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小麦和非洲黑麦二倍体卫星、麦醇溶蛋白和抗病性表达的全基因组相互作用研究

普通小麦和非洲黑麦二倍体卫星、麦醇溶蛋白和抗病性表达的全基因组相互作用研究

一、普通小麦与非洲黑麦双二倍体中随体、醇溶蛋白和抗病性表达的染色体组相互作用研究(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珍[1](2021)在《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及特异标记开发》文中研究说明小麦远缘杂交是通过导入外源物质来增加小麦的遗传多样性,从而达到定向遗传改良的目的。本研究对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部分衍生后代进行了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筛选出了一系列稳定遗传、综合农艺性状突出的衍生材料,以期为小麦遗传育种工作提供重要中间材料与遗传资源。其次,本研究开发了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特异分子标记,加快对十倍体长穗偃麦草遗传物质的检测,同时为挖掘十倍体长穗偃麦草优异基因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核型及与其他种属的亲缘关系做了初步分析。利用传统的细胞学方法,通过计算十倍体长穗偃麦草70条染色体各自的相对长度系数、着丝粒指数、臂比等指标可得出结论,本试验中的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共包含35对染色体,其中,亚中间着丝粒染色体7对(7sm),中间着丝粒染色体28对(28m),有6对染色体具随体(6sat)。因此,可推测出本研究中所用的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0x=70=56m(8sat)+14sm(4sat),属于“2B”类型。同时,利用本实验室现有的879对SSR引物和EST引物扩增筛选到了156个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基因组特异分子标记,其中包括42个SSR标记,114个EST标记,这些分子标记为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后代中外源遗传物质的鉴定提供了理论基础。分子标记结果表明,有249对引物可在十倍体长穗偃麦草、中间偃麦草和拟鹅观草中都扩增出相同大小的条带,有52对引物可在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华山新麦草和滨麦中扩增出相同条带。故推测,本试验中的十倍体长穗偃麦草与拟鹅观草和中间偃麦草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华山新麦草和滨麦的亲缘关系较远。(2)采用经典的细胞遗传学方法,从228个衍生后代中筛选鉴定出9个稳定的十倍体长穗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并将其命名为CA51、CA52、CA53、CA61、CA62、CA63、CA64、CB14和CB16。细胞学结果表明,9个部分双二倍体都含有56条染色体且在减数分裂第一次中期形成28个二价体,表明它们在细胞学上具有高度稳定性。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结果表明,CA51、CA52、CA53和CA63中包含40条普通小麦染色体和16条十倍体长穗偃麦草染色体;CA61、CA62、CA64和CB14中含有42条普通小麦的染色体和14条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而CB16携带了12条十倍体长穗偃麦草染色体。同时,在CA61和CB16中发现了来自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小片段易位染色体。基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构建了9个部分双二倍体的FISH核型,并发现普通小麦1B、4B、6B和5A染色体上有明显的信号变异。分子标记的多态性结果表明,这些部分双二倍体不同于已报道的八倍体小偃麦。抗病性鉴定表明,9个部分双二倍体中有8个在成株期对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都有较强的抗性。此外,9个部分双二倍体在籽粒大小、品质等方面均不同于普通小麦亲本,为小麦远缘杂交提供了优质的桥梁材料。(3)本试验鉴定了7个稳定的异代换系,其中包括3个二体异代换系(CH10A5,CH114-B4,CH18122)和4个双重异代换系(CH18035,CH18050,CH18113,CH18130)。7个异代换系的根尖染色体数目均为42条,花粉母细胞构型均为2n=21II,田间表型偏向与普通小麦。其中CH10A5为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1JS(1D)二体异代换系,田间高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和赤霉病;CH114-B4是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7J(7B)二体异代换系,成株期对条锈病和赤霉病表现为高抗,对白粉病表现为中抗;CH18122是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4JS(4D)二体异代换系,表现为高抗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4个双重异代换系中,CH18035可能的染色体组成为2n=42=38T.a+2T.p(1JS)+2T.p(6JS)(T.a代表普通小麦染色体,T.p代表十倍体长穗偃麦草染色体),成株期高感条锈病和白粉病;CH18050可能的染色体组成为2n=42=38T.a+2T.p(2J)+2T.p(7J),成株期高抗条锈病和白粉病;CH18113可能的染色体组成为2n=42=38T.a+2T.p(1JS)+2T.p(6J),高抗条锈病,高感白粉病;CH18130可能的染色体组成为2n=42=38T.a+2T.p(2J)+2T.p(4JS),对条锈病和白粉病表现为高抗。此外,7个异代换系在籽粒粗蛋白含量、面筋含量及淀粉含量方面均比普通小麦亲本7182有所提高,可用作小麦遗传改良的中间材料。(4)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SLAF-seq),从二体异代换系CH10A5、普通小麦7182和十倍体长穗偃麦草中分别获得11,931,086、10,383,011和9,871,061条reads,平均Q30为90.34%,平均GC含量为46.55%,最终得到的SLAF标签数分别为467,788、157,996、500,27。基于有参部分,通过BWA比对,共得到十倍体长穗偃麦草564,364个多态性SNP位点,注释到25903个差异基因,并通过在功能数据库比对,挖掘了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响应逆境胁迫和籽粒相关的候选基因。基于无参序列分析,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18,971条unmapped SLAFs中挑选1,096条序列设计引物,经过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共得到了859个特异标记,其开发效率达到78.38%。为开发部分同源群特异标记,针对1JS染色体上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相似度≥95%的序列设计引物,从957对引物中筛选到507个可作为1JS染色体特异的STS标记。为进一步检测这些标记的多态性和实用性,同时对多个小麦近缘种属了进行了扩增检测。结果表明,这些标记在十倍体长穗偃麦草(49个)、百萨偃麦草(38个)、二倍体长穗偃麦草(45个)、拟鹅观草(89个)、中间偃麦草(57个)均产生多态性;此外,在滨麦、华山新麦草、黑麦、卵穗山羊草、乌拉尔图小麦和粗山羊草中分别筛选出70个、51个、67个、54个、17个和43个特异分子标记。根据小麦及其近缘种特异分子标记的数目,初步推测出麦类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本研究也得到了部分基因组特异性标记,其中包括St基因组特异标记21个,E基因组特异标记21个,Ee基因组特异标记15个和Eb基因组特异标记6个,为后续十倍体长穗偃麦草遗传物质的检测及染色体重排奠定理论基础。

李家创[2](2021)在《5份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及重要农艺性状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2n=2x=14,Ns Ns)是来自禾本科(Poaceae)、新麦草属(Psathyrostachys Necski)的一种多年生二倍体异花授粉植物,因其具有早熟、抗多种小麦病害(锈病、白粉、赤霉、全蚀)、耐寒抗旱、耐盐碱、矮秆、分蘖多等优良特性,被认为是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改良的宝贵遗传资源。通过远缘杂交技术和染色体工程的方法创制而成的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系则是快速有效利用华山新麦草Ns基因组最重要的中间材料。本研究利用七倍体杂种H8911(2n=49,AABBDDNs)和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Trs-372(2n=28,AABB)杂交后产生的子代,经连续自交6-7代后从中筛选出5个衍生后代:DH5、DH88、DH66、TR77、DH109,综合采用细胞学观察、原位杂交技术(GISH和Mc-FISH)、分子标记技术(EST-STS、SSR、SCAR和SNP芯片)等方法,结合田间性状调查,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华山新麦草染色体核型的初步分析:对研究材料的外源亲本—华山新麦草的染色体组进行了初步的核型分析,推测其核型公式为2n=2x=14=12m(4sat)+2sm,Stebbins核型为2A型,平均臂比为1.4,在属内居于较高的水平,但其在植物界进化水平偏低。(2)细胞学观察表明DH5的染色体组型为2n=42+Ti=21Ⅱ+Ti(Ti指小片段染色体);GISH分析显示DH5含有一个小的华山新麦草染色体片段,该片段无法在减数分裂阶段与小麦染色体配对,只能从父本传递给子代,传递率约为1/2;FISH实验表明DH5是一个2A缺体2B四体;分子标记结果表明DH5中附加的外源小片段来自华山新麦草5Ns染色体的短臂;利用标记转化法开发了8对可以用于检测华山新麦草5Ns染色体的SCAR标记。农艺性状调查表明DH5株高较低,对条锈病有较高抗性,外源染色体小片段的有无对农艺性状影响不大。(3)细胞学观察表明DH88的染色体组型为2n=44=22Ⅱ;GISH分析显示其含有一对华山新麦草的染色体片段,这对外源染色体片段可以正常配对并传递给子代。EST-STS分子标记表明DH88所附加的一对染色体片段来自华山新麦草6Ns染色体。DH88对条锈病表现为高抗,可能是由于华山新麦草6Ns染色体的抗病基因进入导致。(4)细胞学观察DH66的染色体组型为2n=42=21Ⅱ;GISH实验显示DH66中有一对小麦染色体被华山新麦草染色体所替代,这对外源染色体可以正常联会配对并传递到子代中;Mc-FISH实验结果表明DH66缺失了其一对5D染色体。分子标记表明DH66获得了华山新麦草5Ns染色体而失去了小麦5D染色体;DH66的小麦15K SNP芯片结果也在5D染色体的位置上出现了和华山新麦草相似度高和小麦亲本7182相似度低的交叉峰,综合分子标记的结果可以得知DH66中一对5D染色体被华山新麦草5Ns染色体所代换。DH66株高较低,在成株期对条锈病表现为高抗,籽粒品质较好,可以作为抗条锈病和优质小麦育种的重要材料。(5)有丝分裂分析表明TR77的染色体组型为2n=42=21Ⅱ,其中有一对染色体超过1/2的部分被外源染色体所替代。减数分裂过程中外源染色体可以正常配对并传递给子代,表明TR77是一个细胞遗传学稳定的小麦—华山新麦草易位系。分子标记和Mc-FISH分析显示在TR77中形成了5DL-3DS·3DL染色体和3DS-Ns L·Ns S染色体,因此TR77是一个包含了双重易位的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材料。对TR77的小麦15K SNP芯片分析推断出易位发生在5D染色体物理位置的202.3Mb和213.1Mb处,靠近着丝粒。TR77具有圆锥状的穗型且无芒,其穗子较长,穗粒数多,株高较高,在全生育期对白粉病表现高抗,可作为研究小麦和其近缘属种间多重易位和抗白粉病育种的优异种质资源。(6)衍生系DH109和衍生系DM131的异同性分析:DH109从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中筛选而来,DM131从小麦—滨麦衍生后代中筛选获得。通过分子细胞遗传鉴定确认两个衍生系都为3Ns(3D)二体异代换系材料,但是DH109为小麦—华山新麦草3Ns(3D)二体异代换系,DM131为小麦—滨麦3Ns(3D)二体异代换系。两个材料的细胞学观察和GISH结果较为相似,均是稳定的衍生系材料。但是,两者的STS和SCAR标记共用性不高,外源染色体的FISH核型图完全不同。农艺性状上,两者都轻微感条锈病,苗期都高抗白粉病;对于赤霉病,DH109表现为高抗而DM131表现为高感。形态学特征上,DH109的籽粒较大,而DM131的穗子更长、穗粒数和分蘖数较多;两个材料的籽粒品质特征介于两个小麦亲本之间。综上,华山新麦草3Ns染色体和滨麦3Ns染色体对小麦的性状改变差异明显。这两个衍生系可以用于小麦抗白粉、抗赤霉病育种以及新麦草属和赖草属中Ns染色体的差异化比较。华山新麦草核型图的绘制为进一步了解这一外缘种提供了理论基础;五个衍生后代的鉴定丰富了小麦的遗传种质库,对于抗病、高产和优质小麦育种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不同属Ns染色体在小麦背景中的差异比较对研究小麦近缘属种的亲缘和进化关系提供了依据。

