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俞柏林江苏省海安县李堡中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那么,在新课标背景下,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呢?笔者在实践中采用了如下做法:

一教给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方法

学生是否进行个性化阅读,关键在教师的引导。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由于当下文化背景的多元化,文本本身内涵的丰富性,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阅读主体从不同的阅读角度入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获得不同的感悟。解读文本有哪些视角呢?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如下视角:

1.以现实世界为视角的解读走向,即以作品反映的现实世界或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为出发点或原点去解读,强调创作是对主体的再现,文学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和反映。

2.以作者为视角的解读走向,以作者的生活经历、世界观、艺术风格、创作意图或动机为解读的出发点或原点,以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解读目标。

3.以作品文本为视角的解读走向,即披文入情,依文立解,以文本为出发点或原点去读解,以作品文本本身的意义为意义。

4.以读者为视角的解读走向(即以读者为中心,认为作品文本的意义是读者介入后赋予的)[1],现实世界、作者、文本和读者,构成了解读的四维走向,维系着解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维度。现实世界和作者的视角,属于过去史式的阅读;文本视角的解读,属于现代史式的解读;读者视角,属于未来史式的解读。这四维走向常常互相补充,彼此沟通,不能截然分开。多元解读的整合在于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联合起来,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意义。譬如阅读《我的叔叔于勒》,可从现实世界和作者的本意来解读,莫泊桑生活在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第三共和国时代。面对风起云涌的阶级斗争,他进一步认识了资本主义壮丽面上的裂纹,加深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并在作品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日益腐化的现象和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的精神堕落。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的描写,形象地揭露与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就课文论课文,菲利普夫妇一家并非大奸大恶,只不过有些虚荣心,有些势利冷酷自私。当我们从“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等描述时,我们又能读出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辛酸,不由得为他们一掬同情泪。从读者(接受主体)去解读,这是一篇伦理小说,揭示了生活中某一类人物极端势利的嘴脸。势利,作为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会衍生的生活现象,是超越时代地域的,“菲利普”永远不会绝迹。小说是“一面生活的镜子”,可以借来透视当代某些人的丑陋的灵魂,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鉴别力和道德水准,警示青少年要珍视亲情,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与人建立起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因此,一次较为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应该是各种视角整合的理解。

当然,指导时还可细致些,可就某一类体裁某一个方面作具体的指导,如欣赏理解小说主题的方法就有写作背景分析法、创作意图分析法、情节线索分析法、环境描写分析法、艺术形象分析法、文本题材分析法,每种方法都可以分析出小说主题,而且,正由于视野方法的不同,主题也会有所不同,这样就会形成个性的阅读结论。

二教师自身首先要善于对文本作出个性化解读,给学生以示范

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阅读文本,对文本作出有个性有创意的解读。有了老师的多次榜样示范,学生就会模仿老师的个性化解读,最终养成自主解读的习惯。如教小说《范进中举》,在学生都认识到这篇小说反映的是我国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时,我就跟同学们讲教参也是这么认为的,但这篇小说的主题是值得讨论的。人们之所以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揭露封建社会对科举制度的毒害,原因是认为“范进中举后会发疯”就是封建科举制度给逼的。而我却不这么认为。这篇文章没有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段文字直截了当地对科举制度提出质疑或暗示。而且清朝的文字狱特别厉害,谁敢去写文章讽刺科举制度呢?当然,我也并不否认,现在的人们确实可以从中看出科举制度对人心的戕害,但那并不代表小说就是表现这个主题的。那么,范进中举后为什么疯呢?我认为范进主要是承受不了现实的巨变。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读书人,但经过三番五次的考试之后,不但没有达成自己的愿望,还受尽了老丈人胡屠户及左邻右舍的讽刺和打击;而范进在亲戚和邻居的打击之下,早没了自信。而现在他竟然中举了,中举就意味着他要什么有什么,他受不了这样现实的巨变,把自己一向的自卑与压抑一下子释放了出来,结果就疯了。范进中举后,人们对他的态度又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送吃的、送穿的,极尽阿謀奉承之能事,与范进中举前对范进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范进的“疯”不是反映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而是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心冷漠这样一个主题。教师这样对文本有个性创意的阅读理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摒弃用简单的、一元化的方式去理解文本,促使他们在多元化解读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和感悟。如果阅读课成了教师灌输教参定论的一元解读,又何来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学生又怎能对阅读课感兴趣呢?

三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创设适宜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条件,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读出自我

首先,教师要树立平等民主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观念,树立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认识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而不是包办代替者。教师要主动放弃课堂中的话语霸权,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相处,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乐于阅读,积极思维,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其次,要把读书、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还给学生。教师要改变自己唱一言堂的局面,让学生有充分阅读、独立思考、讨论发言的时间。充足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条件。学生只有占有了充足的时间,才能使个性化阅读落到实处,学生也才能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找到个性化阅读的乐趣。教学《桃花源记》时,我们一般把它的主题理解为虚构了一个人人平等、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这点学生容易理解,我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自选角度自我解读。学生受到激励,有的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解读出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在黑暗中未能寻求出救国救民之路的迷惘”。有的就文本论文本,从诚信的角度来评述“渔人”这一形象。一同学认为,渔人既是桃花源的发现者,也是桃花源的毁灭者,他违背承诺,泄露了桃花源的秘密;作为桃花源故事的第一叙述者,渔人又是诚信美德的亵渎者。桃花源人对渔人热情坦诚友好,临别时,他们并未对渔人提出过高的要求,只一句“不足为外人道也”。他们把渔人当成了可以信赖的朋友,而渔人却“处处志之”,还“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急着向太守邀功请赏。最终是“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是对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诚信的最好惩罚。渔人与桃花源人相比,只能是一个浅薄而功利、背信又弃义之人。作者对渔人人品的否定,就是寓意人们要讲诚信。学生这样的富有创造性的解读是令人欣喜的,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

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起引领作用,为学生创设个性化阅读的最佳平台,激活他们的思维并拨正他们的思维航向,引导学生形成富有个性而又正确健康的解读,使他们走进文本,读出自我,让他们在自主解读中享受阅读的无穷乐趣和创造性思维所带来的美妙体验。

参考文献

[1]袁孟斌.解读的多元走向及整合.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

2005.10(上)

标签:;  ;  ;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