退市;相信还会有人买烂壳注入资源重组等等,诸如此类的预期统统都会破灭,各种导致股价高估的垄断租金将逐渐减少。

张娅[8](2004)在《“股市边缘化”大讨论》文中研究表明 九月9月1日,奥运会市场开发计划启动,北京奥运会举办费用预算为17亿美元左右。9月3日,温家宝再次表示,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符合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9月4日,新浪宣布任命段永基为新浪联席董事长。另一联席董事长为姜丰年。9月5日,董建华宣布,香港特区政府决定撤回《国家安全(立法条文)条例草案》。

宁南,张娅[9](2003)在《逼空中国?中国股市财富洗劫》文中认为 在股市再度爆发一场国有股减持和全流通大讨论之际,财富转移的另一个大场面也悄然展开。 纵观2003年的中国证券市场,围绕着国有股减持和流通,股市一路阴跌,但就在专家们惊呼“中国股市边缘化”时,“赢家”们则笑看市场向1000点乃至更深处跌去,在多方力量的打压下,市场“空”气浓厚,有人去香港炒H股了,有人去上海炒房地产了,有人大炼钢铁去了,当然,还有人等着市场最低价的出现“接收”3.5万亿的非流通股。

许宏俊[10](2003)在《中国股市演进与直接融资萎缩》文中研究说明文章试图从中国股市的演进的角度分析当前直接融资萎缩的成因及对策。在渐进转轨的背景下 ,股市被定位于为国企脱困服务 ,这个功能定位使之异化成筹集资金的场所 ,并为实现这种融资功能构建了一个 2 / 3不流通的股权结构。这个结构便成为市场上一切问题的根源与症结 ,表现为效率的损失与成本的上升。随着国家“为国企脱困”效用逐渐下降 ,当维持这种结构的成本接近或超过其收益时 ,这种结构将面临瓦解 ,从而导致其直接融资功能的弱化 ,陷入所谓“边缘化”。因此 ,对股票市场重新定位是解决直接融资萎缩 ,走出“边缘化”的关键所在。

二、“股市边缘化”大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股市边缘化”大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公司交叉上市IPO及其后价格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公司境外上市历史与概况
        1.1.2 中国公司境外上市的途径与形式
        1.1.3 中国公司交叉上市概况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样本和数据处理简介
        1.4.2 研究方法
    1.5 文章创新点
    1.6 全文结构简介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1 引言
    2.2 关于一价定律和本土定价权文献综述
    2.3 关于交叉上市研究文献综述
        2.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2.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2.4 IPO行为研究概述
    2.5 IPO抑价理论研究综述
        2.5.1 国外文献的研究
        2.5.2 国内文献的研究
        2.5.3 IPO抑价解释学说汇总
    2.6 IPO长期弱势研究综述
        2.6.1 国外文献关于IPO长期弱势的研究
        2.6.2 国内文献关于IPO长期趋势的研究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交叉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差异的理论分析
    3.1 引言
    3.2 国内学者关于交叉上市价格差异的定价权之争
        3.2.1 中国公司跨境交叉上市特有现象
        3.2.2 国内学者关于交叉上市价格差异的定价权之争
        3.2.3 研究思考
    3.3 交叉上市公司价格差异原因的理论阐释
        3.3.1 不同的有效性市场差异导致价格差异
        3.3.2 发行定价方式对于交叉上市公司IPO定价差异的解释
        3.3.3 市场分割对于交叉上市公司价格差异的解释
        3.3.4 监管、交易及发行体系对于交叉上市公司价格差异的解释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A+H交叉上市公司IPO抑价行为
    4.1 引言
    4.2 IPO抑价的度量方法
    4.3 实证样本选择和因素选择
        4.3.1 样本选择
        4.3.2 因素选择
    4.4 A+H IPO抑价行为的实证分析
        4.4.1 模型设计与变量统计描述
        4.4.2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分析
        4.4.3 实证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A+H交叉上市公司股价长期趋势研究
    5.1 引言
    5.2 IPO长期绩效研究方法
        5.2.1 CAR模型和BHAR模型
        5.2.2 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
    5.3 修正的FAMA-FRENCH四因素模型与IPO股票长期绩效关系
    5.4 A+H交叉上市公司样本选择和数据处理方法
        5.4.1 样本选择
        5.4.2 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5.4.3 变量构造
        5.4.4 四因素模型的检验方法
    5.5 基于四因素模型A+H交叉上市公司长期趋势实证研究
        5.5.1 A股回归结果
        5.5.2 H股回归结果
        5.5.3 A+H股的长期走势的比较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部分A+H交叉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协整关系
    6.1 引言
        6.1.1 本章研究主题与前述研究问题的内在关系阐述
        6.1.2 定价权与价格发现的关系
        6.1.3 A+H交叉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协整研究的假设
        6.1.4 本章研究的思路、工作方法和结论提示
    6.2 样本的选择与数据处理假设
        6.2.1 样本选择和研究时间段的划分
        6.2.2 数据处理假设
    6.3 协整模型的选取
        6.3.1 协整关系的定义
        6.3.2 单位根检验
        6.3.3 因果关系检验
        6.3.4 Johansen协整检验与VEC模型
