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生牙汤治疗低血压性眩晕35例临床观察

自拟生牙汤治疗低血压性眩晕35例临床观察

一、自拟升压汤治疗低血压头晕35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杨迪[1](2021)在《自拟方养心健脾汤治疗失眠(心脾两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临床研究的内容为运用自拟方养心健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和有无不良反应发生的观察,明确养心健脾汤是否具有临床疗效性及安全性,为采用中医药方法治疗失眠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本课题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老年病科门诊失眠患者。通过收集整理关于失眠的相关材料,学习失眠的中西医诊断依据、病因病机等内容。把符合中医和西医诊断标准的72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应用中药汤剂养心健脾汤治疗4周,对照组应用中成药甜梦胶囊(烟台荣昌制药有限公司)治疗4周。研究过程中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及相关理化检查,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中医证候量表等相关信息进行详细记录,总结数据,运用软件SPSS21.0系统中卡方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以验证养心健脾汤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性和稳定的安全性。结果:1.PSQI评分结果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进行比较,治疗组总分为12.64±1.53,对照组总分为12.61±1.89,无统计学差异。经药物治疗后,治疗组总分为6.25±2.61,对照组总分为7.42±2.05,经统计分析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比较P=0.031<0.05,结果可知养心健脾汤改善患者失眠的疗效更具有优势。2.中医证候评分结果分析:治疗组患者服用养心健脾汤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下降,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患者服用甜梦胶囊后,中医证候积分也呈现下降趋势,两种治疗方案均可改善患者心悸健忘、多梦易醒等中医证候。两组治疗后进行对照,在改善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症状方面,P>0.05,无显着差异,疗效相当。在失眠、脘痞纳呆、神疲乏力、面色症状方面,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有优势。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经检验,P=0.005<0.05,两组在治疗失眠的中医证候疗效具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由以上数据可知养心健脾汤及甜梦胶囊均可使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下降,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养心健脾汤可显着降低心脾两虚患者的中医证候量表积分,在缓解失眠、脘痞纳呆、神疲乏力、面色症状方面,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3.养心健脾汤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稳定的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失眠提供有效参考,为突出中医特色做出积极贡献。

陈晓琳[2](2021)在《扶阳通络方治疗脾肾阳虚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扶阳通络方(内服+熏洗)治疗脾肾阳虚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治疗组34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口服乙哌立松(Eperisone Hydrochloride)治疗,50mg,3次/日,疗程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予扶阳通络方(内服+熏洗)治疗,药物组成:制附子、干姜、桂枝、细辛、当归、白芍、僵蚕、通草、大枣、炙甘草。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MAS)、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和中医证候积分的评定,并比较其前后变化和组间变化。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运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基本资料、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MAS)、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和中医证候积分进行比较,发现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MBI评分明显上升,差异显着(P<0.01),说明两组治疗在改善患者痉挛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均有疗效。3.治疗组MAS评分、MBI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痉挛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4.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的有效率分别为88.24%、76.47%,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扶阳通络方(内服+熏洗)能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2.熏洗外治法与中药内服机理相似,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与中药内服联合,能更好的改善痉挛症状,提高疗效,同时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少。

王亚楠[3](2020)在《清热利湿法治疗中青年高血压(湿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清热利湿降压饮治疗中青年高血压(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清热利湿法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的疗效,为中医药治疗中青年高血压提供新的辨治思路和有效方药。观察治疗前后静息心率及血浆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变化,初步探讨清热利湿降压饮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西医中青年高血压和中医湿热证诊断标准的6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3例,实际完成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西药缬沙坦分散片40 mg 1次/日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2.5 mg1次/日,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热利湿降压饮(颗粒剂)1袋bid,观察周期为4周。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诊室血压、静息心率、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记录服药时不良事件。结果:1.