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肿瘤靶向超小超顺磁氧化铁纳米粒在动物体内的评价

新型肿瘤靶向超小超顺磁氧化铁纳米粒在动物体内的评价

论文摘要

目的1.以葡聚糖-超顺磁氧化铁纳米粒(dextran-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dextran-SPIO-NPs)为阳性对照,对本课题组已经制备好的羧甲基壳聚糖-超小超顺磁氧化铁纳米粒(o-carboxymethyl chitosans ultrasmall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OCMCS-USPIO-NPs)和叶酸-羧甲基壳聚糖-超小超顺磁氧化铁纳米粒(Folic acid-o-carboxymethyl chitosans ultrasmall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FA-OCMCS-USPIO-NPs)进行小鼠急性毒性方面的研究。2.以dextran-SPIO-NPs为阳性对照,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考察FA-OCMCS-USPIO-NPs和OCMCS-USPIO-NPs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动力学特征。3.以dextran-SPIO-NPs为阳性对照,考察FA-OCMCS-USPIO-NPs和OCMCS-USPIO-NPs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学特征时设计了两组试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组织内的铁含量和核磁共振成像法在体考察药物分布。4.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分别评价了FA-OCMCS-USPIO-NPs对BACB/C-nu裸鼠KB细胞移植瘤和OCMCS-USPIO-NPs对新西兰兔VX2淋巴结转移瘤的造影效果。方法1.急性毒性的评价简单介绍了阳性对照dextran-SPIO-NPs和试验药OCMCS-USPIO-NPs与FA-OCMCS-USPIO-NPs的合成方法,主要对两种试验药的急性毒性进行考察。dextran-SPIO-NPs的合成采用碱性共沉淀法:在葡聚糖溶液中合成SPIO-NPs的同时对纳米粒进行包被。分两步合成OCMCS-USPIO-NPs:先采用碱性共沉淀法合成SPIO-NPs核心,再在SPIO-NPs表面嫁接OCMCS。在合成好的OCMCS-USPIO-NPs表面再嫁接以叶酸就合成出了FA-OCMCS-USPIO-NPs。马尔文激光粒径测定仪测定三种纳米粒的水合粒径。急性毒性的考察选择KM小鼠为实验对象,分别尾静脉一次性给予小鼠三个浓度(278,347.5和434.5mgFe·kg-1)的三种纳米粒,观察14d内小鼠的死亡、饮食和体重变化情况。2.药代动力学评价SD大鼠禁食12h后(自由饮水),尾静脉一次给予1mL生理盐水及5.87和13.27 mgFe·kg-1的三种纳米粒,并于给药后的0.25,0.5,1,2,4,6,8,12,24h从眼底静脉丛采血0.5mL,至于肝素钠化的EP管中,5000r·mmin-1离心10min,取0.2mL上清液测定铁含量。由于三种纳米粒的活性成分是铁,故采用邻二氮菲法测定血浆内的铁含量。用移液器精密量取血浆样品0.2mL于西林瓶中,加入1mL硝酸-高氯酸(3:1,v:v),室温下消化24h后用平板加热器蒸干,待冷却后加入3%的盐酸溶液1mL溶解西林瓶中的Fe3+离子,并转入10mL容量瓶,分别依次加入10%的盐酸羟胺溶液1mL、0.15%的邻二氮菲溶液2mL、1 mol·L-1 NaAc溶液5 mL,蒸馏水标定,于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带入标准曲线方程求出铁含量,再按照稀释比例求算血浆内的铁含量。3.组织分布学考察3.1组织铁含量测定采用邻二氮菲法测定组织内的铁含量。用分析天平称取50mg各组织于西林瓶中,加入1mL混酸(硝酸-高氯酸体积比3:1),室温下消化24h后用平板加热器蒸干,待冷却后加入3%的盐酸溶液1mL溶解西林瓶中的Fe3+离子,并转入10mL容量瓶,分别依次加入10%的盐酸羟胺溶液1mL、0.15%的邻二氮菲溶液2mL、1 mol·L-1 NaAc溶液5 mL,蒸馏水标定,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于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带入标准曲线方程求出铁含量,再按照稀释比例求算血浆内的铁含量。KM小鼠禁食12h后(自由饮水),空白对照组尾静脉一次给予0.2mL生理盐水,给药组分别从尾静脉一次给予9.53mg·kg"1或19.06mg·kg-1的三种纳米粒后,分别于2,4,8,16h处死动物(每个时间点3只),取心、肝、脾、肺、肾。用生理盐水洗净组织上的残血,滤纸吸干水分后准确称取50mg,测定各时间点的组织铁含量。取空白组和16h时高浓度三给药组小鼠的心、肝、脾、肺、肾,于10%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24h,石蜡包埋并切片,普鲁士蓝染色后,于光学显微镜观察并拍照。