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致思方式研究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致思方式研究

论文摘要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以人为出发点,关注现实世界,坚持科学与价值的统一,以生产实践这个人的本质活动为依托,创立了“关注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理论探索过程。异化一词虽然集中出现于马克思早期的理论当中,但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现象的关注,对异化理论的探索却贯穿在马克思一生的研究之中。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早期重要著作的研究,试图理清马克思异化理论对前人研究思路上的突破。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先驱们从不同角度研究异化问题,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卢梭的政治异化观、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观、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以及施蒂纳对费尔巴哈宗教异化观的解构。这些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马克思探索本体论思维方式的突破树立了靶子。最初马克思是通过关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贫困化而萌生异化思想的。在对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理论研究的过程中,他设立了“为历史服务”的理论研究起点,以反对一切形而上学的抽象本体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深入到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分析“异化劳动”,将异化理论的研究进一步贴近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将对社会历史问题的研究转向了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实践,建立了新世界观的雏形。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实践出发,以人类自身的活动来说明人的本质,使异化思想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阐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通过现实的人是在感性活动中来确认和发展自身从而说明异化正是在人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是生产力与交往方式相互作用中出现的,具有客观必然性。自此,马克思最终超越了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中对异化理论的三段式论证的复归逻辑。扬弃异化不再是哲学意义上抽象的本体论规定,而是革命的批判的实践。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在这种崭新的致思方式中建立了,它改变着现实历史的进程,也改变着哲学发展史的进程。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人本主义之累与本体论思维方式的末路
  • 1、前马克思时代的异化理论
  • 1.1 卢梭的政治异化理论
  • 1.2 黑格尔的精神异化理论
  • 1.3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异化理论
  • 1.4 施蒂纳对费尔巴哈异化理论的批判
  • 2、本体论思维方式的末路
  • 二、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前置的设立:为历史服务
  • 1、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最初批判
  • 2、确立为历史服务的理论立足点
  • 2.1 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 2.2 对施蒂纳的继承与对费尔巴哈的超越
  • 3、确立为历史服务理论立足点的意义
  • 三、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问世:新世界观雏形建立
  • 1、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 2、异化劳动理论是建立新世界观的关键
  • 2.1 揭示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关系
  • 2.2 劳动异化是一切异化的基础
  • 3、《手稿》建立的新世界观尚未成熟
  • 3.1 劳动异化理论在新世界观建立中的作用
  • 3.2 劳动异化理论在新世界观建立中的局限
  • 四、人本学唯物论的最终超越:新唯物主义世界观诞生
  •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异化理论:与旧哲学的彻底决裂
  • 1.1 异化理论在《提纲》中的理论立足点
  • 1.2 《提纲》将异化理论的研究建立在实践基础上
  • 1.3 《提纲》中异化观的理论启示
  • 2、《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理论:现实的人与异化问题的结合
  • 2.1 现实的人是异化的主体
  • 2.2 异化是现实的人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 3、新唯物主义致思理路最终形成
  • 五、异化理论致思理路研究的现实意义
  • 1、用人的方式认识人
  • 1.1 对旧哲学中认识人的方式的批判
  • 1.2 以“人”的方式完整界定人的本质
  • 1.3 不断超越中趋向人的全面发展
  • 2. 现代性视域中的异化
  • 2.1 理性的异化:工具主义理性
  • 2.2 人与人关系的异化:极端个人主义
  • 2.3 现实生活中的异化:人成为消费机器
  • 结语
  • 致谢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致思方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