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记》美学思想研究

《乐记》美学思想研究

论文摘要

言意关系,也就是符号、语言和意义的关系,即语言和符号能否表达意义,以及衍生出的我们应当如何把握意义,这些是中国古代文论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言意之辨涉及到认识论、方法论等众多哲学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哲学意蕴。《周易》的立象以尽意和庄子的轮扁斫轮寓言关于语言的讨论,在今天看来,是一个在阅读过程中如何把握作品原意的问题。对这一问题,西方的解释学和接受美学从语言、意义、文本、读者、原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西方的解释学着重从解释者与文本的角度研究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即解释者能否理解文本来考察语言能否表达意义的问题。西方的解释学已经开始把研究重心转向读者,从认为读者该抛弃已有观念去把握客观精神即作品原意到读者与文本对话产生超越作者原意的意义的过程中,充分揭示了读者能否作品原意的问题。接受美学则完全以读者为中心,接受美学认为本文并不等同于作品,文本是历史的文本,而作品的价值由读者的理解而定,作品的原意是在读者的接受和解释活动中表达出来的。言意之间的关系在阅读层面则演变成作者、作品、读者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一方面,作者的意思一定是包含在作品之中的。至于圣人之意随着圣人的死去而消失的说法实际上是指对读者受不同生活时代所限、各种阅读条件所限,对作者之意进行有效把握的艰难性。另一方面,创造性的阅读都是在作品所限的范围内进行的,读者的意总是无限可能地接近作品原意。因此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理解为读者之意不能穷尽作者之言,不能穷尽作品的可能性。不同时代的读者对《飘》这部作品价值的界定是不同的,而对作品主题和人物性格的不同解读正是读者前理解、期待视野的不同所致,但不同读者的不同解释最终都是作品原意的一部分,读者之意并不能尽作者之言。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中国古代言意之辩与文学阅读
  • 1.1 中国古代言意之辩
  • 1.1.1 言意之辩概述
  • 1.1.2 言意之辩之发展
  • 1.2 言意之辩中的阅读问题
  • 1.2.1 《周易系辞》中的"圣人之意"
  • 1.2.2 "轮扁斫轮"及其思想
  • 1.3 作品原意概述
  • 1.3.1 西方方法论解释学:含义即原意
  • 1.3.2 中国方法论解释学:道与志即原意
  • 1.3.3 哲学解释学:原意被消解
  • 第二章 西方解释学、接受美学与文学阅读
  • 2.1 西方解释学与文学阅读
  • 2.1.1 西方解释学概述
  • 2.1.2 西方解释学的主要思想
  • 2.1.3 西方解释学的理解与文学阅读
  • 2.2 接受美学与文学阅读
  • 2.2.1 接受美学概述
  • 2.2.2 接受美学的主要思想
  • 2.2.3 接受美学对文学阅读的分析
  • 第三章 文学阅读中言意问题的思考
  • 3.1 文学阅读中的现象分析
  • 3.1.1 误读
  • 3.1.2 共鸣
  • 3.2 言意与作者、作品、读者的对应关系
  • 3.2.1 作者之意与作者之言的关系
  • 3.2.2 读者之意与作者之言的关系
  • 3.3 作品分析
  • 3.3.1 从小说题材角度分析
  • 3.3.2 从人物性格角度的分析
  • 3.3.3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饮酒》与言意之辨[J]. 语文学习 2017(05)
    • [2].《咏怀诗·其一》鉴赏——文采精美与意蕴深远的高度融合[J]. 长江丛刊 2017(22)
    • [3].诗与自然:陶渊明的言意之辨[J].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 [4].文学语言的不确定性[J]. 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08(04)
    • [5].从先秦到六朝“言意之辨”的发展及其对文学的影响[J]. 青年文学家 2019(03)
    • [6].论言意之辨在佛学领域的显现[J]. 名作欣赏 2017(20)
    • [7].言意之辨的分类概述[J]. 参花(下) 2013(08)
    • [8].言意之辨的兴起浅探[J]. 才智 2013(15)
    • [9].论言意之辨的不同视角[J]. 社会科学战线 2012(03)
    • [10].古今言意之辨的探析[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07)
    • [11].“言意之辨”再解读[J]. 时代人物 2008(09)
    • [12].浅析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2(07)
    • [13].对哲学史上“言意之辨”现象的哲学思考[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1(03)
    • [14].玄学“言意之辨”与陆机《文赋》的理论建构[J]. 文艺理论研究 2009(02)
    • [15].试论言意之辨的三重境界[J]. 青年文学家 2013(05)
    • [16].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0(S1)
    • [17].“言意之辨”与汉魏经籍阐释方法——以《论语》注解为讨论起点[J]. 中国图书评论 2020(02)
    • [18].《周易·系辞》中的“言意之辨”[J]. 名作欣赏 2018(32)
    • [19].言意之辨的形而上学意义探析[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2(05)
    • [20].略论先秦至魏晋的言意之辨[J]. 陇东学院学报 2012(04)
    • [21].言意之辨与魏晋南北朝语图符号的越界会通[J]. 云南社会科学 2013(02)
    • [22].言意之辨:中西审美形态差异溯源[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06)
    • [23].言意之辨[J]. 文学教育(上) 2016(07)
    • [24].从魏晋玄学之风看言意之辨[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 [25].跨文化视域中的言意之辨——古代语言与知识的关系范式新探[J]. 学术月刊 2013(05)
    • [26].“言意之辨”内蕴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过程[J].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 [27].从言不尽意到以物观物[J]. 青春岁月 2013(07)
    • [28].现代翻译理论话语中的“言意之辨”[J]. 外文研究 2019(03)
    • [29].《庄子注》中言之二重性的内容与意义[J]. 山东工会论坛 2018(04)
    • [30].“言外之意”理据探究[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5(05)

    标签:;  ;  ;  ;  

    《乐记》美学思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