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烘云托月法的应用

浅析烘云托月法的应用

关键词:烘云托月;独特氛围;应用

作者简介:桂贤成,任教于江西省九江县第二中学。

烘云托月源自画家笔法。清人金圣叹在《西厢记》评点中对它做出了这样的描述:“亦尝观于烘云托月之法乎?欲画月也,月不可画,因而画云。画云者,意不在于云也。意不在于云者,意固在于月也。”“烘云托月”的含意是:作者要画的是月亮,却不直接去描绘月亮,而是通过写云彩来显现月。这里所说的“欲画月也,月不可画”。意思不是说直接画不了月,而是指那样去“画”不能完满地表现月,这也道出了“烘云托月”能更完美、更艺术地表现客观事物的美。

烘云托月运用到文学作品中,就是通过描写别的人或事物来衬托所要表现的人或事物,在对比之下,使所要表现的人或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雾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断其脉则远矣。”这种写法的重点是选好陪衬事物。如果依照主体事物的相似条件选择陪衬事物,则形成正衬;反之则形成反衬,主体事物和陪衬事物都必须主次分明。主次不明或主次不分,会严重影响表达效果。这种写法的关键是把握适度,陪衬过分,造成喧宾夺主,结果将适得其反;陪衬不足,不提供一个恰如其分的参照物,主体部分的思想意义及其艺术价值也就不可能充分显示出来。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公曹》的:

纤云四卷天无河,

清风吹空月舒波。

诗句并未写月光如何,可飘浮在天空的缕缕“纤云”正因明月透射而显现,而随着微风吹拂,那“纤云”又幻化成为明月本身的涟漪。通过这“纤云”充分烘托出了月光的皎洁,这正是“烘云托月”的具体境界。

前人曾以韦应物的诗句“野渡无人舟自横”命题作画。如果直接画个空荡荡的江口渡头,一舟横在水面,当然不能说不切题,但那样画就毫无诗意了。有个作者画的是:渡口垂柳下系着一小舟,舟梢尾栖着两只小鸟。这一双鸟儿就把诗中的“无人”(如有人踪,鸟儿不敢栖止)艺术地显现出来了。又有以“踏花归去马蹄香”句命题,画揽辔踏着落花归去不难,但“香”是无形的,如何表现?有个作者巧妙地在行进中扬起的马蹄上画了一只飞绕的蝴蝶,这就把马蹄上的花香(蝶绕马蹄飞,是因为被它上面的花香所吸引)画出来了。这两个例子表明,“烘云托月”既可以烘托出有形的物象,也可以烘托出无形的东西。

在具体应用上,它常用来以此人物烘托出彼人物。如《三国演义》写刘备“三顾茅庐”初到隆中:

次日,玄德同关、张并从人等来隆中。遥望山畔数人,荷锄耕于田间,而作歌曰:“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定,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

经过询问得知“乃卧龙先生之所作也”。之后在“三顾”过程中,又先后误认路遇的崔州平和在路旁酒店中放歌笑傲的孟公威、石广元为孔明。农夫所歌的孔明诗以及他们边劳作边歌唱的悠然情状,烘托出了孔明的不慕荣利、清逸拔俗与化及乡里。而几次误认并不偶然,因为这几位误认的孔明友人,都是气质胸怀不凡、才华横溢的旷世奇才,作品也正是以这些误认的友人烘托出了主要人物诸葛孔明。

有的作品则是以日常起居陈设来烘托人物,如《红楼梦》写秦可卿卧室的陈设:

(宝玉)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士秦太虚写的一幅对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赵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宝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宝玉含笑道:“这里好!这里好!”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施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于是众奶妈伏侍宝玉卧好了,款款散去……

房中的每件“古董”毫无例外的都和某个“香艳”的故事有牵连。这是一种运用漫画式的夸张笔调所构成的典型环境,目的就是烘染女主人公性格中具有耐人寻味的“香艳”的一面。同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的书房里,那脱落了的松松放在桌上的半边对联,那一对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补》,也正烘托出了这位没落的封建卫道士的形象。

