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剂相互作用论文-肖建亮,吕维扬,宋义虎,郑强

吸附剂相互作用论文-肖建亮,吕维扬,宋义虎,郑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吸附剂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石墨烯,广谱吸附剂,水处理,π-π相互作用

吸附剂相互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肖建亮,吕维扬,宋义虎,郑强[1](2016)在《基于π-π相互作用的石墨烯广谱吸附剂对阴离子型和阳离子型染料的吸附》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L-半胱氨酸制得兼具良好共轭结构和分散性的还原氧化石墨烯(RGO-Cys),~([1])可作为一种广谱吸附剂通过π-π相互作用吸附废水中具有共轭结构的阴离子型和阳离子型染料。等温吸附研究发现,RGO-Cys对阴离子型染料靛蓝二磺酸钠(IC)和阳离子型染料中性红(NR)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005.7、1301.8mg/g,优于绝大多数已知吸附剂,且在混合染料溶液中总吸附量进一步提高(>3500 mg/g)。通过拉曼光谱及特殊吸附实验,证实吸附主要机理为π-π相互作用。该机理使RGO-Cys可用作一种广谱吸附剂,去除废水中的多种染料,克服了其他大部分吸附剂只能吸附其中一类染料的缺点,是一种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的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七分会:流变学》期刊2016-07-01)

刘兰[2](2007)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线研究吸附剂—吸附质的相互作用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量系统应用于固—液体系的吸附过程研究具有很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该测量体系对待测样品进行直接测量,自动化程度高。本文应用紫外分光光法测量系统研究了有机酸/碱在732阳离子交换树脂、NKA-Ⅱ树脂、D252树脂与活性炭上的吸附行为,重点研究了吸附剂质量、吸附质浓度、温度、外加盐、外加乙醇对吸附的影响,并分析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原理,求取表观吸附速率常数(k),测定了平衡吸附量(Qe),分析计算了吸附质的亲和能(Ua),吸附势(E)及表观活化能(Ea)。实验结果表明:1.D252树脂和活性炭吸附苯甲酸均是按照BAM模型进行的,且液膜扩散是吸附的控制步骤。当吸附质初始浓度和树脂质量一定时,随着温度升高,吸附速率明显增大。当温度和吸附质初始浓度一定时,随着活性炭质量的增加,吸附速率明显增大。2.邻—苯二甲酸氢钾在活性炭上的吸附是按照BAM模型进行的,且液膜扩散是吸附的控制步骤。当吸附质初始浓度和树脂质量一定时,随着温度升高,吸附速率明显增大。3.732树脂吸附对—甲苯胺具有非均相未反应核收缩模型的特征,且化学反应为吸附的速率控制步骤。732树脂吸附对—甲苯胺的吸附分率和吸附速率随吸附剂质量的增加而增大。当吸附质初始浓度和树脂质量一定时,吸附分率和吸附速率随吸附温度升高而增大;随着外加乙醇含量增大而减小。当吸附剂质量和吸附质初始浓度以及吸附温度一定时,吸附分率随外加盐浓度的增大而减小。4.NKA-Ⅱ树脂吸附间—氯苯胺遵循单分子层吸附机理。吸附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间—氯苯胺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当温度一定时,吸附剂的吸附量随间—氯苯胺的原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吸附势则降低;吸附质对吸附剂的亲和能也是随着吸附质浓度的增大而减小。(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何瑜芳,高栋,林东强,姚善泾[3](2006)在《模型蛋白与混合模式吸附剂的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合模式层析(Mixed-mode chromatography)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生化分离技术。混合模式吸附剂的配基同时含有疏水基团和离子交换基团,兼具疏水和静电相互作用,可以利用静电吸引作用或排斥作用来强化吸附或协助洗脱,因为配基密度较高,吸附容量大,且具有明显的耐盐吸附的独特性能,所以特别适合于生物对象初分离(如扩张床吸附)的要求。GE Healthcare公司已经成功开发了混合模式扩张床吸附剂Streamline Direct HST1(HST1),但对其吸附规律以及机理了解甚少,从而限制了该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期刊2006-11-01)

