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型牡蛎饮料的研制

发酵型牡蛎饮料的研制

论文摘要

本文以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原料,将牡蛎肉中的活性营养物质用水提的方法提取出后,用活性炭对水提液进行脱腥处理,经乳酸菌发酵,制得了一种口感清爽、组织形态均匀一致、营养丰富的发酵型牡蛎饮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测定了牡蛎肉的基本成分,结果表明牡蛎中蛋白质、糖原和牛磺酸含量丰富,氨基酸组成完善,脂肪含量低,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同时,牡蛎肉中含有丰富的Fe、Zn、Ca、Mg和Cu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但牡蛎肉中也含有少量的Pb、Cd等有毒重金属元素。研究了牡蛎营养成分的提取工艺。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得出最佳水提工艺为:提取时间4h,提取温度80℃,料水比1:4。在此条件下得到的牡蛎水提液经浓缩后为黄绿色溶液,具有牡蛎特有清香气味,略腥,无苦味,活性物质含量丰富。2.研究了活性炭和β-环糊精对牡蛎水提液的脱腥效果。结果表明,活性炭的最佳脱腥条件为:活性炭添加量0.75%(w/v)、温度60℃、时间20min;β-环糊精的最佳脱腥条件为:环糊精添加量2.5%(w/v),温度50℃,时间60min。研究发现,活性炭的脱腥效果优于β-环糊精,活性炭不仅可以脱除水提液的腥味,还可以去除水提液特有的黄绿色。研究了脱腥前后牡蛎提取液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脱腥后牡蛎提取液中醛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所占风味物质比例增加,由脱腥前的35.51%增加至86.25%;碳氢化合物、酯类化合物所占风味物质比例由脱腥前的56.12%减少至14.93%,这些风味物质的变化使得牡蛎提取液腥味降低,并具牡蛎特有的清香。3.研究了发酵型牡蛎饮料的发酵过程。以滴定酸度为主要评价指标,兼顾pH、乳酸菌总数两项指标,结合感官评定,从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乳糖添加量、白砂糖添加量、菌种比例6个因素中,筛选出对发酵过程影响较大的四个因素: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菌种比例,进而运用响应面法优化发酵条件。由MINITAB 15.0回归拟合实验数据得出二次经验模型:Y= -503.340+25.490X1+8.121X2-6.753X3+6.396X4-0.319X12 -0.257X22 -0.333X32 -1899X42 -0.125X1X2+0.303X1X3-0.157X1X4-0.0371X2X3+0.981X2X4 ,计算出该模型确定系数R2 =0.9054,表明模型与实际情况拟合很好。求得响应值最高时各因素组合为:发酵温度42.217℃,发酵时间9.857h,接种量8.534%(v/v),菌种比例(St: Lb)2.819,此时发酵液的滴定酸度为48.762°T。结合实际情况考虑,选取发酵温度为42℃,发酵时间9.8h,接种量8.5%(v/v),菌种比例(St:Lb)2.8:1。在最佳发酵条件和原始发酵条件下分别进行验证实验,所得发酵液的实际滴定酸度分别为47.34°T±0.41和45.87°T±0.55,可见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实际发酵情况。4.研究了产品的调配工艺。选择高甲氧基果胶为本产品的最适稳定剂,最佳添加量为0.075%(w/v)。为了使产品口感更清爽,考虑添加0.02%(w/v)的柠檬酸。测定了产品的营养成分。在4℃下贮藏15d时,产品色泽、组织状态和滋气味良好,乳酸菌总数高于106cfu/mL,产品卫生指标符合国家标准。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研究表明:饮料的还原力为0.382; DPPH自由基清除百分比为91.30%。体外ACE抑制活性实验研究表明:饮料的ACE抑制活性为89.49%。可见,经乳酸菌发酵制得的牡蛎饮料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和ACE抑制活性,具有保健作用。检测了发酵型牡蛎饮料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相对于发酵前的牡蛎提取液,发酵后的牡蛎饮料中挥发性风味物质所占比例增加的有:酮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有机酸类化合物和醚类化合物,所占比例由发酵前的13.75%增加至发酵后的41.3%,其中,新增加了两类风味物质:酸类化合物和醚类化合物;碳氢化合物、醛类化合物和醇类化合物所占比例有发酵前的87.43%降低至54.49%。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0.1 牡蛎、牡蛎提取物及其制品的开发和利用
  • 0.1.1 牡蛎的营养价值
  • 0.1.2 牡蛎提取物的研究进展
  • 0.1.3 牡蛎及其制品的研发现状
  • 0.2 水产品腥味物质研究进展
  • 0.3 水产品脱腥工艺研究进展
  • 0.3.1 物理脱腥法
  • 0.3.2 化学脱腥法
  • 0.3.3 生物脱腥法
  • 0.3.4 感官屏蔽脱腥法
  • 0.4 乳酸菌及含乳酸菌饮料的研究进展
  • 0.4.1 乳酸菌简介
  • 0.4.2 含乳酸菌饮料研究进展
  • 0.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一章 太平洋牡蛎水提工艺及脱腥工艺的研究
  • 1.1 引言
  • 1.2 实验材料
  • 1.2.1 实验原料
  • 1.2.2 主要试剂
  • 1.2.3 主要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3.1 牡蛎基本成分测定
  • 1.3.2 牡蛎水提过程中活性物质含量的测定
  • 1.3.3 牡蛎水提工艺的优化
  • 1.3.4 牡蛎脱腥工艺实验方法
  • 1.3.5 脱腥后牡蛎提取液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 1.3.6 脱腥前后牡蛎提取液中挥发性成分比较