徐云芳[3](2020)在《小麦背景中黑麦染色体1R的精准鉴定与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黑麦(Secale cereale L,2n=2x=14,RR)是普通小麦的自然异花授粉近缘种,具有显着的遗传多样性和丰富的有价值的基因,在小麦改良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准确、方便地鉴定小麦背景中的黑麦染色质,将有利于黑麦优良基因在小麦育种中的转移和利用。为了发掘新的细胞学和分子标记,鉴定不同来源的黑麦遗传物质,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不同的小黑麦和黑麦染色体特异性重复序列原位杂交探针的挖掘与应用,黑麦1R染色体分子标记的筛选与遗传多样性分析,小麦-黑麦的杂交后代1R染色体变异的传递及农艺性状分析。结果如下:1.黑麦染色体特异性重复序列的挖掘:使用非变性荧光原位杂交(ND-FISH)的方法,利用实验室合成的11个寡核苷酸探针对9种小黑麦和3种黑麦中的1R-7R染色体进行鉴定,筛选得到4个重复性较好的探针,其中Oligo-3A1对黑麦的5RL具有较好的特异性,Oligo-1RS-6和Oligo-K566对黑麦的1R,4R和7R具有好的特异性,Oligo-1RS-4探针为黑麦端部特异重复序列,杂交信号只出现在R组染色体端部,1R-7R染色体都有信号分布,这有助于快速高效地识别小黑麦中的R组染色体及其相应区段。同时,通过对不同的小黑麦和黑麦染色体杂交信号的对比,发现Oligo-pSc119.2信号分布较为相似,但是Oligo-1RS-4在12种小黑麦和黑麦之间信号分布差异较大,这说明该新型ND-FISH探针可以揭示不同的黑麦材料在染色体水平上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变异,为后续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奠定了基础。2.新的黑麦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的筛选与应用:(1)利用164对不同标记的第一同源群引物筛选黑麦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包括73对CINAU引物,黑麦第一同源群的72对ssrR引物和19对glk引物。最后获得了51对PLUG引物,64对ssrR引物和17对glk引物,利用这些引物在不同的黑麦1R中进行PCR验证,100对引物具有多态性,89对为黑麦染色体1R的特异性引物。根据多态性标记对13个供试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聚类,结果表明1R附加系的黑麦遗传差异较大,1RS.1BL易位系材料遗传差异较小,说明了栽培材料单一的遗传基础,因此将不同黑麦的多样性导入小麦,是进一步扩大黑麦种质资源的有效方法。3.利用染色体工程技术,结合细胞学鉴定方法,本研究获得并鉴定了六种小麦-黑麦新型染色体导入系材料,对1R染色体导入系的传递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较高的传递率,本研究获得了1R染色质的附加系和代换系,以及涉及1RS和1RL的附加和易位系材料,它们的后代有望携带更高频率的小片段易位系。对不同来源1R异染色体系材料进行农艺性状调查,发现这批材料表现出了优良的农艺性状和抗病性,在小麦育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开发的黑麦染色体特异性细胞和分子标记,可用于研究小麦品种的多样性和鉴定小麦背景中的黑麦染色质,染色体区段特异性标记可辅助黑麦染色体上优良基因导入小麦背景的育种进程。此外,获得的小麦-黑麦新型染色体附加系、代换系和片段导入系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可作为后续育种的优异种质。

陶军[4](2019)在《小麦-中间偃麦草后代014-459及其F1不育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麦雄性不育是生产杂交小麦种子的途径之一。因此,深入研究小麦雄性不育特性和成因对杂种优势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普通小麦014-459来源于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中4和普通小麦品系绵980127的杂交后代,其与不同基因型的普通小麦杂交,杂种F1出现不育和可育两种情况。本论文将从以下3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1)调查不同播期对014-459与不同小麦杂种F1结实率的影响;对014-459及其杂种的花粉育性、分子细胞学特征进行鉴定;(2)以014-459作母本,川麦55和绵08-9杂种F1作父本,构建分离群体;利用SLAF-Seq-BSA(specific-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 and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技术,对不育性状进行关联分析;(3)对014-459、川麦55以及014-459和川麦55杂种F1开花前的花药进行转录组分析,寻找候选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不同播期下,014-459与川麦55的杂种F1表现出稳定的不育性状,其自交结实率低于0.5%。014-459与绵08-9杂种F1则部分可育,平均自交结实率为33.66%。014-459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正常。在绝大多数细胞中,42条染色体配对形成21对二价体,仅在少量的末期细胞中观察到微核现象。雄性不育的014-459/川麦55和可育的014-459/绵08-9杂种F1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相似。因此,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异常不是014-459和普通小麦杂种F1表现不育的原因。2.以中间偃麦草DNA为探针,中国春DNA为封阻的基因组原位杂交证明014-459有2条染色体来源于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同时,荧光原位杂交表明其缺失了一对2A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期I,014-459中的两条外源染色体能稳定的配对成二价体,表明它们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以St基因组DNA和St基因组特异序列St2-80作探针,证明该对染色体属于St基因组。利用PLUG(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based landmark unique gene)标记分析表明该对染色体可能为6St。3.用SLAF-Seq-BSA(specific-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 and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技术进行相关基因的关联分析,将小麦染色体上可能与育性关联的基因区域缩小到三个区段。这三个区段均位于染色体2D上,具体位置分别是:1.67-17.58 Mb,有539个基因;62.59-63.73 Mb,27个基因;64.61-64.92 Mb,1个基因,三个区段共有567个基因。4.用材料014-459、川麦55以及它们的杂交不育F1的花药进行了转录组研究,比较三者之间转录组的差异,以期找到与育性差异相关的基因。在材料014-459与(014-459/川麦55)F1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和川麦55与(014-459/川麦55)F1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的共同部分有2603个。根据对这些表现出差异的基因的注释,从其中筛选与目标性状有关的基因,结合SLAF分析得到的位置结果,初步确定与F1不育的关联基因是2D01G027900,GO注释号是0009753,功能是对茉莉酸起响应。

张洪军[5](2017)在《多年生簇毛麦1Vb染色体导入小麦及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文中认为簇毛麦(Dasypyrum)是小麦的野生近缘种之一,具有抗许多病菌、耐旱耐寒、耐盐及分蘖能力强、小穗数多且密穗多花、蛋白质含量非常高等许多栽培小麦所需要的优良性状,是改良小麦的优异野生基因源。簇毛麦属(Dasypyrum)包括一年生簇毛麦(D.villosum)和多年生簇毛麦(D.breviaristatum)两个种。其中对一年生簇毛麦已经有较多的研究,已经有一些优良的基因导入小麦并应用于育种上。但是对多年生簇毛麦研究较少,本研究主要目标是:对普通小麦-多年生簇毛麦部分双二倍体及其与普通小麦回交杂交得到的后代材料,开展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与农艺性状的分析,为小麦分子染色体工程育种提供参考。培育小麦-多年生簇毛麦异染色体系,并对导入普通小麦背景中的多年生簇毛麦染色体的准确鉴定是研究及利用多年生簇毛麦优异基因资源的前提。本研究发现利用两个重复序列开发合成的寡核苷酸探针Oligo-pSc119.2、Oligo-pTa535,和一个微卫星序列开发合成的寡核苷酸探针Oligo-(GAA)7,能区分普通小麦-多年生簇毛麦部分双二倍体与硬粒小麦-一年生簇毛麦双二倍体之间不同的染色体,利用这三个探针及对多年生簇毛麦特异的探针Oligo-pDb12H,本研究建立了普通小麦-多年生簇毛麦部分双二倍体的染色体核型。用Oligo-pSc119.2、Oligo-pTa535和Oligo-(GAA)7这3个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鉴定普通小麦-多年生簇毛麦部分双二倍体与普通小麦绵阳11杂交的后代材料,筛选到分别只含1Vb、2Vb、3Vb、5Vb、6VbS和7Vb一种形式的多年生簇毛麦染色体导入普通小麦的材料。其中鉴定出只含1Vb外缘染色体的小麦材料共17株;在这17株中,2株与普通小麦绵阳11杂交的后代都含有多年生簇毛麦1Vb染色体,但是小麦背景染色体变异较大;1株与普通小麦绵阳11杂交的后代中,所有的后代材料都为1对1VbL.5VbL附加而且小麦背景染色体稳定;为了进一步确认鉴定出的这些材料中的1Vb染色体,又用簇毛麦特异的探针Oligo-pDb12H结合1VbL特异性的分子标记进行确认;其它14株含多年生簇毛麦1Vb的材料与普通小麦绵阳11杂交的后代材料不稳定。为了能对1Vb染色体进行追踪鉴定,帮助遗传辅助育种,利用PCR-based Landmark Unique Gene(PLUG)第一同源群的引物对只含1Vb外缘的小麦材料进行分子标记的筛选,获得多年生簇毛麦1Vb特异的分子标记12个。小麦种子蛋白是影响小麦品质的一个主要因素,其中种子蛋白中的谷蛋白,特别是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对小麦品质有很大的影响。因为高分子量谷蛋白基因主要位于小麦族的第1同源群上,所以对鉴定出的只含1Vb的小麦材料进行种子蛋白亚基的分析,发现来自于多年生簇毛麦1Vb染色体表达的特异性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和醇溶蛋白亚基各一条。使用小麦族及其近源属物种的同源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的简并引物,对多年生簇毛麦1Vb上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进行克隆,得到10条位于多年生簇毛麦1Vb的序列,其中一条编码区为1737bp,编码577个氨基酸碱基的序列与发现在只含1Vb染色体的小麦材料中表达的特异性多年生簇毛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序列大小相似。综上,本研究鉴定的多年生簇毛麦染色体导入普通小麦的材料,以及多年生簇毛麦染色体特异分子细胞遗传学标记,可以用于小麦多年生簇毛麦优异基因导入小麦的育种实践之中。