一般资料和基线情况:两组患者入组时性别、年龄、病程、高血压分级、血压水平、静息心率、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及中医证候总积分等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降压疗效:治疗后降压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变化:治疗后两组血压水平(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血压水平(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治疗后两组较前均明显下降(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在头昏沉或头晕或头痛、脘腹胀满、便溏不爽、心烦及口干或口黏或口苦方面的单项症状积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胸闷、肢体困重、食少纳呆及失眠多梦或困倦嗜睡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后静息心率变化:治疗后两组静息心率较治疗前均明显减慢,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间静息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醛固酮水平变化:治疗后两组血管紧张素Ⅱ水平、醛固酮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醛固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本研究进行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清热利湿降压饮临床应用安全。结论:1.西药联合清热利湿降压饮可提高降压有效率,进一步降低患者血压水平,清热利湿降压饮治疗中青年高血压有效。2.西药联合清热利湿降压饮治疗可进一步降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清热利湿降压饮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3.清热利湿降压饮对比西药降压药可显着改善中医湿热证证候,在头昏沉或头晕或头痛、脘腹胀满、便溏不爽、心烦及口干或口黏或口苦单项症状方面尤为显着。4.清热利湿法是中青年高血压湿热证的有效治法,符合临床实际,适合临床推广。

张璇[4](2020)在《毛静远教授辨治原发性低血压病的用药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毛静远教授辨治原发性低血压病的用药规律,探索核心处方的网络药理学作用机制。方法1.本课题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毛静远教授治疗有效的原发性低血压病病例,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及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挖掘毛静远教授治疗原发性低血压病的辨证及用药规律。2.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中医百科全书(ETCM)遴选核心处方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基于Dis Ge NET、OMIM、TTD数据库查询原发性低血压病相关靶点。将中药靶点与疾病靶点进行映射筛选,交集所得基因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处方-靶点-疾病”网络,并借助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毛静远教授治疗原发性低血压病核心处方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1.研究纳入原发性低血压病患者91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74例;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为91岁,平均年龄47.24岁;首诊日期多集中于6-9月份。纳入病例常见证素包括气虚、血瘀、阴虚、血虚、痰浊、火热、阳虚,证型以单纯虚证类及虚实夹杂类为主。处方用药83种,其中补虚药使用最多,毛静远教授治疗原发性低血压病常以归脾汤加减化裁;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得到9组核心组合,分别为太子参、党参、麦冬、黄精(益气养阴);酸枣仁、木香、龙眼肉、阿胶、远志(养血安神);龙眼肉、丹参、阿胶、红花(养血活血);柴胡、白芍、香附、黄芩(疏肝理气);黄连、半夏、瓜蒌皮、甘草(清热化痰);桂枝、甘草、白术、杏仁、枳壳(补助心阳);刺五加、淫羊藿、细辛、补骨脂(温养脾肾);熟地黄、山茱萸、黄柏、柴胡(育阴清热);赤芍,栀子,阿胶,柴胡,龟板(养血凉血)。2.通过TCMSP及ETCM数据库筛选获得核心处方有效成分133个,对应靶点431个;基于Dis Ge NET、OMIM、TTD数据库查询原发性低血压病相关靶点122个,二者取交集得到33个核心处方治疗原发性低血压病的作用靶点,主要包括PRSS1、NOS3、ADRA1B、NR3C2、DRD1、IFNG、TNF、IL2、IL6等。GO富集分析获得生物学过程498条,分子功能26条,生物学过程主要涉及血管管径调节、平滑肌收缩、脂质分解代谢、激素分泌与转运等;分子功能主要涉及肾上腺素能受体活性、儿茶酚胺结合、G蛋白偶联胺受体活性、细胞因子活性、神经递质受体活性、血红素结合、辅酶结合、多巴胺结合、抗氧化活性及生长因子受体结合等;KEGG代谢通路分析得到预测调控通路67条,主要涉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c GMP-PKG信号通路、色氨酸代谢、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途径、胰岛素抵抗、c AMP信号通路等。结论毛静远教授临床辨治原发性低血压病虽有虚实之分,但以虚为主,治疗多以补为法,常用归脾汤加减化裁,在此基础上根据血瘀、痰浊、火热等实邪的兼杂偏重程度,适当配伍养血、活血、行气、化痰、清热之品,以调整机体阴阳平衡。核心处方可能通过调控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c GMP-PKG信号通路、色氨酸代谢、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途径、胰岛素抵抗、c AMP信号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刺激交感神经活性,改善血管舒缩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及营养代谢,对抗原发性低血压病的发生发展。

洪世君[5](2019)在《益肾活血法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益肾活血法中药方剂及中成药用于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相关指标进行客观评价,为益肾活血法中药方剂或中成药用于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MED、Cochrane、SCI数据库。中文以“益肾活血”、“补肾活血”、“温肾活血”、“滋肾活血”、“固肾活血”、“养肾活血”、“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肥大”、“中西医结合”为检索词;英文以“Bushen Huoxue”、“Yishen Huoxue”、“Yangshen Huoxue”、“Gushen Huoxue”、“Wenshen Huoxue”、“Zishen Huoxue”、“reinforcing the kidney and activating the blood”、“Lower urinary tract syndrome”、“Luts”、“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为检索词。两个人分别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检索出的文章进行筛选、数据提取、质量评估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共检索出46项研究,共4387名患者,其中单用益肾活血法或益肾活血法联合化学药(试验组)2383人,单纯使用化学药组(对照组)2004人。Meta分析结果:1.关于治疗前后IPSS评分的比较:各研究合并效应量WMD=-3.70,95%CI[-4.57,-2.83]。各研究合并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8.31,P<0.00001),表明单用益肾活血法或益肾活血法联合化学药(试验组)在降低IPS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单纯使用化学药组(对照组);2.