  • 1.3.7 数据分析方法
  • 1.4 结果与分析
  • 1.4.1 牡蛎基本成分测定
  • 1.4.2 牡蛎水提工艺的研究
  • 1.4.3 牡蛎水提液脱腥工艺的研究
  • 1.4.4 脱腥前后牡蛎提取液中氨基酸含量比较
  • 1.4.5 脱腥前后牡蛎提取液中挥发性物质比较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发酵型牡蛎饮料的发酵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原料及主要辅料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发酵型牡蛎饮料的工艺流程
  • 2.3.2 牡蛎提取液的制备
  • 2.3.3 菌种活化与保存试验
  • 2.3.4 嗜热链球菌与保加利亚乳杆菌生长规律曲线的绘制
  • 2.3.5 嗜热链球菌与保加利亚乳杆菌供试菌液的制备
  • 2.3.6 发酵型牡蛎饮料发酵条件的筛选
  • 2.3.7 响应面法优化牡蛎饮料发酵条件
  • 2.3.8 各指标测定方法
  • 2.3.9 数据分析方法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嗜热链球菌与保加利亚乳杆菌生长规律曲线
  • 2.4.2 发酵型牡蛎饮料发酵条件的筛选
  • 2.4.3 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型牡蛎饮料发酵条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发酵型牡蛎饮料的调配工艺及产品指标检测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原料及主要辅料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发酵型牡蛎饮料的调配工艺
  • 3.3.2 发酵型牡蛎饮料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 3.3.3 发酵型牡蛎饮料营养成分检测
  • 3.3.4 发酵型牡蛎饮料的贮存试验
  • 3.3.5 发酵型牡蛎饮料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ACE 抑制活性
  • 3.3.6 数据分析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发酵型牡蛎饮料的调配工艺
  • 3.4.2 发酵型牡蛎饮料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 3.4.3 发酵型牡蛎饮料营养成分检测
  • 3.4.4 发酵型牡蛎饮料的贮存试验
  • 3.4.5 发酵型牡蛎饮料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ACE 抑制活性
  • 3.4.6 发酵型牡蛎饮料生产规程的建立
  • 3.5 本章小结
  • 论文总结
  • 后期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牡蛎产业的嬗变——新认知、新品种和新产品[J]. 海洋与湖沼 2020(04)
    • [2].人工“间谍牡蛎”可以防止偷窃[J].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9(02)
    • [3].牡蛎育种大有可为[J]. 海洋与渔业 2019(12)
    • [4].葡萄牙牡蛎“金蛎1号”[J]. 海洋与渔业 2017(01)
    • [5].葡萄牙牡蛎“金蛎1号”[J]. 海洋与渔业 2017(06)
    • [6].“营销大咖”让乳山牡蛎线上渡难关[J]. 农业知识 2020(14)
    • [7].牡蛎和老鼠[J]. 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 2019(07)
    • [8].牡蛎小姐轶事[J]. 科学新生活 2013(20)
    • [9].牡蛎小姐轶事[J]. 科学新生活 2014(06)
    • [10].丹麦发现世界上最大牡蛎[J]. 海洋世界 2013(12)
    • [11].牡蛎[J]. 西部 2013(03)
    • [12].牡蛎小姐轶事[J]. 科学新生活 2013(36)
    • [13].牡蛎小姐轶事[J]. 科学新生活 2013(37)
    • [14].牡蛎小姐轶事[J]. 科学新生活 2013(41)
    • [15].牡蛎小姐逸事[J]. 晚报文萃 2010(14)
    • [16].牡蛎小姐轶事[J]. 中国女性(中文海外版) 2010(02)
    • [17].牡蛎小姐轶事[J]. 中国女性(中文海外版) 2010(06)
    • [18].小牡蛎找妈妈[J]. 红蜻蜓 2010(06)
    • [19].第二届国际牡蛎研讨会在浙江大学隆重召开[J]. 科学中国人 2008(01)
    • [20].牡蛎原肌球蛋白的提取工艺优化[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22)
    • [21].“十三五”以来中国牡蛎产业发展形势分析与对策研究[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0(08)
    • [22].创建庄河牡蛎省级知名品牌示范区工作研究[J]. 品牌与标准化 2019(02)
    • [23].大连海域养殖长牡蛎体内麻痹性贝毒特征分析[J]. 基层农技推广 2017(09)
    • [24].美国熊本牡蛎基础群体构建及生产性能评估[J]. 中国水产科学 2017(05)
    • [25].山东威海牡蛎提前上市,价格有所上涨[J]. 科学养鱼 2015(01)
    • [26].骄傲的牡蛎[J]. 时代英语(初中) 2019(05)
    • [27].海鲜之珍品——牡蛎[J]. 养生月刊 2012(10)
    • [28].英国发现世界上最重牡蛎[J]. 水产科技 2009(01)
    • [29].牡蛎精氨酸激酶稳定性及同源性分析[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20(04)
    • [30].牡蛎“华南1号”[J]. 海洋与渔业 2017(03)

    标签:;  ;  ;  ;  ;  

    发酵型牡蛎饮料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