李治[6](2016)在《遗传多样性的1RS.1BL新初级易位系的选育及外源基因和伴生突变在小麦基因组中表达的分子生物学》文中研究指明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AABBDD,2n=42)和水稻、玉米并称世界三大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将近缘物种染色体片段引入小麦基因组,不仅可以改良小麦的遗传基础,同时也是小麦基因组进化的动力之一。黑麦(Secale,RR,2n=14)是小麦的二倍体近缘物种。通过1RS.1BL易位染色体,黑麦为小麦的抗病虫性、籽粒产量、环境适应性、以及其他优良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大量的优良基因。因此,1RS.1BL易位系曾在世界范围内的小麦品种中占有很高的频率,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目前世界上广泛使用的1RS.1BL易位系黑麦亲本来源单一,导致这个1RS染色体臂上的抗病基因、农艺性状、适应性和品质特性的遗传变异狭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和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Bgt)流行生理小种的变化,该1RS染色体臂上携带的抗病基因都相继失去了抗性。其次,这个1RS染色体臂上携带的ω-黑麦碱(ωo-secalin)基因,并不能补偿被取代的1BS染色体臂上的一系列编码低分子量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基因的丢失效应,显着地增大了面团的黏度并降低了其稳定性,造成了面粉品质的下降,使其商品价值大为降低。为了解决1RS.1BL易位系利用中的遗传基础狭窄和加工品质问题,我们提出,进一步发掘黑麦物种中的遗传多样性,并将黑麦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引入小麦而不是仅仅引入单一的染色体臂,通过丰富小麦-黑麦易位染色体的遗传多样性的途径,最终提高小麦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适应小麦育种的新需要。本实验通过GISH、FISH、ND-FISH、A-PAGE和分子标记的方法在小麦品系A42912和威宁黑麦R3,小麦品种MY11和矮杆、白粒黑麦杂交后代中鉴定出了多个新的初级1RS.1BL易位系。利用小麦和黑麦中的SSR引物分析了其遗传多样性,SDS-PAGE分析了其HMS-GS和LMW-GS的变异;同时对部分新鉴定出的1RS.1BL易位系进行了品质、农艺性状、抗病性及穗发芽抗性的分析。最终得到以下创新性的结果:1.通过GISH、FISH、ND-FISH、A-PAGE和分子标记的方法在3个杂交组合的后代中鉴定出了 8个染色体结构正常的1RS.1BL易位系T917-15、T917-26、T1245-5、T8527-7、T852-29、RT1163-4、RT1217-1 和 RT1249,其中 T917-26 的ω-黑麦碱表达缺失;1个1R(1B)代换系RS1200-3;3个染色体结构特殊1RS.1BL易位系小麦T1245-6、T857-8和T852-31;同时还获得了 2个染色体结构特殊的小麦材料15-262和15-263。其中T1245-6和T857-8的1R随体缺失、T852-31的6B随体缺失、15-262的1B随体缺失、15-263的1BS缺失。2.1RS.1BL易位系T1245-5和T1245-6、T857-7和T857-8分别为起源于同一单体附加系的姊妹系,具有相同的小麦遗传背景和同一条1RS染色体臂来源。与姊妹系T1245-5和T857-7相比,T1245-6和T857-8的1R染色体臂的随体发生不同程度的缺失,使用A-PAGE和分子标记将编码ω-黑麦碱的位点Sec-1定位于1R的随体上。同时将T1245-5的断点确定在SCM9和TSM587之间,T857-8的断点定位在Nor-R1和TSM123之间。与姊妹系T852-29相比,T852-31的6B随体部分缺失,在其A-PAGE图中也发现了部分α/β-醇溶蛋白表达条带的缺失。同时使用A-PAGE、SDS-PAGE和分子标记将编码ω-醇溶蛋白的位点GliB1和编码LMW-GS的位点Glu-B3定位于1B的随体上。同时将将15-262的断裂点定位在Xbarc8和Xgwm273之间。3.在 1RS.1BL 姊妹系 T917-15 和 T917-26 的 A-PAGE 分析中发现,T917-26 的ω-黑麦碱特异表达条带部分缺失。克隆了ω-黑麦碱编码基因Sec-1的CDS之后测序分析发现,黑麦亲本R3、T917-15和T917-26的Sec-1编码序列完全一致,没有发生突变。推测T917-26的ω-黑麦碱基因发生了表达缺失,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基因表达机制的优异研究材料。在品质方面,与小麦亲本A42912相比,两个易位系在吸水率、黏度方面均有显着性提高(P<0.05),而在面筋指数和稳定时间方面显着减少(P<0.05)。说明1RS.1BL易位系小麦的品质在面团强度和耐揉性方面较其亲本小麦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降,而易位系小麦吸水率虽高,但持水力较低,导致面团的黏性增大,面团强度降低,进而降低了其烘烤品质。同时发现T917-26较T917-15在面筋指数、稳定时间方面都有显着性提高(P<0.05),而在吸水率和黏度方面有了显着减少(P<0.05),说明其面团强度和耐揉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加工品质比T917-15有了显着性的改良。随后HMW-GS的分析显示他们之间的差异不足以对其品质造成明显的影响,因此我们推断T917-26中ω-黑麦碱的表达缺失显着提高了其加工品质,这一结果指出利用基因表达缺失技术改良小麦加工品质的可能性。4.对 3 个新的初级 1RS.1BL 易位系 RT1163-4、RT1217-1、RT1249 和 1R(1B)代换系RS1200-3及其小麦亲本MY11的农艺性状和对条锈病致病单菌系CRY31、CYR32、CYR33和SY5的抗性进行了调查。在农艺性状方面,与小麦亲本MY11相比,所有易位/代换系都表现出了更加紧凑的株型和更高的每平方米穗数。其中3个易位系之间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且都表现出了比亲本MY11更好的农艺性状,以RT1163-4尤为突出。在抗病性方面,发现4个易位/代换系对条锈病抗性有明显的差异,但均表现出了比其小麦亲本MY11高的抗性。与含有Yr9基因的小麦品种CN11相比,也均表现出了较高的抗性。对其遗传相似指数的分析发现,4个材料的1RS染色体臂之间存在极高的遗传多样性。其中RT1163-4和RT1249、RT1163-4和RS1200-3的遗传差异最大,GS为0.4444;RT1163-4和RT1217-1的遗传差异最小,GS为0.8056。由于4个材料的1RS来自于同一个亲本矮杆黑麦,证实了即使在同一个黑麦种群内也存在极强的遗传多样性。同时推测其抗条锈差异来自不同的抗性基因,这些基因可能来源于黑麦物种内自身的突变。而这些黑麦物种内的基因突变及其形成的遗传多样性,可以通过培育多样性的小麦-黑麦染色体易位系的方法,成为小麦基因组改良的重要遗传多样性资源。5.4对姊妹系1RS.1BL易位系小麦穗发芽抗性鉴定中发现,除T917-15外,整穗发芽率SGR均比其小麦亲本显着性降低(p<0.05)。在α-淀粉酶活性测试中,所有易位系小麦α-淀粉酶活性较其小麦亲本均出现下降,尤其T1245-5、T1245-6;T857-7、T857-8和T852-29、T857-31均出现显着性降低(p<0.05)。而在GI值的测定中,各易位系表现不一。前人研究发现1RS.1BL易位会使LMA表达量增多,提高小麦籽粒中α-淀粉酶活性,而本实验新鉴定出的易位系则表现出了与之不同的现象,甚至部分出现了显着性下降。证明1RS.1BL易位系的穗发芽抗性也表现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且与引入的1RS染色体臂的多样性有关。6.在黑麦单体附加系诱导的黑麦染色质进入小麦基因组的过程中,通过分子、细胞学的手段可以观察到小麦和黑麦染色体上频繁的变异。尽管小麦、黑麦双亲本的遗传背景完全相同,但在其姊妹易位系后代之间仍会出现显着的变异。我们把这种易位过程中产生的遗传变异称之为伴生突变。4对姊妹系1RS.1BL易位系小麦HMW-GS的分析中发现,与其小麦亲本相比,所有材料的HMW-GS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且姊妹系T917-15和T917-26、T852-29与T852-31之间的HMW-GS也有差异。其中Glu-B1位点发生变异次数最多,除T917-15外,其他7个易位系都出现了变异;Glu-A1位点次之,除T917-26和T852-31外,其它6个均出现了变异;Glu-D1位点最少,只有T852-29出现了变异。我们推断小麦-黑麦染色体易位过程中,小麦基因组发生了伴生突变,使位于Glu-1位点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编码基因发生了变异,导致它们的HMW-GS出现变异。我们推测当发生1RS.1BL易位时,Glu-1位点是伴生突变的高发位点;且Glu-B1位点突变率最高,Glu-A1次之,Glu-D1最少。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为在1RS.1BL易位系小麦中,1BL是小麦基因组中唯一的与外源染色体结合的染色体,因此其上的变异最大;同时1BS染色体的缺失造成了整个小麦B组染色体的不稳定,从而引发了 B组的变异,进一步影响到A组和D组。我们认为,伴生突变是小麦基因组结构进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伴生突变也是小麦育种的重要基因资源,值得高度重视。7.本研究证明,把黑麦物种中的遗传多样性引入小麦基因组,增加小麦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的思路是可行的。引入小麦的黑麦基因能表达它们自身的功能,在小麦育种中加以利用。染色体易位也可能诱发易位染色体、以及其它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同时我们认为小麦-黑麦染色体易位可以作为植物种属间相互关系遗传学的模式体系,在将来的遗传、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加以重视。

庞玉辉[7](2014)在《八倍体小滨麦与硬粒小麦杂交后代的分子细胞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八倍体小滨麦M842-16(octoploid Tritileymus, AABBDDNsNs)是通过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AABBDD)品种7182和滨麦(Leymus mollis,NsNsXmXm)杂交,经幼胚拯救和秋水仙素染色体加倍获得的一个双二倍体材料,具有滨麦的大穗多花、茎秆粗壮、抗病抗逆强等优良性状,同时也具有籽粒不饱满,结实率低和晚熟等不利性状。为了更好的研究和利用滨麦的优异性状,本研究通过八倍体小滨麦M842-16与硬粒小麦品种D4286(AABB,2n=28)的杂交,利用细胞学、原位杂交、分子标记和农艺性状调查等方法对后代材料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八倍体小滨麦与硬粒小麦杂交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利用细胞学、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技术和表达序列标签-序列标签位点(Expressed sequence tag-sequence tagged sites,EST-STS)分子标记技术,对八倍体小滨麦M842-16和硬粒小麦D4286的杂交后代材料进行鉴定,在F5-F7代,共筛选出来9种类型的共22个遗传稳定的小滨麦异代换系。其中,2种含有2条Ns染色体的二体异代换系,外源染色体分别为2Ns和3Ns;3种含有4条Ns染色体的多重异代换系,外源染色体组成分别为:2Ns和3Ns,3Ns和6Ns,3Ns和7Ns;4种含有6条Ns染色体的多重异代换系,外源染色体组成分别为:2Ns、3Ns和7Ns,2Ns、6Ns和7Ns,3Ns、5Ns和7Ns,3Ns、6Ns和7Ns。另外有20多个含有Ns完整染色体和/或Ns易位染色体片段的不稳定的小滨麦衍生系材料有待进一步。(2)小滨麦二体代换系DM57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和农艺性状分析:细胞学观察结果显示:DM57染色体数目和构型为2n=42=21II;以华山新麦草基因组DNA为探针的根尖体细胞和花粉母细胞GISH结果显示:DM57含有2条Ns染色体,并且能够正常配对形成一个二价体而稳定遗传;以重复序列pAs1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析结果显示:DM57缺失了小麦D基因组的3D染色体;EST-STS分析及特异条带的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普通小麦第三同源群的EST-STS引物在DM57能扩增出来与八倍体小滨麦M842-16和滨麦相同的而普通小麦7182和硬粒小麦D4286没有的条带,说明DM57含有与八倍体小滨麦M842-16和滨麦第三同源群基因组相同的遗传物质,即转入了滨麦3Ns染色体。所以DM57是一个由20对小麦染色体和1对滨麦3Ns染色体组成的遗传稳定的小滨麦3D/3Ns二体异代换系。农艺性状数据分析显示:与普通小麦亲本7182相比,DM57的分蘖增多,穗长增长,千粒重增加,并且高抗叶锈病,但是也出现了株高偏高、自交结实率降低的不利性状。与重复序列pAs1在3D染色体上的杂交位点比较,DM57中3Ns染色体上的长臂端部、近端部以及短臂端部所显示的杂交位点与3D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只是3Ns染色体上缺少了3D染色体短臂中部的杂交位点,该特征可以用来鉴定滨麦的3Ns染色体。(3)小滨麦多重异代换系DM50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和农艺性状分析:细胞学观察显示:DM50染色体数目和构型为2n=42=21II;以华山新麦草基因组DNA为探针的根尖体细胞和花粉母细胞GISH结果显示:DM50含有6条Ns染色体,并且能够正常配对形成3个二价体而稳定遗传;SSR分析结果显示:小麦1D、2D、4D和5D染色体上的引物能在DM50扩增出目标条带,而3D、6D和7D染色体上的引物在DM50不能扩增出来目标条带,表明DM50缺失了小麦的3D、6D和7D染色体;EST-STS分析及特异条带的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普通小麦第三、第六和第七同源群的EST-STS引物在DM50能扩增出来与八倍体小滨麦M842-16和滨麦相同的而普通小麦7182和硬粒小麦D4286没有的条带,说明DM50含有与八倍体小滨麦M842-16和滨麦第三、第六和第七同源群基因组相同的遗传物质,即转入了滨麦的3Ns、6Ns和7Ns染色体。所以DM50是一个由18对小麦染色体和3对滨麦Ns染色体组成的遗传稳定的小滨麦多重异代换系。农艺性状数据分析显示,与普通小麦亲本7182相比,DM50的株高较低,分蘖增多,穗长增长,千粒重增加,并且高抗叶锈病,但自交结实率显着下降。(4)4个小滨麦多重异代换系中小麦染色体的组成FISH分析:含有4条Ns染色体的多重异代换系DM92缺失了3D和6D染色体,DM96缺失了2D、3D和6D染色体;含有6条Ns染色体的多重异代换系DM99缺失了2D、3D和7D染色体,DM108缺失了3D、5D和7D染色体。结合EST-STS结果分析表明,4个多重异代换系含有的滨麦Ns基因组染色体与缺失的小麦D基因组染色体都形成部分同源群对应关系。(5)滨麦Ns基因组特异EST-STS引物的筛选:选用595对小麦A、B和D基因组上具有共线性的EST-STS引物,对含有滨麦Ns染色体的材料(八倍体小滨麦M842-16、滨麦)和不含有Ns染色体的材料(普通小麦7182、硬粒小麦D4286)进行扩增分析,筛选出滨麦Ns基因组出现特异条带的引物34对,其中第一同源群7对,第二同源群4对,第三同源群4对,第四同源群2对,第五同源群2对,第六同源群6对,第七同源群9对。这些引物可以作为检测小麦背景中滨麦Ns染色体的分子标记加以利用。其中,第七同源群EST-STS引物BF201560在滨麦中特异条带的序列与胁迫响应蛋白基因Srg6相似性非常高。

