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优化古诗词教学

巧用多媒体,优化古诗词教学

李耀凤

摘要:古诗词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哲理深邃。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诗中的情感意韵,使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古诗词;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短小精悍、字字珠玑、蕴含丰富、意境优美。学好古诗词,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美好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和提高欣赏能力。近年来,随着中考改革的深入,古诗词在中考语文试题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因此,教好古诗词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但是由于这些古诗词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哲理深邃,而学生知识面狭窄,课外阅读量小,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光靠常规教学的讲解,想让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境,是有一定困难的。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教育手段也要不断更新,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为我们教好古诗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古诗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习热情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同,是保证有效地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入课堂,运用音乐、录像、幻灯投影、录音等,在短时间内创设与古诗词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提供有关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奇闻轶事、动人传说等音像资料,生动形象地再现当时的历史状况、社会面貌,更好地贴近作者,理解创作意图。这样,就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品读古诗词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如在教学《蒹葭》这首诗时,采用了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来导入课文,并和学生一起用《在水一方》的曲调来吟唱《蒹葭》的诗句,本来《在水一方》的歌词就是仿照《蒹葭》一诗来写的,这就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诗经》的距离,学生顿感亲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一下子就高涨了。

又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采用多媒体播放“安史之乱”的史实音像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形象地感知唐朝天宝年间,玄宗骄奢,不理政事;奸臣当道,权倾天下的社会现实。亲眼看到安禄山起兵反唐,潼关失陷,尸横遍野,长安混乱,百姓逃散,田园荒芜的凄惨景象。之后,教师补充描述道:“乱世之中的诗人,一路西行,颠沛辗转,来到成都,一时无处栖身,只好求助亲友在成都的浣花溪边搭起一座茅屋,暂避风雨。不想,到了八月间,一场秋风,无情地卷走了屋顶上的茅草,接着一场大雨,瓢泼如注,诗人彻夜难眠,凄苦之中,感慨万分,写下了这篇不朽之作。”设置这样的背景情境,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产生与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为学好此诗开了个好头。

二、化抽象为具体,体味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词一句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无一不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一个不起眼的字,却包含了那么多的意义,蕴含着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而对字眼的推敲与斟酌,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行、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古诗《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字用的十分绝妙,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课件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你有更好的字可以替换吗?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课件,画面上:大漠无边,长天空阔,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课件展示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的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画面中领悟到“直”、“圆”字的妙处。

三、化虚幻为现实,感受意境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就是指诗歌所描绘的形象,“情”即诗歌的意境。意境是创作者主观情境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诗歌通过语言文字构建一幅幅看不见的画面,它的美不仅在于它所描绘的形象美,更在于它所包含的意境美,意境美在美术学科中可以通过画面来展示,而诗歌却包含在高度凝炼、高度精辟的语言之中,一首只有几十个字的诗歌散发着浓浓的诗意。在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展示古诗歌的意境,有助学生迅速地、深刻地感知,体会诗人蕴含于诗中的思想感情。

如在《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边听配乐朗读边想象:如果根据诗意画一幅画,我们该怎么画?随着学生的回答,在大屏幕上逐步出现:几根孤枯败落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声声催人心魄。冷清的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炊烟袅起的农家小院。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瘦弱羸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学生如临其境,完全沉醉在情境中,很自然就会想到:在秋日的黄昏,独在异乡诗人,触景生情,是多么思念家乡的亲人呀!借助多媒体,学生入境、审美、想象,不仅加深了对诗意、诗境的理解,同时很自然地与诗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感受到诗人的那浓浓的游子思归之情。

又如在教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时,可选取与送别有关的画面,再配上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音乐《送别》,给学生增添视听方面的氛围。并在这种情境下提问:同学们有没有与亲人或朋友离别的经历呢?离别时你的心情如何?你对亲朋好友说了些什么?然后让其结合本诗用自己的语言来抒发感受。由于多媒体课件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化虚幻为现实,就容易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四、指导朗读,体会韵律美和情感美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朗读。但朗读不是简单地将文字还原为声音,而是一种能力。朗读需要掌握呼吸、发音、吐字、停顿、语速、语调等多种技巧才能完成。朗读是一种再创造,要用普通话创造性地还原作者的语气,再现作者的感情。而这种朗读能力不是每一位教师都具备的。随着计算机声音处理技术的发展,现在网上有很多诗词的配乐朗读。悦耳动听的名家朗诵,沁人心脾的古典音乐,无不烘托出词之韵、诗之美。把这些资源运用到教学上,不但可以让学生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朗读声中体味古诗词错落有致与悦耳动听的韵律与节奏,提高朗读能力,而且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和作者当时的心情。

事实告诉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了古诗词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将作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邢秀云.多媒体开创古诗教学新天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

[2]杨华.运用多媒体让古诗教学更美[J].中小学电教,2008(4).

[3]宋淑仙.多媒体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6).

作者单位: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镇初级中学

邮政编码:536017

标签:;  ;  ;  

巧用多媒体,优化古诗词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