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养成论

道德养成论

论文摘要

道德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内在规定性。道德不仅具有社会维系的功能,而且能够使个体获得自身的完善,具有提升个体生存价值和意义的功能。因此,道德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人应当有道德的生活。然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唯经济主义、工具理性以及极端个人主义的盛行,导致了个体道德某种程度的滑坡,而个体道德的滑坡主要表现为个体道德的知行背离。个体道德的知行背离以及道德之于个体自身的重要意义,凸显了个体道德养成的重要性。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道德养成概述。主要对道德养成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厘清了“道德”、“德性”和“德行”这三个最基本的概念,并以善、恶以及理性的不同人性预设为前提,概括了中西方的道德养成论。第二部分提出了道德养成的学理依据和现实必要性。作为人类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把握世界的道德,其规范要求的客观规定性和社会历史性,决定了道德对具体的现实的个体具有先在性,从而也预示着个体道德观念形成的后天性。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证明了个体道德形成机理的他律性,这就为个体道德养成的必然性和可能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在我国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教育传统灌输方式的弊端和个体道德认知与行为的背离,也更加凸显了个体道德养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三部分提出了个体道德养成的路径。个体道德的养成是一个内外皆修的过程,不仅要有主观上的自觉自愿的内在修养,而且还要有道德教育的引导和社会环境的塑造,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律性的信念,个体的道德才会形成。因此,个体道德养成的路径包括三个方面,即个体自觉的内在道德修养、合乎个体道德发展规律的科学化的道德教育和良好社会环境的创设。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道德养成概述
  • (一) 道德养成的相关概念疏正
  • 1. “道德”与“德性”
  • 2. “德性”与“德行”
  • (二) 中西方不同人性预设下的道德养成论
  • 1. 中国传统性善论基础上的道德养成论
  • 2. 西方理性论和性恶论为主导的道德养成论
  • 二、道德养成的学理依据与现实必要性
  • (一) 道德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
  • 1. 道德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
  • 2. 道德对个体生存价值和意义的提升
  • (二) 道德养成的学理依据
  • 1. 道德对社会个体具有先在性
  • 2. 个体道德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规律
  • (三) 道德养成的现实必要性
  • 1. 道德教育传统灌输方式的弊端
  • 2. 个体道德的知行背离
  • 三、道德养成的路径
  • (一) 合乎个体道德发展规律的科学化道德教育
  • 1. 树立人性化的道德教育理念
  • 2. 道德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广泛性和时代性
  • 3. 道德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 4. 道德教育环境的整合性和渗透性
  • (二) 个体自我的道德修养
  • 1. 明伦察物、学思结合的方法
  • 2. 内省自讼、克己自律的方法
  • 3. 躬行践履、积善成德的方法
  • 4. “慎独”的方法
  • (三) 良好道德环境的创设
  • 1. 制度伦理建设:个体道德养成的制度保障
  • 2. 建立公正严明的道德赏罚机制,构建德福一致的道德环境
  • 3. 加强社会管理,为公民践履道德创设条件
  • 参考书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道德养成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