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感能力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感能力

浙江省乐清市北白象镇第一小学325600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数感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非常关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时,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理解、体会数是用来表示和交流的,初步培养和建立数感。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数感能力

新课程标准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并且把“数感”摆在六个核心概念中的首要位置,充分说明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程标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因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时,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理解、体会数是用来表示和交流的,初步培养和建立数感。

一、创设情境,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

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

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体验生活,在生活实例中启蒙数感

1.联系身边事物,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感知周围的世界所具有的量化的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中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数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了基础。

2.感受生活实例,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

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实例,并从中深刻领会数学知识,不仅能使学生加深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采撷与数学相关的生活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三、活动激智慧,在活动中发展数感

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

1.构建活动平台,让学生感应数在何处

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把握数的大小、顺序等相对关系,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应数无处不在,体验数感的存在。如为了让学生感应信息数字化,教师构建一个活动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父母的居民身份证号码抄下并且解读。当明白了身份证号各位数字所代表的信息后,请学生当一次校长助理,仿照身份证号码的设置,为学校设计全校学生的学号。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感应到数能表达和交流信息,而且数就在生活中。

2.开放活动时空,让学生感受数有何能

学生对数学一般有枯燥无味、神秘难测之感。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开放活动时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之感受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四、“以人为本”,在估算中增强数感

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确计算。新课标也指出估算相对于精确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更广泛的实际应用,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改变学生对估算的认识,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五、综合运用,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数感

1980年美国提出了“问题解决”的口号,这个口号一直被人们广泛接受,而且至今依然是数学教育的中心问题。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桂英小学生数感能力的培养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9,(6),60-61。

[2]黄南京培养小学生数感的实践研究[J].数学大世界(上旬版),2017,(1),78。

标签:;  ;  ;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感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