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符号的再设计研究

春节文化符号的再设计研究

论文摘要

节日文化是以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氛围为主要表象;以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为深层底蕴;以特定时间、特定地域为时空布局;以特定主题为活动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在传承过程中包含着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从文化符号学角度来看,节日就是一个复合了多种符号形式,具有时空结构,动态的符号集。论文运用文化符号学的分析理论剖析了春节文化符号集所在的中华文化大环境,也就是中华文化符号域对春节文化的发展变化起到的主导所用;阐明了春节文化符号能同其他的文化符号集产生边界互动的特性;分析了春节文化的时间特征和空间结构;说明了春节文化既是相对稳定的,又实时变化的。文化符号集的互动变化为新符号的产生提供了契机,成为符号的创新机制,由此,论文中建立了基于文化符号学分析的春节文化符号体系模型。模型可以解释春节文化符号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也为再设计提供了方向的指导。再设计方向是与春节的节日特征紧密相连的。一年是时节循环的一个单位,节日是时间轴上的不同环节,时间线的往复为处于交替节点上的春节带去了特殊的节日特性。对春节文化符号的再设计,首先在宏观上强调了时间的循环特点同内在思维方式的循环特点形成的同构,并赋予春节更深一层次的“重生”内涵,是“旧”——“新”的过程,也是“除”与“迎”的衔接。再设计将众多的看似纷繁复杂的春节文化符号归结起来,解释为以交替时刻为界限,分别回答怎么“除”和怎么“迎”问题的设计范畴;是在春节文化恒定的精神内核基础上,将符号形式进行转变和更新以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这是保证文化活态发展的必要手段。同时,在此整合的基础上,在大设计观下的分析、提炼、整合,以“市场”为导向,引导时尚节日生活方式。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绪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流失
  • 1.1.2 中国传统节日的地位、功能和意义
  • 1.1.3 中国节假日系统的调整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
  • 1.2.2 通过设计观念倡导新的节日生活方式
  • 1.3 研究现状和视角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视角
  • 1.4 研究对象和概念界定
  • 1.4.1 春节
  • 1.4.2 文化符号
  • 1.4.3 再设计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春节与文化符号学
  • 2.1 春节的历史流变及其内涵
  • 2.1.1 春节的形成和历史流变
  • 2.1.2 春节的节日特征和构成内容
  • 2.1.3 春节在现代社会中的心理功能
  • 2.2 文化符号学概述及相关概念
  • 2.2.1 概述
  • 2.2.2 符号域
  • 2.2.3 文本
  • 2.2.4 边界
  • 2.3 用文化符号学分析春节的目的和意义
  • 2.3.1 目的
  • 2.3.2 意义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春节文化的文化符号学解析
  • 3.1 文化符号学观下的春节
  • 3.1.1 春节文化符号和符号集
  • 3.1.2 中国文化符号域与春节文化符号的关系和互动
  • 3.2 春节文化符号的时空结构
  • 3.2.1 春节文化符号集的时间特征
  • 3.2.2 春节文化符号集的空间结构
  • 3.3 影响春节文化符号意义的社会文化符号域
  • 3.3.1 中国日常生活的特征
  • 3.3.2 春节文化符号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冲突
  • 3.3.3 寻找春节文化符号与现代生活的意义对接
  • 3.3.4 春节文化符号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迫切需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春节文化符号的再设计
  • 4.1 春节文化符号的创新
  • 4.1.1 文化符号学的创新机制
  • 4.1.2 春节文化符号的再设计基础
  • 4.2 东西方节日比较
  • 4.2.1 日本的新年习俗
  • 4.2.2 圣诞节
  • 4.3 春节文化符号集的结构调整
  • 4.3.1 春节文化符号相互关系的重新组织
  • 4.3.2 春节文化符号具体内容的重新设定
  • 4.3.3 春节文化符号体系模型
  • 4.4 春节文化符号再设计的设计理念
  • 4.4.1 春节文化符号的时代意解和重新演绎
  • 4.4.2 核心符号的提炼和观念辐射
  • 4.4.3 整合的再设计观
  • 4.4.4 符号的再设计必须与营销相结合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春节文化符号再设计的地域性—以无锡为例
