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电导体相互作用规律分析

带电导体相互作用规律分析

一、带电导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敏[1](2020)在《采空区顶板力—电特征及其点火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由于采空区内条件的复杂性,防治采空区及工作面瓦斯爆炸一直是煤矿安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遏制采空区瓦斯爆炸事故对保障我国煤炭能源安全和进一步实现煤矿安全形势的根本好转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由于采空区的隐蔽性,人们至今对引发采空区瓦斯燃烧爆炸的点火源类型及特性认识不足,在防治工作中缺少针对性,导致采空区成为近年来国内外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的主要地点。许多火灾和爆炸案例都归因于难以识别的火源,隐蔽性和原因不明的点火源成为研究的难点。本文提出顶板在地应力作用下的变形破裂造成的电效应是采空区瓦斯爆炸新的产灾机制,从电效应的角度揭示点火特性。基于此,本文构建不同岩石力-电特性测试系统,开展物理实验、数值模拟、理论分析与结合实际案例,研究不同岩性岩石受载变形破裂过程中的产电、放电、引燃瓦斯致灾的特性及机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首先,通过构建力电实验系统,研究了不同岩样在不同加载速率和加载方式作用下电流、电压的变化规律,揭示了顶板砂岩的产电特性。结果表明加载速率越大,岩样的平均电荷释放速率就越大,加载速率是岩样自由电荷释放速率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岩样破坏瞬间形成的峰值电流和电压,与加载速率的大小并不成比例关系,这与岩样的抗压强度有关;岩样的压电效应增强了含石英岩石的力电敏感性,表现出更强的电特征。其次,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不同岩样的矿物成分及晶粒大小,利用扫描电镜和核磁共振分析了岩样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顶板砂岩和花岗岩均含有大量石英,而大理岩不含石英;岩石受载的平均产电速率随着岩石中石英晶粒粒径的增大而增大,花岗岩的石英含量虽然较砂岩低,但其平均产电速率均较高;不同种类岩石的孔径分布不同,小孔径的产生能决定岩样的电荷产生速率;岩石在整个受载过程中形成的电流、电压变化,可以将其归纳为压电-破裂产电的协同作用的结果,也可将其认为是化学物理产电协同作用,是两种作用的宏观表现。再次,通过构建实验系统,采集岩样破裂过程中电荷的释放,研究了不同岩样的放电特性。结果表明,不管是低速加载还是高速加载,岩样在主破裂之前,放电电压值均较小,在岩石破裂失效时,会产生一个瞬态的,非连续的,激增的放电电压;提出了基于裂纹扩展的顶板砂岩尖端放电机制,此时由于尖端放电形成的场强,再加上石英晶体的破裂使得压电效应的突然消失,产生极高的场强,经过计算,其场强远远超过空气的击穿强度。然后,利用高速摄像机记录了不同岩样受载变形破裂过程的形态特征及电火花产生规律,研究了采空区顶板破裂点燃瓦斯的机制。结果表明,岩样破坏过程中均有尘云产生,岩样的破裂过程具有爆炸性。火花的产生除了与岩样的石英含量有关外,还与岩样的抗压强度有关。实验过程中岩石压裂产生的闪光不是由于摩擦热产生的光,而是一种电火花,而岩石的压电效应成为电火花强度或者能否产生电火花的关键性因素;提出了电火花的产生是由于电子碰撞将空气电离,并足以将可燃瓦斯气体电离引发瓦斯爆炸,水分的加入则增加了瓦斯爆炸的可能性。提出了采煤过程中煤层顶板的放电致灾特性。最后,探讨了顶板电效应引燃瓦斯致灾规律。通过事故案例,结合事故现场发生发展特征,分析煤自燃标志性气体的产生情况以及对比煤自燃发生环境、历史数据,排除煤自燃作为的点火源的可能性;利用FLAC3D软件模拟案例矿井采动过程中的应力场时空演化规律,结合顶板岩石力电特性,提出了事故矿井采空区顶板破裂产生电火花的情景,并将聚集于此的预混瓦斯空气击穿并电离,从而引燃瓦斯,形成瓦斯爆炸,最终引燃采空区的遗煤,遗煤成为持续性的火源,使得采空区持续发生多次爆炸。本文研究成果为正确认识采空区瓦斯爆炸的点火源提供了新的思路,并证实了其科学性,对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水平,遏制煤矿瓦斯爆炸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论文有图96幅,表15个,参考文献223篇。

