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小儿扁桃体切除术中的应用

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小儿扁桃体切除术中的应用

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小儿扁桃体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其可行性。【方法】:选择40例ASAⅠ~Ⅱ级拟行扁桃体切除腺样体刮除术的小儿,年龄6~12岁,随机分为七氟醚组(S组,n=20)、异丙酚组(P组,n=20)。麻醉诱导:S组面罩法吸入8%七氟醚,待患儿意识消失后静注瑞芬太尼2μg/kg,罗库溴铵0.6mg/kg,地塞米松0.1 mg/kg,吸入七氟醚浓度减为3%~4%控制呼吸行气管插管。P组静注异丙酚2.5 mg/kg,瑞芬太尼2μg/kg,罗库溴铵0.6mg/kg,地塞米松0.1 mg/kg,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S组吸入2~3%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0.25μg/kg.min。P组异丙酚7~9 mg/kg.h,瑞芬太尼0.25μg/kg.min泵入。两组在诱导过程及麻醉维持中,BIS值控制在45~55范围内,MAP控制在(60~90mmHg)、HR控制在(80~120次/min)范围内,PETCO2维持在35~45 mmHg。观察指标:麻醉诱导时意识消失时间、行静脉穿刺时配合程度、有无咳嗽、呕吐,暴露声门时有无喉痉孪、躲闪、肢体运动的发生、分泌物情况及插管时声门暴露情况,并记录麻醉诱导时间,患儿麻醉诱导前5min(T1)、气管插管前即刻(T2)、气管插管后即刻(T3)、1min(T4)、3min(T5)、5min(T6)、腺样体刮除时(T7)、术毕拿出开口器(T8)、八个时点的MAP、HR、SpO2变化,并且分别在T1、T2、T6、T7、T8五个时间段监测ACTH和ANP。术后记录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以及拔管后5min的意识状态OAAS评分及对患儿进行术后访视,观察有无术中知晓、术后疼痛程度,以及恶心、呕吐、分泌物情况、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麻醉诱导过程中,40例患儿均配合,诱导中均无呕吐、喉痉挛、体动、呛咳、屏气等不良反应,声门暴露40例均优,P组插管时分泌物明显多于S组(P<0.05),P组大多数患儿静脉及输注异丙酚时明显感到疼痛(P<0.05)。两组内T2、T3、T4、T5、T6与T1比较血压明显降低(P<0.05),两组内T2与T1比较HR降低(P<0.05),两组内T2、T6、T7、T8与T1比较ACTH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内T2与T1比较ANP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MAP、HR、ACTH、ANP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S组患儿术后呼吸恢复时间、睁眼睛时间、拔管时间均比P组短,有统计学差异(P<0.05),P组术后分泌物明显多于S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随访皆无术中知晓,但大多数患儿感到术区中度疼痛,两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通过面罩法七氟醚吸入诱导应用方便、具有无创伤、不增加分泌物、无疼痛等特点,比静脉穿刺更易被小儿接受。2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术后苏醒迅速,无术后不良反应,不增加气道分泌物,有助于术后呼吸道通畅,便于咽喉部术后呼吸道管理。

论文目录

  •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麻醉方法与监测
  • 2.3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异丙酚复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醉
  • 4.2 七氟醚静吸复合瑞芬太尼麻醉
  • 4.3 罗库溴铵
  • 4.4 BIS对小儿麻醉的影响
  • 4.5 麻醉诱导
  • 4.6 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4.7 麻醉维持
  • 4.8 应激反应
  • 4.9 术后苏醒
  • 4.10 实验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小儿扁桃体切除术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