  • 5.1 无锡的地域文化特色
  • 5.1.1 无锡和吴文化
  • 5.1.2 无锡的稻作文化
  • 5.2 特有生活形态促成特有的符号
  • 5.2.1 田神
  • 5.2.2 三官
  • 5.3 具有特色的春节文化符号形式
  • 5.3.1 无锡传统的春节文化符号
  • 5.3.2 符号的地域特色
  • 5.4 再设计分析
  • 5.4.1 无锡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导致无锡人日常生活的变化
  • 5.4.2 再设计中春节文化符号地域特色的体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小窥标出项中的正项和标出项[J]. 电视指南 2017(14)
    • [2].俄苏文化符号学:渊源、发展、嬗变[J]. 俄罗斯文艺 2016(04)
    • [3].编导着尘间意义阐释轨途的作者世界——对话《社会文化符号学》建构的知识空间[J]. 文化与传播 2016(04)
    • [4].安全文化符号学的建构研究[J]. 灾害学 2016(04)
    • [5].从文化符号学角度浅谈列维坦和希施金的风景画[J]. 青年文学家 2017(08)
    • [6].道器之辩:语言符号意义的生成与建构——兼评《文化符号学导论》中的语言符号阐释[J]. 国际汉语学报 2014(01)
    • [7].符号域:作为文化符号学的研究对象[J]. 符号与传媒 2013(01)
    • [8].从理论到分析:对文化符号学的深思[J]. 符号与传媒 2013(02)
    • [9].以文化符号学为基础分析中法亲属关系词的文化根源[J]. 青年文学家 2020(30)
    • [10].文化符号学中的“象征”[J]. 国外文学 2018(01)
    • [11].从文化符号学视角解读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J]. 大众文艺 2014(18)
    • [12].《易》之“数”“图”的文化符号学机制[J]. 周易研究 2009(02)
    • [13].文化符号学视角下太极拳传播的再设计研究[J]. 新闻知识 2015(02)
    • [14].大传统的新理论——简评《文化符号学——大小传统新视野》[J]. 百色学院学报 2015(03)
    • [15].哪吒神形象的文化符号学解读[J]. 文史杂志 2013(01)
    • [16].南京国际文化符号学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讨会将于今年11月15日至17日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J].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08(02)
    • [17].文化符号学的理论发端、传统概念与文学解读(编者按)[J]. 俄罗斯文艺 2017(04)
    • [18].跨文化符号学:新传媒时代文学文化研究的新方法与新领域[J]. 符号与传媒 2018(01)
    • [19].近60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学分层透析[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04)
    • [20].文化符号学下的日语阅读教学研究[J]. 群文天地 2011(22)
    • [21].“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建设与文化符号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文学与文化 2018(03)
    • [22].基于文化符号学的藏英身势语对比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 2017(18)
    • [23].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建设与文化符号学[J]. 国际学术动态 2019(01)
    • [24].华夏文明的面具与秩序——读《陇中民俗剪纸的文化符号学解读》[J]. 丝绸之路 2015(02)
    • [25].洛特曼文化符号学:阐释与再阐释[J]. 俄罗斯文艺 2020(01)
    • [26].文化符号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茶道为例[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27].从文学史到文化符号学——洛特曼的莱蒙托夫文本诠释[J]. 俄罗斯文艺 2014(03)
    • [28].让文化的芬芳充盈孩子的心田[J]. 小学教学参考 2010(21)
    • [29].符号学西部学派与“文化符号学”专栏[J]. 丝绸之路 2012(12)
    • [30].论台湾原住民的书写策略: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观察[J]. 青海民族研究 2011(02)

    标签:;  ;  ;  

    春节文化符号的再设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