吴斯禹[2](2020)在《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策略研究 ——以“电和磁”模块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学,一直在引领、开拓着科技的更新。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各门课程中,物理学科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始于2001年,时至今日,经历了二十年的风风雨雨。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物理的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即使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随着现阶段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初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衔接问题不断凸显,这些问题会导致大量学生刚上高中就存在“物理难”的思想。尤其新高考背景下,在高一阶段就要确定参加等级性考试的三门学科,这种畏难情绪会被放大,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一开始就自暴自弃。所以解决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成为了当前教学活动中的热点问题。然而,在已有的研究当中,分析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产生原因和从理论上提出降低衔接中产生的“台阶”较多,实践研究很少,且不够具体化、系统化。本课题重在解决以上问题,同时以“电和磁”这个模块作为切入点,旨在提出系统化、具有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衔接策略。为了进一步补充完善前人的教学衔接策略,本文的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课题的相关概念、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课题研究的背景;第二部分结合课程标准、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分析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笔者通过对所在学校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初高中衔接困难的原因;第四部分是通过发现的原因,提出初高中衔接的可行性策略;第五部分从电、磁、电和磁的关系对初高中物理教材中关于“电和磁”的模块进行了分析;第六部分是基于研究的衔接策略,提出“分析—建构—设计”的实施方案,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效果良好。最后期望笔者的研究成果对一线教师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平稳衔接提供一些思路和指导。

郑行军[3](2019)在《“电场+动量”多元命题的思路和解读》文中提出"电场+动量"问题即以带电体在电场中的运动为试题主体情境,动量定理或动量守恒定律为必要解题环节,实现学科内不同分支知识有效互联的一种试题多元编制方式。这类试题要求学生对于不同知识模块要融会贯通,不仅要了解电场的知识框架,而且会灵活应用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分析电场中的动力学、功能关系,研究

才让草[4](2019)在《电磁学课程藏汉双语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开放程度上进和教育的现代化,开展藏汉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藏区高等教育,甚至中等教育的一个发展目标,也成为藏区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实施藏汉双语教学也是推动藏区整个教育发展并使其文化多元化的有效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民族自治地区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从实际出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和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语言文字实施双语教育”。为了发展藏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藏族教育与维护藏族群众根本利益,学校教育语言的采用必须协调整个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且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水平。实践证明,藏汉双语教学的实施过程必须结合实际,既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也要符合藏区民族师生的特点,适合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以《电磁学课程藏汉双语教学的实践研究》为选题,探索藏文地区物理学双语教学的理论,为推动藏族地区各学科的双语教学奠定基础。本论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藏汉双语教学提出的背景和国内外及藏区的研究情况与发展现状。第二部分对藏汉双语和藏汉双语教学进行了界定,并介绍了藏汉双语教学模式及类型和藏汉双语教学的理论。第三部分从学和教的不同视角从学生的电磁学知识的构建过程和教学系统法描述本文实践的电磁学课程藏汉双语教学系统的理论依据。第四部分以教学理论为依据,结合电磁学课程的特点,尝试性的实践了一个能更好的实现电磁学课程藏汉双语教学,同时又能减少藏汉文水平和高等数学知识对电磁学知识学习效果的教学系统,该教学系统包含了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需求、教学模式及类型、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第五部分设计并进行了电磁学课程藏汉双语教学的教育实践,并对实践结论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第六部分通过电磁学课程藏汉双语教学的实践结果,对其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最终实践结果表明,以藏为主,以汉为辅的电磁学课程藏汉双语教学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效的提升了电磁学的教学质量。

