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羟基论文-蔡景顺,刘加平,穆松,刘建忠,周霄骋

多羟基论文-蔡景顺,刘加平,穆松,刘建忠,周霄骋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羟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耐蚀性能,多羟基,阻锈性能,氢氧化钙

多羟基论文文献综述

蔡景顺,刘加平,穆松,刘建忠,周霄骋[1](2019)在《3.5%NaCl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多羟基酰胺对钢筋的耐蚀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受到氯盐的腐蚀,混凝土内部钢筋锈蚀问题越来越严重。通过增强吸附中心,设计制备了多羟基酰胺阻锈分子。采用电化学测试手段,在3.5%NaCl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研究了新型多羟基酰胺阻锈分子对钢筋的耐蚀行为。结果显示,多羟基酰胺阻锈分子具有高效阻锈性能,随掺量增加耐蚀性能逐渐增强,阻锈效率最高达98.3%。低掺量时多羟基酰胺初始表现较强阻锈性能,随侵蚀时间延长,阻锈性能逐渐减弱;高掺量时,多羟基酰胺在钢筋表面形成的吸附膜更加均匀、致密,阻锈性能长期稳定。(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0-24)

杨洁冰,姜伟,董萌萌,李全顺[2](2019)在《酶促化学偶联合成多羟基聚胺酯基因载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发现,近50%的人类肿瘤含有p53基因突变,并在细胞周期调控和控制细胞凋亡中起关键作用[1]。因此,p53被认为是肿瘤基因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靶点。然而,以p53为靶点的基因治疗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基因药物递送过程中过低的转染效率。因此,基因治疗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安全、有效和可控载体(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8-08)