杜万里[8](2014)在《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异附加系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及其SCAR标记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2n=2x=14, NsNs)具有早熟,抗病(条锈、叶锈、全蚀、赤霉、白粉),抗逆(抗寒、抗旱、抗盐、耐瘠薄),高产,优质,矮秆等优良特性,是进行小麦改良的重要遗传资源。而小麦-华山新麦草异附加系和代换系是进行小麦改良的重要中间材料,对其进行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和优异基因评价,有利于更有目的、更有效的利用Ns基因组中的优异基因。本研究以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细胞学观察,原位杂交(GISH和FISH),生化标记(SDS-PAGE和A-PAGE),分子标记(SSR、EST-SSR和EST-STS)及形态学分析与农艺性状评价等方法,进行异附加系和代换系的Ns染色体与小麦染色体间的部分同源群关系、附加系和代换系的抗病性与农艺性状研究,以期建立1Ns–7Ns的全套小麦-华山新麦草二体异附加系和部分代换系,明确各附加系和代换系的主要农艺性状,筛选携带华山新麦草优异基因的小麦新种质,为高效、快速、明确地利用华山新麦草优异基因进行小麦遗传改良奠定材料基础。另外,本研究利用华山新麦草特异SCAR标记对小麦-华山新麦草全套二体异附加系进行PCR分析,区分小麦背景中不同的华山新麦草染色体,开发华山新麦草染色体特异SCAR标记,建立华山新麦草遗传物质分子标记辅助筛选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麦-华山新麦草全套(1Ns–7Ns)二体异附加系的筛选鉴定:利用细胞学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对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体细胞有丝分裂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鉴定,检测衍生后代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筛选包含42条小麦染色体和1对华山新麦草染色体的小麦-华山新麦草二体异附加系(2n=44=22Ⅱ)。利用种子贮藏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A-PAGE)和小麦7个部分同源群长、短臂上的多位点EST-SSR和EST-STS引物835对,对小麦-华山新麦草二体异附加系进行电泳检测和PCR分析,确定附加系的Ns染色体与小麦染色体间的部分同源群关系,建立1Ns–7Ns的全套小麦-华山新麦草二体异附加系。分别利用我国目前流行的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CYR31、CYR32和Su11-14)和叶锈病小种(FHTT、PHST和FHST)的混合小种对全套二体异附加系成株期进行抗病性鉴定。通过田间观察和室内考种对1Ns–7Ns全套二体异附加系农艺性状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结果表明1Ns二体异附加系12-3被导入了华山新麦草特异麦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基因,并且高抗小麦叶锈病。2Ns二体异附加系3-6-4-1高抗条锈病,千粒重50g以上。3Ns二体异附加系22-2高抗条锈病,株高最矮。4Ns二体异附加系24-6-3多分蘖,品质优良,高抗条锈病。5Ns二体异附加系3-8-10-2株型紧凑,产量性状明显优于小麦亲本7182,且高抗条锈病。6Ns二体异附加系59-11早熟,具附小穗性状,平均单穗结实90粒以上,被导入了华山新麦草α-醇溶蛋白基因。7Ns二体异附加系2-1-6-3抗叶锈病,结实率高。上述研究表明,通过综合利用细胞学、GISH、SDS-PAGE、A-PAGE、EST-SSR和EST-STS等方法,成功分离鉴定出了小麦-华山新麦草(1Ns–7Ns)二体异附加系(2n=44=22Ⅱ)。农艺性状评价表明,全套二体异附加系被引入了不同的华山新麦草优异基因,整体性状优于小麦亲本7182。因此,全套二体异附加系的成功分离和鉴定为高效、快速、明确的利用华山新麦草优异基因进行小麦遗传改良奠定了材料基础。2.大穗、多花、多籽粒小麦-华山新麦草异代换系16-6的筛选鉴定:利用细胞学、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SSR、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EST-STS对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系16-6进行了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细胞学和GISH表明16-6体细胞有丝分裂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数目和结构为(2n=42=21Ⅱ),1对华山新麦草染色体被导入16-6,初步确定16-6为小麦-华山新麦草二体异代换系。利用位于小麦7个部分同源群长、短臂上的单位点SSR引物对16-6进行PCR分析,确定了16-6中的2D染色体被代换。再利用位于小麦2DS和2DL染色体上的16对SSR标记和以pAs1为探针的FISH对16-6进行鉴定,进一步确定了16-6中的2D染色体被代换。为了确定导入16-6中的华山新麦草染色体和小麦染色体的部分同源群关系,利用小麦7个部分同源群长、短臂上的780对多位点EST-STS引物对小麦-华山新麦草异代换系16-6进行PCR分析,确定了导入16-6中的1对华山新麦草染色体为2Ns,最终确定了16-6为2Ns(2D)二体异代换系。利用我国目前流行的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CYR31、CYR32和Su11-14),混合对异代换系进行成株期抗病性鉴定,结果显示16-6高抗条锈病。农艺性状评价显示16-6具大穗、多花、多籽粒特性,其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显着高于小麦亲本7182。因此,2Ns(2D)二体异代换系16-6是进行小麦高产和抗病育种的理想供体材料。3.华山新麦草特异SCAR标记开发:利用华山新麦草特异SCAR标记对小麦-华山新麦草全套二体异附加系进行PCR分析,区分小麦背景中不同的华山新麦草染色体,开发华山新麦草染色体特异SCAR标记。结果显示2对SCAR引物(RHS23和RHS141)在华山新麦草和全套二体附加系中均扩增出了特异条带,2对SCAR引物(RHS153和SHS10)在华山新麦草和1Ns二体附加系中扩增出了特异条带,3对SCAR引物(RHS7、RHS14和RHS103)在华山新麦草和5Ns二体附加系中扩增出了特异条带,而小麦亲本7182中均未扩增出相应条带。说明RHS23和RHS141为华山新麦草基因组染色体特异SCAR标记,RHS153和SHS10为华山新麦草1Ns染色体特异SCAR标记,RHS7、RHS14和RHS103为华山新麦草5Ns染色体特异SCAR标记。这些华山新麦草染色体特异SCAR标记将被作为重要的工具用于小麦背景中华山新麦草染色体的分子标记筛选鉴定。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1Ns–7Ns全套异附加系和2Ns(2D)异代换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与优异基因新种质的筛选,对于阐明华山新麦草Ns基因组与小麦基因组间的遗传关系,更有针对性的利用Ns基因组中的优异基因进行小麦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华山新麦草染色体特异SCAR标记的获得,为早期准确、快速、高效地鉴别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外源染色体提供了有利工具,提高了小麦背景中华山新麦草染色体的鉴定效率。对进一步有计划地转移华山新麦草有益基因,创制可直接用于生产的优良易位系或育种中间材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雷孟平[9](2013)在《小麦—非洲黑麦抗性新种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麦属(Secale L.,染色体组为R,2n=14)属禾本科(Poaccae)小麦族(Triticeae),是小麦的三级基因库(tertiary gene poo1)。黑麦属物种中蕴藏着丰富的遗传变异,含有与高蛋白含量、高赖氨酸含量、抗病、抗穗发芽、抗旱、抗寒以及其他优异农艺性状和生物化学性状相关的重要基因,是改良普通小麦的重要外源基因供体,但目前小麦育种中利用的黑麦属种质资源主要集中在栽培黑麦上,对野生黑麦的利用还较少。非洲黑麦(Secale africanum Stapf,RafrRafr)属于黑麦属多年生野生黑麦重要一员,主要分布在南非,是濒临灭绝的物种,表现为矮杆和对多种病害具有优异的抗性,因而十分有必要对这一珍贵资源开展研究与利用工作。本研究主要包括:黑麦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一系列小麦-非洲黑麦渐渗系材料的分子细胞学鉴定、非洲黑麦染色体在小麦背景下的抗病性及农艺性状研究以及非洲黑麦和栽培黑麦的多角度差异比较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新的黑麦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应用:(1)利用490对引物开发黑麦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包括138对PLUG(PCR-based landmark unique gene)引物、258对EST-SSR(Expressed sequences tags-Simple sequence repeats)引物、38对STS(Sequence-taged site)引物和56对COS(conserved orthologous set)引物,共获得黑麦染色体特异标记97个,覆盖1R-7R染色体。(2)通过C带、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鉴定小麦–非洲黑麦渐渗系材料,并证实,新开发的分子标记可有效跟踪小麦背景中的非洲黑麦染色质。(3)利用已报道的黑麦基因组特异分子标记和本研究新开发的黑麦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对小麦–非洲黑麦高代渐渗系材料进行初步筛选,发现小麦–非洲黑麦高代渐渗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染色体依次是1Rafr、6Rafr和2Rafr。2.小麦–非洲黑麦1Rafr渐渗系材料的鉴定及对黑麦1R染色体进化规律的探讨:(1)在小麦–非洲黑麦1Rafr渐渗系中,通过C带和原位杂交鉴定获得小麦–非洲黑麦1Rafr附加系、1Rafr(1D)代换系、T1BL.1RafrS易位系、T1DS.1RafrL易位系及1RafrL端体等材料。抗性分析表明1RafrS上含有条抗条锈病基因;(2)进一步利用栽培黑麦1BS.1RL易位和1RL端体等材料及本研究鉴定的非洲黑麦1Rafr渐渗系材料,将新开发的15个1R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定位到1R&1Rafr染色体臂。结合已报道的14个1R染色体臂分子标记,研究了这些标记在栽培黑麦1R和非洲黑麦1Rafr上的扩增情况。(3)分别从细胞学、分子标记及单基因序列分析等角度进行研究,发现栽培黑麦1R染色体与非洲黑麦1Rafr染色体相比,表现为端部高度重复序列增多、微卫星聚集、基因拷贝数增多等变化,而这些变化可能出现在黑麦属基因组进化与栽培化进程中。3.新型小麦–非洲黑麦2Rafr渐渗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及农艺性状分析:(1)利用C带、原位杂交和分子标记辅助分析方法,在MY11与硬粒小麦–非洲黑麦双二倍体杂交F6代渐渗系材料中,鉴定了一个稳定的育性极好的2Rafr(2D)代换系LF24。通过对小麦、非洲黑麦和LF24接种条锈生理小种,发现LF24中抗条锈病特性来自非洲黑麦2Rafr染色体。(2)通过对LF24与MY11杂交后代渐渗系材料进行GISH和FISH分析鉴定,获得T2DL.2RafrS二体易位系、T2DS.2RafrL二体易位系、单2RafrS或单2RafrL附加系等一系列小麦–非洲黑麦2Rafr渐渗系。(3)结合C带、GISH、FISH以及分子标记分析,表明非洲黑麦2Rafr染色体与栽培黑麦2R染色体相比,存在异染色质减少、端部高度重复序列减少或变化、端部区域删除或重组等基因组改变。(4)通过抗性和农艺性状数据分析,将抗条锈基因及矮秆基因定位在2RafrL染色体臂;通过与代换系和2RafrL株系进行农艺性状比较,发现2RafrS明显具有对产量相关性状的正向作用,如增加穗长、小穗数、千粒重。4.新型小麦–非洲黑麦6Rafr(6D)代换系的鉴定及6Rafr上Sec2位点的研究:(1)在小麦–非洲黑麦渐渗系材料中,获得一个稳定株系HH41,分子细胞学分析表明HH41为小麦–非洲黑麦6Rafr(6D)代换系。抗性分析表明,HH41上优异的高抗条锈病和中抗白粉病特性可能来自非洲黑麦6Rafr染色体。(2)GISH、FISH及分子标记分析表明非洲黑麦6Rafr染色体与栽培黑麦6R染色体存在明显多态性。(3)通过SDS-PAGE(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电泳和75K γ-secalin基因特异分子标记分析,将编码75K γ-secalin的Sec2位点定位到非洲黑麦6Rafr(6D)代换系。通过克隆、测序和序列比对分析,证实来自6Rafr染色体的75K γ-secalin基因序列与已报道的75K γ-secalin基因序列相似度极高。(4)结合已报道的75K γ-secalin基因序列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来自非洲黑麦的序列可以聚为一类,而来自栽培黑麦的序列可以聚为另一类,研究结果发现非洲黑麦与森林黑麦亲缘关系较近,而且栽培黑麦75K γ-secalin基因序列比野生物种序列75Kγ-secalin基因变异幅度大。