邢丰[5](2019)在《同心式绕组磁悬浮永磁同步平面电机建模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光刻技术是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关键技术,也是所有微纳器件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工艺。光刻机是芯片光刻过程中的核心设备,其中工件台又是光刻机的重要运动部件,工件台要实现长行程、高加速度、高定位精度的平面运动。磁悬浮永磁同步平面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Planar Motor,PMSPM)不仅具有良好的运动性能,同时其磁浮的支撑方式相比气浮支撑能够直接工作在真空的环境中,更符合当前比较热门的极紫外光刻工艺的需求。采用磁悬浮PMSPM驱动的工件台,相比采用直线电机叠加的驱动结构,驱动部件具有更高的集成度。采用磁悬浮PMSPM直接驱动的工件台降低了运动部件的质心高度,可以获得更高的加速度,但是也使得系统的耦合关系更为复杂,因此传统的电机控制方法在应对六自由度运动的磁悬浮PMSPM控制中也显露出了明显不足。本文针对十六相同心式绕组结构磁悬浮PMSPM的电磁建模、解耦算法、闭环控制策略、运动控制技术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建立一个能够满足实时控制要求的磁悬浮PMSPM精确电磁模型。磁悬浮PMSPM的电磁建模是实现六自由度运动控制的基础,为了使电磁模型满足实时运动控制的需求,要求该模型在能够快速运算前提下具有较高的模型精度。本文定义了磁悬浮PMSPM运动控制的坐标系统,建立定子坐标系下Halbach永磁阵列磁场的解析模型,通过坐标变换得到动子坐标系下的磁场解析模型。采用洛伦兹力积分公式求解电磁力和转矩,由于线圈存在弯角部分,为了便于积分通常需要对线圈进行简化,但是会产生一定的模型误差。为了消除这种因模型简化带来的建模误差,将线圈分解成直线部分和弯角部分,通过积分直接得到直线部分电磁模型,同时对弯角部分进行了精确求解,进而建立一个磁悬浮PMSPM精确的电磁模型,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该模型具有较高的模型精度。分析磁悬浮PMSPM耦合特性、研究解耦方法。磁悬浮PMSPM是一个多输入、多输出、强耦合系统,要实现其稳定的悬浮控制,就需要对六个自由度上的电磁力和转矩进行解耦。本文对传统dq变换方法在多自由度上的应用进行分析,得出dq变换虽然可以实现对电磁力的控制,但对电磁力控制的同时会在其它自由度上产生附加转矩。针对传统dq变换方法在多自由度运动控制中的局限性,提出采用广义逆矩阵的直接解耦方法,这样可以直接解除六自由度上的电磁力和转矩与十六相绕组电流之间的耦合。通过电磁力和转矩解耦控制实验,得出该方法能够高效地解除电磁力和转矩与电流间的耦合,同时也得出该方法的解耦性能主要依赖于电磁模型的精度。在实际应用中,电机的加工制造偏差会降低系统的解耦性能,因此采用扩张状态观测器对磁悬浮PMSPM系统的解耦进行动态补偿。通过在单一自由度上施加位置阶跃信号,验证该自由度的运动对其它自由度的耦合程度,结果表明采用静态解耦加动态补偿的系统比仅采用静态解耦系统具有更好的解耦性能。建立动力学模型、研究磁悬浮PMSPM六自由度闭环控制策略。磁悬浮PMSPM解耦后,可以将每个自由度的运动控制视为一个独立的子系统。磁悬浮PMSPM的电磁力和转矩随着气隙高度增加近似指数规律衰减,且磁悬浮PMSPM在正常工作中要产生悬浮力抵消动子产生的重力,针对上述特点建立重力补偿模型。对磁悬浮PMSPM系统的控制律进行分析,得出磁悬浮系统具有零阻尼的特性,该结论为控制器设计提供重要依据。由于动线圈式磁悬浮PMSPM动子需要外接线缆及冷却水管等附件,因此动子在运动过程中会产生附加的力扰动,为了减小附加力扰动对系统控制性能的影响,在综合考虑现有控制平台硬件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变论域模糊方法对PID参数进行在线调整。通过与多种算法进行对比,得出该方法具有更高的鲁棒性。搭建磁悬浮PMSPM控制平台、分析运动特性。本文以NI PXI-8110控制器为核心搭建运动控制平台。设计和制定磁悬浮PMSPM六自由度位置测量方案,对采样数据进行必要的滤波处理,实现磁悬浮PMSPM动子位置的实时解算。通过辅助和限位机构实现磁悬浮PMSPM的单自由度运动控制,在单自由度运动控制的基础上实现磁悬浮PMSPM的六自由度运动控制。通过前馈-反馈控制结构有效的提高系统动态性能,减小位置跟随误差。