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译文研究之一

《金刚经》译文研究之一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以姚秦鸠摩罗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隋笈多《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唐玄奘《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三部同经异译佛典为研究对象,将三本译经与梵文原典逐字逐句进行对勘,通过对三本译经的语言与梵文原典的语言的分析比对,从外来词构成、词汇训诂、语法问题和译经特点四个角度来分别考察《金刚经》译文中一些语言现象,冀能藉以将《金刚经》语言研究进一步铺开。我们总结了汉译《金刚经》外来词的构成。虽然不同译者的翻译偏好不同,意译仍然是翻译外来词最主要的方式。同一个外来词,它的意译词往往比音译词更具流传性。这大概是因为汉语是单音节语素语言,这些单音节语素具有极强的构词能力,同时单音节语素作为发音单位,不适合读冗长拗口的音译词。所以对于外来词来说,意译比音译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并接受。我们就关于《金刚经》梵文原文的一些训释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结合另外三译《金刚经》,我们发现本文考察的三版译经中,有些地方是训释得欠妥的,有些地方是训释得违背原经本意的。我们认为佛经翻译要顾及教义,不能望文生义,不能自相矛盾,更不能盲从前人。我们根据对梵文原典的仔细考察,指出并纠正了《金刚经今译》和《汉语大词典》的一些错误注解。我们只是提出问题,为解决问题开了先路。梵语和汉语是两种结构类型截然不同的语言,汉译佛典在将一种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要受到这两种语言的双重制约。一方面,它必须做到忠实、可信,不能违背原经教义,另一方面,它还必须斟词酌句,系统地规律地将原经语言转换为受众熟知的语言。这种译经语言的系统性或规律性体现在汉译佛典对梵文词汇、语法的对应关系上。我们初步挖掘了《金刚经》译文中的一些梵译汉的语法对应标记,揭示了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并针对前辈学者相关研究中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重点考察的三本《金刚经》译文,译经风格迥异,各有优点缺点,本文就此分别给予了分析。总的来说,罗什学习和迎合了秦人好“简”的心理,经文比较地好读,但也由此导致了遗漏经文,原文内容的整体性有所损害。他仅仅是做到了易于理解,不失大意,并没有达到完全信实的目的。笈多译文从头至尾秉承一个“直”字,译文一字一句都和原典绝对对应,简直就是汉语版的梵文本《金刚经》,做到了“信”,但是这个“信”,是以牺牲文意通达为代价的。玄奘译文基本忠实于原文,内容详尽无缺。然而他为了解经的需要,把自己对经文的认识强加到原文中,对原文进行自我演绎,这种增译现象是玄奘译文的硬伤,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信”,有矫枉过正之嫌。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第一章 绪论
  • 1.1 《金刚经》及其译文
  • 1.1.1 《金刚经》
  • 1.1.2 《金刚经》的六种汉译译本
  • 1.2 《金刚经》译文的语料价值
  • 1.3 《金刚经》译文研究现状概述
  • 1.4 本文的写作宗旨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金刚经》外来词的构成
  • 2.1 音译词
  • 2.1.1 绝对音译词
  • 2.1.2 增字音译词
  • 2.1.3 减字音译词
  • 2.2 意译词
  • 2.2.1 绝对意译词
  • 2.2.2 合成意译词
  • 2.3 梵汉合璧词
  • 2.4 总结
  • 第三章 与训诂有关的几个问题
  • 3.1 梵本的理解问题
  • 3.2 译文对梵本意义的表述问题
  • 3.2.1 表述欠妥
  • 3.2.2 表述异常
  • 3.3 宗教文献的译文是否要顾及教义
  • 3.4 汉语前所未有的词语的训释问题
  • 3.5 与原文相异的译文的训释问题
  • 第四章 梵译汉几组语法对应
  • 4.1 《金刚经》译文中的与格标记"为""为故""为……故"
  • 4.2 《金刚经》译文中的未来时标记"当"
  • 4.3 《金刚经》译文中的未来被动分词标记"应"
  • 4.4 《金刚经》译文中的完成时标记"已"
  • 4.4.1 "已"的对译情况
  • 4.4.2 完成时标记"已"
  • 4.5 总结
  • 第五章 重要译家译《金刚经》的突出特点
  • 5.1 罗什本《金刚经》译文特点
  • 5.2 笈多本《金刚经》译文特点
  • 5.3 玄奘本《金刚经》译文特点
  • 第六章 结语
  • 6.1 梵汉对勘和同经异译比较是研究汉译佛典的科学方法
  • 6.2 本文的考察内容
  • 6.3 本文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唐代《金刚经》信仰之仪式化倾向——以敦煌文献为中心的考察[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 [2].《金刚经》“三十二分”的嬗变 从名人字画与敦煌遗书入手[J]. 中国宗教 2017(03)
    • [3].节录《金刚经》[J]. 大众书法 2017(05)
    • [4].《金刚经》的布施思想[J]. 山海经 2016(11)
    • [5].《金刚经》之实相[J]. 牡丹 2016(24)
    • [6].心离四相,超越解脱——谈《金刚经》的终极关怀问题[J]. 长江丛刊 2017(04)
    • [7].临帖抄经[J]. 苏州杂志 2017(02)
    • [8].日日是好日 感念而欢喜——读《红楼梦》和《金刚经》随想(下)[J]. 南腔北调 2017(09)
    • [9].夜读《金刚经》[J]. 诗潮 2016(09)
    • [10].《金刚经》里的世界(外二首)[J]. 江南(诗江南) 2011(02)
    • [11].敦煌遗书《金刚经》留支译本考[J]. 社会科学战线 2016(12)
    • [12].如何理解《金刚经》[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2012(02)
    • [13].论《金刚经》的“无住”思想[J]. 宜春学院学报 2009(03)
    • [14].敦煌南齐建武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书法特色及辨伪[J]. 学术研究 2014(12)
    • [15].雕版印刷《金刚经》[J]. 教学考试 2020(26)
    • [16].《金刚经》在唐代的流行[J]. 普陀学刊 2018(01)
    • [17].敦煌本《金刚经》注疏的流布——以题记为中心的考察[J]. 文献 2014(01)
    • [18].《金刚经》简论[J]. 美文(上半月) 2019(06)
    • [19].唐代《金刚经》插图与印度笈多时代佛教造型[J]. 艺术探索 2012(02)
    • [20].英文版《金刚经》阅读札记[J]. 书屋 2012(12)
    • [21].《金刚经》中“无住于相”思想的哲学探究[J]. 艺术家 2017(06)
    • [22].《金刚经》中福德、功德、无相境界之探究[J]. 管子学刊 2012(03)
    • [23].《金刚经》三十二分流变考[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10(03)
    • [24].《金刚经》英译本及其在美国的传播[J]. 法音 2020(08)
    • [25].泰山《金刚经》:榜书之宗[J]. 中国书法 2015(02)
    • [26].中山图书馆获13世纪木刻《金刚经》[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8(06)
    • [27].瞎子摸象与看待事物的方法[J]. 城市国学讲坛 2013(00)
    • [28].早期禅宗史上的变革:从《楞伽经》到《金刚经》[J]. 宜春学院学报 2012(07)
    • [29].一了绘画艺术的出生[J]. 画刊 2009(12)
    • [30].唐宋《金刚经》见证佛教传播[J]. 东方收藏 2013(03)

    标签:;  ;  ;  ;  ;  

    《金刚经》译文研究之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