3.2磁共振考察在体分布SD大鼠禁食12h后(自由饮水),用10%的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先平扫所有动物,之后所有动物尾静脉一次给予28μg·kg-1的dextran-SPIO-NPs, OCMCS-USPIO-NPs或FA-OCMCS-USPIO-NPs,分别在给药后的1,2,4,6,8,24h进行磁共振扫描。采用头部线圈行T2冠状面扫描,扫描序列参数如下:采用自旋回波-T2加权像(SE-T2WI)扫描序列,重复时间(TR)和回波时间(TE)分别是4000ms和106ms,视野(field of view, FOV):12×12cm,层厚2mm。使用Image Viewer软件测定肝、肺、肾的T2信号值(SI),在背景区域选取较大的区域测定背景噪声的标准差(Standard-deviation of the noise, SD),求出各组织各时间点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计算公式为:SNR=SI/SD,比较给药前和给药后各时间点三种脏器SNR的变化情况。4.药效学评价荷KB瘤裸鼠采用头部线圈行T2冠状面扫描,扫描序列参数如下:采用自旋回波-T2加权像(SE-T2WI)扫描序列,重复时间(TR)和回波时间(TE)分别是4000ms和85ms,视野(field of view, FOV):12 X 12cm,层厚3mm。腹腔注射4%的水合氯醛溶液麻醉后平扫所有动物,尾静脉给予5.62 mg·ml-1的FA-OCMCS-SPIO-NPs溶液0.25ml,3h后进行MRI扫描。VX2淋巴结转移新西兰兔采用头部线圈行T2冠状面扫描,扫描序列参数如下:采用快速白旋回波-T2加权像(FSE-T2WI)扫描序列,重复时间(TR)和回波时间(TE)分别是3500ms和85ms,视野(field of view, FOV):10×10cm,层厚3mm。采用3%的戊巴比妥钠(4℃保存)溶液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后平扫所有动物,耳缘静脉给予2.00mg·ml1的OCMCS-SPIO-NPs溶液16.80ml,给药12h后再进行MRI扫描。裸鼠肿瘤和新西兰兔淋巴结转移的造影效果分别用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 se ratio, CNR)进行评价。采用MRI阅片软件CDViewer对两组实验动物给药前、后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的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e, SI)进行测量,ROI选择局部信号相对均匀,无明显伪影的区域测量三次,取SI平均值。裸鼠给药前、后肿瘤的SNR计算见3.2方法项下,兔淋巴结转移给药前、后CNR计算公式为:CNR=|SInormal-SIcancer| /SDbackground、SInormal,SIcancer和SDbackground分别是淋巴结正常组织信号,淋巴结转移组织信号和背景噪声的标准差。分别做裸鼠KB肿瘤和兔VX2肿瘤和淋巴结转移瘤的HE染色切片,判断成瘤和转移情况;做给药前、后KB肿瘤和兔VX2肿瘤和淋巴结转移瘤的普鲁士蓝染色切片,判断FA-OCMCS-SPIO-NPs对KB肿瘤的靶向性和OCMCS-SPIO-NPs对兔VX2淋巴结转移瘤的造影效果。结果1. dextran-SPIO-NPs, OCMCS-USPIO-NPs和FA-OCMCS-USPIO-NPs的水合粒径分别为125nm,38.2nm和41.4nm。急性毒性结果表明FA-OCMCS-USPIO-NPs和OCMCS-USPIO-NPs的LDso均大于434.5 mgFe·kg-1,小于阳性对照药dextran-SPIO-NPs的LDso(大于347.5 mgFe·kg-1)。两试验药物组中所有动物均未出现明显的毒性反应;dextran-SPIO-NPs组中从中等剂量组开始生存动物出现明显毒性反应。2.由于药代动力学实验中,基础血浆铁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而波动(1h时出现突释峰,之后缓慢下降,4h以后在5mg·L-1左右波动,24h时恢复初始水平),所以,血浆中三种纳米粒的浓度分别以给药后血浆铁浓度减去空白血浆铁浓度表示。结果表明,粒径更小的两试验药在体内半衰期(t1/2)更长(大于7小时),药时曲线下面积更大,体内滞留时间(MRT)显著性延长。3.五种脏器的铁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三种造影剂主要分布于肝、脾部位,但较之于dextran-SPIO-NPs,不论给予低浓度还是高浓度的药物,肝、脾对FA-OCMCS-USPIO-NPs和OCMCS-USPIO-NPs的吞噬量明显减少,并且FA-OCMCS-USPIO-NPs的吞噬也明显少于OCMCS-USPIO-NPs,这可能是因为嫁接叶酸以后纳米粒具有了靶向性,更多的集中于靶组织中,亦或是参与了叶酸途径的代谢,降低了肝、脾途径代谢的量。以上结论可以从三种药物各脏器普鲁士蓝染色切片图上清楚的看到。磁共振考察肝、肺和肾的结果表明,三种脏器的基础T2信号值不同,由大到小依次为肾>肝>肺。给药后dextran-SPIO-NPs组肝脏信号下降明显,说明肝脏吞噬了纳米粒,使SNR值降低;同时肾脏SNR值降低明显,说明粒径更大的dextran-SPIO-NPs更容易被代谢出体外。肺部以及两试验组肝脏各时间点SNR均值几乎没有变化。