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角度下汉日名量词对比分析及对日汉语名量词教学研究

认知角度下汉日名量词对比分析及对日汉语名量词教学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选取对日汉语名量词教学中常用的69个汉语名量词与对应的54个日语助数词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整理了大量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以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及其原型理论、意象图式和认知模式、语义范畴及语义特征分析和隐喻认知模式等相关理论为依据,通过对55个在华日本留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分析留学生在使用汉语名量词时产生偏误的根本原因,尝试在对日汉语量词教学中提出名量词层级教学的对策和建议。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论述了汉语量词、名量词、日语助数词及对日汉语名量词教学研究的背景、相关成果和发展趋势;说明了选题的对象、内容和研究意义;阐述了论文的创新之处;明确了研究步骤和方法。第二章主要对在华日本留学生汉语名量词的使用情况做一个全面考察。通过对调查对象和问卷构成的分析,说明了对55个日本留学生的问卷调查设计,并对问卷结果做了较为详细的偏误原因分析。第三章重点对比分析了汉日名量词的语义特征。充分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内容,包括范畴化与认知模式下的原型理论、意象图式及语义范畴和隐喻认知模式等。在理论说明的基础上,把汉日名量词按一定分类标准分成形同义同和形异义同两大类,其中形异义同涵盖了一对一类、形状形象类、计量事物类和容器工具类四小类。第四章既是对对日汉语名量词教学方法的探索,也是在归纳对日汉语名量词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第三章的分类对比分析,提出了对日汉语名量词层级教学的对策和建议。结语部分得出结论的同时,也对本文的不足之处做出了说明,并提出今后这方面研究的方向和思路。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汉日名量词的研究背景和发展趋势
  • 1.1.1 汉日名量词的研究背景
  • 1.1.2 汉日名量词对比研究趋势
  • 1.2 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 1.2.1 本文的研究对象
  • 1.2.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3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1.3.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章 日本留学生汉语名量词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 2.1 日本留学生汉语名量词使用情况问卷调查与分析
  • 2.1.1 问卷设计
  • 2.1.2 问卷分析
  • 2.2 日本留学生汉语名量词使用偏误原因分析
  • 2.2.1 问卷结果
  • 2.2.2 偏误原因分析
  • 第3章 认知角度下的汉日名量词对比分析
  • 3.1 认知语言学理论基础
  • 3.1.1 范畴化与认知模式
  • 3.1.2 隐喻认知模式
  • 3.2 汉日名量词语义特征对比分析
  • 3.2.1 形同义同
  • 3.2.2 形异义同
  • 3.2.3 小结
  • 第4章 对日汉语名量词教学探索
  • 4.1 对日汉语名量词教学现状
  • 4.2 对日汉语名量词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类型学视野下汉语名量词形成机制研究》[J]. 汉语学报 2017(03)
    • [2].现代汉语名量词变异语义结构分析[J]. 文山学院学报 2016(01)
    • [3].“读后续写”练习对汉语名量词促学促用效果研究[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5(06)
    • [4].浅谈名量词“把”的认知性教学[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5(09)
    • [5].汉英身体名量词的认知聚焦方式[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6(09)
    • [6].“一+临时名量词”构式研究[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6(07)
    • [7].现代汉语名量词变异类型分析[J]. 语文学刊 2015(04)
    • [8].汉语临时名量词内部特征探析[J]. 语文学刊 2010(01)
    • [9].临时名量词与词语语义音节的关系[J]. 语文学刊 2010(21)
    • [10].试析《歧路灯》中名量词与名词的选择匹配关系[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9(12)
    • [11].博茨瓦纳大学孔子学院汉语学习者名量词教学探究——以“头、只、条、根”为例[J]. 中华少年 2017(05)
    • [12].汉语史上名量词语法化问题研究[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7(08)
    • [13].浅谈对外汉语初级名量词教学[J]. 读天下 2016(10)
    • [14].英汉名量词对比[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1(02)
    • [15].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临时名量词与名词的匹配[J]. 北方语言论丛 2011(00)
    • [16].名量词的修辞用法研究[J]. 北方文学 2019(12)
    • [17].泰国学生使用汉语名量词偏误分析[J]. 文教资料 2014(27)
    • [18].名量词“棵”的历史变迁[J]. 汉语史研究集刊 2010(00)
    • [19].少数民族景颇语与英语名量词比较研究[J]. 改革与开放 2013(16)
    • [20].临时名量词与名词匹配的认知机制[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2)
    • [21].从隐喻的认知角度看临时名量词的修辞效果[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S1)
    • [22].汉语学习者对名量词的习得研究[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6(05)
    • [23].汉语名量词的隐喻分类与对外汉语名量词教学[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
    • [24].仫佬语名量词考察[J]. 贵州民族研究 2019(09)
    • [25].论名量词“所”的历时演变[J]. 东岳论丛 2017(12)
    • [26].对外汉语同音名量词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31)
    • [27].第二语言教学视角下的名量词“节”“段”“截”的认知研究[J]. 郑州师范教育 2016(03)
    • [28].“顿”的量词用法的词源[J]. 汉字汉语研究 2020(03)
    • [29].工具名量词的语法特征及认知机制[J]. 文教资料 2019(26)
    • [30].汉语名量词起源再探[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1)

    标签:;  ;  ;  

    认知角度下汉日名量词对比分析及对日汉语名量词教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