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萨尔王传》与多康地区藏族族群认同

《格萨尔王传》与多康地区藏族族群认同

论文摘要

论文以对《格萨尔王传》历史性的追问为起点,将《格萨尔王传》整体上视为多康地区藏族族群对自身集体记忆的历史表述,并基于这一认识探讨该族群如何通过史诗的历史叙事生成、维持和延续族群认同。“绪论”部分简要回顾了《格萨尔王传》从最初进入汉语学界视野到成为“中国史诗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历程,分析了“史诗”概念对“格萨尔”研究的指导思路和主要倾向的影响,其中重点关注了“格萨尔”历史研究的研究目的、核心问题、操作方法和面临的困境。从对学科史的回顾中生发出论文的问题意识,即,史诗之“史”意味着什么,或者说史诗的历史性何在。在借鉴当代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关于历史与“真实”、历史与神话、历史与集体记忆、历史表述与族群认同等问题的思考的基础上,论文对史诗的历史性加以重新定位。第一章表达了本文对《格萨尔王传》性质的基本认识,认为它是多康地区藏族族群的历史表述。为了阐明这一问题,论文分析了作为核心概念的“多康地区藏族族群”的内涵,追溯了《格萨尔王传》以及“格萨尔”文化和多康地区藏族族群所存在的特殊联系,解释了为什么可以把《格萨尔王传》视为一种历史表述。第二章和第三章分析作为历史表述的《格萨尔王传》通过文本内容和情节所呈现出的多康地区藏族族群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核心内涵与基本特质,以此作为该族群认同产生和延续的基础。第二章以《格萨尔王传》中反复出现的“马”和“箭”这两种物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史诗中与其相关的情节内容和表述模式,发现它们所表达的青藏高原游牧社会特有的社会生活内涵和文化观念。第三章研究了“格萨尔”相关的宗教问题和口语文化问题,指出《格萨尔王传》呈现了多康地区民间社会的信仰兼容混杂的宗教文化状态,从史诗的情节表达和传承方式两方面分析作为该社会主导文化语境的口语文化。第四章探讨多康地区藏族族群认同边界的建构问题,剖析史诗的表述如何在“上、中、下”的空间结构中为本族群定位,怎样通过将四方四邻塑造为“四边四魔”而建构和维持族群分野,以及怎样在对众多“宗”的异族形象的想象中展现出视野不断拓展的世界观。总而言之,通过论文的主体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格萨尔王传》的表述呈现并强化了多康地区藏族社会诸方面的核心内涵和基础特质,从而使人们产生对共享这些社会生活内容及其特点的认知,作为族群认同基础的彼此间的情感联系以及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由此生发;而另一方面,史诗通过对空间观、世界地理观的表达以及异族形象的建构,在本族与他族之间划立了认同的边界,将异己排除在外的过程同时也是自身的族群认同生成、维持和强化的过程。《格萨尔王传》的历史叙事通过以上基本方式与多康地区藏族族群认同建立联系。“结语”部分再次回应《格萨尔王传》的历史性问题,将其置于历史学研究的视野之中,尝试对史诗的历史叙事所呈现出的是什么性质的“历史”这一问题略加探索。《格萨尔王传》的历史叙事对应并非以记录重大政治、军事事件为内容的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它所形成的是一部拥有地方视角的关于社会生活总体的“小历史”。同时,《格萨尔王传》也是一部“神话历史”,此处并不是在西方历史研究语境中神话和历史概念相分离又重新聚合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工具,而指的是,对于史诗流传区的朵康地区藏族族群来说,历史、神话、真实、当下等元素在《格萨尔王传》以及“格萨尔”文化中杂糅、扭结、交汇在一起,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学科史回顾
  • 一、对《格萨尔王传》性质及学科归属的确定
  • 二、西方语境中的“史诗”概念及其在中国语境中的移植
  • 三、史诗学视野中的格萨尔研究
  • 四、“格萨尔”历史研究
  • 第二节 本研究的问题意识
  • 一、史诗与历史
  • 二、历史与集体记忆
  • 三、历史表述与族群认同
  • 第三节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格萨尔王传》:多康地区藏族族群的历史表述
  • 第一节 多康藏区与多康地区藏族族群
  • 一、作为民族地理概念的藏区
  • 二、藏区内部区域划分
  • 三、多康地区藏族族群的概念
  • 第二节 从“藏族史诗”到“多康地区藏族族群的史诗”
  • 一、“藏族史诗”概念的遮蔽性
  • 二、“格萨尔”文化与多康地区藏族族群的联系
  • 第三节 《格萨尔王传》与历史表述
  • 一、一部关于多康地区藏族族群的历史:从田野材料的角度看
  • 二、《格萨尔王传》的历史意识:从史诗时间观的角度看
  • 三、被纳入史书叙事的《格萨尔王传》:从藏族史学家的角度看
  • 第四节 以《格萨尔王传》作为多康地区藏族族群历史表述的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多康地区藏族族群认同的社会现实基础(上)
  • 第一节 《格萨尔王传》对社会生活基本特质的呈现
  • 第二节 马:青藏高原游牧生活和游牧文化
  • 一、对“赛马称王”的分析
  • 二、《格萨尔王传》与青藏高原游牧
  • 第三节 箭:武力扩张与财富类聚
  • 一、战争中的箭:武力象征
  • 二、箭在日常生活中的功用:招福纳运
  • 三、从武器到法器:武力与福运的联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康地区藏族族群认同的社会现实基础(下)
  • 第一节 宗教信仰:地方性与民间色彩
  • 一、佛苯斗争还是佛苯共存