齐风佩,胡一凡,欧盼霖,谢丹[3](2019)在《含多羟基化合物的改性聚苯乙烯微球对Pb~(2+)的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氯甲基化交联聚苯乙烯(CMCPS)微球为起始原料,与对羟基苯甲醛(HBA)发生反应,制得醛基化改性聚苯乙烯微球(ALCPS),然后再将ALCPS与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发生缩合反应,制得席夫碱型螯合树脂AGCPS微球.探究了该树脂对铅离子的吸附性能,测试不同的pH、吸附时间、吸附温度、铅离子溶液的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EDTA螯合树脂对镉离子的吸附量随pH值的增大而降低;随吸附时间的延长而增强,然后趋于平缓;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初始离子溶液浓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强.且其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和Lagergren一级动力学方程.(本文来源于《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李俊雯[4](2019)在《中国四大名醋中呈味有机酸和多羟基化合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食醋是人类饮食中常见的酸性调味品。有机酸和多羟基类化合物是食醋中重要的呈味成分,是食醋酸味和甜味的主要来源,直接影响着食醋的感官质量和食醋品质。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对食醋中总酸、总糖、还原糖、挥发及不挥发性有机酸以及其他功能性成分的含量进行了分析,但是对食醋中有机酸和多羟基化合物的研究深度及广度有限,因此,本课题以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发酵四大名醋:山西老陈醋、镇江香醋、四川保宁醋和福建红曲老醋为研究对象,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挥发性有机酸进行了鉴定,采用N-特丁基二甲基硅烷基-N-甲基叁氟乙酰胺(N-(tert-butyldimethylsilyl)-N-methyltrifluoroacetamide,MTBSTFA)和N,O-双(叁甲基硅烷基)叁氟乙酰胺(N,O-bis-(trimethylsilyl)trifluoroacetamide,BSTFA)硅烷化衍生结合GC-MS的手段对谷物醋中游离难挥发有机酸(含氨基酸)及多羟基化合物进行了鉴定,在此基础上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GC-MS、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检测器(Gas chromatography with flame ionization detector,GC-FID)等技术结合标准品对鉴定出的化合物进行了定量分析,明确了四大名醋中的有机酸和多羟基化合物的种类组成和含量分布,同时测定了挥发性有机酸在水中的味觉阈值,确定了它们对食醋呈味的贡献,为认识四大名醋中呈味成分以及对食醋感官品质的认识和把控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四大名醋中检测到13种游离挥发性有机酸,其中乙酸含量最高(UPLC方法定量),在各醋中平均含量29.86~49.93 g·L~(-1);其余所有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均在50mg·L~(-1)以下,但保宁醋中丙酸(672.48 mg·L~(-1))除外,己酸到十二酸等长链脂肪酸含量只有μg·L~(-1)级别。对乙酸至癸酸等11种挥发性有机酸味觉与口感阈值进行了测定,发现挥发性有机酸在水中同时呈现酸味和涩味,酸味阈值随有机酸碳原子数增加整体呈现增大的趋势,但涩味阈值随碳原子数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通过计算DoT值(Dose-over-Threshold),评估挥发性有机酸对四大名醋呈味的贡献,可以发现,乙酸对醋的酸涩味贡献最大,其次是丙酸,保宁醋中丁酸和镇江香醋中的异戊酸对其涩味有一定贡献,其余化合物的DoT值均小于1。(2)首次建立了MTBSTFA硅烷衍生化结合GC-MS醋中游离难挥发有机酸和氨基酸检测方法,并对四大名醋进行了研究。在四大名醋中共检测到63种难挥发羧酸,包括氨基酸17种、芳香酸14种、羟基酸11种、一元脂肪酸8种、二元及多元羧酸7种(不含羟基)、杂环酸2种、酮酸2种、含硫有机酸1种和1种二酸单酯;首次检测到的酸性化合物有21种,分别为:2-糠酸、丁二酸单乙酯、乙醇酸、3-羟基丙酸、2-羟基-3-甲基丁酸、2-羟基-4-甲基戊酸、2-羟基己酸、2-甲基丁二酸、戊二酸、甘油酸、扁桃酸、2-羟基-3-苯丙酸、对羟基苯乙酸、棕榈油酸、十五烷酸、丙叁酸、十七烷酸、2,6-二羟基苯甲酸、DL-对羟基苯乳酸、3-羟基-3-甲基戊二酸、咖啡酸等。在四大名醋中,羟基酸含量最高,在四大名醋中平均含量为17.74 g·L~(-1);所有醋中乳酸含量均最高,达7.06~43.33 g·L~(-1),DoT值为372~2281,是对食醋酸味贡献最大的难挥发性有机酸。(3)建立了BSTFA硅烷衍生化测定醋中多羟基化合物的方法。该法共鉴定出25种多羟基化合物,包括8种单糖、3种二糖、8种多羟基醇(甘油和糖醇)、3种糖酸和3种糖苷,其中7种为临时性鉴定。其中12种化合物为首次测定到,包括2,3,4-叁羟基丁酸、D-来苏糖、阿拉伯糖、D-阿卓-2-庚酮糖、D-木糖、D-阿卓糖、2-酮基-1-葡萄糖酸、核糖酸、甲基-α-D-吡喃半乳糖苷、半乳糖、α-甲基葡萄糖苷、甲基-吡喃木糖苷、塔罗糖、海藻糖。四大名醋中单糖总含量最高,达20.57 g·L~(-1),其次为多羟基醇,平均含量10.22 g·L~(-1)。单个化合物中葡萄糖、甘油、果糖的含量较高,达g·L~(-1)级,优级镇江香醋中蔗糖明显高于其余几种醋。根据DoT高低判断,果糖、甘油、葡萄糖对四大名醋的甜味有重要贡献。(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赵俊龙[5](2019)在《α-亚麻酸多羟基衍生物的制备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亚麻籽油中的α-亚麻酸是维系人类生命的必需脂肪酸,是n-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的“核心成员”,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营养物质。由于许多不可避免的因素,其难以用于补充人体缺乏的α-亚麻酸。主要原因如下:1.缺乏对α-亚麻酸的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的认识。2.在高温烹饪食物中α-亚麻酸高生物活性被无意识地破坏。3.α-亚麻酸由于其9、12、15-烯烃结构而具有高度还原性,在高温、空气中的氧气、紫外线、重金属离子下可被氧化。4.α-亚麻酸口感较差而难以直接食用、水溶性差、生物利用率低等。由于α-亚麻酸纯品价格昂贵,工业品纯度低致使表征困难,非共轭双键高还原性易受酸性、高温等因素影响而被损坏。为降低实验成本,先采用月桂酸与叁硬脂酸甘油酯进行模拟实验确定大致最优条件,然后采用纯品α-亚麻酸进行精确条件研究。实验中发现α-亚麻酸与多羟基化合物(葡萄糖、木糖醇、甘油等)反应时,由于多个羟基存在会导致诸多反应位点不同程度参与致使产生大量不同产物。因此我们采取保护基占位仅仅裸露出目标羟基,最终反应后脱除保护基得到目标化合物。对亚麻籽油中提取的α-亚麻酸进行多羟基衍生化反应,并采用核磁共振仪、TLC、HPLC等检测技术对α-亚麻酸多羟基衍生物进行了结构与纯度分析,最终对本课题工艺路线进行放大实验设计。论文内容如下:1.模拟实验研究部分1.1月桂酸多羟基衍生物模拟实验的研究:包括异丙叉多羟基化合物的合成、月桂酰氯的合成、月桂酸异丙叉多羟基化合物的合成、月桂酸多羟基单酯化合物的合成。1.2叁硬脂酸甘油酯模拟实验的研究:包括由叁硬脂酸甘油酯与甲醇酯交换得到硬脂酸甲酯、硬脂酸甲酯与异丙叉多羟基化合物酯交换得到各种硬脂酸异丙叉多羟基化合物、硬脂酸多羟基单酯化合物的合成。2.α-亚麻酸多羟基衍生物合成工艺的研究包括:3-O-α-亚麻酰-D-葡萄糖(在2%mol I2、65℃、12h下收率91%)、1-α-亚麻酸甘油单酯(在 2%mol I2、65℃、12h 下收率 87%)、3-O-α-亚麻酰-木糖醇(在 2%mol I2、65℃、12h下收率82.4%)α-亚麻酸甲酯(在3 eq NEt3、5 eq甲醇、乙腈、82℃、8 h下收率85%)的合成。3.运用核磁、HPLC、TLC等技术确定了 α-亚麻酸多羟基化合物的最佳合成条件,根据实验数据,对工艺合成路线进行工业放大设计,并对相关设备仪器进行了初步的选型。(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9-05-01)