关于治疗前后QOL评分的比较:各研究合并效应量WMD=-0.79,95%CI[-1.10,-0.47]。各研究合并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90,P<0.00001),显示单用益肾活血法或益肾活血法联合化学药(试验组)与对照组在降低QOL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单纯使用化学药组(对照组);3.关于治疗前后最大尿流率的比较:各研究合并效应量WMD=2.13,95%CI[1.40,2.86]。各研究合并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69,P<0.00001),表明单用益肾活血法或益肾活血法联合化学药(试验组)在降低最大尿流率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单纯使用化学药组(对照组);4.关于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的比较:各研究合并效应量WMD=-5.43,95%CI[-8.03,-2.82]。各研究合并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09,P<0.0001),表明单用益肾活血法或益肾活血法联合化学药(试验组)在降低膀胱残余尿量方面明显优于单纯使用化学药组(对照组);5.关于治疗前后前列腺体积的比较:各研究合并效应量WMD=0.00,95%CI[-0.00,0.00]。各研究合并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1,P=0.54);由于化学药5α还原酶抑制剂具有抑制前列腺增生的作用,故以对照组药物是否包含5α还原酶抑制剂做亚组分析,各自研究合并效应量,5α还原酶抑制剂组示WMD=0.00,95%CI[-0.00,0.00],Z=0.62,P=0.53,无统计学差异;非5α还原酶抑制剂组示WMD=-1.87,95%CI[-2.82,-0.91],Z=3.84,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单用益肾活血法或益肾活血法联合化学药(试验组)在降低前列腺体积方面与5α还原酶抑制剂化学药相比无明显差异,但是明显优于非5α还原酶抑制剂化学药;6.关于临床有效率的比较:各研究合并效应量OR=3.25,95%CI[2.70,3.91]。各研究合并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2.47,P<0.00001),表明单用益肾活血法或益肾活血法联合化学药(试验组)在临床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单纯使用化学药组(对照组)。7.关于不良反应的比较:各研究合并效应量OR=0.59,95%CI[0.34,1.02]。各研究合并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9,P=0.06),表明单用益肾活血法或益肾活血法联合化学药(试验组)在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与单纯使用化学药组(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益肾活血法治疗BPH具有明显的优势。不论是单用益肾活血法中药方剂、中成药还是益肾活血法联合化学药,与单纯化学药(主要是5α还原酶抑制剂、α受体阻断剂)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相比,在有效率、IPSS、QOL、最大尿流率、膀胱残余尿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影响前列腺体积方面,与非5α还原酶抑制剂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而与5α还原酶抑制剂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益肾活血法治疗BPH在临床运用过程中未报道有肝肾功能损伤、超敏反应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益肾活血法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有效率显着,可供临床选择,但是纳入文献质量较低,存在局限性,需要更多高质量的RCT研究指导临床。但鉴于本次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所以仍需要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验证。

张曼莉[6](2019)在《自拟七味平衡升压方与盐酸米多君片治疗原发性低血压病气阴两虚型的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观察自拟七味平衡升压方(七味方组)治疗原发性低血压病气阴两虚型患者的临床疗效特点;2、评估自拟七味平衡升压方与盐酸米多君片(米多君组)对原发性低血压病气阴两虚型患者的升压效果、安全性异同及七味平衡升压方的优势;3、综合探讨中西医治疗原发性低血压病的相关问题。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低血压病气阴两虚型患者87例,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中药七味方组42例服用自拟七味平衡升压方150ml tid,100ml qn;西药米多君组45例服用盐酸米多君片2.5mg,bid,治疗时间均为4周。比较治疗后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偶测血压、24小时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平均动脉压、血压变异性、血压负荷值、血压反负荷值、心率及不良反应等相关指标组内、组间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总体治疗效果:七味方组总有效率90%,米多君组总有效率8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改善: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显着下降,治疗后七味方组积分5.18±1.86分低于米多君组积分6.27±2.1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比较:(1)治疗后两组患者组内CBP显着高于治疗前(米多君组:124.38±17.38/70.87±10.27 vs 116.44±16.60/66.87±11.33mm Hg,P<0.05;七味方组:122.83±16.41/70.43±9.56 vs 116.05±16.41/66.38±9.06mm Hg,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组内患者24h动态血压均值显着高于治疗前(米多君组:111.11±10.44/64.67±6.30 vs 104.22±10.58/60.49±4.51mm Hg,P<0.05;七味方组:110.95±9.98/64.57±6.06 vs 102.86±9.72/60.45±5.64mm Hg,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4小时平均SBP均比平均DBP上升幅度更高(米多君组:6.89±7.30 vs 4.18±3.92m m Hg,P<0.05,七味方组:8.10±8.70 vs 4.12±4.83mm Hg,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组内患者白天血压均值显着高于治疗前(米多君组:112.87±9.75/66.96±6.40 vs 107.22±10.54/62.96±4.83mm Hg,P<0.05;七味方组:112.93±9.73/66.31±6.09 vs 106.24±9.53/62.81±5.48mm Hg,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白天平均SBP均比平均DBP上升幅度更高(米多君组:5.64±4.30 vs 4.00±3.51mm Hg,P<0.05,七味方组:6.69±7.04 vs 3.50±4.96 mm Hg,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组内患者夜间血压均值显着高于治疗前(米多君组:109.20±11.26/62.20±5.93 vs 101.24±10.35/58.02±4.47mm Hg,P<0.05;七味方组:108.62±11.29/62.81±5.64 vs 100.29±9.70/58.10±5.48mm Hg,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白天平均SBP均比平均DBP上升幅度更高(米多君组:7.96±9.01 vs 