    6.4 部分A+H交叉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协整实证研究
        6.4.1 实证检验的基本思路
        6.4.2 所选样本的单位根检验
        6.4.3 Johansen协整检验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6.4.4 VECM模型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情况
致谢

(2)中国公司境外上市法律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第一章 中国公司境外上市概述
    第一节 境外上市的背景与作用
        一、境外上市的国际背景
        二、境外上市的国内背景
        三、境外上市的作用
    第二节 境外上市模式分析
        一、直接上市
        二、间接上市
        三、股票存托凭证
        四、多重上市
    第三节 境外上市公司类型分析
        一、公司类型
        二、各类公司的异同
    第四节 中国公司境外上市的特征及监管问题的提出
        一、我国公司境外上市的特征
        二、监管问题的提出
        三、境外上市监管面临的挑战
第二章 境外上市法律监管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境外上市证券监管的机理分析
        一、证券监管的概念
        二、有关证券市场监管的争论
        三、境外上市监管的一般缘由
        四、境外上市监管的特殊根源
    第二节 各国对境外上市法律监管的基本特征
        一、本国企业境外上市法律监管的基本特征
        二、上市地国对外国公司上市法律监管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各国对境外上市监管的法律冲突
        一、各国推行本国证券法域外适用效力的主要原则
        二、各国对境外上市监管法律冲突的分析
    第四节 各国对境外上市法律监管的协调
        一、限制本国证券法的域外适用
        二、在本国法中规定有关国际合作的内容
        三、相互承认对方的监管
        四、制订有关证券的冲突法规则
        五、订立司法互助协定和双边谅解备忘录
        六、通过多边协定进行监管合作与协调
    第五节 境外上市监管国际合作分析
        一、区域性国际监管合作
        二、国际证监会组织
        三、其他国际组织
        四、小结
第三章 中国公司境外上市国内监管研究
    第一节 国内和境外证券监管机制之比较
        一、监管机制的概念
        二、国内和境外证券监管机制简况
        三、国内与境外证券监管机制的差异与冲突
    第二节 国内规范境外上市的法律回顾
        一、H股企业的法律规范
        二、红筹企业的法律规范
        三、民营企业的法律规范
    第三节 中国公司境外上市的法律问题及特征
        一、不同类型企业受不同法规约束
        二、法律规范过于细化
        三、境内外公司法和证券法律冲突
        四、法律规范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
        五、小结
    第四节 对境外间接上市监管的思考
        一、间接上市监管的目的
        二、监管方法建议
        三、小结
第四章 中国公司境外上市争议性行为及违规行为研究
    第一节 争议性行为分析
        一、投资证券非核心业务
        二、粤海事件
        三、新规定的溯及力
        四、小结
    第二节 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分析
        一、典型案例
        二、违反信息披露的特点
        三、小结
    第三节 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分析
        一、典型案例
        二、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主要特点
        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违法违规行为反映的监管问题
        一、内部监督缺陷
        二、外部监管的机制缺陷
        三、审批缺陷导致反向选择
第五章 中国公司境外上市跨境监管研究
    第一节 双重监管问题
        一、双重监管的提出
        二、双重监管机制问题
        三、双重监管机制之思辩
        四、监管原则和现实的冲突
    第二节 中国公司境外上市审批机制分析
        一、上市审批机制概述
        二、境外上市审批机制之辨析
        三、小结
    第三节 公司上市后的监管
        一、内幕交易引起的跨境监管冲突
        二、公司治理跨境监管问题
        三、《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中国公司境外上市的影响
        四、小结
    第四节 公司破产及退市的跨境监管冲突
        一、公司破产的跨境监管冲突
        二、公司退市可能引发的冲突
        三、小结
    第五节 争议解决机制与监管
        一、强制仲裁机制的反思
        二、民事救济制度的完善
        三、跨境打击违规存在困难
第六节 跨境监管合作研究
    一、明确双重监管机制的原则
    二、监管机构的职能
    三、境内外利益冲突的出路
    四、解决跨境证券监管问题的建议
    五、小结
第六章 与境外上市有关的热点问题研究
    第一节 股权分置改革与境外上市
        一、股权分置改革的背景分析
        二、股权分置改革对境外上市的影响
        三、H股股改对境外上市的影响
    第二节 QFII制度与证券监管分析
        一、QFII引发的证券监管问题
        二、完善我国证券投资监管的建议
    第三节 H、A股互换机制探析
        一、A股、H股股价形成差异及互换机理
        二、互换机制给外汇监管带来的挑战
        三、互换机制的实施与监管
        四、香港间接成A股唯一海外市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强制性制度变迁背景下的中国资本市场经济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目标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第2章 中国证券市场建设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2.1 中国证券市场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2.2 中国证券市场从诱致性到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历程