文正南[10](2012)在《小麦—茸毛偃麦草新型部分双二倍体染色体鉴定》文中研究指明小麦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作物对我国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由于各种病菌的生理小种不断更新,普通小麦抗病能力很差,减产减收时有发生,我国长江流域就曾出现多次减产,因此丰富小麦品种导入外源基因抗病是小麦育种学家的主要工作。偃麦草属(Thinopyrum)作为小麦的一个近缘属种,其具有许多抗病基因表现出对小麦的三锈病(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和黄矮病等有免疫能力,并且具有抗倒伏,耐寒旱的能力,抗逆性好,繁殖能力强,是小麦的优良基因库,育种学家已经将偃麦草属运用于小麦的育种中。中间偃麦草(Th. intermedium,2n=42,染色体组为JJJsJsStSt),高抗小麦多种病害,是偃麦草属中在小麦育种中应用比较成功的物种之一。茸毛偃麦草作为中间偃麦草的一个新亚种,保留了中间偃麦草很多优良的抗病基因,在北美被作为牧草品种广泛种植,因此,是改良小麦的优异基因资源。小麦-茸毛偃麦草双二倍体或部分双二倍体的创制是向小麦中导入茸毛偃麦草,进而利用这一宝贵资源的基础,因此,我们首先从大批小麦-茸毛偃麦草后代中鉴定清楚一批小麦-茸毛偃麦草双二倍体或部分双二倍体就显得至关重要。本论文通过分子标记对小麦-茸毛偃麦草后代作了筛选,从而得到了一批含茸毛偃麦草的新种质,并利用生化标记、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cGISH)和抗病性鉴定等方法研究4个小麦-茸毛偃麦草部分双二倍Y70,Y69,L451-3-1,1508-2-1,并且发现了小麦染色体间重组现象。培育出的4个材料已经逐渐趋于稳定,外源染色体的成功导入凸显了材料的抗病特性。通过mcGISH的手段,利用颜色的不同,我们可以清楚观察到小麦组内部染色体的易位交换以及外源染色体的附加情况。综上,本论文主要通过mcGISH以及蛋白电泳等方式成功的对培育出的材料进行了染色体鉴定,这些材料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抗病性,今后将继续进行培育观察以期了解外源染色体的渗入以及内部小麦易位对新种质所带来的影响。

二、普通小麦与非洲黑麦双二倍体中随体、醇溶蛋白和抗病性表达的染色体组相互作用研究(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通小麦与非洲黑麦双二倍体中随体、醇溶蛋白和抗病性表达的染色体组相互作用研究(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及特异标记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的起源和进化
        1.1.1 小麦族分类
        1.1.2 小麦的起源和进化
    1.2 小麦远缘杂交研究
        1.2.1 小麦远缘杂交特性
        1.2.2 外源遗传物质的转移
        1.2.3 外源染色质的检测
        1.2.4 染色体工程育种进展
    1.3 偃麦草属研究进展
        1.3.1 偃麦草属系统分类研究
        1.3.2 偃麦草属染色体组成及同源性分析
        1.3.3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1.4 外源遗传物质导入对小麦的影响
        1.4.1 染色体结构变异
        1.4.2 基因表达变化
    1.5 基于测序技术的染色体研究进展
        1.5.1 基因组
        1.5.2 转录组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染色体核型及亲缘关系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和处理
        2.1.2 染色体组型计算及判定原则
        2.1.3 多态性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组型分析
        2.2.2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亲缘关系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9个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的分子细胞学鉴定
    3.1 材料及方法
        3.1.1 实验材料和处理
        3.1.2 细胞统计学分析
        3.1.3 原位杂交鉴定
        3.1.4 农艺性状调查及谷物含量分析
        3.1.5 抗病性评估
        3.1.6 分子标记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部分双二倍体的形态学和细胞学观察
        3.2.2 部分双二倍体的原位杂交鉴定
        3.2.3 部分双二倍体的分子标记鉴定
        3.2.4 部分双二倍体的抗病性调查
        3.2.5 部分双二倍体的谷物相关品质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7个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异代换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4.1 材料及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细胞统计学分析
        4.1.3 原位杂交鉴定
        4.1.4 农艺性状调查及谷物含量分析
        4.1.5 抗病性评估
        4.1.6 分子标记鉴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3个二体异代换系的鉴定
        4.2.2 4个双重异代换系的鉴定
    4.3 讨论
第五章 基于SLAF-seq的十倍长穗偃麦草特异分子标记开发
    5.1 材料及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流程
        5.1.3 分析方案
        5.1.4 特异分子标记检测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生物信息学结果展示
        5.2.2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基因注释分析
        5.2.3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特异标记开发及应用
        5.2.4 1J~S染色体标记开发和应用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5份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及重要农艺性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中国的小麦育种
        1.1.1 小麦育种历程
        1.1.2 育种取得的主要进展
        1.1.3 我国小麦育种面临的问题
    1.2 小麦远缘杂交进展
        1.2.1 小麦的近缘属种
        1.2.2 小麦远缘杂交的亲和性
        1.2.3 外源物质向小麦中的转移方式
        1.2.4 小麦中外源物质的检测
        1.2.5 远缘杂交在小麦改良中的作用
    1.3 华山新麦草研究进展
        1.3.1 新麦草属介绍
        1.3.2 华山新麦草的利用价值
        1.3.3 华山新麦草的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华山新麦草染色体核型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根尖材料的获得与处理
        2.1.3 根尖染色体制片
        2.1.4 核型分析及染色体模式图的绘制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华山新麦草的染色体图分析
        2.2.2 华山新麦草的染色体核型模式图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小麦-华山新麦草后代DH5和DH88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细胞学观察
        3.1.3 植物基因组总DNA的获得
        3.1.4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分析
        3.1.5 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c-FISH)分析
        3.1.6 分子标记分析
        3.1.7 来自华山新麦草基因组特异条带的分析和SCAR标记开发
        3.1.8 田间农艺性状调查
    3.2 结果与分析
        3.2.1 DH5和DH88的细胞学观察
        3.2.2 DH5和DH88的GISH鉴定
        3.2.3 DH5和DH88的FISH鉴定
        3.2.4 DH5和DH88的EST-STS分子标记分析
        3.2.5 华山新麦草基因组特异SCAR标记开发与验证
        3.2.6 DH5和DH88的农艺性状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小麦-华山新麦草后代DH66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细胞学观察
        4.1.3 顺序FISH/GISH技术
        4.1.4 小麦15K SNP芯片分析
        4.1.5 分子标记(EST-STS、SSR和 SCAR)分析
        4.1.6 农艺性状调查
    4.2 结果与分析
        4.2.1 DH66的细胞学观察
        4.2.2 DH66的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c-FISH)分析
        4.2.3 DH66的15K SNP芯片分析
        4.2.4 DH66的分子标记分析
        4.2.5 DH66的农艺性状评价
    4.3 讨论
第五章 小麦-华山新麦草后代TR77分子细胞遗传学的鉴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细胞学观察
        5.1.3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
        5.1.4 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c-FISH)分析
        5.1.5 小麦15K SNP育种芯片
        5.1.6 分子标记分析
        5.1.7 农艺性状调查
    5.2 结果与分析
        5.2.1 TR77的细胞学观察
        5.2.2 TR77的分子标记分析
        5.2.3 TR77的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c-FISH)分析
        5.2.4 TR77的SNP芯片分析
        5.2.5 TR77的田间表型和白粉病抗性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小麦—华山新麦草后代DH109和小麦—滨麦后代DM131 之间的异同性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细胞学观察
        6.1.3 分子标记分析
        6.1.4 顺序FISH/GISH分析
        6.1.5 小麦55K SNP育种芯片
        6.1.6 抗病性及农艺性状调查
    6.2 结果与分析
        6.2.1 DH109和DM131的细胞学观察
        6.2.2 DH109和DM131的GISH分析
        6.2.3 DH109和DM131的分子标记分析
        6.2.5 DH109和DM131的55K SNP芯片分析
        6.2.6 DH109和DM131的抗病性分析和农艺性状差异
    6.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小麦背景中黑麦染色体1R的精准鉴定与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黑麦属资源的研究及其应用
        1.2.1 黑麦属的分类和分布
        1.2.2 黑麦属基因组的研究及应用
        1.2.3 黑麦属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1.3 黑麦染色体的鉴定
        1.3.1 形态学标记