为了能够设计高性能的前馈通路,对磁悬浮PMSPM前馈系数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根据前馈系数曲线变化平滑、连续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协方差重置的最小二乘法磁悬浮PMSPM加速度前馈系数动态补偿的方法。通过实验对比分析了无前馈、固定前馈系数及本文提出的前馈控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更好的位置跟随性能。综上所述,本文对磁悬浮PMSPM运动控制及其相关技术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本文所提出方法的正确性。对磁悬浮PMSPM在光刻机及高精度平面运动领域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穆蕊萍[6](2019)在《William Thomson在数学物理方面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汤姆森作为剑桥数学物理学派的核心人物,他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在地球物理、热学、电磁学、流体力学、数学、工程应用等方面都有显着成就,尤其是在1840s-1860s期间创新地提出并发展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些一般法则和数学方法。如,创新地提出了静电理论和热传导理论之间的同一性;通过几何方法建立电像法则;构建球调和函数等,对19世纪数学物理发展有重要贡献及影响。本文着重关注汤姆森的这几个工作,并对与之相关的重要环节的重要人物的工作进行梳理,追溯各种思想方法的源头。本文在原始文献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为什么数学”为指导,通过文献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对这一历史过程中汤姆森的工作进行探析。与前人研究这段历史的不同,本文细致分析汤姆森各个工作的历史背景、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及影响,并系统考察汤姆森在静电理论和热传导理论之间建立数学等价关系的思想方法,电像法则,球调和函数三方面的创新工作的内在关系。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深入分析了汤姆森将电学的数学理论类比到热传导理论的思想起源以及背景。探索出汤姆森为了寻找确定无穷固体内、外任一点处温度的简单方法,将拉普拉斯引力理论中的势函数引入到热传导理论,建立温度势函数,进而将不同物理现象用同一个数学模型统一。简要论述了拉普拉斯、泊松在引力理论及电学理论方面的工作,特别分析了,拉普拉斯、泊松未能完成统一的原因,以及泊松用电学数学理论未能解决确定电荷平衡分布条件的原因,及傅立叶在确定无穷固体中某一点温度时建立热传导方程的过程,这些都是汤姆森完成静电力分布与热运动的线型分布的类比的基础。2.通过细致研究汤姆森用数学模型统一描述不同物理现象的思想方法发现:汤姆森以傅立叶的热力学思想及数学技巧为指导,提出了“替换面定理”,研究了这一定理在汤姆森建立热学理论与电学理论之间的相似物理关系所起的作用。通过这个定理汤姆森将傅立叶提出的热是通过介质线型传播的思想对应到静电理论中,克服了当时静电力的超距作用说法,与法拉第提出的力线思想吻合。探析到汤姆森是第一位将法拉第思想数学化的人,为麦克斯韦建立场理论做了铺垫。3.挖掘出汤姆森1847年建立电像法的思想方法来源,背景问题及目的。揭示出汤姆森为了确定一定形状导体表面的感应电荷量及其产生的静电场,建立了电像法则。知道了“替换面”定理,格林1828年出版的《关于数学分析应用与电磁理论的一篇论文》中电荷密度的互易关系,及其父亲詹姆森·汤姆森的着作《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前六卷、第十一卷及第十二卷的注解和插图》中的命题G等结果是1847年汤姆森建立电像法则的思想来源和方法基础。分析了在前人之基础上,汤姆森成功突破未能解决问题的原因。通过解读汤姆森1847年的演讲稿和1848年的主要文章,解析汤姆森电像法则逐步形成的过程。4.研究了汤姆森构造球调和函数目的和创新方法,引发汤姆森考虑球调和函数的具体问题,揭示了电像法中的性质对构造球调和函数所起的作用。梳理了勒让德、拉普拉斯关于球调和函数的前身即勒让德系数及拉普拉斯系数的早期工作,阐述了汤姆森如何学习拉普拉斯的工作,汤姆森的工作与前人的传承关系,及其构造球调和函数的过程,汤姆森的球调和函数解决了哪些类型的物理问题。