    2.3 中国证券市场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征
    2.4 中国证券市场强制性制度变迁造成的机制缺陷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发行市场的融资功能和投资贡献
    3.1 证券发行市场的基本状况
    3.2 证券市场股票发行新增投资的总体绩效
    3.3 证券发行新增投资的绩效与宏观经济增长悖行
    3.4 发行市场是中国资本市场资金沼泽的渊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并购市场的规模与绩效
    4.1 并购重组是证券市场的自我修复机制
    4.2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规模和绩效
    4.3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对其股价的影响
    4.4 并购重组市场成为中国证券市场资金沼泽的发酵剂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证券市场中二级市场的效率损失
    5.1 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净损失
    5.2 二级市场投资行为的制度环境驱动
    5.3 价值投资在目前证券市场的可能性
    5.4 证券交易制度环境与监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证券市场证券从业机构的经营绩效
    6.1 中国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与经营绩效
    6.2 中国基金管理公司的超速成长与经营绩效
    6.3 中国证券市场其他机构投资者的经营绩效
    6.4 中国证券市场经营主体效率低下的制度背景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次序和制度模仿
    7.1 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7.2 中国证券市场已经实现的对外开放
    7.3 入世条件下对外开放也是证券市场制度的强制性变迁
    7.4 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中证券市场开放要有明确的次序
    7.5 立即开放我国证券市场将要面临的风险
    7.6 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合理次序和合适进程
    7.7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与证券市场开放
    7.8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变迁的自由化方向
    8.1 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向自由化方向变迁的努力
    8.2 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向市场化方向变迁的困境
    8.3 用法律、法规力量排斥行政计划控制的可能性
    8.4 自由化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及注释

(4)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与中国的现实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0章 导论
    0.1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0.2 论文题目中基本概念的界定
    0.3 论文结构安排及主要内容
    0.4 重要结论和观点创新
    0.5 难点、不足之处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第1章 资本市场建立的制度基础
    1.1 股份公司、股份制和资本市场的建立
        1.1.1 企业制度的历史演变
        1.1.2 资本市场:股份公司的互补性制度安排
        1.1.3 两权分离且所有权高度分散条件下的现代股份公司的基本结构
    1.2 信用制度的发展与资本市场的建立
        1.2.1 现代信用制度的形成与资本市场的建立
        1.2.2 信用机制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的作用
    1.3 进一步的分析:产权制度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
        1.3.1 产权制度是资本市场制度的灵魂所在
        1.3.2 产权与资本市场主体的决策与行为
        1.3.3 产权与资本市场交易费用
        1.3.4 产权与资本市场秩序
第2章 资本市场的功能分析
    2.1 资本市场功能界定的讨论
        2.1.1 资本市场微观功能
        2.1.2 资本市场的宏观功能
        2.1.3 理想状态下功能的主体效应和引致效应
    2.2 资本市场的功能与效率
        2.2.1 资本市场效率
        2.2.2 金融市场理论对市场功能与效率的解释
        2.2.3 资本市场效率与功能关系的具体分析
    2.3 资本市场的效率与风险
        2.3.1 资本市场风险特征
        2.3.2 资本市场风险与效率问题的理论研究
    2.4 资本市场功能与中介机构的考察
        2.4.1 证券中介机构在市场中的作用
        2.4.2 证券中介机构的信用与资本市场
第3章 制度与目标的协调与冲突:资源配置过程的信息问题
    3.1 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的评判标准
        3.1.1 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有效性
        3.1.2 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实现条件
        3.1.3 资本市场的帕累托最优
    3.2 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理性预期与股票定价模型
        3.2.1 预期与理性预期:概念与形式
        3.2.2 理性预期股票定价模型