        1.3.2 细胞学标记
        1.3.3 原位杂交
        1.3.4 生化标记
        1.3.5 分子标记
    1.4 黑麦属遗传物质的利用
    1.5 研究目标
第二章 实验方法及步骤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染色体制备
        2.2.2 荧光原位杂交(FISH)
        2.2.3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
        2.2.4 PCR程序
        2.2.5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2.6 数据分析
        2.2.7 农艺性状统计
第三章 结果及分析
    3.1 黑麦染色体特异性重复序列探针的发掘
    3.2 黑麦1R染色体核型多样性分析
    3.3 黑麦特异性分子标记的筛选
        3.3.1 黑麦特异条带的筛选
        3.3.2 PCR的验证
    3.4 .特异性分子标记的应用
        3.4.1 分子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3.4.2 遗传距离分析
        3.4.3 聚类分析
    3.5 小麦-黑麦染色体导入系分析
        3.5.1 小麦-黑麦染色体导入系的创制
        3.5.2 小麦-黑麦1R染色体导入系的核型分析
        3.5.3 小麦-黑麦1R染色体导入系的农艺性状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小麦-黑麦新型染色体导入系的培育与利用
    4.2 黑麦新型细胞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利用
    4.3 黑麦遗传资源开发的前景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4)小麦-中间偃麦草后代014-459及其F1不育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小麦雄性不育研究现状
        1.1 小麦核基因不育的发现及类型
        1.1.1 隐性核不育
        1.1.2 显性核不育
        1.2 细胞质不育
        1.2.1 传统意义上的细胞质不育
        1.2.2 黔型雄不育
        1.2.3 其它细胞质不育
        1.3 温光敏或光温敏型不育
        1.3.1 细胞质作用型
        1.3.2 非细胞质作用型
    2 不育性状的研究内容
        2.1 对雄性生殖细胞败育的观察
        2.2 不育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2.3 不育基因的分子标记
        2.4 利用m RNA差异寻找不育基因
        2.5 利用差异蛋白寻找与不育基因相关的蛋白
        2.6 不育基因导致的线粒体DNA的差异
    3 中间偃麦草遗传物质的鉴定
        3.1 中间偃麦草的特征、特性及分布
        3.2 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组成
        3.2.1 减数分裂配对分析
        3.2.2 原位杂交分析
        3.3 中间偃麦草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3.4 中间偃麦草遗传物质的鉴定方法
        3.4.1 染色体原位杂交
        3.4.2 利用分子标记对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St基因组的鉴定
    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014-459 特性及其F_1育性差异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014-459 品质性状的研究
        2.2.2 育性分析
        2.2.3 染色体配对情况分析
        2.2.4 花粉育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品质特性
        3.2 014-459及F_1染色体配对
        3.3 014-459及杂种F_1育性结果
    4.讨论
第三章 014-459 外源染色质的鉴定
    1 引言
    2 材料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原位杂交染色体的准备
        2.2.2 总DNA的提取
        2.2.3 原位杂交探针标记
        2.2.4 荧光原位杂交探针的制备
        2.2.5 封阻DNA的制备
        2.2.6 基因组原位杂交的步骤
        2.2.7 St特异标记St2-80 荧光原位杂交的步骤
        2.2.8 荧光原位杂交的步骤
        2.2.9 PLUG标记分析
        2.2.10 A-PAGE电泳
    3 结果分析
        3.1 原位杂交结果
        3.2 PLUG分析结果
        3.3 A-PAGE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利用SLAF分析不育相关基因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SLAF-Seq结果
        3.1 SLAF-Seq分析方法的效果
        3.2 碱基类型分布
        3.3 测序数据统计
        3.4 SLAF标签开发
        3.5 关联分析
        3.5.1 高质量SNP筛选
        3.5.2 ED方法关联结果
        3.5.3 SNP-index方法关联结果
        3.5.4 候选区域筛选
        3.6 候选区域的功能注释
        3.6.1 候选区域的SNP注释
        3.6.2 候选区域的基因注释
        3.6.3 候选区域内基因的GO富集分析
    4 讨论
第五章 利用转录组分析不育相关基因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SNP/In Del分析
        3.2 差异表达基因数目统计
        3.3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3.4 差异表达基因GO分类
        3.5 差异表达基因COG分类
        3.6 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
        3.7 差异表达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
        3.8 对2603个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3.9 对候选基因的分析
    4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附图
致谢
作者简历

(5)多年生簇毛麦1Vb染色体导入小麦及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小麦的分类、起源与进化
    1.2 外源物种基因导入小麦研究进展
        1.2.1 黑麦属外缘基因导入小麦研究进展
        1.2.2 山羊草、偃麦草属外缘基因导入小麦研究进展
        1.2.3 簇毛麦属外缘基因导入小麦研究进展
        1.2.3.1 一年生簇毛麦外缘基因导入小麦研究进展
        1.2.3.2 多年生簇毛麦外缘基因导入小麦研究进展
    1.3 外缘染色体(片段)在普通小麦背景中的鉴定方法
    1.4 外源物种高分子量谷蛋白基因导入小麦研究进展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的制备
        2.2.2 荧光原位杂交
        2.2.3 分子标记及高分子量谷蛋白基因克隆
        2.2.3.1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
        2.2.3.2 PCR实验
        2.2.4 谷蛋白提取
        2.2.5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SDS-PAGE电泳
        2.2.6 醇溶蛋白的提取与分离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中簇毛麦染色体核型的建立
        3.1.1 发掘能区分普通小麦、簇毛麦之间不同染色体的探针
        3.1.2 建立小麦-多年生簇毛麦部分双二倍体的染色体核型
    3.2 多年生簇毛麦染色体导入小麦材料的鉴定
    3.3 多年生簇毛麦 1V~b染色体材料的鉴定
        3.3.1 多年生簇毛麦 1V~b染色体能稳定传递的小麦材料的鉴定及核型分析
        3.3.2 多年生簇毛麦 1V~b染色体在小麦杂交后代的传递分析
    3.4 多年生簇毛麦 1V~b染色体上特异分子标记的筛选
    3.5 小麦-多年生簇毛麦 1V~b染色体材料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分析
    3.6 染色体 1V~b上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3.7 小麦-多年生簇毛麦 1V~b材料醇溶蛋白的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小麦背景变异染色体的传递
    4.2 簇毛麦种子蛋白基因多样性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成果

(6)遗传多样性的1RS.1BL新初级易位系的选育及外源基因和伴生突变在小麦基因组中表达的分子生物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小麦基因组的起源和进化
        1.1.1 二倍体一粒小麦及其基因组(AA,2n=14)的起源
        1.1.2 四倍体二粒小麦及其基因组(AABB,2n=28)的起源
        1.1.3 六倍体小麦及其基因组(AABBDD,2n=42)的起源
        1.1.4 小麦G组染色体的起源
    1.2 普通小麦的远缘杂交
    1.3 黑麦属植物的研究背景
    1.4 诱导外缘染色质进入小麦基因组的方法
        1.4.1 染色体组转移
        1.4.2 染色体的附加和代换
        1.4.3 染色体易位
        1.4.3.1 染色体断裂-融合的自发易位
        1.4.3.2 小麦5B染色体缺失材料的利用
        1.4.3.3 利用ph基因诱导易位
        1.4.3.4 辐射诱导易位
        1.4.3.5 利用黑麦单体附加系作为工具诱导易位
    1.5 黑麦染色质在小麦基因组中的重组
        1.5.1 小麦-黑麦染色体易位系
        1.5.2 小麦-黑麦1RS.1BL易位系的起源与利用
        1.5.3 1RS.1BL易位系在育种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1.6 小麦中的抗条锈病基因
    1.7 小麦籽粒中的储藏蛋白分类
        1.7.1 醇溶蛋白的分类组成及对品质的影响
        1.7.2 谷蛋白的分类组成及对品质的影响
        1.7.2.1 HMW-GS的分类组成及对品质的影响
        1.7.2.2 LMW-GS的分类组成及对品质的影响
    1.8 黑麦碱的组成分类及其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1.9 穗发芽的机制及其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1.9.1 休眠特性对穗发芽的影响
        1.9.2 α-淀粉酶活性对穗发芽的影响
        1.9.3 穗发芽的鉴定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学实验方法
        2.2.2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2.2.3 荧光原位杂交(FISH、ND-FISH)
        2.2.4 小麦、黑麦gDNA的提取
        2.2.5 特殊分子标记分析
        2.2.5.1 分子标记的序列与扩增
        2.2.5.2 琼脂糖凝胶电泳
        2.2.6 SSR分子标记分析
        2.2.6.1 SSR分子标记的序列与扩增
        2.2.6.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2.2.7 ω-黑麦碱基因Sec-1的克隆
        2.2.7.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7.2 扩增片段的回收纯化
        2.2.7.3 目的DNA片段与载体的连接
        2.2.7.4 转化
        2.2.7.5 挑菌落、菌落PCR及检测
        2.2.7.6 序列测定及分析
        2.2.8 醇溶蛋白电泳分析方法(A-PAGE)
        2.2.8.1 A-PAGE相关试剂的制备
        2.2.8.2 醇溶蛋白提取方法
        2.2.8.3 A-PAGE电泳方法
        2.2.9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的鉴定