韦兰[6](2019)在《多羟基取代芳香希夫碱的合成及其阻燃改性尼龙6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希夫碱作为一类分子结构中含有C=N双键的新型有机化合物,在催化、抗菌和医药等领域已有所应用。其中,多羟基取代芳香希夫碱的C=N双键均与苯环连接,在高温下可发生自交联反应形成稳定的聚苯并恶嗪和六元环结构;同时,苯环上连接的多个羟基,在高温下脱水交联炭化,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可形成较高残炭率的稳固炭层,用作阻燃剂有着广阔前景。基于此,本文首先合成了两种多羟基取代芳香希夫碱同分异构体,并用于阻燃改性PA6,其次与聚磷酸铵(APP)复配协效阻燃PA6。这实现了多羟基取代芳香希夫碱在阻燃聚合物方面的应用,拓宽了希夫碱的应用领域。本文以2,4-二羟基苯甲醛、2,5-二羟基苯甲醛和4,4’-二氨基二苯醚为原料制备出两种同分异构的多羟基取代芳香希夫碱4,4’-双(2,4-二羟基苯亚胺基)二苯醚(D_1)和4,4’-双(2,5-二羟基苯亚胺基)二苯醚(D_2),红外(FTIR)与核磁(NMR)测试证明了D_1和D_2的成功合成。热失重分析(TG)表明D_1和D_2的初始分解温度(T_(5%))均高于PA6的加工温度(240℃),满足PA6的成型加工要求;并且,700℃下拥有较高的残炭率,分别为63%和54%。结合差示扫描量热(DSC)测试,结果表明D_2在267.4℃时熔融,D_1在其分解温度249.7℃之前不熔融,这有助于D_1在改善抗滴落性能作用的发挥。具有较高热稳定性和残炭率的D_1和D_2可通过熔融共混的方式用于PA6的阻燃改性,单独添加25 wt%D_1的PA6/25D_1在阻燃测试中达到UL-94 V-1@3.2 mm等级,且燃烧过程中无熔滴。然而,即使D_2的添加量提高到30 wt%,PA6/30D_2样品依旧存在有焰熔滴,仅能通过V-2级别。研究表明,D_2更差阻燃性的原因在于其交联成炭能力低于D_1,及其高温熔融所形成的低黏度熔体对于抗滴落的劣化作用。在对测试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D_1的成炭阻燃机理。为了提高阻燃效率,将D_1和D_2分别与APP复配,用于PA6的无卤阻燃。单独添加20 wt%APP,几乎没有提高PA6的阻燃性能,并且燃烧过程依旧存在明显的熔融滴落现象。12 wt%APP和8 wt%D_1复配可提升PA6的LOI值,形成明显膨胀炭层,UL-94等级提升到V-0@3.2 mm。然而,8 wt%D_2与12 wt%APP复配则不能提升PA6的阻燃性和抗熔滴性。对比20 wt%APP单独阻燃体系和APP+D_1复配体系的锥形量热数据,发现后者的热释放速率(HRR)和烟雾释放总量(TSR)均下降,残炭率提高。通过TG分析以及对残炭的拉曼光谱分析可知,D_1的加入,提高了炭层颗粒的尺寸和连续性,从而形成了致密的炭层,阻碍了由APP分解的气相物质的逸出,形成膨胀炭层,使APP更好地发挥气相阻燃作用。D_1和APP具有良好的协效作用,且产物综合力学性能良好。(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1)