24h时dextran-SPIO-NPs组和]FA-OCMCS-USPIO-NPs组的肾脏SNR值恢复至给药前的水平,但OCMCS-USPIO-NPs组只恢复至给药后2-4h的水平,说明OCMCS-USPIO-NPs在体内保留了更久的时间,24h时还有药物从体内排泄,FA-OCMCS-USPIO-NPs’恢复至给药前水平可能是由于嫁接叶酸以后粒径有所增加,加快了体内代谢的过程。4.药效学结果显示,尾静脉给予FA-OCMCS-USPIO-NPs后裸鼠KB肿瘤T2信号明显降低(FA-OCMCS-USPIO-NPs对有叶酸受体的KB肿瘤有靶向作用),耳缘静脉给予OCMCS-USPIO-NPs后兔胭窝淋巴结正常部位T2信号值下降(淋巴结内的巨噬细胞能吞噬OCMCS-USPIO-NPs),而癌变部位T2信号和给药前一样,几乎没有变化(巨噬细胞失去功能不能再吞噬纳米粒)。统计结果显示,给药前、后KB瘤的SNR有显著性差异(t=11.596,P=0.007),VX2淋巴结转移瘤的CNR有显著性差异(t=10.586,P=0.009),说明两造影剂效果明显。普鲁士蓝染色切片图说明KB瘤内有FA-OCMCS-USPIO-NPs分布(有蓝色颗粒),VX2胭窝转移淋巴结的正常组织内有OCMCS-USPIO-NPs分布(有蓝色颗粒),癌变组织内无纳米粒(无蓝色颗粒)。结论1.急性毒性考察结果表明FA-OCMCS-USPIO-NPs和OCMCS-USPIO-NPs的急性毒性小于dextran-SPIO-NPs,这可能是试验药物的粒径(小于50nm)远小于阳性对照药物(大于100nm)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包被材料OCMCS的生物相容性更优于dextran,导致体内毒性下降。2.药代动力学结果说明大粒径的阳性对照dextran-SPIO-NPs进入体内后迅速被肝、脾吞噬代谢,体内半衰期和AUC较小,而小粒径的OCMCS-USPIO-NPs和FA-OCMCS-USPIO-NPs部分逃避了肝、脾的吞噬,在血液中维持了较长的时间和较高的浓度,为肿瘤靶向造影提供了依据。3.给药后肝、脾对dextran-SPIO-NPs的吞噬显著高于FA-OCMCS-USPIO-NPs和OCMCS-USPIO-NPs,说明小粒径的两试验药部分逃避了肝、脾内巨噬细胞的吞噬,为二者能分布到全身其他部位进行造影打下了基础;磁共振在体研究三种纳米粒分布代谢中也证实了肝脏对dextran-SPIO-NPs的吞噬,而同等剂量的两试验药没有吞噬,三种药物在肺中没有分布,均从肾脏排泄出体外。4.药效学结果表明,FA-OCMCS-USPIO-NPs对具有叶酸受体的裸鼠KB细胞移植瘤具有靶向性造影作用,OCMCS-USPIO-NPs对新西兰兔VX2胭窝淋巴结转移瘤具有判断癌灶大小的作用,为有效判断转移性癌灶提供依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肿瘤靶向超小超顺磁氧化铁纳米粒的制备及急性毒性考察
  • 1.1 材料与仪器
  • 1.1.1 试剂
  • 1.1.2 仪器
  • 1.1.3 动物
  • 1.2 方法
  • 1.2.1 OCMCS-USPIO-NPs的制备
  • 1.2.2 FA-OCMCS-USPIO-NPs的制备
  • 1.2.3 dextran-SPIO-NPs的制备
  • 1.2.4 急性毒性考察
  • 1.3 结果
  • 1.3.1 三种纳米粒的浓度及粒径测定
  • 1.3.2 三种纳米粒急性毒性评价
  • 1.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肿瘤靶向超小超顺磁氧化铁纳米粒的药代动力学考察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试剂与试药
  • 2.1.2 仪器
  • 2.1.3 动物
  • 2.2 方法
  • 2.2.1 血浆样品的处理
  • 2.2.2 方法学考察
  • 2.2.3 药代动力学实验
  • 2.2.4 给药剂量的选择
  • 2.2.5 数据处理
  • 2.3 结果
  • 2.3.1 方法学考察
  • 2.3.2 药代动力学结果
  • 2.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肿瘤靶向超小超顺磁氧化铁纳米粒的组织分布考察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试剂与试药
  • 3.1.2 仪器
  • 3.1.3 动物
  • 3.2 方法
  • 3.2.1 组织分布样品处理
  • 3.2.2 标准曲线的建立
  • 3.2.3 组织分布实验
  • 3.2.4 磁共振考察分布特征
  • 3.2.5 给药剂量的选择
  • 3.2.6 数据处理
  • 3.3 结果
  • 3.3.1 标准曲线的建立
  • 3.3.2 组织分布
  • 3.3.3 磁共振响应特征
  • 3.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肿瘤靶向超小超顺磁氧化铁纳米粒的药效学评价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试剂与试药
  • 4.1.2 仪器
  • 4.1.3 动物
  • 4.2 方法
  • 4.2.1 细胞培养和肿瘤模型的建立
  • 4.2.2 核磁共振考察造影效果
  • 4.2.3 病理学检查
  • 4.2.4 数据处理
  • 4.3 结果
  • 4.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 成果
  • 致谢
  • 统计学证明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甘草次酸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J]. 中国药房 2020(13)