董建南,林东强,姚善泾[4](2006)在《细胞破碎对离子交换扩张床吸附中生物质与吸附剂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E.coliDH5α为模型生物质,StreamlineDEAE为典型阴离子交换扩张床吸附剂,通过生物质脉冲响应法获得生物质穿透指数(BTI)作为生物质/吸附剂间相互作用的定量评价参数,考察细胞破碎方法对扩张床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细胞破碎程度的加剧,碎片粒径减小,碎片zeta电位绝对值也减小,BTI增大,生物质与吸附剂间相互作用减弱.从静电相互作用理论出发,建立了BTI与生物质zeta电位(ζB)、离子交换介质zeta电位(ζA)和生物质颗粒大小(dB)叁者乘积(-ζAζBdB)间良好的线性关系.当-ζAζBdB<100mV2·μm时,BTI>0.9,该关系可用于预估生物质的影响,简化扩张床吸附的过程设计.(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06年07期)

董建南[5](2006)在《离子交换扩张床吸附中生物质/吸附剂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扩张床吸附是一种新型的生化分离技术,可以直接从细胞培养液或细胞匀浆液中捕获目标物,集固液分离、浓缩和初步纯化于一个操作单元中。扩张床吸附中应用最广泛是离子交换吸附,吸附容量较大,适用范围广。但是,中性pH条件下生物质(细胞或细胞碎片)一般带负电荷,很容易吸附到带正电荷的阴离子交换介质表面,降低吸附容量,破坏床层的稳定性。前期研究表明,经匀浆处理的生物质与吸附剂间相互作用会减弱。本研究详细考察了两种常用的细胞破碎方法(超声破碎和高压匀浆)的不同操作条件对生物质/吸附剂相互作用的影响。为了深入探索生物质/吸附剂相互作用的微观机理,引入zeta电位概念,希望找到辅助扩张床吸附过程设计的控制参数。 选择Escherichia coli,Bacillus subtilis和Pichia pastoris作为模型生物质(分别代表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酵母菌);典型的阴离子交换剂STREAMLINE DEAE作为扩张床吸附剂。通过生物质脉冲响应实验获得生物质穿透指数(BTI),用来定量评估生物质/吸附剂间相互作用。BTI的大小和生物质/吸附剂相互作用强弱成反比关系,BTI=0.9可作为含生物质料液形成稳定扩张床层的最低要求。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模型生物质来说,BTI均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大或者超声时间的延长而显着增加。提高French Press的操作压力或者增加其循环破碎次数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在破碎过程中,对细胞碎片的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进行了测量分析,平均粒径随着破碎条件的加强而逐渐减小,最终达到极限值;在平均粒径减小的同时,zeta电位绝对值也相应减小。利用带电球体(生物质颗粒)与带电平板(吸附剂表面)静电作用的模型,进行必要的简化后,发现参数(-ζ_A·ζ_B·d_B)可表征扩张床中生物质/吸附剂间相互作用,其中ζ_A是吸附剂的zeta电位,ζ_B是生物质的zeta电位,d_B是生物质的平均粒径。将BTI值与相应的(-ζ_A·ζ_B·d_B)作图,两者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当(-ζ_A·ζ_B·d_B)<120 mV~2μm时,BTI>0.9,该指标可作为细胞破碎过程的控制参数。这表明合适的细胞破碎方法能够减弱生物质/吸附剂相互作用,改善扩张床的稳定性。同时应用zeta电位参数可简化扩张床吸附的过程设计,更快找到(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6-03-01)

董建南,林东强,姚善泾[6](2005)在《细胞破碎方法对扩张床吸附中生物质与吸附剂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扩张床吸附可以直接从细胞培养液或匀浆液中捕获目标物,集固液分离、浓缩和初步纯化于一个操作单元。阴离子交换的吸附容量较大,适用范围广,但是中性条件下生物质(细胞或细胞碎片)一般带负电荷,容易吸附到带正电荷的阴离子介质表面,降低吸附容量,严重时还会导致介质聚集,破坏扩张床的稳定分级结构。深入研究生物质与吸附剂间相互作用,开发一些有效的(本文来源于《浙江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05-11-01)