4.18±4.23mm Hg,P<0.05,七味方组:8.33±8.96 vs 4.71±4.38mm H g,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两组患者组内全天任意时段血压显着高于治疗前(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两组患者组内24h平均动脉压显着高于治疗前,(米多君组:80.27±6.61 vs 5.07±5.45mm Hg,P<0.05,七味方组:80.03±5.60 vs 74.59±4.72mm Hg,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夜间平均动脉压均比白天平均动脉压上升幅度更高(米多君组:5.44±4.73 vs 4.55±4.42mm Hg,P<0.05,七味方组:5.92±4.64 vs 4.56±4.78mm Hg,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负荷、血压反负荷值比较:(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白天血压负荷值比较:(米多君组:1.62±4.23/0.79±0.67 vs 2.12±4.56/0.52±1.24,P>0.05;七味方组:1.47±3.79/0.83±0.76 vs 2.06±4.38/0.61±1.38,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血压负荷值比较:(米多君组:1.74±3.41/0.64±1.71 vs 1.95±3.27/0.55±0.64±1.71,P>0.05;七味方组:1.69±3.26/0.71±1.89 vs 1.87±3.16/0.57±1.67,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压反负荷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d SBP、d DBP、n SBP、n DBP组内血压反负荷值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白天血压反负荷值比较:(米多君组:4.74±7.96/19.37±16.71 vs 8.95±11.27/34.57±21.36,P<0.05;七味方组:4.69±8.23/20.14±17.22 vs 9.12±11.61/35.62±22.65,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血压反负荷值比较:(米多君组:10.74±13.21/23.64±15.71 vs 21.95±23.14/48.03±22.71,P<0.05;七味方组:11.69±14.37/24.36±16.82 vs 22.31±23.83/48.54±21.36,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变异性比较:(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内白天血压标准差比较:(米多君组:11.74±3.30/7.23±1.65 vs 12.25±2.40/7.38±2.06,P>0.05;七味方组:11.83±2.86/7.51±1.74 vs 12.34±2.60/7.87±2.31,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内夜间血压标准差比较:(米多君组:10.65±3.30/9.43±7.56 vs 9.43±3.53/7.26±2.06,P>0.05;七味方组:10.87±3.89/9.87±8.27 vs 9.78±3.61/7.67±2.28,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内夜间血压下降率比较:(米多君组:12.65±2.56/13.68±1.65 vs 11.43±2.53/13.26±2.06,P>0.05;七味方组:12.87±2.89/13.97±1.72 vs 11.78±2.61/13.67±2.28,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率比较:(1)治疗后两组患者组内24小时心率高于治疗前,(米多君组:71.60±6.49 vs 70.22±8.92bpm,P>0.05,七味方组:72.26±9.16 vs 70.05±10.05 bpm,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内白天心率高与治疗前:(米多君组:74.24±7.19 vs 70.20±9.19 bpm,P>0.05,七味方组:74.76±9.67 vs 72.71±9.72bpm,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组内夜间心率比较,(米多君组:67.42±5.94 vs 68.00±7.31 bpm,P>0.05,七味方组:68.62±8.41 vs 67.76±7.62 bpm,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不良反应:治疗期间,七味方组出现3例不良反应:其中一过性腹泻2例、不能排除的轻微颈项部皮肤过敏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7.14%(3/42),米多君组出现3例不良反应:其中腹胀、轻微发作性寒战伴“鸡皮疙瘩”、皮肤瘙痒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3/45),将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χ2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七味方和米多君片均能显着改善气阴两虚型原发性低血压病患者的中医症候。2.七味方和米多君均能够有效提升24小时、白天及夜间平均血压,且收缩压提升幅度均高于对应时段舒张压,也能升高偶测血压和各时段平均动脉压,而且治疗后血压升高值在白天、夜间均平稳上升,说明升压谷峰比值佳。3.七味方与米多君治疗安全性相当,并未增加血压变异性。4.七味方和米多君片不良反应少而轻微,安全性良好。

梁潇[7](2018)在《原发性低血压病的中医病机探讨及动态血压评价自拟六味升压方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探讨原发性低血压病的中医病机;(2)运用24小时动态血压技术,对比偶测血压评价自拟六味升压方对阴阳两虚型原发性低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3)评价该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未经治疗过的门诊反复拟诊原发性低血压病患者,进行偶测血压(CBP)、动态血压监测(ABPM),排除继发性低血压后以动态血压符合原发性低血压病的暂定诊断标准即各时段平均血压≤100/60mm Hg或者低血压负荷值≥25%/20%,且符合中医辩证为阴阳两虚型的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以自身前后做对照设计,每日服用自拟六味升压方(150ml,t.i.d)治疗4周后,对比患者自身症状、偶测血压、24小时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平均动脉压、血压变异性、血压负荷值、心率及不良反应等相关指标。结果:1)中医症候改善:经治疗后头晕、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症状均有明显缓解,中医症候改善有效率89.6%(43/48);症状好转比血压回升更快更明显。2)偶测血压比较:(1)治疗后CBP较治疗前升高(119.33±13.16/70.95±7.21 vs 115.14±15.35/67.29±8.94mm Hg,P<0.05);(2)治疗前CBP均值比治疗前白天动态血压平均值高(115.14±15.35/67.29±8.94 vs103.20±9.44/62.64±5.90,P<0.01);(3)治疗后CBP均值仍然比治疗后白天动态血压平均值高(119.33±13.16/70.95±7.21 vs 112.93±11.30/68.00±6.39,P<0.01)。3)动态血压均值比较:(1)24小时平均血压经中药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108.45±8.82/63.87±5.06 vs 98.39±9.63/58.50±5.00mm Hg,P<0.01),且24小时平均SBP比平均DBP上升幅度更高(10.06±11.19 vs5.37±4.68mm Hg,P<0.01);(2)白天平均血压经中药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112.93±11.30/68.00±6.39 vs 103.20±9.44/62.64±5.90mm Hg,P<0.01),且白天平均SBP比平均DBP上升幅度更高(9.72±11.22 vs5.35±5.22mm Hg,P<0.01);(3)夜间平均血压经中药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107.29±10.02/62.41±5.94 vs 96.70±9.50/57.27±5.44mm Hg,P<0.01),且夜间平均SBP比平均DBP上升幅度更高(10.58±9.65 vs5.14±6.08mm Hg,P<0.01)。