        2.2.9.1 相关试剂的配置
        2.2.9.2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电泳分析方法
        2.2.10 小麦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LMW-GS)电泳分析
        2.2.10.1 所需试剂的配置
        2.2.10.2 蛋白质提取
        2.2.11 小麦籽粒品质性状测定
        2.2.12 穗发芽抗性的鉴定
        2.2.12.1 整穗发芽率鉴定
        2.2.12.2 发芽指数测定
        2.2.13 α-淀粉酶活力的测定
        2.2.13.1 相关试剂的配置:
        2.2.13.2 α-淀粉酶酶液的提取:
        2.2.13.3 麦芽糖标准曲线的制作
        2.2.13.4 α-淀粉酶酶活力的测定
        2.2.13.5 α-淀粉酶酶活力计算
        2.2.13.6 麦芽糖标准曲线
        2.2.14. 田间农艺性状调查
        2.2.15 抗病性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A42912和威宁黑麦R3杂交后代T917-15和T917-26的鉴定分析
        3.1.1 细胞学鉴定
        3.1.2 A-PAGE鉴定
        3.1.3 分子标记鉴定
    3.2 MY11和矮杆黑麦杂交后代中1RS.1BL易位系的鉴定分析
        3.2.1 1RS.1BL易位系T1245-5
        3.2.1.1 细胞学鉴定
        3.2.1.2 A-PAGE鉴定
        3.2.1.3 分子标记鉴定
        3.2.2 新易位系RT1163-4、RT1217-1、RT1249和新代换系RS1200-3的鉴定分析
        3.2.2.1 ND-FISH细胞学鉴定
        3.2.2.2 A-PAGE鉴定
        3.2.2.3 分子标记鉴定
    3.3 MY11和白粒黑麦杂交后代中1RS.1BL易位系T857-7、T852-29的鉴定分析
        3.3.1 细胞学分析
        3.3.2 A-PAGE鉴定分析
        3.3.3 分子标记鉴定
    3.4 1RS随体缺失的1RS.1BL易位系T1245-6和T757-8的鉴定分析
        3.4.1 细胞学分析
        3.4.2 A-PAGE鉴定分析
        3.4.3 分子标记鉴定
        3.4.3.1 1BS分子标记鉴定
        3.4.3.2 多个ω-黑麦碱引物鉴定
        3.4.3.3 1RS上特殊分子标记鉴定
        3.4.3.4 1RS上TSM分子标记鉴定
    3.5 6BS随体缺失的1RS.1BL易位系T852-31的鉴定分析
        3.5.1 细胞学分析
        3.5.2 A-PAGE鉴定分析
    3.6 MY11和白粒黑麦杂交后代中特殊小麦15-262和15-263的鉴定分析
        3.6.1 细胞学分析
        3.6.2 A-PAGE鉴定分析
        3.6.3 分子标记鉴定
        3.6.3.1 GliB1和GluB3鉴定
        3.6.3.2 1BS上SSR引物的鉴定
    3.7 A42912和威宁黑麦R3杂交后代T917-26和T917-15的1RS染色体臂遗传多样性及品质特性分析
        3.7.1 1RS上TSM引物的遗传多样性鉴定
        3.7.2 ω-黑麦碱编码基因Sec-1的序列比对
        3.7.3 A42912、T917-15和T917-26穗发芽抗性的鉴定
        3.7.4 A42912、T917-15和T917-26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3.7.5 A42912、T917-15和T917-26的谷蛋白鉴定
        3.7.6 A42912、T917-15和T917-26加工品质的测定
    3.8 MY11和矮杆黑麦杂交后代RT1163-4、RT1217-1、RT1249和RS1200-3的遗传多样性及抗病性、农艺性状和部分品质特性分析
        3.8.1 RT1163-4、RT1217-1、RT1249和RS1200-3的1RS染色体臂遗传多样性鉴定
        3.8.2 RT1163-4、RT1217-1、RT1249和RS1200-3的农艺性状
        3.8.3 RT1163-4、RT1217-1、RT1249和RS1200-3抗病性的鉴定
        3.8.4 RT1163-4、RT1217-1、RT1249和RS1200-3穗发芽抗性鉴定
    3.9 MY11和矮杆黑麦杂交后代T1245-5和T1245-6的品质相关特性分析
        3.9.1 MY11、T1245-5和T1245-6的谷蛋白鉴定
        3.9.2 MY11、T1245-5和T1245-6的抗穗发芽鉴定
        3.9.3 MY11、T1245-5和T1245-5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3.10 MY11和白粒黑麦杂交后代T857-7和T857-8的品质相关特性分析
        3.10.1 MY11、T857-7和T857-8的谷蛋白鉴定
        3.10.2 MY11、T857-7和T857-8的抗穗发芽鉴定
        3.10.3 MY11、T857-7和T857-8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3.11 MY11和白粒黑麦杂交后代T852-29和T852-31的品质相关特性分析
        3.11.1 MY11、T852-29和T852-31的谷蛋白鉴定
        3.11.2 MY11、T852-29和T852-31的抗穗发芽鉴定
        3.11.3 MY11、T852-29和T852-31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3.12 MY11和白粒黑麦杂交后代15-262和15-263的品质相关特性分析
        3.12.1 MY11、15-262和15-263的谷蛋白鉴定
        3.12.2 MY11、15-262和15-263的抗穗发芽鉴定
        3.12.3 MY11、15-262和15-263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4. 讨论
    4.1 遗传多样性的小麦-黑麦1RS.1BL初级易位系的选育和鉴定技术的改良
    4.2 遗传多样性的1RS.1BL易位染色体在小麦加工品质上的效应
    4.3 遗传多样性的1RS.1BL易位染色体在农艺性状和抗病性上的效应
    4.4 遗传多样性的1RS.1BL易位染色体在穗发芽抗性上的效应
    4.5 小麦遗传背景中的黑麦染色体臂1RS的遗传多样性的育种和进化意义
    4.6 小麦-黑麦特殊易位系的选育、鉴定和在精细物理学作图中的意义
        4.6.1 ω-黑麦碱表达缺失的1RS.1BL易位系T917-26
        4.6.2 1RS随体缺失的易位系T1245-6和T857-8
        4.6.3 6BS随体缺失的1RS.1BL易位系T852-31
        4.6.4 1BS随体缺失的小麦15-262和1BS缺失的小麦15-263
    4.7 小麦和黑麦染色体随体是基因富集区
    4.8 多样化外源基因引入小麦基因组中及其进化意义
    4.9 染色体易位诱导的伴生突变及其表达的育种学和进化意义
    4.10 小麦-黑麦的易位作为植物种属间遗传相互关系研究的模式体系
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八倍体小滨麦与硬粒小麦杂交后代的分子细胞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小麦育种现状
        1.1.1 我国小麦育种历史回顾
        1.1.2 我国小麦育种面临的问题
    1.2 小麦远缘杂交
        1.2.1 小麦基因源
        1.2.2 小麦远缘杂交概况
        1.2.3 小麦远缘杂交中间材料的创制及应用
        1.2.4 小麦远缘杂交后代材料外源遗传物质的鉴定方法
        1.2.5 小麦近缘物种在小麦育种中的利用
    1.3 滨麦研究进展
        1.3.1 滨麦基因组研究进展
        1.3.2 滨麦与小麦杂交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案
        1.4.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本研究方案
第二章 八倍体小滨麦 M842-16×硬粒小麦 D4286杂交后代材料的 GISH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09JX24 株系的细胞学和 GISH 分析
        2.2.2 09JX25 株系的细胞学和 GISH 分析
        2.2.3 09JX26 株系的细胞学和 GISH 分析
        2.2.4 09JX27 株系的细胞学和 GISH 分析
        2.2.5 09JX28 株系的细胞学和 GISH 分析
    2.3 讨论
        2.3.1 GISH 鉴定滨麦染色体探针的选择
        2.3.2 八倍体小滨麦与硬粒小麦杂交后代 Ns 染色体组成
        2.3.3 杂交后代外源遗传物质稳定性
第三章 小滨麦二体异代换系 DM57 的分子细胞学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0 实验材料
        3.1.1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小滨麦二体异代换系 DM57 的细胞学分析
        3.2.2 小滨麦二体异代换系 DM57 的 GISH 分析
        3.2.3 小滨麦二体异代换系 DM57 的 FISH 和 FISH/GISH 分析
        3.2.4 小滨麦二体异代换系 DM57 染色体组成的 SSR 分析
        3.2.5 小滨麦二体异代换系 DM57 外源染色体的同源群归属 EST-STS 分析
        3.2.6 小滨麦二体异代换系 DM57 的农艺性状分析
    3.3 讨论
        3.3.1 小滨麦二体异代换系 DM57 的细胞学遗传稳定性
        3.3.2 小滨麦二体异代换系 DM57 外源染色体的分析
        3.3.3 重复序列在远缘杂交后代材料染色体组成分析中的应用
        3.3.4 EST-STS 引物在小麦遗传背景中外源染色体鉴定中的应用
第四章 小滨麦多重异代换系 DM50 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小滨麦多重异代换系 DM50 的细胞学分析
        4.2.2 小滨麦多重异代换系 DM50 的 GISH 分析
        4.2.3 小滨麦多重异代换系 DM50 染色体组成的 SSR 分析
        4.2.4 小滨麦多重异代换系 DM50 外源染色体同源群归属的 EST-STS 分析
        4.2.5 小滨麦多重异代换系 DM50 农艺性状分析
    4.3 讨论
        4.3.1 多重异代换系的选育和应用
        4.3.2 EST-STS 特异标记的可靠性
        4.3.3 特异条带测序结果的验证
        4.3.4 滨麦中胁迫响应蛋白基因的发掘
第五章 小滨麦后代材料的 FISH/GISH分析以及 EST-STS的应用
    5.1 材料和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4 个小滨麦多重异代换系的 FISH 和 GISH 分析
        5.2.2 部分小滨麦异代换系外源染色体所属同源群的 EST-STS 分析
    5.3 讨论
        5.3.1 利用重复序列分析远缘杂交后代材料的优缺点
        5.3.2 EST-STS 引物的通用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异附加系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及其SCAR标记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远缘杂交概述
        1.1.1 外源种质资源在普通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1.1.2 小麦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
    1.2 小麦远缘杂交后代外源遗传物质检测
        1.2.1 形态学鉴定
        1.2.2 细胞学鉴定
        1.2.3 生化标记鉴定
        1.2.4 分子标记鉴定
    1.3 新麦草研究现状
        1.3.1 新麦草植物学特征及地理分布
        1.3.2 新麦草生长习性及利用价值
        1.3.3 新麦草野生种及野生近缘植物
    1.4 华山新麦草研究现状
        1.4.1 华山新麦草种质资源评价
        1.4.2 小麦-华山新麦草远缘杂交研究现状
        1.4.3 本研究材料创制历程
    1.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 目的
        1.5.2 意义
第二章 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1NS–7NS)二体异附加系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2.1 小麦-华山新麦草 1NS 二体异附加系鉴定及农艺性状评价