  • 二、对《格萨尔王传》宗教信仰问题的分析
  • 三、多康地区藏族社会的现实宗教状况
  • 第二节 口语文化
  • 一、口语文化在《格萨尔王传》中的体现
  • 二、口语文化与“格萨尔”传承
  • 三、藏族书面文化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康地区藏族族群认同边界的建构
  • 第一节 边界与异族
  • 一、族群认同的主观建构
  • 二、体现于藏族史籍中的异族认知
  • 三、“四天子说”与周边四邻
  • 第二节 “上”“下”之间:基本自我定位的确立
  • 一、汉、印、岭的并立
  • 二、卫藏与岭地
  • 三、岭人对汉地的认识
  • 第三节 “四边四魔”:族群分野的形成与维持
  • 一、不同层面的四分法
  • 二、《格萨尔王传》中的“四魔”
  • 三、“四魔”的异族特征
  • 第四节 “十八大宗”:视野扩展与异族想象
  • 一、“十八大宗”的概念
  • 二、异族形象的建构
  • 三、族群视野的层层扩展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小历史”:社会生活史和地方史
  • 二、“神话历史”:历史、当下、神话、真实的交汇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格萨尔王传》之独特外在形式探析[J].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01)
    • [2].从《格萨尔王传》与《伊利亚特》的人体美到当今的健身意识与选美文化[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07)
    • [3].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究竟有多长[J]. 西藏艺术研究 2020(02)
    • [4].《格萨尔王传》生存的地理生态语境[J].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01)
    • [5].《格萨尔王传》对文艺语体的开拓创新——基于与荷马史诗的比较[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10)
    • [6].试论如何解析名篇的审美蕴含——以《格萨尔王传》为例[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10)
    • [7].波密县多吉乡“通根格萨尔王传表演节”盛况[J]. 中国西藏 2020(04)
    • [8].《格萨尔王传》与《伊里亚特》中的战争[J]. 语文学刊 2013(08)
    • [9].试论《格萨尔王传》中的宗教色彩——以藏传佛教为例[J]. 青年文学家 2017(02)
    • [10].生命树[J]. 西藏文学 2017(01)
    • [11].本教与《格萨尔王传》中的宗教意识[J]. 青年文学家 2016(35)
    • [12].从模糊美学视角看藏语言美感在《格萨尔王传》翻译中的再现[J]. 鸭绿江(下半月版) 2014(06)
    • [13].英译本《格萨尔王传》中文化负载词研究[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3(11)
    • [14].《格萨尔王传》服饰文化特点及功能和价值——以岭国服饰为例[J]. 西藏研究 2013(05)
    • [15].《格萨尔王传》传唱之谜[J]. 视野 2009(23)
    • [16].浅析《格萨尔王传》中的宗教因素[J]. 青年文学家 2011(02)
    • [17].《格萨尔王传》:世界最长的史诗[J]. 语文天地 2008(09)
    • [18].论《格萨尔王传》人物唱段音乐的多样性——以西藏那曲地区艺人的演唱为例[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 [19].生态美学下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 2014(11)
    • [20].从《格萨尔王传》中的“箭”看多康地区藏族游牧族群的福运观[J].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 2013(00)
    • [21].论《格萨尔王传》的艺术特色[J]. 长城 2009(12)
    • [22].再叙史诗《格萨尔王传》千年传承之谜[J]. 中国地名 2014(01)
    • [23].《格萨尔王传》的记忆——西藏传统体育中的文化韵味探究[J]. 名作欣赏 2011(30)
    • [24].论藏民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的“崇高”之美[J]. 民族学刊 2011(06)
    • [25].平易·细腻·深刻——《格萨尔王传》唱词的艺术魅力[J]. 前沿 2009(02)
    • [26].染有宿命胎记的格萨尔王——兼论《格萨尔王传》之生存价值观[J].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4)
    • [27].从《荷马史诗》看《格萨尔王传》[J]. 青海社会科学 2009(05)
    • [28].《格萨尔王传》与荷马史诗结构艺术成就论衡[J]. 文化遗产研究 2016(01)
    • [29].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的生态意识[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 [30].《格萨尔王传》传播媒介对藏民族崇拜心理的影响[J]. 青海社会科学 2012(05)

    标签:;  ;  ;  ;  ;  

    《格萨尔王传》与多康地区藏族族群认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