余景健[7](2019)在《基于多羟基环状物修饰炭气凝胶的硫电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硫电池由于其具有非常高的理论容量和能量密度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被广泛认为是富有潜力的下一代储能器件。但在其应用中还有一些障碍需要克服。当前已经有不少工作关注于如何改善其氧化还原可逆性并抑制硫的损失维持其容量。本文开拓一种新策略,基于智能电场响应构建表面结构并设计具有季铵基团的特殊分子膜,键合在炭气凝胶上的响应膜用作控制多硫化物通道的开关。同时,制备的炭气凝胶(CA)呈现高度交联的3D骨架,丰富的分级孔道和高比表面积。表面膜键合在具有1585 m~2 g~(-1)比表面积的KOH活化的CA上,制得季铵基团修饰炭气凝胶.本文进一步采用包括BET等在内的多种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具有选择性薄膜的复合硫阴极具有突出的高放电容量和长期循环稳定性。载硫61.6 wt%的硫阴极在0.2 C下显示出1307 mAh g~(-1)的初始比容量,并且在100次循环后保持84.0%的容量。改进的电化学性能主要受益于自响应膜的开关作用及选择性控制,有效地防止多硫化物从阴极逸出,抑制穿梭效应和提高硫的利用率。此外,密度泛函理论(DFT)的吸附计算表明了β-环糊精季铵基团对多硫化物的捕获作用。DFT仿真进一步支持表面膜限制和自响应机制。本文开展了一种表面膜的新策略,同时,本文关注炭气凝胶内部结构的调控,进一步用基于模板法调控碳基体的多孔结构。用β-环糊精包覆聚乙二醇合成了准聚轮烷PPR,并以此为模板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PPR-CA。PPR有效地调控并形成多孔结构。多孔的碳基体将会为高载硫量提供了结构基础,有利于硫活性材料的充分利用。PPRx-CA/S电极呈现出优良的电化学性能。特别地,PPR2-CA/S呈现出颗粒均一的结构,载硫75.02 wt%的PPR2-CA/S在0.2 C倍率下首次充放电容量达到1158 mAh g~(-1)。该复合材料在0.5 C倍率下获得1049 mAh g~(-1)的首次容量,完成300次循环后,依然具有达76%的容量保持率。PPRx-CA的多孔结构可以有效地储存高含量的活性硫源,防止硫的团聚并吸附多硫化物,增强复合材料导电性,抑制电池充放电过程的“穿梭效应”。(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4-01)

李大爱,李钟玉,卢成洁[8](2019)在《一种多羟基聚硫醚酯的制备及其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双(2-巯基乙基)醚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为原料,制备出了一种多羟基聚硫醚酯,采用GPC、核磁共振波谱和红外手段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对聚合物的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本文来源于《化工技术与开发》期刊2019年03期)