4)血压负荷、血压反负荷值比较:(1)治疗后白天血压负荷值(高血压负荷值)无明显改变(2.08±4.88/0.48±1.00 vs 1.78±3.90/0.72±0.92,P>0.05);治疗后夜间血压负荷值(高血压负荷值)无明显改变(1.89±3.10/0.50±1.67 vs 1.73±3.37/0.60±1.63,P>0.05)。(2)治疗后白天血压反负荷值(低血压负荷值)较治疗前减小(3.35±7.78/19.02±16.28 vs 8.86±11.92/33.50±22.17,P<0.01);治疗后夜间血压反负荷值(低血压负荷值)较治疗前减小(9.89±15.12/22.60±15.60 vs21.64±24.25/47.22±22.49,P<0.01)。5)血压变异性比较:(1)治疗后白天血压标准差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11.22±2.90/7.55±1.66 vs 11.48±2.56/7.61±2.02,P>0.05);(2)治疗后夜间血压标准差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10.65±3.21/9.05±8.28 vs 9.45±3.65/6.94±1.98,P>0.05)。6)夜间血压下降率比较:治疗后夜间血压下降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11.41±2.96/13.35±1.76 vs 11.97±2.88/13.79±1.38,P>0.05)。7)平均动脉压比较:(1)治疗后24小时平均动脉压较治疗前升高(84.41±5.81 vs 80.52±6.07mm Hg,P<0.01);(2)治疗后白天平均动脉压较治疗前升高(85.95±6.15 vs 82.16±6.47mm Hg,P<0.01);(3)治疗后夜间平均动脉压较治疗前升高(79.08±6.72 vs 74.83±6.73mm Hg,P<0.01);(4)治疗后白天平均动脉压升高值和夜间平均动脉压升高值比较无明显差别(3.79±5.79 vs 4.25±7.37mm Hg,P>0.05)。8)心率变化:(1)治疗后24小时心率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70.18±9.16vs 70.37±7.71 bpm,P>0.05);(2)治疗后白天心率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73.16±9.19 vs 72.41±8.44 bpm,P>0.05);(3)治疗后夜间心率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62.64±6.76 vs 63.33±6.63 bpm,P>0.05)。9)中药在降压的同时,服药第一周内有2例患者有轻微腹泻、1例颜面潮红,但很快消失,不良反应发生率6.25%(3/48)。结论:1)自拟六味升压方能显着改善阴阳两虚型原发性低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症状好转比血压回升更快、更明显。2)治疗能有效、持续提升24小时、白天及夜间平均血压,且收缩压提升幅度均高于对应时段舒张压,治疗后平均血压升高值在白天、夜间没有差异,说明谷峰比值佳,也能升高偶测血压和各时段平均动脉压。3)治疗后血压负荷值、心率、血压变异性、夜间血压下降率均无明显改变,仅血压反负荷值减小。4)该方的不良反应少而轻微,安全性良好。5)原发性低血压病有不同中医病机和临床证型,辩证治疗效果明显。

吴群,苗瑜李,秦林[8](2008)在《枳实寒温属性的现代中医临床应用文献考证》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文章针对近年来枳实药性的寒温属性意见分歧,运用传统中医的认识方法,进一步观察考证枳实的寒温属性,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近5年来枳实的中医临床文献资料进行进一步考证,制定考察原则,比较枳实治疗寒热病证的应用情况。结果在近来中医临床资料中,枳实用于寒热错杂或寒热不明显者最多,其次为热性病证,寒证最少。结论枳实的药性可能偏寒,枳实的寒温属性值得进一步商榷。

杨清华[9](2007)在《电针对低血压大鼠升压效应的穴位特异性研究》文中认为针灸治病的基础即是对病人腧穴的选择,身体不同部位的穴位具有相对不同的功能,即穴位功能有其特异性。这种穴位特异性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就有“五脏之有疾,当取十二原,……五脏之有疾,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的描述。穴位特异性的基本要点可以理解为不同的穴位对某一或某些内脏或躯体的功能或病痛具有有别于其它穴位的反映和调整功能。穴位特异性理论是千百年来指导针灸临床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穴位的特异性,也就没有针灸学。而在针灸界,目前关于穴位功能特异性的研究仍是零星、不系统地进行着,总体停留在现象或效应观察水平,较少总结其规律,而对其机理的探讨则刚刚起步,尚需今后大量工作。故本次实验以低血压为研究对象,选择手厥阴心包经内关、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督脉水沟三个临床治疗低血压的代表穴位作为治疗点,对这三个穴位治疗低血压的机理进行以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主要观察点,血浆、心、脑、肾等多个部位的比较研究,以期能够找到三个穴位升压效应的不同启动部位及各自特异性的作用靶点,为穴位特异性理论的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也为临床治疗低血压病的穴位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本课题的实验选取静脉持续小剂量泵入硝普钠模拟大鼠急性低血压模型,采用放射免疫的方法,观察了电针水沟、内关、足三里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穴位对低血压状态下大鼠循环及心、脑、肾等不同部位RAAS系统及其相关物质的影响,比较分析水沟、内关、足三里三穴不同的作用靶点及起效环节,从而为腧穴特异性理论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实验结果:1.电针对血压值的影响电针20min水沟组、足三里组与对照组比血压显着升高(P<0.05),内关组与对照组比血压值变化不明显(P>0.05)。2.电针对循环中RAAS系统及相关物质的影响电针20min后,对循环RAAS的影响:内关组的肾素水平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P<0.05);足三里组的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P<0.05);水沟组、内关组、足三里三组与对照组相比内皮素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3.电针对局部组织RAAS系统及相关物质的影响电针20min后,对心脏局部RAAS的影响:水沟、足三里组的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P<0.05);水沟、足三里组较对照组醛固酮水平有明显升高(P<0.05);水沟组与对照组相比心钠素水平明显降低(P<0.05);水沟、足三里组与对照组相比内皮素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电针20min后,对脑局部RAAS的影响:内关组与对照组比肾素水平明显升高(P<0.05);水沟组与对照组相比心钠素水平显着降低(P<0.05);水沟组、内关组、足三里三组与对照组相比内皮素水平均有显着升高(P<0.05)。电针20min后,对肾脏局部RAAS的影响:水沟组、内关组、足三里三组对肾脏局部RAAS均无显着的影响。结论:1.对于硝普钠造成的内脏血管扩张性低血压,电针“水沟”“足三里”具有明显的升压作用,而电针“内关”穴则升压作用不明显。在临床上内关穴是作为治疗低血压病的常用穴,但临床上低血压的临床表现极为复杂,针灸治疗该病也都是针对各种症状选取不同的穴位组成针灸处方进行治疗。内关作为低血压针灸处方中的经典穴,对心脏具有特异性的靶向作用,但很可能是在心脏本身的病理状态下才发挥其靶向治疗作用的,而本实验中大鼠的低血压状态是容量血管增加致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引起的,而心肌收缩力仍正常,这点也许就是该实验中,针刺“内关”穴并没有起到升压作用的原因之一。2.