        3.2.3 股票市场信息定价制度的重新诊释
    3.3 股票价格决定的理论综述与实践方法
        3.3.1 股票定价的理论研究
        3.3.2 股票定价的实践方法之市盈率有效性理论
        3.3.3 股票定价的实践方法之DDMs的扩展模型
        3.3.4 股票定价与市场有效性的总结
    3.4 信息不对称对市场有效性的挑战
        3.4.1 理论检验对资本市场有效性的质疑
        3.4.2 资本市场的充分信息与信息不对称
        3.4.3 非对称信息与企业的金融结构
第4章 对非完全有效资本市场的纠正:公司治理角度
    4.1 市场信息的非完全性与公司治理问题的提出
        4.1.1 市场中引导资源配置的价格信息的分布状况
        4.1.2 外部投资者的信息劣势及其后果
        4.1.3 公司治理问题的提出
    4.2 股东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的市场假设条件
        4.2.1 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条件
        4.2.2 市场的完全性与股东一致赞同价值最大化
    4.3 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中投融资主体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
        4.3.1 公司治理机制的设计
        4.3.2 资本市场中公司治理的途径和模式
        4.3.3 资本市场对公司治理的贡献
    4.4 投资者的利益保护与资本市场的发展
        4.4.1 投资者保护、资本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
        4.4.2 中小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方式
第5章 中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5.1 对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指标的实证分析
        5.1.1 市场资金的收益率指标
        5.1.2 市场的定价准确性指标
        5.1.3 市场的资本形成能力指标
        5.1.4 市场的资产重组效率指标
    5.2 中国资本市场功能发挥的现状考察
        5.2.1 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的过度发挥
        5.2.2 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应相应缺乏
    5.3 中国资本市场的形成与制度变迁
        5.3.1 融资制度变迁背景下资本市场的形成
        5.3.2 政府干预下不完全竞争的资本市场局部均衡分析
        5.3.3 资本市场寻租行为分析
    5.4 中国资本市场的主要缺陷
        5.4.1 制度风险:制约资本市场发展的最大障碍
        5.4.2 信用缺失:阻碍资本市场功能发挥的瓶颈
        5.4.3 结构失衡:资本市场结构难以发挥资源配置功能
        5.4.4 机制不全:上市公司治理失灵影响资本市场效率发挥
        5.4.5 运作失范:“软约束”下的“信息失灵”与资源配置逆向选择结果
        5.4.6 法制滞后:制约资本市场发展的羁绊
第6章 强化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巫待解决的根本问题
    6.1 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对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6.1.1 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绩效与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6.1.2 我国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的实证分析
    6.2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的思路及具体方案
        6.2.1 全流通的必然性
        6.2.2 国有股流通与减持必须注意的问题
        6.2.3 流通与减持方案设计—国有股流通与建立市场机制的同步完成
    6.3 中国股票市场信息传导机制的特征
        6.3.1 中国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的特征
        6.3.2 中国股票市场中小投资者的特征
        6.3.3 中国股票市场中投资咨询机构的特征
    6.4 中国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与效率改进
        6.4.1 我国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缺陷
        6.4.2 提高信息披露效率的途径
第7章 中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优化的功能提升和制度创新
    7.1 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方式
        7.1.1 功能提升:由“融资主导型”向“投资主导型”或“资源配置型”过渡
        7.1.2 制度创新:由“政府强制性”向“市场诱致性”演进
    7.2 全方位展开中国资本市场以效率为导向的创新改革
        7.2.1 我国资本市场效率低的市场内在因素分析
        7.2.2 以效率为导向的资本市场全方位创新
    7.3 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功能创新的互补性制度建设
        7.3.1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新型的金融体制
        7.3.2 我国资本市场的证券监管制度与法律法规的完善
        7.3.3 建立保障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信用体系
        7.3.4 资本市场创新应遵循的原则
参考文献
后记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5)功能定位与股票市场边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中国股票市场陷入“边缘化”?