王群,陈维栋[7](2018)在《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接地后电荷转移及分布探讨》文中提出对两个静电平衡状态导体接地的实例进行定性分析,使学生对导体接地后电荷转移及分布问题有更为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陈伟孟,李志刚,田成良,梁吉峰[8](2018)在《2018年高考物理备考专题——电磁学部分》文中认为电磁学是高考物理复习的主干知识之一,也是考查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核心内容之一。电磁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场"和"路"两大模块。以电场、磁场及复合场为载体,定量判定带电粒子的运动形式和运动轨迹是考查的重点与热点。突破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功能关系、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等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对于粒子在匀强磁场中

马继云[9](2017)在《如此等效错在哪里?》文中认为"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一直是我们在讲解电荷间相互作用时的一个结论性总结,它有没有使用的局限性呢?本文根据中学阶段一道常见的带电导体球间的相互作用为例,通过电荷等效分析了不同的材质球间的相互作用问题,发现该结论实际是有使用条件的,从而进一步体现出物理规律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的严谨性,不能随意地等效和扩展类推.

景义林[10](2015)在《电荷体系在变化外电场中的能量(势能)与受力》文中研究说明实际中,一般情况下,一定电荷分布的电荷体系在外电场中的位置发生变化时,外电场的分布情况和产生外电场的电荷分布情况会随之而发生变化。本文分析了这种情况下电荷体系在外电场中的能量(势能),并根据势能分析研究了电荷体系的受力情况。

二、带电导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带电导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采空区顶板力—电特征及其点火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2 煤矿顶板砂岩应力作用下的产电特性
    2.1 力电特性实验系统
    2.2 不同加载速度的力电特性
    2.3 不同加载方式的力电特性
    2.4 不同岩石的力电耦合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煤矿顶板砂岩力电特性的微观影响机制
    3.1 矿物成分对力电特性的影响
    3.2 细观结构对力电特性的影响
    3.3 岩石力电效应的微观机理
    3.4 本章小结
4 顶板砂岩的放电特征及点火特性
    4.1 岩样受载过程中的电荷释放规律
    4.2 岩样破碎过程的火花特征
    4.3 煤矿顶板砂岩电效应引燃瓦斯致灾机理
    4.4 本章小结
5 采空区顶板电效应引燃瓦斯致灾特征
    5.1 皖北任楼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概况
    5.2 任楼矿瓦斯爆炸事故点火源分析
    5.3 吉林八宝矿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策略研究 ——以“电和磁”模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1.3 研究的方法
2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理论基础
    2.1 从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看教学衔接
    2.2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相关理论
3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现状调查
    3.1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现状调查研究
    3.2 初高中一线教师访谈实录及分析
    3.3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困难分析
4 初高中物理的教学衔接策略
    4.1 注重基础知识的衔接
    4.2 补充空缺、降低台阶
    4.3 增加跨学段教师教研活动
    4.4 关注学生认知能力,调整教学方式
    4.5 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6 优化学生的学习模式
5 初高中教材中关于“电和磁”模块的分析
    5.1 初高中关于电的知识点分析
    5.2 初高中关于磁的知识点分析
    5.3 初高中关于电与磁关系的知识点分析
    5.4 初高中“电和磁”模块课时量对比
6 初高中物理“电和磁”模块教学衔接的实践
    6.1 分析初高中“电和磁”关系的起点终点水平
    6.2 建构初高中“电和磁”关系的进阶水平
    6.3 设计《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力》教学案例
    6.4 教学反馈总结
7 结束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3)“电场+动量”多元命题的思路和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试题编制一带电导体球碰撞型问题
试题编制二带电液滴结合型问题
试题编制三带电体相互作用型问题
试题编制四动体模型拓展问题