本实验的结果提示:不同穴位升压效应的特异性与循环中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并非直线相关,参照肖氏等的实验结果:用硝普钠造成内脏血管扩张性低血压电针后升压主要是减少肾血流量而升压,我们认为不同穴位的升压效应特异性可能与不同穴位的不同靶向有关,即其升压效应的特异性,可能更多的是作用在局部组织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而非循环中的RAAS。水沟穴对心脏局部的RAS系统有特异性的靶向作用;而水沟对脑局部的RAS系统无明显影响,但心钠素水平显着降低(P<0.05),内皮素水平显着升高(P<0.05),提示水沟穴升压效应的中枢机制可能与中枢部RAS系统没有显着的相关性,而与心钠素的降低和内皮素水平的升高紧密相关,但其具体的升压机制尚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足三里穴对心脏局部的RAS系统亦有特异性的靶向作用;足三里组对脑局部RAS系统亦无明显的调节作用,而且对脑局部的心钠素水平亦无明显影响,只是显着升高了脑局部内皮素的水平(P<0.05),提示足三里对血压的升高效应弱于水沟组,可能与电针足三里穴不能引起心脏局部的心钠素水平降低,进而减弱了心脏局部RAAS对血压的调节功能,也部分拮抗了内皮素的升压功能有关。综上所述,内关、足三里、水沟三穴在治疗硝普钠造成的急性低血压时,确实具有不同的升压效应,其作用的靶器官不同,作用的启动环节亦有不同,这些为腧穴作用的特异性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苗瑜李[10](2007)在《枳实寒热属性的文献考证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针对近年来枳实药性的寒温分歧,运用传统中医的认识方法,并首次运用现代实验方法,进一步观察考证枳实的寒温属性,以期为临床应用和中药药性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研究分为文献考证和实验观察两部分。第一部分:收集和整理枳实的古代与现代临床文献资料,制定考察原则,比较枳实治疗寒热病证的应用情况。结果发现,枳实用于热证最多,其次为寒热证,寒证最少,从而推测枳实性属偏寒。研究还针对枳实应用于寒证的状况,提出“辅佐温热、苦寒泻积”和“诸寒积滞,防积化热”的相关认识,为枳实药性的确定提供研究依据。第二部分:实验研究选择黄芪党参实热大鼠造模法,以左金丸为对照组,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同时观察大鼠胃组织病理变化,测量大鼠体重、胃重和胃酸值。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大鼠比较,实热模型组大鼠胃组织和血清TNF-α、IL-6均发生明显变化,而枳实组、左金丸组均能显着降低实热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6水平,能降低胃重和改善胃组织病理变化,具有减轻实验热证的作用。实验结论,枳实与左金丸的性能相似,性质偏寒。尽管如此,枳实的寒温属性仍然值得进一步商榷。

二、自拟升压汤治疗低血压头晕35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拟升压汤治疗低血压头晕35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自拟方养心健脾汤治疗失眠(心脾两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中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3.小结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历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4.安全性观测
讨论
    1.立论思想
    2.方药分析
    3.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数据比较分析
    4.不足与未来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附表2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扶阳通络方治疗脾肾阳虚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安全指标
        3.2 疗效观察指标
        3.3 疗效判定标准
        3.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1.1 病例完成情况
        1.2 一般资料比较
    2 治疗前两组观察变量比较
    3 治疗结果比较
        3.1 治疗前后MAS、MBI评分比较
        3.2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3.3 基于MAS量表得分变化的临床疗效比较
        3.4 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评定
讨论
    1 中医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认识
        1.1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病因
        1.2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病机
        1.3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研究
        2.1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发病机制
        2.2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西医治疗
    3 扶阳通络方的选择依据
        3.1 扶阳通络法溯源
        3.2 脾肾阳虚是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重要病机
        3.3 中药熏洗作用机制
    4 本研究中药有效性分析
    5 研究结果的分析
        5.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5.2 MAS、MBI量表评分结果分析
    6 本研究的创新点
    7 本研究的不足
    8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清热利湿法治疗中青年高血压(湿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高血压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高血压病名的认识
        2. 中医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对高血压辨证分型的认识
        4. 中医对高血压治疗的认识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中青年高血压的认识
        1. 中青年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
        2. 中青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特点
        3. 中青年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
        4. 中青年高血压病的治疗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的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设计类型
        2.2 治疗方案
        2.3 评价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疗效分析
        3.3 不良反应记录
    4 讨论
        4.1 现代医学和中医对中青年高血压的认识
        4.2 导师从湿热论治中青年高血压
        4.3 导师对湿热证的治法分析
        4.4 清热利湿降压饮药物组成分析
        4.5 清热利湿降压饮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4.6 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毛静远教授辨治原发性低血压病的用药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技术路线图