        2.1.1 材料和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1.3 讨论
    2.2 抗条锈病小麦-华山新麦草 2NS 二体异附加系鉴定
        2.2.1 材料和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3 讨论
    2.3 分离和鉴定抗条锈病小麦-华山新麦草 3NS 二体异附加系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结果与分析
        2.3.3 讨论
    2.4 多分蘖抗条锈病小麦-华山新麦草 4NS 二体异附加系的鉴定
        2.4.1 材料和方法
        2.4.2 结果与分析
        2.4.3 讨论
    2.5 分子细胞学鉴定抗条锈病小麦-华山新麦草 5NS 二体异附加系
        2.5.1 材料和方法
        2.5.2 结果与分析
        2.5.3 讨论
    2.6 小麦背景中华山新麦草 6NS 染色体的分离和鉴定
        2.6.1 材料和方法
        2.6.2 结果与分析
        2.6.3 讨论
    2.7 抗叶锈病小麦-华山新麦草 7NS 二体异附加系创制和鉴定
        2.7.1 材料和方法
        2.7.2 结果与分析
        2.7.3 讨论
    2.8 小结
第三章 小麦-华山新麦草 2NS(2D)二体异代换系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二体代换系 16-6 细胞学观察
        3.2.2 二体异代换系 16-6 微卫星(SSR)分析
        3.2.3 2Ns(2D)二体异代换系 16-6 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
        3.2.4 2Ns(2D)二体异代换系 16-6 EST-STS 分析
        3.2.5 2Ns(2D)二体异代换系 16-6 农艺性状评估
    3.3 讨论
第四章 华山新麦草特异 SCAR 标记利用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华山新麦草基因组特异 SCAR 标记鉴定
        4.2.2 华山新麦草 1Ns 染色体特异 SCAR 标记鉴定
        4.2.3 华山新麦草 5Ns 染色体特异 SCAR 标记鉴定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9)小麦—非洲黑麦抗性新种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小麦改良面临的问题及小麦改良的重要性
    1.2 小麦的近缘属种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1.3 黑麦的重要价值及研究进展
        1.3.1 黑麦在小麦育种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3.2 黑麦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
        1.3.3 黑麦利用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黑麦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应用
    2.1 概述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DNA 提取
        2.2.3 PCR 程序
        2.2.4 琼脂糖电泳及非变性聚丙烯酰胺电泳
        2.2.5 基因组及荧光原位杂交
    2.3 结果
        2.3.1 CS-帝国黑麦 1R 到 7R 二体附加系的细胞学鉴定
        2.3.2 利用 PLUG 引物开发黑麦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
        2.3.3 利用小麦 EST-SSR、COS 等引物开发黑麦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
        2.3.4 新开发的黑麦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可用于辅助筛选
        2.3.5 分子标记辅助筛选小麦–非洲黑麦杂交高代材料
    2.4 讨论
        2.4.1 黑麦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
        2.4.2 PLUG 标记证实小黑麦中黑麦基因序列的丢失
        2.4.3 非洲黑麦染色体在小麦-非洲黑麦高代渐渗系中的传递
第三章 非洲黑麦 1R~(afr)渐渗系的鉴定及 1R~(afr)染色体的分子细胞学研究
    3.1 概述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细胞学鉴定
        3.2.3 PCR 程序及电泳
        3.2.4 扩增产物的克隆、测序及序列比对
        3.2.5 抗性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非洲黑麦 1R~(afr)渐渗系的初步研究
        3.3.2 小麦–非洲黑麦 1R~(afr)渐渗系的细胞学分析
        3.3.3 条锈病抗性分析
        3.3.4 1R 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的进一步定位
        3.3.5 非洲黑麦 1R~(afr)染色体的特异性分析
    3.4 讨论
        3.4.1 小麦–非洲黑麦 1R~(afr)新种质的创制及其利用价值
        3.4.2 从 1R~(afr)的分子细胞学研究探讨黑麦属基因组进化
第四章 小麦-非洲黑麦 2R~(afr)代换系、易位系鉴定及农艺性状分析
    4.1 概述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细胞学鉴定
        4.2.3 PCR 程序和电泳
        4.2.4 条锈病抗性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高抗条锈病的小麦–非洲黑麦 2R~(afr)(2D)代换系的鉴定
        4.3.2 LF24/MY11 杂交 F2、F3代材料的创制
        4.3.3 细胞学分析 F2代及 F3代材料
        4.3.4 2R 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的进一步定位
        4.3.5 分子标记辅助研究 2R~(afr)染色体传递规律
        4.3.6 抗病性与农艺性状研究
    4.4 讨论
        4.4.1 小麦–非洲黑麦 2R~(afr)异染色体创制与鉴定
        4.4.2 黑麦 2R 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的进一步定位及应用
        4.4.3 分子细胞学角度探讨非洲黑麦 2R~(afr)染色体特异性
        4.4.4 非洲黑麦 2R~(afr)染色体的优良农艺性状
        4.4.5 黑麦 2R 染色体在小麦背景中的传递
第五章 小麦-非洲黑麦 6R~(afr)(6D)代换系鉴定与非洲黑麦 Sec2 位点序列分析
    5.1 概述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细胞学鉴定
        5.2.3 PCR 程序及电泳
        5.2.4 克隆、测序及序列比对
        5.2.5 系统进化分析
        5.2.6 抗性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HH41 的形态性状及抗性分析
        5.3.2 HH41 的细胞学鉴定
        5.3.3 6R 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的进一步定位
        5.3.4 非洲黑麦 6R~(afr)染色体含有 Sec2 位点
    5.4 讨论
        5.4.1 小麦-非洲黑麦 6R~(afr)(6D)代换系鉴定
        5.4.2 6R 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的进一步定位和应用
        5.4.3 非洲黑麦 Sec2 位点与黑麦基因组进化
第六章 结论
    6.1 本文的创新点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10)小麦—茸毛偃麦草新型部分双二倍体染色体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1.1 小麦远缘杂交概述
    1.2 偃麦草属抗病能力
        1.2.1 抗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1.2.2 抗叶锈病
        1.2.3 抗黄矮病
        1.2.4 抗赤霉病
        1.2.5 抗白粉病
    1.3 中间偃麦草概述
    1.4 导入到小麦背景中的外源染色质的检测
        1.4.1 外源染色体进入小麦的方法
        1.4.2 小麦背景中外源染色体的鉴定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麦-茸毛偃麦草新型部分双二倍体的鉴定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中主要使用的设备和仪器
    2.3 常用的试剂
    2.4 常用缓冲液
    2.5 实验方法
        2.5.1 DNA 的提取和浓度测定
        2.5.2 PCR 扩增
        2.5.3 抗病性鉴定
        2.5.4 醇溶蛋白电泳
        2.5.5 探针标记
        2.5.6 根尖处理制片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含偃麦草染色质材料的分子筛选
    3.2 含偃麦草染色质材料的醇溶蛋白分析
    3.3 含偃麦草染色质材料的抗病性鉴定
    3.4 小麦-茸毛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的形态学鉴定
    3.5 含偃麦草染色质材料的多色原位杂交
        3.5.1 L451-3-1 mcGISH 结果
        3.5.2 Y70 mcGISH 结果
        3.5.3 Y69 mcGISH 结果
        3.5.5 1508-2-1 mcGISH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小麦-茸毛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种质创新
    4.2 醇溶蛋白电泳与分子标记在染色体研究上的意义
    4.3 GISH 与 mcGISH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普通小麦与非洲黑麦双二倍体中随体、醇溶蛋白和抗病性表达的染色体组相互作用研究(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及特异标记开发[D]. 王艳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5份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及重要农艺性状评价[D]. 李家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小麦背景中黑麦染色体1R的精准鉴定与遗传多样性研究[D]. 徐云芳.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4]小麦-中间偃麦草后代014-459及其F1不育性的研究[D]. 陶军.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7)
  • [5]多年生簇毛麦1Vb染色体导入小麦及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D]. 张洪军.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2)
  • [6]遗传多样性的1RS.1BL新初级易位系的选育及外源基因和伴生突变在小麦基因组中表达的分子生物学[D]. 李治. 四川农业大学, 2016(12)
  • [7]八倍体小滨麦与硬粒小麦杂交后代的分子细胞学研究[D]. 庞玉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8]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异附加系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及其SCAR标记开发[D]. 杜万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9]小麦—非洲黑麦抗性新种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D]. 雷孟平. 电子科技大学, 2013(11)
  • [10]小麦—茸毛偃麦草新型部分双二倍体染色体鉴定[D]. 文正南.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普通小麦和非洲黑麦二倍体卫星、麦醇溶蛋白和抗病性表达的全基因组相互作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