钟丽娜[7](2005)在《扩张床中生物质固体颗粒与吸附剂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扩张床吸附(expanded bed adsorption)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分离技术,它集固液分离、浓缩和初步纯化于一个单元操作之中,能直接从含有细胞和细胞碎片的发酵液或匀浆液中提取目标产物。但是料液中的生物质固体颗粒往往与吸附剂会发生一定程度相互作用,使得吸附剂发生聚集,破坏了扩张床的稳定分级结构,影响了分离效果,严重时会导致床层的崩溃。因此了解生物质颗粒杂质对扩张床吸附的影响,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评价手段对正确和有效使用扩张床吸附技术将是十分必要的。 全文分四个部分来讨论。第一部分综述了扩张床层析技术的历史沿革、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重点介绍了生物质颗粒与吸附剂的相互作用和表征生物质表面电荷的实用参数—zeta电位,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建立简便可行的生物质响应脉冲法测定生物质穿透指数(BTI),量化表征生物质颗粒与扩张床吸附剂的相互作用;建立zeta电位参数与BTI的关联,以此评估生物质颗粒/扩张床吸附剂相互作用。 第二部分建立了生物脉冲响应法,考察了生物脉冲溶液中固体颗粒浓度、脉冲量和床层的膨胀率等叁个因素对生物脉冲响应法测定的影响,确定了合适的测定条件:1)生物质脉冲溶液中生物质浓度对应的OD_(600)值在0.5~0.6之间;2)生物质脉冲量为床层沉降体积的80%;3)扩张床膨胀率为2.5左右。 第叁部分考察了不同生物质颗粒类型(面包酵母、大肠杆菌、毕赤酵母和枯草芽孢杆菌的细胞及其碎片)与不同扩张床离子交换吸附介质(STREAMLINE DEAE,STREAMLINE Q XL、FASTLINE SP以及自制纤维素/不锈钢粉复合染料亲和介质)在不同离子强度和pH条件下的吸附情况,测定了BTI,并以BTI来量化比较微生物质/吸附剂间相互作用。当BTI>0.9时可认为生物质颗粒与介质没有或极少吸附,不影响目标物的扩张床吸附分离。 第四部分在不同离子强度和pH值的缓冲液中,测定了不同生物质细胞及细胞碎片和扩张床吸附剂的zeta电位,建立了zeta电位和生物质/吸附剂静电相互作用的关系,建立了生物质zeta电位(ζ_b)、吸附剂zeta电位(ζ_a)以及生物质颗粒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小(d)与BTI的关联,大量实验数据表明:(一屯a屯bd)参数和B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C屯瘾bd)值小于130 mvZ目m时,对应的BTI达到0.9以上。该规律可用于简化扩张床吸附过程设计。关键词:扩张床吸附,生物质与吸附剂相互作用,生物脉冲响应法,生物质穿透指数,zeta电位万(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5-03-01)

王深琪,王为超,俞耀庭,郭新吉[8](2004)在《低密度脂蛋白与吸附剂配基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家族性高脂血症的主要特点就是血浆中含有高浓度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临床上多采用药物和外科手术疗法来降低患者体内的LDL-C水平,当药物治疗无效时,采用血液灌流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为了研制新型的对LDL具有专一、高效的吸附剂。本文详细研究了LDL和不同类型的配基(亲水的氨基酸、胆固醇为配基的疏水配基、磺酸基和胆固醇为配基的双亲配基)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通过对LDL进行化学修饰,研究了配基与LDL之间的相互识别作用机制。我们从血浆中分离提纯了LDL,选择性的修饰了LDL中所含的赖氨酸的ε-氨基,羧基,和色氨酸的吲哚基,以探讨配基与LDL(本文来源于《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4-11-01)

陈炳稔,何广平,刘小珠[9](1998)在《两性树脂和可再生甲壳质吸附稀游离强酸时吸附剂-吸附质相互作用能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吸附剂与吸附质的相互作用,对深入了解吸附质在固-液界面的吸附机理,以及优化分离提纯物质的工艺条件都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但目前在固-液吸附体系中,对吸附剂-吸附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只能用“强弱”表征相互作用的程度,定性分析吸附问题[1]。...(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1998年10期)

