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式理论的阅读活动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图式理论的阅读活动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摘要

教育部2003年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英语课程目标的要求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长期以来,阅读理解一直被视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同时也是掌握外语的一项必要技能,是高中学生获取知识、积累词汇、熟悉英语句型以及培养写作能力的最主要的途径。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组织有效的阅读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也是每一位一线教师思索和探求的课题。认知心理学参与相关的阅读活动等语言实践,对逐步发展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许多理论学家(如Goodman, 1970; Smith, 1978)发展了阅读理解的互动理论,这些对阅读教学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实际上是出自图式理论。根据图式理论,读者在阅读理解中存在的问题是与图式的空缺或相应图式未被激活有关。在图式理论的基础上,读前活动在阅读教学中被运用,其目的就是激活读者已有的背景知识(Carrell, 1988b)。而读中活动的目的是丰富和建立新的图式,读后活动则是对新建立的图式的巩固和应用。自图式理论被引入到语言教学领域后,国外的学者在一语和二语的背景下做了大量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国内的学者以外语学习为背景进行了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纵观国内的相关研究,不难发现:在阅读方面,学者们主要涉足于图式理论与阅读理解的内在关联,更多地关注了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以及图式知识对阅读理解的正面影响,而对高中学生阅读现状和课堂阅读活动的应用有些缺乏。在平时教学实践中,作者注意到大多数以英语为外语的高中生所遇到的实际困难集中在对语篇的理解方面,这也成为本文写作的动因。作者通过对55名实验对象为期一个学期的观察、问卷调查、阅读理解测试、回想以及访谈等研究方法取的资料数据,记录了学生的实际课堂阅读表现,分析了实验结果并讨论了图式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活动在课堂实施的各种方式及可能性,同时也对实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鉴于上述的教学效果和研究现状,基于图式理论,运用问卷调查、测试、以及访谈等研究方法,选择高一学生作为受试者,作者提出这样一个假设:以图式理论为基础的阅读活动对高中生外语阅读理解具有良好的效果。本文的第一个研究题目是验证该假设。第二是在验证该假设成立的基础上,来探究哪些图式理论为基础的阅读活动更有效地提高中学生外语阅读理解能力。通过研究作者发现,(1)以图式理论为基础的阅读活动对高中学生外语阅读理解具有良好的效果,从而验证了作者所提出的假设。(2)在外语阅读教学中,根据文章标题进行预测被证明是英语阅读理解最有效的一种读前活动;其中读前回答问题、头脑风暴、小组讨论被证明能有效激发相关的背景知识,对他们的英语阅读理解最有效。读中的略读、跳读、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等活动能巩固的丰富语言知识和相关图式。读后的复述和改写能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作者建议英语教师应该在阅读课中重视图式理论为基础的阅读活动,同时应该培养中学生运用图式理论为基础的阅读活动的强烈意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阅读材料的题材和体裁及难易程度,找准切入点,激活学生相关话题的已有知识。在深化阅读教学中,巩固和丰富语言基础(语音、词汇及语法知识),通过大量的阅读,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在语言输出过程中,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各种能力,如创新能力及说和写等运用英语的实践能力。本研究仍有不足之处,如未能涉及更广范围的外语学习者,所研究的学习者个体知识结构的差异,所选用的测试文章句子结构复杂程度的差异,这些对本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都有一定的影响。此外,作者建议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的应用图式理论指导实践,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继续探索如何激活和丰富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该理论。

论文目录

  • Abstract
  • 中文摘要
  • Introduction
  • Chapter One Literature Review of Relevant Studies
  • 1.1 The Nature of Reading
  • 1.2 Reading Comprehension
  • 1.3 Reading Activities and Teaching of EFL Reading
  • 1.4 A Brief History of Reading Teaching
  • 1.5 Summary
  •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eaching EFL Reading
  • 2.1 View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rocess
  • 2.1.1 Bottom-up Model and Its Implication
  • 2.1.2 Top-down Model and Its Implication
  • 2.1.3 Interactive Model and Its Implication
  • 2.2 Schema Theory of Reading
  • 2.2.1 Definition and Historical Survey
  • 2.2.2 Characteristics of schemata
  • 2.2.3 Classification of Schemata
  • 2.2.4 Schema Theory and the Teaching of EFL Reading
  • 2.3 Summary
  • Chapter Three Research Design
  • 3.1 Research Background
  • 3.2 Study description
  • 3.2.1 Purposes
  • 3.2.2 Subjects
  • 3.2.3 Methods
  • 3.2.3.1 Material
  • 3.2.3.2 Teaching methods
  • 3.2.4 Experimental design
  • 3.3 Instruments
  • 3.3.1 Questionnaire
  • 3.3.2 Examination scoring comparison
  • 3.3.3 Interviews
  • 3.3.4 Observation record
  • 3.4 Summary
  • Chapter Four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 4.1 Analysis of the Data
  • 4.1.1 Analysis of Students’Reading Strategies and Reading Preference
  • 4.1.2 Influence of Content Familiarities and Context Provision
  • 4.1.3 Analysis of Students’Reading Scores
  • 4.2 Discussion
  • 4.2.1 Existing Problem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 4.2.2 Measures to Solve the Students’problems with Reading
  • Chapter Five Applications of Schema-Oriented Reading Activities to Reading Teaching
  • 5.1 Teachers’Tasks in Reading Teaching Process
  • 5.1.1 Activating the Students’Schemata
  • 5.1.2 Constructing and Enriching the Students’Schemata
  • 5.2 Adopting Reading Strategies to Fit Different Reading Purposes
  • 5.3 Conducting Reading Activities in Class
  • 5.3.1 Choosing Proper Pre-reading Activities
  • 5.3.2 Adopting Various While-reading Activities
  • 5.3.3 Post-reading Activities Combined with Speaking and Writing
  • 5.4 Summary
  • Conclusion
  • Appendix I
  • Appendix II
  • Appendix III
  • Appendix IV Test I 阅读理解测试
  • Appendix V Design of the Pre-reading Activities in Teaching the First Americans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论文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基于图式理论的阅读活动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