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大明医院重庆400700)
【摘要】目的:研究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对于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患者各60名,所有病患都服用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的进行治疗,收集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服用药后,用药后的腹胀情况明显低于用药前,有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无显著变化,统计学上对比无意义(P>0.05)。结论: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对治疗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的效果明显,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腹胀症状,提高消化能力,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可大量应用于临床治疗。
【关键词】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腹胀症状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4-0153-01
1.前言
目前,由于人们快速的工作生活,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成为了我国很容易患上的疾病。在实际发病过程中,这两种疾病会引起胆囊收缩变差,胆汁流通不畅,胃内滞留大部分食物,产生大量胃酸,造成患者消化不良,腹胀和右上腹疼痛等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治疗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为了研究服用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对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的治疗作用,选取了两组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患者各为60名,对他们的临床数据进行整理统计结果分析。
2.一般资料及方法
2.1一般资料
选取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患者各60名,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慢性胆囊炎组男36名,女24名,年龄为19~60岁,平均年龄(61.1±14.5)。胆结石组男33名,女27名,年龄为19~59岁,平均年龄(50±7.8)。对病人们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均无明显差异(P>0.05),能够进行比较。
2.2研究方法
两组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求病者每天饭后口服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进行医治。每次吃2片,每天吃3次,连续使用一个月。
2.3治疗效果评定
将两组治疗前后的腹胀情况进行评比。治愈:彻底没有了腹胀等症状,恢复正常身体状况。显效:患者身体腹胀症状有明显变好。有效:患者基本恢复正常,但仍有症状出现。无效:患者腹胀症状无变化甚至情况加剧。在对患者腹胀症状的评分中,患者24小时内服药无腹胀,为0分。出现稍微腹胀疼痛感,为1~2。全天都有腹胀感且无法忍受,为3分。分数越高表明腹胀程度越严重。
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2.4统计学方法
本文运用统计学相关软件SPSS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数据用(x-±s)显示,用t检验比较,应用χ2及(n,%)分析计量数据。如果P<0.05,则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
3.结果
3.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两组患者服药后,慢性胆囊炎组的无效3名,总有效率(95%),胆结石组的的无效4名,总有效率(93%),两组的总有效率对比没有明显的不同,在统计学上没有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均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消化疾病,病人经常会出现消化不良,腹胀等状况,严重影响到他人的身体状态和正常生活方式。最明显的症状是腹胀,它是由病人胃肠动力不足,内部积聚大量气体,一部分患者身体内缺少消化酶,因此出现消化不好,从而感到腹胀的现象,对所有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
本文研究了服用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对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患者进行治疗,由于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特有的组成成份,它能使人消化和吸收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的,改善人体的消化能力。阿嗪米特是可以促进人体分泌胆汁的一种药物,增加人体内胆汁容量,也可以提高胆汁中固体养分的分泌。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含有的胰酶能提高身体正常消化系统的机能。另外二甲硅油可以减少人体胃内的气体,缓解腹胀、胃痛等症状,同时也消除由于其他器官导致的气胀现象,对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疾病起到很好的缓解疼痛的效果。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在以往的治疗过程中还没有发现不良反应以及和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症状都得到了相应的改善,表明了服用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对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本文结果显示,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的效率高且无差异,统计上无意义,治疗完成后,两组患者的腹胀积分不同,统计学有意义。说明了服用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对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疾病有很好的恢复作用。
总而言之,使用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医治,获得了不错的医疗效果,腹胀症状消除,在临床治疗上有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文国.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用于治疗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的临床疗效分析[J].药物与人,2014,(7):114.
[2]赵广军.复方阿嗪米特治疗慢性胆结石38例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6):1219.
[3]朱海峰.复方阿嗪米特治疗胆囊切除术后并发消化不良90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1):3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