二、国企改革与股票市场功能定位
三、国家理性、股市结构与“边缘化”
四、经济环境、所有制结构与股票市场
五、小结:股票市场演进的一个图解

(6)中国股票市场的功能缺失与根治(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0 导论
    0.1 选题背景和选题依据
    0.2 研究方法
    0.3 本文的结构框架
    0.4 本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0.5 本文仍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 股票市场的产生与制度安排
    1.1 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1.1.1 制度的基本概念
        1.1.2 制度的特征与功能。
        1.1.3 制度安排与制度变迁。
    1.2 股份制公司和股票市场的产生与制度变迁
        1.2.1 股份制公司、股票的产生和制度变迁
        1.2.2 股票市场的产生和制度变迁
    1.3 新中国股票市场的产生和制度变迁
    1.4 股票市场的制度种类
        1.4.1 约束筹资者的制度。
        1.4.2 约束投资者的制度。
        1.4.3 约束中介者的制度。
2 股票市场的理论功能
    2.1 股票市场的原始功能
    2.2 股票市场的基础功能
        2.2.1 基础功能之一--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2.2.2 基础功能之二--投资增值
        2.2.3 基础功能之三--筹集资金
    2.3 股票市场的衍生功能
        2.3.1 衍生功能之一--促进经济发展
        2.3.2 衍生功能之三--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2.3.3 衍生功能之二--分散风险
        2.3.4 衍生功能之四--信息传导
        2.3.5 衍生功能之五--促进企业家精神
        2.3.6 衍生功能之六--创造就业机会
3 股票市场功能模型
    3.1 股票市场的关联主体和功能模型图
        3.1.1 股票市场的关联主体
        3.1.2 股票市场功能模型
    3.2 降低交易费用--股票市场产生的原因
        3.2.1 一般市场中的交易费用
        3.2.2 股票市场中的交易费用及其降低
    3.3 投资增值--股票市场吸引投资者参与的动力
        3.3.1 投资增值功能是股票市场吸引投资者的动力
        3.3.2 关于投资增值功能功能的深入认识
        3.3.3 实现投资增值的两种推动力量:资金推动和价值推动
    3.4 筹集资金--股票市场吸引筹资者参与的动力
        3.4.1 筹集资金功能是股票市场吸引筹资者的原动力
        3.4.2 筹集资金功能与投资增值功能的关系
    3.5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股票市场最终运行目的
        3.5.1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是股票市场运行最终目的
        3.5.2 股票市场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是投资增值和筹集资金功能的一致作用
4 股票市场功能完善的基础是提高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4.1 提高上市公司价值需要解决的两个方面
    4.2 企业家财富、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模型
        4.2.1 假定企业的持续经营过程:
        4.2.2 股票在二级市场上的定价:
        4.2.3 企业家提高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动力与股票流通情况
        4.2.4 企业扩大规模的动力和股票流通情况
    4.3 企业家财富、中小投资者保护的模型
        4.3.1 模型的基本假设和一些概念的设定。
        4.3.2 企业家财富的决定
        4.3.3 企业家持有股份可以流通情况下的行为动机和两个结论
        4.3.4 企业家持有股份不能流通情况下的行为动机和结论
        4.3.5 模型的进一步探讨
5 中国股票市场功能缺失的实证分析
    5.1 中国股市的投资功能缺失
        5.1.1 中国股票市场的长期收益研究
        5.1.2 中美两国股票市场投资功能对比
        5.1.3 中国股票市场开户数增幅放慢
