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负荷率往复式内燃机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可变负荷率往复式内燃机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论文摘要

各种技术的融合与协作逐渐成为车用往复式内燃机(简称发动机)发展的必然趋势。若能利用先进发动机技术,根据具体工况动态调节发动机的负荷率,使其一直处于最佳负荷率区间,则有望实现全转速各工况综合性能的提升。世界著名汽车公司基于变负荷率理念,已分别研制出具备可变压缩比、可变排量与可变循环等技术特征的发动机,并得到业界和市场的一致认可,但国内对相关技术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所以此方面研究具有实际意义和广阔前景。本文设计出一种兼具二冲程和四冲程两种机型工作循环的发动机平台,主要对其工作原理、设计理论、参数优化及可行性试验验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设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车用发动机及其实用化奠定理论和试验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提出一种能同时具备可变配气、可变排量、可变压缩比、可变循环与HCCI燃烧等技术的可变负荷率发动机(Variable Load Rate Engine, VLRE),应用热力循环理论,分析了不同工作循环模式、可变压缩比与可变排量的工作原理,并确定出最佳模式切换时机为压缩上止点附近区域。分别基于发动机循环功频和有效压缩比概念,分析了VLRE循环功频多样性和其可变压缩比与可变排量技术相互依存的特点。依据二冲程发动机换气理论,确定了VLRE二冲程模式(VLRE-T)顶进-侧排的换气方案。最后分析了VLRE研发的可行性优势。依据原型机Honda WH125-6构建了VLRE四冲程模式(VLRE-F)性能仿真模型,采用正交试验仿真得出了最大扭矩转速的最佳配气相位。仅利用七个发动机参数,建立了完整的二冲程机气口参数与配气相位程序化封闭求解数学模型,在初步确定VLRE缸侧排气口参数及VLRE-T模式设计最大功率转速配气相位后,利用VLRE-T模式性能仿真模型,优化了缸侧排气口及配气相位参数。基于VLRE各配气凸轮的不同驱动功能,依据双质量当量模型和凸轮阀系设计理论,利用ExciteTD搭建了VLRE配气机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在凸轮廓线优化设计过程中,为提高计算参量的获取与调整效率,编写了凸轮参数计算与指标检验程序。基于配气机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优化设计出了VLRE各配气凸轮廓线。提出了VLRE可变配气机构的总体设计方案,分析了其中可变配气凸轮廓线机构的结构特征与工作原理。利用数值转化建模方法,设计出了VLRE-T进气双峰凸轮廓线。基于VLRE的配气相位,研究了复合凸轮各凸峰相对位置的确定方法,并对模式切换过程的复合凸轮进行了驱动力分析。通过构建可变配气凸轮廓线机构三维虚拟样机,进行机构多体动力学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凸轮廓线设计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基于VLRE凸轮轴驱动机构功能需求,提出利用双排行星轮系架构实现相位与速比同时可变的驱动机构方案。为快速辨识不同构型并从中优选合理的VLRE凸轮轴驱动机构方案,以功能实现为目标,采用粗糙集理论和聚类分析法进行机构方案的型综合与分类研究,确定出一类符合VLRE应用需求的机构方案。为实现全转速综合性能最佳的VLRE设计参数优化,提出并构建了复合性能系数。复合性能系数的构造特点及引入的额定值无量纲法,决定了其参数权重和无量纲化结果对评价效果无本质影响,并通过考题与模糊物元法验证了其合理性。与传统发动机综合性能评价方法相比,该方法计算高效且能实现发动机不同机型或不同模式全转速综合性能的评价与比较。基于复合性能系数坎贝尔图,优化了全转速下VLRE-T模式的配气相位,确定了VLRE缸侧排气口的形状、尺寸及位置参数。依据复合性能系数与负荷率最优原则,分别制定了VLRE“综合性能模式”与“经济模式”两种工作模式切换策略。搭建了VLRE台架试验平台,根据原型机的具体结构与布置特征,设计了VLRE配气凸轮机构试验方案,确定了缸侧排气口加工位置与增压器驱动方案,基于实践找到了一种快速调校VLRE-T模式配气正时的方法,并设计出具备排气缓冲功能的排气管路系统,解决了小排量发动机台架试验因管路过长导致的排气背压过高问题。最后完成了对WH125-6、VLRE-F模式和VLRE-T模式的台架试验,试验测试数据的分析结果,论证了VLRE设计思想的可行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发动机变负荷率相关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发动机可变配气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发动机可变排量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发动机可变压缩比技术研究现状
  • 1.2.4 发动机 HCCI 技术研究现状
  • 1.2.5 发动机可变循环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可变负荷率发动机(VLRE)结构及工作原理研究
  • 2.1 引言
  • 2.2 VLRE 总体设计方案
  • 2.3 VLRE 的工作原理
  • 2.3.1 VLRE 可变循环工作原理
  • 2.3.2 VLRE-T 模式换气方案
  • 2.3.3 VLRE 可变压缩比工作原理
  • 2.3.4 VLRE 可变排量工作原理