(4)电磁学课程藏汉双语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21 世纪创新人才的需求
        1.1.2 加入世贸组织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求
        1.1.3 藏汉双语教学要求不断提高的需求
        1.1.4 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需要
        1.1.5 现代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的需求
    1.2 国内外双语教学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藏区研究现状
        1.2.4 研究价值
    1.3 选题意义
        1.3.1 电磁学课程的角度
        1.3.2 教学语言的角度
        1.3.3 教育心理学的角度
        1.3.4 藏汉双语教学的优势
        1.3.5 藏汉双语教学的不足
        1.3.6 对策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藏汉双语教学概述
    2.1 双语的界定
    2.2 “藏汉双语教学”的界定
    2.3 双语教学的种类和模式
        2.3.1 英语为主的双语教学
        2.3.2 藏语为主的双语教学
        2.3.3 汉语为主的双语教学
    2.4 藏汉双语教学的理论
第三章 电磁学藏汉双语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
    3.1 从学的角度看学生电磁学知识的构建过程
    3.2 从教的角度看学生电磁学知识的构建过程
    3.3 教学系统方法论
第四章 电磁学藏汉双语教学的实践研究
    4.1 学情分析
        4.1.1 教学需求
        4.1.2 教学对象
        4.1.3 教学内容
        4.1.4 教学目标
    4.2 教学过程
        4.2.1 准备工作
        4.2.2 教学原则
        4.2.3 教学方案
    4.3 教学评价
第五章 电磁学藏汉双语教学的实践分析
    5.1 实践设计
        5.1.1 实践目的
        5.1.2 实践的基本设计思路
    5.2 测量的评价与结果分析
第六章 实践结论及教学建议
    6.1 结论
    6.2 教学建议
    6.3 论文的贡献或创新点
    6.4 论文的不足
    6.5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藏汉双语影响测试试卷1(A卷)
附录2 藏汉双语影响测试试卷1(B卷)
附录3 藏汉双语影响测试试卷2(A卷)
附录4 藏汉双语影响测试试卷2(B卷)
附录5 高等数学影响测试试卷3(A卷)
附录6 高等数学影响测试试卷3(B卷)
附录7 学生翻译汉文电磁学教材的案例1
附录8 学生翻译藏文电磁学学教材的案例2
附录9 学生翻译汉文电磁学前沿知识的案例1
附录10 学生翻译藏文电磁学前沿知识的案例2
附录11 电磁学课程藏汉双语教学调查问卷
附录12 电磁学藏汉双语教学调查问卷评分标准
附录13 2016 电磁学期中试卷
附录14 2016 级电磁学期末试卷
附录15 学生作业案例
附录16 学生作业案例
致谢
个人简历
后记