霍同国[9](2019)在《多羟基大分子与聚丙烯腈的共混阻燃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丙烯腈(PAN)纤维,即腈纶,是性能优良的合成纤维,具有弹性好,手感舒适,保暖性好等特性,广泛应用于装饰、服装、产业等领域,在纺织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聚丙烯腈纤维属于易燃纤维,极限氧指数(LOI)值仅约17%,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因此,开发阻燃PAN纤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第一部分采用PAN与聚乙烯醇(PVA)共混并经湿法纺丝制备出复合纤维(PVA/PAN),再经硼酸溶液交联得到交联的复合纤维(B-PVA/PAN),随后对交联复合纤维进行阻燃改性,得到阻燃复合纤维(FR-PVA/PAN)。探索了PAN与PVA在二甲基亚砜(DMSO)中的相容性,以及PVA/PAN共混比与溶液粘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AN与PVA在共溶剂DMSO中未发现相分离,具有很好的相容性。随着PVA含量的增加,共混溶液的粘度呈上升的趋势,且实验测量值与拟合曲线较为接近。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TG)、差示扫描量热(DSC)、锥形量热(CC)和热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TG-FTIR)对复合纤维结构和热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FR-PVA/PAN经燃烧后残炭量高达42.3 wt%,表面形成了厚度为1.89 cm的能够隔绝氧气和热的炭质泡沫层,同时分解产生了不燃性气体,充分发挥了气相及凝聚相阻燃作用,致使FR-PVA/PAN的热稳定性与阻燃性得到了显着的提高。在FR-PVA/PAN的主要质量损失区间(640~800℃)内,降解的气相产物主要是H2O、C02以及PO·自由基等,无有害气体生成。本文第二部分采用生物质大分子木质素(LIG)与聚丙烯腈(PAN)共混,制备出LIG/PAN复合纤维,针对该复合纤维进行了阻燃改性,最终得到FR-LIG/PAN。利用XPS、FTIR对阻燃改性前后的聚丙烯腈结构进行表征,采用TG、CC和TG-FTIR研究阻燃改性前后的聚丙烯腈的热行为及其燃烧行为。结果表明:在800℃下,FR-LIG/PAN的残炭量比LIG/PAN增加了12.3 wt%,比PAN增加了15 wt%。同时,FR-LIG/PAN的热释放速率(HRR)、总热释放量(THR)、烟雾生成速率(SPR)和总生烟量(TSP)较LIG/PAN、PAN均明显降低,反映出FR-LIG/PAN的阻燃性及热稳定性得到了显着的提升。FR-LIG/PAN受热后形成了厚度为1.3 cm的炭层,能够起到很好的屏蔽作用。在分解过程中气相产物主要为无毒害的H2O、CO2、PO·自由基等小分子物质,符合环保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9-02-23)

杨磊,敖华和,黄明真,王振辉,郑炳云[10](2019)在《多羟基磷酸酯/丙烯酸酯光固化阻燃涂层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丙烯酸酯涂层阻燃性并保持其透明性,以磷酸、环氧氯丙烷及丙烯酰胺为原料合成了含氮和羟基的磷酸酯单体(PAEA),将其与环氧丙烯酸酯(EA)复配,UV固化制备PAEA/EA涂层。考察了PAEA添加量对涂层力学、热稳定性、阻燃及热降解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AEA含量增加,UV固化涂膜双键转化率、可见光透过率均下降,而热稳定性、极限氧指数、残炭率及高温热稳定性均增加。当PAEA的添加量为60%时,UV固化EA涂层的综合性能较佳,其硬度、耐冲击性、附着力、极限氧指数、垂直燃烧级别及700℃残炭率分别为4H、50 cm、1级、39. 0、V-0级及27. 1%。对涂层进行残炭形貌及实时红外分析表明,PAEA能促进涂层炭化并形成膨胀结构,从而达到改善阻燃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涂料工业》期刊2019年02期)

多羟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发现,近50%的人类肿瘤含有p53基因突变,并在细胞周期调控和控制细胞凋亡中起关键作用[1]。因此,p53被认为是肿瘤基因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靶点。然而,以p53为靶点的基因治疗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基因药物递送过程中过低的转染效率。因此,基因治疗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安全、有效和可控载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羟基论文参考文献

[1].蔡景顺,刘加平,穆松,刘建忠,周霄骋.3.5%NaCl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多羟基酰胺对钢筋的耐蚀性能[C].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2019

[2].杨洁冰,姜伟,董萌萌,李全顺.酶促化学偶联合成多羟基聚胺酯基因载体的研究[C].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3].齐风佩,胡一凡,欧盼霖,谢丹.含多羟基化合物的改性聚苯乙烯微球对Pb~(2+)的吸附性能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李俊雯.中国四大名醋中呈味有机酸和多羟基化合物研究[D].江南大学.2019

[5].赵俊龙.α-亚麻酸多羟基衍生物的制备方法研究[D].宁夏大学.2019

[6].韦兰.多羟基取代芳香希夫碱的合成及其阻燃改性尼龙6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7].余景健.基于多羟基环状物修饰炭气凝胶的硫电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8].李大爱,李钟玉,卢成洁.一种多羟基聚硫醚酯的制备及其表征[J].化工技术与开发.2019

[9].霍同国.多羟基大分子与聚丙烯腈的共混阻燃及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9

[10].杨磊,敖华和,黄明真,王振辉,郑炳云.多羟基磷酸酯/丙烯酸酯光固化阻燃涂层的制备[J].涂料工业.2019

标签:;  ;  ;  ;  

多羟基论文-蔡景顺,刘加平,穆松,刘建忠,周霄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