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型流感病毒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凋亡研究

A型流感病毒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凋亡研究

论文摘要

背景及目的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起病急,蔓延快,对人群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及免疫缺陷者造成很大的危害。流感病毒点突变造成的抗原漂移可导致流感每年季节性流行,而基因重配造成的抗原转换则可能产生新的亚型,因人类对新亚型普遍缺乏免疫力而可能导致流感世界大流行。流感病毒已被证明能诱导各组织细胞的凋亡,包括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已经证明:从小鼠中分离得到的淋巴细胞能被从人身上分离得到的高致病A型流感病毒所诱导,而导致凋亡的发生,但流感病毒诱导其凋亡的相关免疫病理学机制并没得到进一步的阐述。研究表明,在病毒感染细胞时,病毒自身蛋白以及细胞分泌的信号分子都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比如,FAS-FASL、肿瘤坏死因子(TNF),RNA依赖的蛋白激酶R(PKR),氧化亚氮,转化生长因子(TGF),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MAP)激酶。尽管许多蛋白被证明与流感病毒的凋亡有关,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来概括各种因素。在许多生理过程中,凋亡都是自发产生的,比如组织萎缩,免疫系统的发育等等。同样的,凋亡在许多传染性疾病的病理变化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由病毒所引起的感染,尽管有许多的细胞内蛋白牵涉到这一过程,但肿瘤抑制蛋白P53作为一种调节性蛋白,在肿瘤抑制、凋亡的调控、细胞周期的调节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P53还是各种外界应急压力下抑制异常细胞过度生长的主要组分之一。各种细胞外界压力,包括病毒感染,药物处理等,均能激活P53的表达,进而导致细胞周期停滞或发生凋亡。P53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对蛋白磷酸化机制的稳定,增强核定位,改变构象,增强DNA的结合等几个方面来起作用。本实验选用各不同健康人的外周血,从中分离得到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并用H1N1 A型流感病毒感染,通过流式PI单染色以及Annexin V-PI双染色检测并比较外周血淋巴细胞以及单核巨噬细胞在不同情况下的凋亡情况。RT-PCR分别检测P53,IFN的RNA表达水平。根据检测的结果,加入了Pifithrin-α(PFT-α)抑制P53转录,检测P53被抑制时,外周血淋巴细胞以及单核巨噬细胞的凋亡情况。材料与方法选取由本实验室提供的A型流感病毒A/Shantou/169/2006(H1N1)1株,选用流感病毒分离鉴定细胞系MDCK(Madin-Darby canine kidney)细胞,通过红细胞凝集试验(Hemagglutination assay, HA)、空斑形成试验(Plaque-forming assay),得到空斑形成单位(Plaque forming unit, PFU)为1.2×107 PFU/ml的病毒液。采集志愿者的新鲜血液并于1h内用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并得到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单核巨噬细胞。用病毒液吸附不同处理方式的细胞:包括1.病毒直接吸附单个核细胞;2.病毒直接吸附淋巴细胞以及单核巨噬细胞1h后,再将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进行分离;3.将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进行分离后再用流感病毒进行吸附;4.病毒吸附不同时间后,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的凋亡情况。控制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为2。并使用流式细胞术,通过碘化丙锭(Propiolium, PI)单染色和Annexin V-PI双染色的方法检测细胞的凋亡,以确认不同处理间凋亡是否存在差异。同时,提取病毒感染后培养2h,4h,8h,12h淋巴细胞以及单核巨噬细胞的RNA,检测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P53,IFN在RNA表达水平上的差异。根据PCR结果,使用Pifithrin-α(PFT-α)抑制P53的转录,并通过流式PI单染色检测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1.所取H1N1 A型流感病毒在MDCK中进行培养后,滴度有所下降,滴度从512下降到培养后的256.2.空斑形成试验:PFU=1.2×107 PFU/ml3. PI染色结果:淋巴细胞在病毒的作用下凋亡率逐渐增加,但同时随着淋巴细胞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淋巴细胞自身出现的凋亡也逐渐增加。在24h,加入流感病毒的单核巨噬细胞其凋亡较未加入病毒的对照组要高,而从48h开始,加入病毒的单核巨噬细胞其凋亡则反较对照组要低。Annexin V-PI双染色结果与PI单染色结果一致。4.将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用流感病毒吸附1h后再进行分离与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分离后再进行病毒吸附1h,培养48h后分别进行凋亡检测,其中淋巴细胞凋亡比例前者较后者要低。5.荧光染色结果:流感病毒分别吸附1h,2h,4h,8h,培养48h后,各凋亡比例间不存在差异。6. RT-PCR结果:淋巴细胞在2h,4h,P53表达水平均升高,对照组在8h ,P53仍有少量表达。单核巨噬细胞在4h后,病毒感染组,其P53表达水平要明显升高。IFN RT-PCR结果无差异。7.加入抑制剂PFT-α后PI染色: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凋亡峰均消失,凋亡被抑制。结论1.流感病毒分别感染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其各自的凋亡比例之间的差异显示了在流感病毒诱导的凋亡中,淋巴细胞与单核巨噬细胞之间是存在相互作用的。2.流感病毒在细胞中吸附不同时间后,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说明凋亡与流感病毒吸附时间的长短不存在相关性。3.流感病毒能够诱导淋巴细胞凋亡,而对单核巨噬细胞,病毒吸附后,培养48h前表现为诱导凋亡,培养48h后则表现为抑制凋亡,在不同的时间段表现为不同的效果。4.通过对IFN,P53 RNA水平的检测结果,说明流感病毒的凋亡过程可能没有IFN的直接参与,而P53则可能参与到了淋巴细胞或单核巨噬细胞的凋亡过程。5.加入P53抑制剂后,流式PI单染色结果显示,凋亡明显下降,说明P53可能在H1N1流感病毒所诱导的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起到促凋亡中进作用。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Chinese Abstract)
  • 英文摘要(English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Introduction)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Results)
  • 3.1 血凝滴度(HA)结果
  • 3.2 MDCK 细胞空斑试验结果
  • 3.3 单个核细胞不同处理方式 48h 培养后 PI 染色结果
  • 3.4 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病毒吸附 1h 后分离培养不同时间后流式 PI 染色结果
  • 3.5 流感病毒吸附 1h 后,Annexin-V PI 双染色结果
  • 3.6 病毒吸附不同时间后,淋巴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 3.7 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一起病毒吸附后再分离培养与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分离后再进行病毒吸附 48h 培养后 PI 染色流式图