(5)同心式绕组磁悬浮永磁同步平面电机建模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磁悬浮平面电机控制及其相关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磁悬浮平面电机电磁建模
        1.2.2 磁悬浮平面电机电磁力和转矩解耦
        1.2.3 磁悬浮平面电机多自由度运动控制
    1.3 磁悬浮平面电机控制的关键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同心式绕组磁悬浮PMSPM电磁建模
    2.1 引言
    2.2 同心式绕组磁悬浮PMSPM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
        2.2.1 同心式绕组磁悬浮PMSPM结构特点
        2.2.2 同心式绕组磁悬浮PMSPM工作原理
        2.2.3 磁悬浮PMSPM性能测试
    2.3 HALBACH永磁阵列磁场建模
        2.3.1 坐标定义及变换
        2.3.2 动子坐标系下磁场建模
    2.4 电磁力和转矩精确建模
        2.4.1 直线部分建模
        2.4.2 弯角部分建模
        2.4.3 磁悬浮PMSPM电磁模型
    2.5 电磁模型验证
        2.5.1 电磁力和转矩特性分析
        2.5.2 电磁模型精度验证
        2.5.3 电磁模型实时性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磁悬浮PMSPM电磁力和转矩解耦控制
    3.1 引言
    3.2 磁悬浮PMSPM电磁力和转矩耦合特性分析
        3.2.1 带电导体在永磁阵列中力特性分析
        3.2.2 三相绕组耦合特性分析
        3.2.3 磁悬浮PMSPM耦合特性分析
    3.3 磁悬浮PMSPM解耦控制
        3.3.1 磁悬浮PMSPM能控性验证
        3.3.2 基于广义逆矩阵的解耦算法
        3.3.3 解耦电流特性分析
        3.3.4 开环解耦控制实验
    3.4 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动态补偿
        3.4.1 解耦动态补偿设计
        3.4.2 解耦动态补偿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磁悬浮PMSPM六自由度动力学建模及控制
    4.1 引言
    4.2 六自由度动力学建模
        4.2.1 六自由度运动方程
        4.2.2 z方向重力补偿建模
    4.3 控制律及控制系统精度分析
        4.3.1 六自由度控制系统结构
        4.3.2 磁悬浮系统控制律分析
        4.3.3 扰动及噪声条件下系统位置精度分析
        4.3.4 模型偏差对位置精度影响分析
    4.4 变论域模糊PID闭环控制
        4.4.1 模糊PID控制
        4.4.2 模糊PID控制仿真分析
        4.4.3 变论域分析
        4.4.4 变论域模糊PID控制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磁悬浮PMSPM控制平台搭建及运动特性分析
    5.1 引言
    5.2 六自由度运动控制平台设计及位置测量
        5.2.1 运动控制平台及程序结构
        5.2.2 位置测量及解算
        5.2.3 控制系统实时性分析
    5.3 磁悬浮PMSPM单自由度运动控制
        5.3.1 x和y轴水平运动控制
        5.3.2 z轴悬浮运动控制
        5.3.3 θ_x、θ_y和θ_z轴转动运动控制
    5.4 磁悬浮PMSPM六自由度运动控制
        5.4.1 悬浮定位控制
        5.4.2 水平运动控制
        5.4.3 负载条件下运动控制
    5.5 磁悬浮PMSPM加速度前馈控制
        5.5.1 加速度前馈系数特性分析
        5.5.2 基于协方差重置最小二乘法加速度前馈控制
        5.5.3 位置轨迹跟随实验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William Thomson在数学物理方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专题性着作
        1.2.2 专题性论文
        1.2.3 人物传记
        1.2.4 通史类着作
    1.3 本文的目标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人生历程与学术生涯
    2.1 剑桥之前
        2.1.1 出生与家庭
        2.1.2 在格拉斯哥的成长经历
    2.2 剑桥的学习与生活
        2.2.1 导师与教练
        2.2.2 丰富的课外活动
        2.2.3 成果
    2.3 剑桥之后的学术生涯
        2.3.1 巴黎之行
        2.3.2 年轻的教授
    2.4 小结
第三章 汤姆森关于静电力分布与热分布同一性的建立
    3.1 背景
        3.1.1 英国第二代改革者——汤姆森
        3.1.2 数学物理中的类比
    3.2 拉普拉斯与泊松的铺垫
        3.2.1 拉普拉斯关于引力理论和热理论之间的类比
        3.2.2 泊松关于电磁理论与热数学理论之间的类比思想
    3.3 傅立叶热传导方程的建立
    3.4 汤姆森1842 年关于热运动与电学数学理论的关系的文章
        3.4.1 要解决的问题
        3.4.2 势函数引入热理论
        3.4.3 静电力分布与热分布之间同一性的建立
        3.4.4 1842 文章的背景与价值
    3.5 汤姆森类比思想的影响及意义
        3.5.1 法拉第力线思想的数学化
        3.5.2 替换面定理的意义
    3.6 小结
第四章 汤姆森建立电像法的研究
    4.1 背景
    4.2 泊松的工作
        4.2.1 电荷层的假设
        4.2.2 电荷层与保持电荷层平衡的条件矛盾
    4.3 格林的工作
        4.3.1 格林1828 年文章目的
        4.3.2 格林定理的引入
        4.3.3 电荷密度ρ与势函数V之间的关系
        4.3.4 互易关系的产生
    4.4 汤姆森电像法的核心思想
        4.4.1 虚拟电荷的构想
        4.4.2 源电荷与虚拟电荷的数学关系
        4.4.3 电像法的建立
    4.5 汤姆森的反演思想
    4.6 小结
第五章 关于汤姆森在球调和函数方面的工作
    5.1 背景
    5.2 早期来自拉普拉斯与傅立叶的工作的影响
        5.2.1 勒让德多项式
        5.2.2 拉普拉斯系数
        5.2.3 傅立叶级数
    5.3 汤姆森遇到的数学物理问题
        5.3.1 三篇文章
        5.3.2 固体弹性平衡方程的求解
    5.4 潮汐与地球刚性
    5.5 汤姆森的数学工作
        5.5.1 1867 年的着作《自然哲学》
        5.5.2 汤姆森的球调和函数工作
    5.6 物理问题的解决
    5.7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学术活动
致谢