运用“烘云托月”手法可以来烘托出独特的氛围。看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白雪纷飞的江面上,只见一叶孤舟,一位老翁默默垂钓,群山不见一只飞鸟,路上一个人影也没有……,烘染出了阒寂幽峭的氛围。再看《药》:

微风早已停息了,枯草树枝直立,有似铜丝。一丝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都是死一般静。……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周围都是死一般静,直立的枯草在空气中颤抖,乌鸦缩颈木立。……这些景象烘托出一片凄凉寂寞的氛围。

借助“烘云托月”,还可以创造出“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境界。我国的诗歌、绘画注重创造意境。所谓“象外之象”,就是形象之外还有形象;而“味外之旨”指言外另有旨归。两者共同的一点,就是不把它们直接显露在字面或画面上,而是借助于别的事物,触发读者的想象,从而产生更强的艺术感染力。看杜甫《春望》的一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鸟本是人们喜见的景象而目击战乱频频,生灵涂炭,花为之掉泪,鸟为之心惊,这就烘托出一种分外悲惨凄凉的境界。再看清代方熏的《山静居画论》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石翁(指画家沈周)风雨归舟图,笔法荒率,作迎风堤柳数条,远沙一抹,孤舟蓑笠,宛在中流。或指曰:“雨在何处?”仆曰:“雨在画处,又在无画处。”

画面上并没有一点雨丝,然而通过那数枝飘拂的柳丝,一抹淡淡的“一抹远沙”却展现出一派天色溟濛境界,也就是记中所说的“雨在无画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烘云托月”的道理。

常用“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有:

一、用描写环境气氛来烘托人物的性格

《故乡》开头写故乡萧条破败的景象,“烘托”了“我”的悲凉心情。其中“阴晦”“苍黄”“萧条”等词语的妙用,极力渲染了故乡的凄凉,引起了“我”对故乡人民生活和命运的联想,心情因而悲凉。

二、用描写实景物来衬托虚景物和难状之景

《小石潭记》,全文对潭水着墨不多,但是写石绘鱼,突出了潭。写小潭“全石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石上满是“青树翠蔓”,在微风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作者写石坻、石屿等环绕的水潭,是衬托水清。“潭中鱼可百许头”几句,写鱼,却使澄清的潭水映眼。这既是写水中鱼,又是写潭底鱼影。用玲珑的石、青葱的树和轻灵的鱼衬托一泓清水,既空灵,又真切,形神兼备。

三、用次要人物形象来衬托主要人物形象

《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作者为写主要人物罗敷的美,去写人们如何为罗敷的美所倾倒。

四、用描写外部情景来陪衬人物内心的真实感情

《背影》中,作者集中描写了父亲的“背影”,细致的描写了父亲背影的外部特征,其目的是表达儿子对“我”的真实感情。

五、用描写梦境来映衬人物的内心世界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通过对梦中天姥山的雄奇瑰丽的神仙世界的描写,传达出诗人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那种急乏感以及暂时摆脱重荷的某种轻快感。这是李白不甘于处于文学弄臣地位,终遭谗毁被放逐出京城的典型感受,从而映衬出他傲视权贵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朱永业.烘云托月运斤成风——浅析《三顾茅庐》的侧写手法[J].焦作大学学报,1999(1).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县第二中学

邮政编码:332100

TheApplicationofSettingoffbyContrast

GuiXiancheng

Abstract:SettingoffbycontrastoriginallyisatraditionaltechniqueofChinesepainting,anditsaimistogiveprominencetoimage.Thispaperanalyzestheapplicationofsettingoffbycontrastinliteraryworks.

Keywords:settingoffbycontrast;uniqueatmosphere;application

标签:;  ;  ;  

浅析烘云托月法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