        5.1.4 中国股票市场交易量降低
    5.2 中国股市的筹资功能缺失
        5.2.1 中国股市的绝对筹资量和相对筹资量
        5.2.2 股市筹集资金能力与股市综合指数的关系
        5.2.3 直接筹资与间接筹资
        5.2.4 股市难以吸引储蓄资金进入。
        5.2.5 股市筹资能力的国际比较
    5.3 中国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缺失
        5.3.1 筹集资本使用效率低下。
        5.3.2 资源的行业配置功能严重缺失。
    5.4 中国股票市场派生功能的缺失
        5.4.1 分散风险功能缺失。
        5.4.2 公司治理功能缺失。
        5.4.3 信息传导功能缺失。
6 中国股票市场功能缺失的根源--股权分置
    6.1 股权分置的历史成因
        6.1.1 中国股票市场的产生是双轨制经济的特有产物。
        6.1.2 股票市场现行制度形成过程
        6.1.3 股权分置的现状
    6.2 股权分置下企业家行为与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6.2.1 IPO和增发行为集中体现了非流通股股东与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冲突
        6.2.2 分红决策对企业家和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不同影响
        6.2.3 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在现有制度下根本不能避免
    6.3 股权分置造成股票市场投资价值降低
        6.3.1 股权分置对股票市场市盈率偏高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
        6.3.2 A股市场与H股、B股的比较
7 中国股票市场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
    7.1 市场定价是全流通的基本原则
        7.1.1 净资产定价为什么行不通?
        7.1.2 “资产评估”定价为什么行不通?
        7.1.3 让市场来定价
    7.2 全流通补偿权: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案
        7.2.1 国有股减持阶段性成果各有利弊
        7.2.2 全流通补偿权
        7.2.3 全流通补偿权的进一步设计。
        7.2.4 相关数学模型
    7.3 “全流通补偿权”方案的实证分析
        7.3.1 广电电子的实证分析。
        7.3.2 沱牌曲酒的实证分析。
        7.3.3 全体股票做样本的模拟运行结果。
    7.4 关于历史与现实的一些数据
        7.4.1 法人股成本低于1的股票的全流通结果
        7.4.2 法人股成本价大于1的股票全流通结果
        7.4.3 整个市场实现全流通之后的情况
        7.4.5 “全流通补偿权”的实施步骤
    7.5 一家上市公司的全流通方案设计
    7.6 全流通补偿权方案即将成为现实
8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股市边缘化”大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公司交叉上市IPO及其后价格行为研究[D]. 程彦敏. 东华大学, 2010(08)
  • [2]中国公司境外上市法律监管研究[D]. 杨宏. 西南政法大学, 2006(12)
  • [3]强制性制度变迁背景下的中国资本市场经济效率[D]. 宗兆昌. 河海大学, 2005(04)
  • [4]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与中国的现实选择[D]. 魏巍. 东北财经大学, 2004(02)
  • [5]功能定位与股票市场边缘化[J]. 许宏俊. 当代财经, 2004(06)
  • [6]中国股票市场的功能缺失与根治[D]. 孙成刚. 复旦大学, 2004(01)
  • [7]行政干预——中国股市弊端的根源[J]. 李嘉. 中国科技财富, 2004(03)
  • [8]“股市边缘化”大讨论[J]. 张娅. 商务周刊, 2004(01)
  • [9]逼空中国?中国股市财富洗劫[J]. 宁南,张娅. 商务周刊, 2003(24)
  • [10]中国股市演进与直接融资萎缩[J]. 许宏俊. 经济师, 2003(12)

标签:;  ;  ;  ;  ;  

“股市边缘化”之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