(10)电荷体系在变化外电场中的能量(势能)与受力(论文提纲范文)

1 一定电荷分布的电荷体系所受变化外电场的电场力也是保守力系, 故一定电荷分布的电荷体系在变化外电场中也具有势能
2 一定电荷分布的电荷体系在变化外电场中的能量 (势能)
3 一定电荷分布的电荷体系在外电场中的受力
4 举例

四、带电导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采空区顶板力—电特征及其点火特性研究[D]. 李敏.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2]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策略研究 ——以“电和磁”模块为例[D]. 吴斯禹. 西南大学, 2020(01)
  • [3]“电场+动量”多元命题的思路和解读[J]. 郑行军. 教学考试, 2019(49)
  • [4]电磁学课程藏汉双语教学的实践研究[D]. 才让草.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
  • [5]同心式绕组磁悬浮永磁同步平面电机建模及控制技术研究[D]. 邢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6]William Thomson在数学物理方面的研究[D]. 穆蕊萍. 西北大学, 2019(01)
  • [7]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接地后电荷转移及分布探讨[J]. 王群,陈维栋. 物理通报, 2018(08)
  • [8]2018年高考物理备考专题——电磁学部分[J]. 陈伟孟,李志刚,田成良,梁吉峰.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8(Z1)
  • [9]如此等效错在哪里?[J]. 马继云. 物理教师, 2017(03)
  • [10]电荷体系在变化外电场中的能量(势能)与受力[J]. 景义林.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05)

标签:;  ;  ;  ;  ;  

带电导体相互作用规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