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业问题研究

中国就业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本文以探索缓解中国就业压力的思路为主线,以解决中国严重的失业问题为核心,通过对中国当前就业思路的分析,提出了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新观点,以达到缓解中国就业困境的目的。首先,通过统计分析指出中国目前的就业问题主要是就业供需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并存。随着城镇就业压力的增加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城市新生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交织在一起。这意味着中国的就业矛盾既是总量矛盾又是结构性矛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得不慎重面对的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接着,分析了中国现有就业思路对扩大就业空间的积极作用,例如工业化、经济增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中小企业、发展高新技术和城市化等,但是这些思路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于中国长期坚持的追求GDP高速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虽然中国的GDP增长较快,但是国内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城市就业问题也愈来愈突出,这虽然可以归结到经济转型,国企改造和结构调整等很多方面,但主要原因是忽略了经济与人的协调发展。在对技术和资本替代城市工业劳动力的诱因进行分析以后,依据发展经济学的工业化定义和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工业化的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之一。由于中国忽视了人力资本这一“基要的生产函数”,导致工业化和社会发展过程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就业问题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论文指出中国就业空间不足和就业需求萎缩的根本原因在于忽视经济与人的协调发展,忽视人力资本投资是中国就业问题困境的症结所在。就业空间不足源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首先,由于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会使产业升级导致的新产业所创造的就业空间比较少,从而导致就业空间在宏观面上增长不足;其次,由于忽视人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会导致人的个性和创新性不能充分发挥,不利于产业分工的深化和精细化,从而使就业空间在微观上增长不足。而就业需求萎缩主要源于忽视教育和劳动者权益两个方面:一是忽视义务教育和劳动者再教育,使教育不能很好地起到就业缓冲的作用;二是忽视劳动者基本生活权益使劳动者工时过长,导致就业需求压缩,从总量上减少了就业机会。同时指出,对经济与人的协调发展观的忽视,源于没有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在指出了就业问题症结以后,本文对如何克服这一症结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缩减在岗劳动者工作时间的方案分析,表明在政府一定的财政支持下,扩大劳动者的就业空间与加强劳动者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可以同时并存。通过对福利性中小学教育方案的分析,表明福利性义务教育券势在必行,而且它对扩大人力资本投资而言,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同时对福利性学习型社会效率机制的分析表明,由于福利性学习型社会内在的效率特色,使它与发达国家的福利效率不同,具有明显改进中国人口素质的高效率特色,是解除目前中国就业困境的理想途径。最后,在分析了福利性学习型社会对中国现有就业环境的影响以后,论述了福利性学习型社会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双重影响,有利于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向轻型化、工业节能化、技术精细化和服务全面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多方位地拓展中国现有的就业空间。采用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福利性学习型社会的劳动力要素变化趋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对中国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通过动态趋势分析表明,随着福利性学习型社会的日益完善和发展,劳动者素质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将会同时并进,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缺口将日渐缩小,就业困境将真正得到缓解。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就业理论研究综述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结构
  • 2 中国就业思路现状分析
  • 2.1 以工业化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
  • 2.2 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加的思路
  • 2.3 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机会的思路
  • 2.4 其他扩大就业的思路
  • 2.5 小结:中国就业问题陷入困境
  • 3 对中国就业问题症结的分析
  • 3.1 对中国就业问题的自发性理论思考
  • 3.2 忽视“经济与人的协调”发展是中国就业困境的症结
  • 3.3 忽视经济与人协调发展的原因分析
  • 3.4 小结:忽视“经济与人协调发展”是中国就业问题的症结所在
  • 4 对缓解就业困境新思路的研究
  • 4.1 对缩减在岗就业者劳动工时方案的分析
  • 4.2 对福利性中小学教育方案的分析
  • 4.3 对福利性学习型社会的效率机制分析
  • 4.4 小结:福利性学习型社会是解除就业困境的理想途径
  • 5 对福利性学习型社会摆脱中国就业困境作用的分析
  • 5.1 福利性学习型社会对现有就业环境的影响分析
  • 5.2 福利性学习型社会与就业结构关系分析
  • 5.3 福利性学习型社会就业困境缓解的经济学分析
  • 5.4 小结:福利性学习型社会能够有效缓解中国的就业困境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结果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研究进展及展望[J]. 人文地理 2014(06)
    • [2].高职高专院校推广采茶戏的可行性探析——以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 明日风尚 2016(23)
    • [3].对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若干体会[J]. 明日风尚 2017(02)
    • [4].建立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拓展大学生就业空间的思考[J]. 时代教育 2017(07)
    • [5].声·音[J]. 浙江经济 2019(23)
    • [6].深圳市就业空间结构及其演变(2001——2004)[J]. 人文地理 2010(03)
    • [7].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创业内蒙古”行动计划(2016年-2020年)的通知[J].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16(03)
    • [8].拓展就业空间 提高就业能力[J]. 政策 2009(11)
    • [9].拓展农业内部就业空间的财政政策选择——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J].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11(06)
    • [10].统筹城乡发展 拓展就业空间[J]. 青海金融 2010(10)
    • [11].保障房社区居民居住—就业空间失配福利损失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3(10)
    • [12].改变单一产业 拓展就业空间[J].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18(11)
    • [13].速览[J]. 四川劳动保障 2019(06)
    • [14].集安市:拓展就业空间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J]. 劳动保障世界 2013(04)
    • [15].北京市居住与就业空间错位的行业差异和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15(02)
    • [16].浅谈职业教育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J]. 科技信息 2013(12)
    • [17].着力帮助农业龙头企业应对危机[J]. 农村工作通讯 2009(11)
    • [18].台湾青年就业空间窄化现象与两岸青年职业共同体构建[J]. 现代台湾研究 2017(06)
    • [19].绿色产业拓展就业空间[J]. 云南农业 2010(01)
    • [20].拓宽毕业生就业空间[J]. 中国人才 2009(09)
    • [21].挖掘就业空间 促进充分就业——成都市新都区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的实践[J]. 四川劳动保障 2008(09)
    • [22].推进农民创业 扩大就业空间[J]. 中国劳动保障 2010(01)
    • [23].不要限定自己的就业空间[J]. 跨世纪(时文博览) 2009(08)
    • [24].亚泰酒业真情为大学生打造再就业空间[J]. 兵团工运 2009(09)
    • [25].2009打响就业保卫战[J]. 党建 2009(12)
    • [26].毕业生:如何踏出就业创业第一步[J]. 四川劳动保障 2016(09)
    • [27].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拓宽职教就业空间[J]. 科技信息 2009(26)
    • [28].大学生村官工作状况研究[J]. 金田 2013(06)
    • [29].轨道交通对北京就业空间结构的影响——基于经济普查数据的分析[J]. 城市发展研究 2012(03)
    • [30].拓展农业内部就业空间的税收政策研究[J].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10(06)

    标签:;  ;  ;  ;  ;  

    中国就业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