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诊断在肝脏上皮样血管脂肪瘤诊断中的应用探讨

MR诊断在肝脏上皮样血管脂肪瘤诊断中的应用探讨

刘海燕刘明孔芳隋宪明

(山东省泰山医院山东泰安271000)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肝脏上皮样血管脂肪瘤患者,观察选择MR完成诊断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搜集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06月、山东省医学影像研究所及齐鲁医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肝脏上皮样血管脂肪瘤患者24例。针对所有患者临床实施MR平扫以及实施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对最终的检查结果实施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肝脏上皮样血管脂肪瘤患者全部表现为单发类圆形肿块,能够清晰显示边界。其中肝左叶出现肿块的患者14例,肝右叶出现肿块的患者8例,尾叶出现肿块的患者2例。对患者实施MR平扫最终发现,T1WI表现为稍低信号,T2WI表现为稍高信号。抑脂T1WI信号未表现为显著的减低。对患者实施增强扫描模式属于“快进慢出”型。结论:针对肝脏上皮样血管脂肪瘤患者,临床实施MR检查,表现出显著的特征,能够获得显著诊断效果。

【关键词】MR诊断;肝脏上皮样血管脂肪瘤;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7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9-0177-02

对于发生于肾脏的上皮样血管脂肪瘤,较易表现出血管脂肪瘤的特征,发生于肝脏等其他部位的上皮样血管脂肪瘤较为少见。对于此类患者临床研究有效方法进行疾病的诊断表现出显著的价值[1]。为了确定最佳的临床诊断方法,本文主要针对所搜集到肝脏上皮样血管脂肪瘤患者,临床实施MR诊断后,发挥显著的诊断效果,为疾病的临床提供显著的参考依据,现将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06月、山东省立医院及齐鲁医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肝脏上皮样血管脂肪瘤患者24例。其中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30岁~60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9.5±1.6)岁;针对所有患者实施B超检查,18例患者表现出肝占位的现象,6例患者表现出腹部不适症状后,到医院就诊治疗。所有患者均不具有乙肝疾病史以及肝硬化疾病史。对患者实施血清甲胎蛋白检测均阴性。

1.2方法

选择GE1.5T超导磁共振及GE3.0T超导磁共振检测仪对患者实施检查,所有被检查者扫描前空腹6小时,扫描前进行呼吸训练,保证扫描图像的质量。常规扫描序列包括:轴位:T1WI-Dual,T2WIFRFSE-FS,DWIb=600,冠状位:2DFIESTA。增强扫描采用LAVA序列,常规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三期扫描,对扫描结果进行观察分析[2]。

2.结果

2.1病灶情况

所有肝脏上皮样血管脂肪瘤患者全部表现为单发类圆形肿块,能够清晰显示边界。其中肝左叶出现肿块的患者14例,肝右叶出现肿块的患者8例,尾叶出现肿块的患者2例。

2.2MR表现

对患者实施MR平扫最终发现,T1WI表现为稍低信号,T2WI表现为稍高信号。T1WI-Dual序列反相位较正相位信号未见明显减低。针对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的2例患者,从其边缘能够发现患者出现了条状高信号的情况。对患者实施增强扫描模式属于“快进慢出”型。增强扫描动脉期,10例患者表现出明显强化的现象,并显示出极度不均匀强化。8例患者病灶表现出均匀强化的现象。16例患者能够发现出现了早期引流静脉的情况,对患者实施病理诊断最终表明回流直至患者的门脉以及肝静脉。于门静脉期以及延迟期,共包括16例患者的病灶表现出持续性强化的现象或者表现出渐进性强化的现象。表现为中度强化的患者2例;于门脉期以及延迟期表现出假包膜的现象。于动脉期以及门脉期,共包括18例患者表现出中心强化血管的现象。

3.讨论

上皮样血管脂肪瘤作为一种间质肿瘤,于人体的肝脏位置较为罕见,并且具有一定的恶性潜能。诸多表现为单发疾病。以中年女性较为普遍。在本次研究中,一共包括6例男性患者以及18例女性患者,全部属于单发症状,诸多患者未表现出任何的症状。

针对肝脏部位的上皮样血管脂肪瘤,于肝脏部位诸多为单发疾病,并且表现出圆形软组织肿块的现象或者表现出类圆形软组织肿块的现象,边界能够清晰显示。针对肿块实施MR平扫后发现,主要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并且主要体现为信号均匀或者不均匀,如果在肿块内部表现出少量脂肪组织的情况,主要表现为特征性T1WI小片状或小条状高信号的情况。本次研究中,所有肝脏上皮样血管脂肪瘤患者全部表现为单发类圆形肿块,能够清晰显示边界[3]。其中肝左叶出现肿块的患者14例,肝右叶出现肿块的患者8例,尾叶出现肿块的患者2例。对患者实施MR平扫最终发现,T1WI表现为稍低信号,T2WI表现为稍高信号。T1WI-Dual序列反相位较正相位信号未见明显减低。对患者实施增强扫描模式属于“快进慢出”型[4]。

在对患者实施MR增强扫描的过程中,针对上皮样血管脂肪瘤患者,因为其血供较为丰富,但是脂肪成分的含量较小,对此在动脉期,肿瘤较易表现出异常强化的现象,而且表现出引流静脉早期显影的现象。与此同时肿瘤内畸形血管于病灶中心以及病灶周边表现出不均匀分布的现象。在对患者实施临床诊断的过程中,主要同富血供肿瘤之间进行有效鉴别。通过选择MR的方法对患者进行疾病诊断,能够同相关疾病之间进行有效鉴别。因为肝脏上皮样血管脂肪瘤患者表现出少脂成分的特点或者表现出无脂成分特点,患者往往会表现出出血以及坏死症状。针对患者选择MR的方法实施动态增强扫描,主要采用快进慢出增强模式,最终能够有效表现出特征性特点,临床获得显著的诊断效果,有效避免出现疾病漏诊以及疾病误诊的现象。

总而言之,针对肝脏上皮样血管脂肪瘤患者,临床实施MR检查,表现出显著的特征,能够获得显著诊断效果,为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从而将肝脏上皮样血管脂肪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清清,陈自谦.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1(04):662-665.

[2]陈九如.肝脏疾病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Ⅲ)肝脏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下)[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0,2(04):356-368.

[3]包迎伟,傅立平,纪建松等.MSCT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0,1(12):1081-1083+1140.

[4]郝敬军,宋佳,庄伟雄等.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4例的CT及MRI影像诊断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4,2(03):309-310.

标签:;  ;  ;  

MR诊断在肝脏上皮样血管脂肪瘤诊断中的应用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