    • [2].高分子纳米粒[J]. 高分子通报 2020(09)
    • [3].赖氨酸超小纳米粒的制备及胶质瘤细胞荧光成像[J]. 功能材料 2017(01)
    • [4].二氧化硅纳米粒消化酶蛋白冠的形成及影响因素[J]. 现代化工 2017(04)
    • [5].银模板法制备中空金纳米粒及其质量评价[J]. 药学研究 2017(04)
    • [6].细胞内蛋白质在金纳米粒表面的吸附影响金纳米粒的细胞摄取和胞内分布(英文)[J].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16(09)
    • [7].共载阿霉素-碳点@磷酸钙脂质纳米粒的制备与评价[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19(11)
    • [8].碗状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载药功能的评价[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05)
    • [9].载吉西他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评价[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7(05)
    • [10].碳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用于氯霉素的测定[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15(03)
    • [11].肝素纳米粒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学杂志 2013(18)
    • [12].共载阿霉素与姜黄素纳米粒的制备及其抗耐药活性研究[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9(11)
    • [13].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在磁共振/光热双模式成像中的应用[J]. 药学学报 2017(03)
    • [14].细胞膜仿生纳米粒的研究与应用[J].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7(04)
    • [15].金纳米粒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J]. 药学进展 2014(04)
    • [16].三七皂苷长循环纳米粒的性质研究[J]. 中成药 2011(10)
    • [17].载纳米粒的原位凝胶制剂中纳米粒的释放和胶凝温度的考察[J]. 中国药剂学杂志(网络版) 2008(06)
    • [18].不同结合种类仿生型纳米粒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8(01)
    • [19].基于新型树枝状大分子姜黄素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释放[J]. 医药导报 2017(05)
    • [20].载盐霉素的低密度脂蛋白纳米粒的制备与体外评价[J]. 中国新药杂志 2016(04)
    • [21].酸敏阿霉素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6(07)
    • [22].载药金纳米粒的研究进展[J]. 药学实践杂志 2016(03)
    • [23].无机纳米粒克服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学杂志 2016(16)
    • [24].可作为疫苗佐剂的云芝多糖磷酸钙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6(09)
    • [25].两种相变型多功能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特性比较[J].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6(10)
    • [26].脂质体磷酸钙纳米粒在药物传递领域的研究进展[J]. 生物物理学报 2013(11)
    • [27].单抗免疫纳米粒的研究进展[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2(02)
    • [28].我国纳米粒药物制剂的研究现状[J]. 天津药学 2009(02)
    • [29].功能化硅壳荧光纳米粒的细胞吞噬研究[J]. 高分子学报 2009(07)
    • [30].葛根素肠溶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研究[J].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9(06)

    标签:;  ;  ;  ;  ;  ;  ;  

    新型肿瘤靶向超小超顺磁氧化铁纳米粒在动物体内的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