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约翰·高尔斯华绥《岛国的法利赛人》中的物化主题

论约翰·高尔斯华绥《岛国的法利赛人》中的物化主题

论文摘要

约翰·高尔斯华绥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岛国的法利赛人》是高尔斯华绥第一部引起公众和批评界关注的社会小说。这部作品的主要社会性主题是物质利益和情感世界之间的矛盾冲突。主人公谢尔顿是高尔斯华绥在这部作品中的思想体现者。在三个月的旅途见闻中,他对英国社会的现状进行了反思和忏悔。这种反思和忏悔具体体现在谢尔顿和三类典型代表人物的交往过程之中。那么,以未来岳母丹南特夫人为典型代表的“高尚体统的人”在追求商品物质享受的过程中如何变成了商品的奴隶?在与流浪汉费朗德的几番交往中,谢尔顿为什么会陷入进退两难的痛苦境地?美丽动人的未婚妻安东尼亚为什么要选择没有真正爱情的婚约?她在与谢尔顿的交往中,又是如何逐渐被自己所物化?本文拟对以上问题做出分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从批判商品拜物教这一意识形态的视角展开的。物化概念的提出、发展和延伸有其特殊的历史语境和社会条件。本文借用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概念来解读《岛国的法利赛人》中人与物的物化,人与人的物化和人的自我物化三个层次之间的发展逻辑。这种发展逻辑不仅表达了高尔斯华绥对于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的批判和反思,而且隐含了他对作品呈现出的物化现象的一种忧患意识。本文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分析了人与物的物化现象。先分析小说中“高尚体统的人物”和商品之间的物化现象。这些来自上中层社会的人在追求物质商品享受的过程中,物质商品成为了操控他们行为的主人。然后从文本的细节讲述丹南特夫人在一些社交活动中如何表现出对商品的过度迷恋和崇拜,以至最终沦为商品的奴隶。第二章主要分析人与人的物化现象。论述了费朗德如何利用他在信中所表达的独特见解来获取谢尔顿金钱上的帮助。第三章主要分析人的自我物化现象。作为谢尔顿的未婚妻,安东尼亚把自己当成了商品来出售。她通过出售自己的美貌来获得她所渴求的财富和权力。最后,文章认为《岛国的法利赛人》的独特思想史价值就在于它鲜活地呈现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被物化的某些早期倾向。正是通过描述谢尔顿与以上三种类型人物的交往细节,高尔斯华绥隐隐约约地表达了一种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寻找一种弥合契机的愿望。可以说,《岛国的法利赛人》充分展现了高尔斯华绥对自我的反省和批评,以及他对身处物质社会旋流中的英国中产阶级的冷静思考和深刻批判。

论文目录

  • 摘要
  • English Abstract
  • Introduction
  • 0.1 Critical Review of The Island Pharisees
  • 0.2 The Feasibilit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 0.3 Research Method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 Chapter 1 Mrs. Dennant’s Worship of Commodities
  • 1.1 The Creatures of Good Form as Fetishized Object of Desire
  • 1.2 Mrs. Dennant’s Excessive Fascination to Commodities
  • Chapter 2 Ferrand’s Claim for Money as Shelton’s Alter Ego
  • 2.1 Ferrand’s Influence on Shelton
  • 2.2 The Reifie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ased on Money
  • Chapter 3 Antonia’s subjugation as Shelton’s Fiancée
  • 3.1 Antonia’s Beauty as a Strong Temptation to Shelton
  • 3.2 Antonia’s Loss of Herself in the Process of Weighing Money and Love
  • Conclusion
  • Notes
  • Works Cited
  • Acknowledgements
  • Informative Chinese Abstract
  • Résuméand Publications since Entering the Program
  • 相关论文文献

    • [1].无法收回的脚印——读书随笔之六[J]. 满族文学 2017(05)
    • [2].圣经母题 艺术升华——提香《基督与法利赛人》赏析[J]. 世界文化 2013(12)
    • [3].“英国中产阶级的道德观察者”——论《岛国的法利赛人》中的物化主题[J].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12(01)
    • [4].换一个时代[J]. 青年博览 2010(07)
    • [5].胜过法利赛人[J]. 东方养生 2010(06)
    • [6].寻求生命的更新[J]. 天风 2013(07)
    • [7].换一个时代[J]. 视野 2010(06)
    • [8].“遗传”与“诫命”[J]. 天风 2014(07)
    • [9].当骂人成为产业[J]. 现代营销(营销学苑) 2008(08)
    • [10].2017年受难周默想[J]. 天风 2017(04)
    • [11].家中的“浪子”[J]. 天风 2008(11)
    • [12].和谐社会是给每个人尊严和生活的意义[J]. 探索与争鸣 2010(07)
    • [13].38年,依旧需要“痊愈”[J]. 天风 2019(07)
    • [14].《说儒》中“文士”、“法利赛人”之隐喻及多重意涵[J]. 史学理论研究 2019(03)
    • [15].黎明的时候 《圣经》二题[J]. 上海文化 2016(01)
    • [16].如何叙述历史之罪或人性之恶——关于张玉清《皮鞭》的三言两语[J]. 长城 2015(05)
    • [17].暴力与恐惧的三种写法[J]. 花城 2012(02)
    • [18].耶稣也孤独[J]. 天风 2016(02)
    • [19].崇拜礼仪的内涵与功用[J]. 天风 2009(12)
    • [20].放下手中的“石头”[J]. 天风 2019(11)
    • [21].教会的三大危机[J]. 天风 2020(05)
    • [22].归属——凯撒的,归凯撒,天主的,归天主[J]. 中国天主教 2010(05)
    • [23].新与旧[J]. 天风 2008(01)
    • [24].圣经二题[J]. 上海文化 2017(05)
    • [25].一个错置的耶稣故事?——运用多种方法诠释“行淫时被捉的女人”(约7:53-8:11)[J]. 金陵神学志 2009(04)
    • [26].慈父的爱[J]. 天风 2014(08)
    • [27].牧场心得之六 “蠓虫”与“骆驼”[J]. 天风 2012(06)
    • [28].上帝或凯撒?对《马可福音》12章13至17节的后殖民解读(英文)[J]. 比较经学 2014(02)
    • [29].再思“不义管家”的比喻——《路加福音》16:1-13[J]. 基督教学术 2015(01)
    • [30].名家轶事[J]. 散文诗 2016(20)

    标签:;  ;  ;  ;  ;  

    论约翰·高尔斯华绥《岛国的法利赛人》中的物化主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