研究一 毛静远教授对原发性低血压病的辨治经验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筛选
        1.3 病例纳入
    2 研究方法
        2.1 分析软件与方法
        2.2 数据预处理
        2.3 建立数据库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证候要素
        3.3 证候类型
        3.4 用药频次
        3.5 基于关联规则的核心处方
        3.6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
    4 讨论
        4.1 病例特点
        4.2 病因病机
        4.3 辨证要点
        4.4 治则治法
        4.5 用药特点
研究二 核心处方的网络药理学机制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核心处方组成
        1.2 核心处方组分查询及筛选
        1.3 核心处方人源靶点查询
        1.4 原发性低血压病靶点检索
        1.5 “处方-靶点-疾病”网络构建
        1.6 GO富集分析
        1.7 KEGG分析
    2 结果
        2.1 核心处方的活性成分及人源靶点
        2.2 原发性低血压病靶点
        2.3 “处方-靶点-疾病”网络
        2.4 基因功能注释
        2.5 通路富集分析
    3 讨论
结论
不足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原发性低血压病的研究进展概况
    1 原发性低血压病定义
        1.1 低血压诊断标准
        1.2 原发性低血压病的诊断及症状表现
    2 流行病学调查
    3 原发性低血压病的危害
        3.1 全因死亡率
        3.2 心血管疾病
        3.3 慢性疲劳综合征
        3.4 抑郁
        3.5 痴呆
    4 发病机制研究
        4.1 西医发病机制研究
        4.2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5 治疗进展
        5.1 西药治疗进展
        5.2 中医治疗进展
        5.3 物理疗法
        5.4 生活习惯
    6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益肾活血法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文献检索策略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数据提取方法
    5 方法质量学评估
    6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文献检索
    2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3 Meta分析结果
        (1)益肾活血法治疗BPH对于IPSS的影响及发表偏倚
        (2)益肾活血法治疗BPH对于QOL的影响及发表偏倚
        (3)益肾活血法治疗BPH对于最大尿流率的影响及发表偏倚
        (4)益肾活血法治疗BPH对于膀胱残余尿量的影响及发表偏倚
        (5)益肾活血法治疗BPH对于前列腺体积的影响
        (6)益肾活血法治疗BPH对于疗效的影响及发表偏倚
        (7)益肾活血法治疗BPH的不良反应及发表偏倚
讨论
    1 良性前列腺增生及其中医认识
    2 益肾活血法及其现代医学认识
    3 益肾活血法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试验
    4 益肾活血法改善前列腺增生各指标的分析
    5 本研究的特点和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自拟七味平衡升压方与盐酸米多君片治疗原发性低血压病气阴两虚型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中西医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入组前准备
        1.2 研究方法
        1.3 观测指标
        1.4 疗效评定标准
        1.5 统计学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分布特征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压反负荷值情况
        2.3 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段血压均值比较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偶测血压、白天动态血压均值比较
        2.6 治疗前后血压负荷值、血压反负荷值均值比较
        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异性组内、组间比较
        2.8 治疗前后夜间血压下降率组内、组间比较
        2.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比较
        2.10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动态血压脉压差组内、组间比较
        2.1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心率组内、组间比较
        2.12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和药物安全性
    3 讨论
        3.1 中医病机及分型
        3.2 选方依据
        3.3 探讨并确定原发性低血压病新的诊断标准,提出原发性低血压新概念
        3.4 治疗后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偶测血压而对白大衣效应无明显影响
        3.5 能够显着改善全天各时段血压水平
        3.6 未对血压负荷值、血压反负荷值造成较大波动
        3.7 未对血压变异性和夜间下降率造成明显影响
        3.8 未对平均动脉压、脉压差、心率造成波动
        3.9 对患者总体治疗有效率影响
        3.10 安全性分析
小结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中医症候评分标准
附录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原发性低血压病的中医病机探讨及动态血压评价自拟六味升压方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2 临床研究方法
    1.3 观测指标
    1.4 疗效评定标准
        1.4.1 中医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1.4.2 升压疗效判断标准(均以平均值判断)
        1.4.3 低压负荷升高标准
    1.5 研究结果
        1.5.1 患者基本情况
        1.5.2 治疗前、后血压频数分布及昼夜节律变化
        1.5.3 综合疗效比较
        1.5.4 治疗前后不同时段血压均值比较
        1.5.5 治疗前、后偶测血压均值与白天动态血压平均值比较
        1.5.6 治疗前后血压负荷值、血压反负荷值比较
        1.5.7 治疗前后血压变异性比较
        1.5.8 治疗前后夜间血压下降率比较
        1.5.9 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比较
        1.5.10 治疗前后脉压差比较
        1.5.11 治疗前后心率变化
        1.5.12 不良反应
2 相关理论分析
    2.1 中医病机探讨
    2.2 西医发病机制
    2.3 选方、组方分析
    2.4 单味药物功效及药理学效应
    2.5 治疗概览
3 讨论
    3.1 中医证候分析
    3.2 结合本研究探讨原发性低血压病的诊断标准
    3.3 对偶测血压的影响
    3.4 对不同时段血压均值的影响
    3.5 对血压负荷值、血压反负荷值的影响
    3.6 对血压变异性、夜间下降率的影响
    3.7 对平均动脉压、脉压差、心率的影响
    3.8 安全性分析
4 结论