刘明[10](1997)在《矿石微粒和多孔吸附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矿业上广泛应用活性炭和离子交换树脂从浸出液中萃取金属氰化物。近来已经研究了离子交换膜和纤维作为活性炭和树脂替代品的可能性。本文描述了在批量反应器中细矿石颗粒和多孔吸附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氰化金作为被吸附物质用于检测吸附荆的传质特性的变化。这些变化采用薄膜/表面扩散模型进行评价,评价重点在扩散和平衡参数。包括矿石颗粒侵入吸附剂的试验表明氰化金的吸附图只受活性炭和离子交换树脂的影响。对吸附剂进行的灰化试验、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次级离子质谱计检测证实了这些结果。然而,由于悬浮液中细颗粒引起外部表面的自然堵塞使氰化金向所有吸附剂的扩散受到抑制。通过将预先饱和的吸附剂暴露到悬浮的矿石颗粒中,然后溶解氰化金来得到本结果。堵塞的影响通过引入一个可利用因素在模型中加以考虑。(本文来源于《国外选矿快报》期刊1997年19期)

吸附剂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量系统应用于固—液体系的吸附过程研究具有很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该测量体系对待测样品进行直接测量,自动化程度高。本文应用紫外分光光法测量系统研究了有机酸/碱在732阳离子交换树脂、NKA-Ⅱ树脂、D252树脂与活性炭上的吸附行为,重点研究了吸附剂质量、吸附质浓度、温度、外加盐、外加乙醇对吸附的影响,并分析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原理,求取表观吸附速率常数(k),测定了平衡吸附量(Qe),分析计算了吸附质的亲和能(Ua),吸附势(E)及表观活化能(Ea)。实验结果表明:1.D252树脂和活性炭吸附苯甲酸均是按照BAM模型进行的,且液膜扩散是吸附的控制步骤。当吸附质初始浓度和树脂质量一定时,随着温度升高,吸附速率明显增大。当温度和吸附质初始浓度一定时,随着活性炭质量的增加,吸附速率明显增大。2.邻—苯二甲酸氢钾在活性炭上的吸附是按照BAM模型进行的,且液膜扩散是吸附的控制步骤。当吸附质初始浓度和树脂质量一定时,随着温度升高,吸附速率明显增大。3.732树脂吸附对—甲苯胺具有非均相未反应核收缩模型的特征,且化学反应为吸附的速率控制步骤。732树脂吸附对—甲苯胺的吸附分率和吸附速率随吸附剂质量的增加而增大。当吸附质初始浓度和树脂质量一定时,吸附分率和吸附速率随吸附温度升高而增大;随着外加乙醇含量增大而减小。当吸附剂质量和吸附质初始浓度以及吸附温度一定时,吸附分率随外加盐浓度的增大而减小。4.NKA-Ⅱ树脂吸附间—氯苯胺遵循单分子层吸附机理。吸附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间—氯苯胺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当温度一定时,吸附剂的吸附量随间—氯苯胺的原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吸附势则降低;吸附质对吸附剂的亲和能也是随着吸附质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吸附剂相互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肖建亮,吕维扬,宋义虎,郑强.基于π-π相互作用的石墨烯广谱吸附剂对阴离子型和阳离子型染料的吸附[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七分会:流变学.2016

[2].刘兰.紫外分光光度法在线研究吸附剂—吸附质的相互作用行为[D].华南师范大学.2007

[3].何瑜芳,高栋,林东强,姚善泾.模型蛋白与混合模式吸附剂的相互作用研究[C].第叁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2006

[4].董建南,林东强,姚善泾.细胞破碎对离子交换扩张床吸附中生物质与吸附剂间相互作用的影响[J].化工学报.2006

[5].董建南.离子交换扩张床吸附中生物质/吸附剂相互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6

[6].董建南,林东强,姚善泾.细胞破碎方法对扩张床吸附中生物质与吸附剂间相互作用的影响[C].浙江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5

[7].钟丽娜.扩张床中生物质固体颗粒与吸附剂相互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

[8].王深琪,王为超,俞耀庭,郭新吉.低密度脂蛋白与吸附剂配基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C].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4

[9].陈炳稔,何广平,刘小珠.两性树脂和可再生甲壳质吸附稀游离强酸时吸附剂-吸附质相互作用能的测定[J].化学通报.1998

[10].刘明.矿石微粒和多孔吸附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J].国外选矿快报.1997

标签:;  ;  ;  ;  

吸附剂相互作用论文-肖建亮,吕维扬,宋义虎,郑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