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从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到罗伯特·史蒂文森的电影

《简·爱》:从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到罗伯特·史蒂文森的电影

论文摘要

《简·爱》自问世以来,无论在国内外都受到了广泛关注,历久不衰,并且,它的恒久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改编者将其搬上舞台和银幕。选择《简·爱》的小说和电影比较,首先在于小说长久以来的文学艺术地位;其次,是这一小说本身的适于改编性,如它跌宕的情节,神秘的场景,质感的画面,个性化的人物等等,这些都具有相当程度上的视觉表现意义;此外,二者在接受上相类似的社会文化背景因素,以及改编自小说的电影的广泛受关注,都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激发我们的深入探究。对《简·爱》小说及其改编电影的比较研究,首先分析的是媒介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美学表现和美学意义,具体表现在二者的叙述结构和叙述话语两方面;第二,分析改编的依据和深层意识文化因素——改编不仅关乎《简·爱》小说自身的审美和社会意义,而且关乎改编片提供的不同审美趣味与社会意涵。因此,论文以1944年美国电影版本为代表,通过对小说和电影的文本细读,比较二者的同和异、忠实与创新,并分析影响它们的创作的多重性因素,从而探究其参差交错又珠联璧合的艺术魅力。通过比较研究,本论文得出的结论是:建立在小说基础上的《简·爱》电影改编,是观众期待、常规电影叙事实践、对原作的审慎加工以及制片公司的经济筹划等诸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们就像是一个磁场的两极,相吸又相斥,并且互动式前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简·爱》的国内外研究情况及选题意义
  • 0.2 夏洛蒂·勃朗特与《简·爱》
  • 0.2.1 夏洛蒂·勃朗特的“爱”在《简·爱》中的表现
  • 0.2.2 夏洛蒂·勃朗特的性格在《简·爱》中的表现
  • 0.2.3 夏洛蒂·勃朗特的才思在《简·爱》中的表现
  • 0.3 《简·爱》的改编热潮及其原因
  • 第一章 《简·爱》小说与电影的叙事结构比较
  • 1.1 《简·爱》电影与小说内容的同:情节发展模式
  • 1.1.1 时空发展模式
  • 1.1.2 目标引导模式
  • 1.1.3 因果关系模式
  • 1.2 《简·爱》电影与小说内容的异:删、增、改
  • 1.2.1 电影对小说的“删”
  • 1.2.2 电影对小说的“增”
  • 1.2.3 电影对小说的“改”
  • 第二章 《简·爱》小说与电影的叙事话语比较
  • 2.1 《简·爱》小说与电影的时间表现
  • 2.2 《简·爱》小说与电影的空间表现
  • 2.2.1 说《简·爱》的空间表现
  • 2.2.2 电影《简·爱》的空间表现
  • 2.3 《简·爱》小说与电影的聚焦与叙述
  • 第三章 《简·爱》小说与电影同中有异的成因
  • 3.1 强弱不同的女性意识
  • 3.1.1 女性意识在思想内容上的强弱表现
  • 3.1.2 女性意识在艺术形式上的强弱表现
  • 3.2 趣味相近的接受群体
  • 3.3 同中有异的宗教观念
  • 3.4 似而不同的文化背景
  • 结语 小说与电影的双向互动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  

    《简·爱》:从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到罗伯特·史蒂文森的电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