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维国(黑龙江省青冈县第三人民医院黑龙江青冈151600)
【中图分类号】R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4-0293-02
【摘要】气血两虚证是指因饮食劳倦内伤、或久病不愈、或大病失血耗气、或机体素体禀赋不足导致元气不足,脏腑气血生化功能减退,尤其是中焦脾胃化源匮乏,气不生血而致气与血两方面亏损,气虚累积血虚,血虚导致气虚,出现神疲气短、头晕眼花、面白心悸等气血并亏的证候。本文将依据中医的辨证施治的理论对此疾病进行论述。
【关键词】气血虚诊
气血两虚证是指因饮食劳倦内伤、或久病不愈、或大病失血耗气、或机体素体禀赋不足导致元气不足,脏腑气血生化功能减退,尤其是中焦脾胃化源匮乏,气不生血而致气与血两方面亏损,气虚累积血虚,血虚导致气虚,出现神疲气短、头晕眼花、面白心悸等气血并亏的证候。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无华,眼睑、口唇淡白,指甲色淡,神疲乏力,呼吸气短,纳谷少馨,头晕目眩,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手足麻木,肢体萎软及肌肉瘦削,或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舌淡而嫩,脉细弱无力。
【鉴别诊断】
(一)气阴两虚证与气血两虚证
气阴两虚证临床多见于热性病的后期及内伤杂病。气阴两虚证的阴虚主要表现为阴虚火旺,如头晕目眩,耳鸣,午后升火,颧红咽痛,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而气血两虚证主要见于内伤杂病,气血两虚证的血虚主要表现为营血不足,如头晕眼花,眼睑、口唇、指甲苍白,心悸,手足麻木,舌淡,脉细。气血两虚证可演化为气阴两虚证。
(二)气虚血瘀证与气血两虚证
气虚血瘀证是虚中夹实证,是指因气虚不足,元气亏损,气虚无力推动血运,以致营卫不和,经脉或脏腑瘀阻。如因气虚而出现的痹证,手足麻木不仁;因气虚而动风,脉络瘀阻,出现中风,口眼口呙斜,手足瘫痪;因脾胃气虚,脏腑失养,血运受阻,出现胸痛,胁痛,脘腹胀满,钝痛而拒按,部位固定,瘕积肿块等等。气虚血瘀证还可出现舌有瘀点,身有瘀斑,腹有肿块等特点,这是气血两虚证所没有的。气血两虚证是虚证,无瘀的表现。气血两虚证可出现手足麻木但无不仁的表现,气血两虚证的脘腹胀满但喜按。这与气虚血瘀证的手足麻木不仁,脘腹胀满拒按不同。气血两虚证进一步发展可由虚而瘀,出现气虚血瘀证。
【本证剖析】
(一)见于心悸怔忡病中
1.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神疲倦怠,纳食不思,舌淡,脉细。
2.病因病机《杂病源流犀烛·怔忡源流》说:“怔忡,心血不足病也……心血消亡,神气失守,则心中空虚,怏怏动摇不得安宁,无时不作,名曰怔忡。”忧愁思虑,劳伤心脾,气血耗损,血不养心所致。
(二)见于虚劳病中
1.临床表现形瘦神疲,气短自汗,纳谷减少,头晕心悸,易于感冒,或肢痛麻木,舌淡苔薄,脉细软。
2.病因病机后天失调,久病失养,以致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气血不足,腠理不密,外邪乘虚而袭所致。
(三)见于眩晕者
1.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劳倦则剧,颜面苍白,口唇指甲无华,神疲乏力,夜寐多梦,纳呆便溏,舌淡脉细。
2.病因病机思虑过度,脾胃素虚,或失血过多,气血无以上荣头目,脑失所养所致。
(四)气血两虚见于痿证者
1.临床表现肢体无力,肌肉瘦削,饮食减少,神疲乏力,头晕眼花,身重口苦,舌淡红,苔薄黄腻,脉细弦。
2.病因病机邪热伤气耗津,以致阳明生化无权,水谷精微无以灌润四旁;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且脾胃虚弱常导致肝藏血不足,肝血不足则无以濡养筋脉而成痿。
(五)见于便血中
1.临床表现大便黑如柏油,胃脘胀满不舒,头晕神疲,面色苍白,舌淡,脉细。
2.病因病机《景岳全书·血证》认为便血:“或中气虚寒则不能收摄而注陷于下。”脾胃虚损,脾不统血,气不摄血,血溢于内所致。
(六)见于不寐中