  • 3.8 PCR 结果
  • 3.9 加入 P53 抑制剂 PFT-α后,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PI 染色结果
  • 第4章 讨论(Discussion)
  • 第5章 结论(Conclusions)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综述(Reviews)
  • 英文缩略语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个人简介
  • 致谢(Acknowledgement)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一种简单的分离、培养及鉴定小鼠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方法的建立[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5(04)
    • [2].单核巨噬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研究进展[J].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4(05)
    • [3].林可霉素对人外周血源性单核巨噬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 2011(06)
    • [4].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能够影响大鼠腹腔单核巨噬细胞的凋亡吗?[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51)
    • [5].葡萄糖调节蛋白78对单核巨噬细胞分化的影响[J]. 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 2019(02)
    • [6].维生素D3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诱导单核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04)
    • [7].高糖及糖波动对单核巨噬细胞分泌MMP-9的影响[J].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0(03)
    • [8].甘草酸苷对体外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J].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2(10)
    • [9].Ⅰ类组蛋白脱乙酰基酶分子在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中的表达与特应性皮炎发病的相关性[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3(02)
    • [10].人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诱导、培养及鉴定[J]. 生物学杂志 2008(05)
    • [11].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单核巨噬细胞低氧胁迫比较转录组学分析[J]. 海洋与湖沼 2020(02)
    • [12].M-CSF、GM-CSF诱导人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巨噬细胞的不同极化和吞噬[J]. 中国输血杂志 2020(09)
    • [13].单核巨噬细胞α_M β2整合素抑制15-LO诱导的CD36表达[J]. 生理科学进展 2012(01)
    • [14].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创面愈合及血管新生调控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10(18)
    • [15].基于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增殖活性检测的注射用骨肽质量控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8(13)
    • [16].MCP-1及其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J]. 山东医药 2011(37)
    • [17].恒河猴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的建立[J].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15(01)
    • [18].单核巨噬细胞极化在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中的表达及意义[J].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6(10)
    • [19].脂多糖刺激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对Ly6C单核巨噬细胞亚群的影响[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8(07)
    • [20].糖尿病肾病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关系的研究进展[J]. 右江医学 2014(06)
    • [21].辛伐他汀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单核巨噬细胞胆固醇外流的影响[J].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5(03)
    • [22].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J]. 中国美容医学 2010(08)
    • [23].IBRV对牛单核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功能的影响[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5(04)
    • [24].香鱼akirin1基因的解析及其对单核巨噬细胞功能的调控[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5(10)
    • [25].siRNA对人-单核巨噬细胞TLR2基因表达的抑制[J].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4(08)
    • [26].不同剂量氯沙坦对氧化修饰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人单核巨噬细胞肝X受体及小凹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4(05)
    • [27].解毒祛瘀滋阴方含药血清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IRAK1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J]. 中国药学杂志 2019(03)
    • [28].类风湿关节炎单核巨噬细胞极化表型分析及临床意义[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8(04)
    • [29].神经导向因子Netrin-1调节单核巨噬细胞迁移与动脉粥样斑块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6(04)
    • [30].H_2S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人单核巨噬细胞核转录因子-κB的影响及机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02)

    标签:;  ;  ;  

    A型流感病毒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凋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