5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录3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8)枳实寒温属性的现代中医临床应用文献考证(论文提纲范文)

1 热性病证 (共49剂)
    1.1 消化系统
    1.2 神经血管系统
    1.3 泌尿与内分泌系统
    1.4 其他
2 寒热证 (共46剂)
    2.1 消化系统
    2.2 心脑血管神经疾病
    2.3 呼吸系统
    2.4 其它
3 寒证 (共13剂)
    3.1 心脑血管系统
    3.2 消化系统
    3.3 其他

(9)电针对低血压大鼠升压效应的穴位特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ABBREVIATIONS)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低血压的研究概况
        1. 原发性低血压的研究概况
        1.1 原发性低血压的定义、症状及流行情况
        1.1.1 定义
        1.1.2 症状
        1.1.3 流行情况
        1.2 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1.2.1 全死因死亡率
        1.2.2 心脑血管病
        1.2.3 神经精神疾患
        2. 直立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的研究概况
        2.1 直立性低血压的定义
        2.2 直立性低血压的症状
        2.3 直立性低血压的流行情况
        3. 餐后低血压的研究概况
        3.1 餐后低血压的定义
        3.2 餐后低血压的症状
        3.3 餐后低血压的流行情况
        4. 中医对低血压的辨证治疗概况
        4.1 脾胃气虚
        4.2 心脾两亏
        4.3 肾气虚弱
        4.4 心阳不振
        4.5 气阴两虚
        4.6 肝郁气滞
        4.7 湿困脾胃
        5. 小结
    综述二 穴位特异性研究进展
        1 经穴形态结构特异性研究
        2 经穴生物物理特性研究
        2.1 生理状态下腧穴部位的电、磁特性
        2.2 生理状态下腧穴部位的温度、发光强度等变化
        3 经穴—脏腑相关性研究
        3.1 经穴对相应脏腑功能的调节作用
        3.2 经穴位对相应脏腑组织的影响
        3.3 经穴与相应脏腑联系的物质基础及联系途径
        3.4 经穴对相应脏腑病理变化的特异性反应
        4 小结
        4.1 腧穴形态结构特异性
        4.2 腧穴的生物物理特性
        4.3 经穴脏腑相关性研究
    综述三 水沟、内关、足三里穴的古今研究
        1 水沟穴的古今研究
        1.1 水沟穴的古文献研究
        1.1.1 穴名解
        1.1.2 经脉联系
        1.1.3 医家经验
        1.2 水沟穴的现代研究
        2 内关穴的古今研究
        2.1 内关穴的古文献研究
        2.1.1 穴名解
        2.1.2 经脉联系
        2.1.3 医家经验
        2.2 内关穴的现代研究
        3 足三里穴的古今研究
        3.1 足三里穴的古文献研究
        3.1.1 穴名解
        3.1.2 经脉联系
        3.1.3 医家经验
        3.2 足三里穴的现代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1 大鼠低血压模型的制备
        2 大鼠低血压状态下电针水沟、内关、足三里的升压效应
        3 大鼠低血压状态下电针水沟、内关、足三里对循环中RAAS系统及其相关因子的影响
        4 大鼠低血压状态下电针水沟、内关、足三里对局部组织中RAAS系统及其相关因子的影响
        5 小结及展望
第三部分 实验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参考文献
    综述二参考文献
    综述三参考文献
    实验部分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枳实寒热属性的文献考证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探讨
    一、历代医家对枳实性能的认识
    二、枳实药性认识的现代分歧
    三、枳实的古今临床文献考证
        (一) 枳实的古代应用文献考证
        (二) 枳实的现代应用文献考证
    四、枳实在寒证治疗中的意义
    五、现代动物实验热证模型研制概况
    六、热证实验室指标现代研究进展
实验研究
    一、实验材料
        (一) 实验动物
        (二) 实验试剂
        (三) 实验仪器
        (四) 药物制备
    二、实验方法
        (一) 动物分组
        (二) 造模及给药方法
    三、观测指标及数据处理方法
        (一) 一般情况
        (二) 胃PH 值
        (三) 胃组织病理检测
        (四) 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
        (五) 统计学处理
    四、实验结果
        (一) 大鼠一般状况
        (二) 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三) 胃组织病理情况
        (四) 对大鼠胃重的影响(见表2)
        (五) 对大鼠血清TNF-Α和IL-6 的影响(见表3)
        (六) 对大鼠胃酸的影响(见表4)
讨论
    一、模型组选择
    二、左金丸对照组的选择
    三、热证实验室指标的选择
    四、对各实验结果分析
        (一) 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二) 对大鼠胃组织的影响
        (三) 对大鼠胃重的影响
        (四) 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五) 对大鼠血清TNF-Α的影响
        (六) 对大鼠血清IL-6 的影响
        (七) 对大鼠胃酸的影响
        (八)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四、自拟升压汤治疗低血压头晕35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自拟方养心健脾汤治疗失眠(心脾两虚证)的临床研究[D]. 杨迪.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扶阳通络方治疗脾肾阳虚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观察[D]. 陈晓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清热利湿法治疗中青年高血压(湿热证)的临床研究[D]. 王亚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毛静远教授辨治原发性低血压病的用药特点分析[D]. 张璇.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益肾活血法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Meta分析[D]. 洪世君.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自拟七味平衡升压方与盐酸米多君片治疗原发性低血压病气阴两虚型的疗效对比研究[D]. 张曼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原发性低血压病的中医病机探讨及动态血压评价自拟六味升压方的临床疗效研究[D]. 梁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枳实寒温属性的现代中医临床应用文献考证[J]. 吴群,苗瑜李,秦林. 时珍国医国药, 2008(12)
  • [9]电针对低血压大鼠升压效应的穴位特异性研究[D]. 杨清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10]枳实寒热属性的文献考证与实验研究[D]. 苗瑜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自拟生牙汤治疗低血压性眩晕35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