1.临床表现多梦易醒,失眠,心悸,头胀健忘,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2.病因病机《类证治裁·不寐》说:“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思虑伤脾,脾血亏损,气血两虚所致。
【治则方药】
(一)见于心悸怔忡病
1.治法气血双补,心脾同治。
2.方剂归脾汤。
(1)方剂组成白术15g、茯神15g、黄芪30g、龙眼肉30g、酸枣仁18g、人参15g、木香15g、炙甘草8g、当归3g、远志3g。
(2)方解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甘温,补脾益气,当归甘辛温,养肝生心血,茯神、枣仁、龙眼肉甘平,养心安神,远志交通心肾,定志宁心,木香理气醒脾。诸药合用,共奏气血双补,心脾同治之功。
(3)随证加减多汗,加浮小麦。睡眠差,加夜交藤。
(4)本证其他常用方剂养心汤:当归9g、生地黄9g、熟地黄12g、茯神12g、党参15g、麦冬12g、柏子仁9g、炙甘草6g。
(二)见于虚劳病中
1.治法调理脾胃,气血双补。
2.方剂八珍汤。
(1)方剂组成当归10g、川芎5g、白芍8g、熟地黄15g、人参3g、白术10g、茯苓8g、炙甘草5g。
(2)方解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脾益气,当归、白芍、熟地黄滋养心肝,川芎入血理气,姜、枣助党参、白术入气分调和脾胃。全方配合,气血双补,调理脾胃。
(3)随证加减兼虚寒,加黄芪、肉桂。
(4)本证其他常用方剂十全大补丸:黄芪15g、肉桂8g、当归10g、川芎5g、白芍8g、熟地黄15g、人参8g、白术10g、茯苓8g、炙甘草5g。
若气血不足
1.治法扶正祛邪。
2.方剂薯蓣丸。
(1)方剂组成山药30g、当归10g、桂枝6g、神曲10g、熟地黄10g、大豆黄卷10g、甘草10g、人参9g、阿胶9g、川芎6g、芍药6g、白术9g、麦冬9g、防风6g、杏仁6g、柴胡6g、桔梗6g、茯苓10g、干姜3g、白蔹3g、大枣15g。
(2)方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益气健脾,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即四物汤合阿胶补血活血,防风、柴胡、杏仁、桂枝、豆卷祛邪扶正,麦冬养阴生津,干姜温通血脉,白蔹清热解毒,桔梗引经药,带药直达病所。全方益气健脾、补血活血、扶正祛邪。《金匮要略》指出:“风气百痰,用薯蓣汤扶正祛邪之法。”即此方原意。
(3)随证加减气虚甚者,加黄芪。血虚甚者,加鸡血藤、首乌。
(4)本证其他常用方剂补中益气汤:黄芪15g、人参10g、当归10g、橘皮6g、升麻3g、柴胡3g、白术10g、炙甘草6g。
(三)气血两虚而见眩晕
1.治法补养气血,健运中土。
2.方剂归脾汤。
(1)方剂组成同上。
(2)方解同上。
(3)随证加减兼痰湿,加陈皮、半夏。
(4)本证其他常用方剂补中益气汤:黄芪15g、炙甘草5g、人参9g、当归10g、橘皮6g、升麻3g、柴胡3g、白术10g。
(四)气血两虚见于痿证者
1.治法补中益气,养血柔肝。
2.方剂补中益气汤。
(1)方剂组成黄芪15g、人参10g、当归10g、橘皮6g、升麻3g、柴胡3g、白术10g、炙甘草6g。
(2)方解黄芪益气,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共以收补中益气之功。陈皮理气,当归补血,升麻、柴胡升举下陷之清阳。全方配伍,补中益气,养血柔肝。
(3)随证加减加苡仁化湿,加牛膝、鸡血藤活血通络,加千年健强筋壮骨。
(4)本证其他常用方剂①八珍汤:当归10g、川芎5g、白芍8g、熟地黄15g、人参3g、白术10g、茯苓8g、甘草5g。②十全大补丸:即八珍汤加黄芪15g、肉桂8g。
(五)见于多种出血性疾病的便血中
1.治法益气摄血。
2.方剂归脾汤。
(1)方剂组成同上。
(2)方解同上。
(3)随证加减头晕,加川芎、藁本。心烦失眠,加夜交藤、莲子心。纳少,加谷芽。腰痠肢软,加木瓜。心悸频作,加苦参、甘松。
(4)本证其他常用方剂寿脾煎去干姜加阿胶:白术9g、当归9g、山药9g、党参15g、炙甘草6g、枣仁6g、莲子9g、阿胶9g、远志2g。
(六)见于不寐
1.治法益气生血,宁神定志。
2.方剂归脾汤。
(1)方剂组成同上。
(2)方解同上。
(3)随证加减睡眠差,加夜交藤。
(4)本证其他常用方剂养心汤:当归9g、生地黄9g、熟地黄12g、茯神12g、党参15g、麦冬12g、柏子仁9g、炙甘草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