  • 2.3.5 VLRE 模式切换时机分析
  • 2.4 VLRE 性能优势分析
  • 2.4.1 VLRE 爆震燃烧分析
  • 2.4.2 VLRE 可变压缩比技术优势分析
  • 2.4.3 VLRE 技术成本分析
  • 2.4.4 VLRE 经济性和排放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VLRE 配气相位与缸侧排气口参数研究
  • 3.1 引言
  • 3.2 VLRE-F 模式配气相位优化
  • 3.2.1 性能仿真模型搭建
  • 3.2.2 仿真模型参数设置
  • 3.2.3 模型有效性试验验证
  • 3.2.4 配气相位优化分析
  • 3.3 VLRE 缸侧排气口参数设计意义及影响因素
  • 3.3.1 VLRE 缸侧排气口参数设计的意义
  • 3.3.2 发动机气口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 3.4 发动机气口参数程序化封闭求解方法研究
  • 3.4.1 程序化封闭求解初始化参数获取
  • 3.4.2 比时面值与配气相位角参数预估
  • 3.4.3 比时面值与配气相位角参数精确求解
  • 3.4.4 程序化封闭求解方法相对误差分析
  • 3.5 气口参数程序化封闭求解方法有效性验证
  • 3.6 VLRE-T 模式配气相位与气口参数的封闭求解
  • 3.7 VLRE-T 模式配气相位优化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VLRE 配气凸轮廓线设计与优化
  • 4.1 引言
  • 4.2 VLRE 配气凸轮驱动功能分析
  • 4.3 发动机配气凸轮结构与设计方法
  • 4.3.1 发动机配气凸轮结构
  • 4.3.2 发动机配气凸轮设计方法
  • 4.4 VLRE 配气凸轮廓线优化设计
  • 4.4.1 凸轮廓线设计参数定义
  • 4.4.2 凸轮廓线设计检验指标
  • 4.4.3 凸轮廓线的优化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VLRE 可变配气凸轮廓线机构设计与动力学分析
  • 5.1 引言
  • 5.2 VLRE 可变配气机构总体设计方案
  • 5.3 VLRE 可变配气凸轮廓线机构及工作原理
  • 5.3.1 VLRE 装配式凸轮轴设计
  • 5.3.2 VLRE 模式切换过程复合凸轮驱动力分析
  • 5.4 VLRE 可变配气凸轮廓线机构多体动力学分析
  • 5.4.1 多体动力学仿真试验设计
  • 5.4.2 多体动力学全转速仿真分析
  • 5.5 复合凸轮廓线动力学特性对比分析
  • 5.5.1 4000r/min 动力学特性对比分析
  • 5.5.2 7000r/min 动力学特性对比分析
  • 5.5.3 动力学特性对比误差因素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VLRE 相位与速比可变凸轮轴驱动机构研究
  • 6.1 引言
  • 6.2 VLRE 凸轮轴驱动机构功能需求分析
  • 6.3 VLRE 凸轮轴驱动机构构型分析
  • 6.3.1 双排行星轮系架构确定
  • 6.3.2 相位与速比可变双排行星轮系传动方案构型设计
  • 6.4 相位与速比可变双排行星轮系传动机构型综合
  • 6.4.1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机构特征属性约简与分类研究
  • 6.4.2 机构方案聚类分析
  • 6.5 VLRE 相位与速比可变凸轮轴驱动机构方案设计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全转速综合性能评价的 VLRE 参数优化分析
  • 7.1 引言
  • 7.2 发动机的综合性能评价
  • 7.2.1 传统发动机综合性能评价方法
  • 7.2.2 计算参数无量纲化处理方法与权重影响分析
  • 7.3 发动机综合性能量化评价指标复合性能系数
  • 7.3.1 复合性能系数构建
  • 7.3.2 复合性能系数有效性考题验证
  • 7.4 基于复合性能系数的 VLRE 参数优化分析
  • 7.4.1 四圆角矩形缸侧排气口高度优化分析
  • 7.4.2 四圆角矩形缸侧排气口宽度优化分析
  • 7.4.3 圆形缸侧排气口布置方案参数优化分析
  • 7.4.4 最佳缸侧排气口方案确定
  • 7.5 基于模糊物元法的复合性能系数有效性论证
  • 7.5.1 复合物元的建立
  • 7.5.2 隶属度与关联系数复合模糊物元确定
  • 7.5.3 评估指标权重及关联度计算
  • 7.5.4 缸侧排气口高度子方案全转速关联度评价
  • 7.6 VLRE-F 与 VLRE-T 模式切换策略研究
  • 7.6.1 综合性能模式切换策略
  • 7.6.2 经济模式切换策略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VLRE 样机平台搭建与台架试验研究
  • 8.1 引言
  • 8.2 VLRE 样机试验平台搭建
  • 8.2.1 VLRE 样机试验初始参数确定
  • 8.2.2 VLRE 样机试验平台搭建
  • 8.3 台架试验与性能分析
  • 8.3.1 WH125-6 台架试验性能分析
  • 8.3.2 VLRE-F 模式台架试验性能分析
  • 8.3.3 VLRE-T 模式台架试验性能分析
  • 8.3.4 VLRE 与 WH125-6 性能参数对比分析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二冲程发动机配气相位及气口参数封闭求解程序
  • 附录 2 VLRE 配气机构仿真模型参数计算及检验程序
  • 附录 3 VLRE 活塞位移、容积和容积变化率计算程序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可变负荷率往复式内燃机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